從無印良品到城市便利店,「新零售」還有哪些痛點? | 峰瑞研究所

便利店創業真的存在風口嗎?

無印良品究竟是賣什麼的?似乎很難明確回答。自 1989 年以雜貨起家,到今天服飾、家居等品類一應俱全,儘管「無印良品」的含義是拋開品牌印記,但它顯然已是炙手可熱的商業品牌。

6 月,無印良品在新業態 Diner 中開售熱食,本篇文章解釋了原因和它反映的消費轉折點。

在討論無印良品案例前,峰瑞資本(FreeS Fund) 嘗試回答這 2 個問題,也期待你的答案:

品牌不斷跨界的原因是什麼?「品牌」這件事為什麼越來越重要?

城市便利店創業存在哪些問題與機會?

品牌為何不斷跨界?

中國正在經歷消費升級,市場狀況與無印良品誕生時的日本類似。經曆數十年產能過剩後,人們對同時具備高品質和低價格特點的商品產生強烈需求。

但不同的是,中國本輪消費升級疊加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品牌利用信息不對稱來做傳播的機會越來越少,而能夠利用網路高效傳播、具備較好消費者溝通能力的品牌則越發突出。

與此同時,還有 3 點背景因素在發揮作用:

  • 移動支付基礎設施逐漸健全;

  • 城市末端快遞和物流業快速發展;

  • 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並培育出新用戶消費習慣——網購和移動端購物。

「買東西」這件事隨時隨地可以發生。「交易場景」的重要性不斷降低,而品牌降低用戶決策難度、佔領消費者心智的重要性則不斷上升。吃飯是個高頻剛需的需求。跨界餐飲是品牌增加與消費者接觸頻率的好方法,同時有利於品牌概念傳遞。這種方式還將蔓延至其他領域,例如家居、酒店。

便利店創業有何難點?

無印良品打算在 Diner 中提供熱氣騰騰的食物,不再主打日式冷食便當和 Cafe&Meal 的食堂式就餐方式。變化背後則是即食食品在中國市場銷售受限的狀況。

即食食品的典型售賣場景是以 7-11 為代表的城市便利店。在日本,該品類始終佔據 50% 以上的營業額。進入中國市場初期,7-11 也沿襲了這條金科玉律:開設在小區門口,以售賣即食食品為主,但事實卻證明策略並不適用。隨後 7-11 改變方向,入駐寫字樓。

▲ 即食食品常年佔據 7-11 營業額的 50% 以上。

原因在於以下 2 點:

第一,中國餐飲習慣與日本有很大不同。日本食品種類較少,飯糰、壽司等多個品類皆為冷食,可以通過高度工業化、標準化的供應鏈製作完成。這意味著,在 7-11 買到的飯糰和在餐館中吃到的飯糰,很可能來自同一供應鏈,口味差異不大,且由於自助購買、無附加服務,性價比更高。

對比之下,中國餐飲的食材豐富度、烹飪複雜度都極高,大部分工業化生產的二次加熱食品在口感體驗上都不能滿足要求。

第二,中國外賣行業發展迅速,食物可選擇品類多,城市末端物流便捷,用戶也已形成提前半小時點餐、等待送餐的消費習慣,這都使得在便利店購買即食的需求大幅減少。

在中國,便利店創業無法沿襲 7-11 在日本的發展過程。在熱食口感要求和外賣競爭這兩個問題上,都需要更好、更新的解決方案。

《無印良品要開餐廳和酒店了,這是要包辦國民生活的節奏啊》

來源:36 氪

作者:王 1 點

「一些消費者在網上留言,說 MUJI Cafe&Meal 的菜很難吃,像大學食堂里做的,還是冷的。」無印良品中國董事總經理山本直幸說,這家日本零售企業過去幾年在中國市場無往不利,現在其菜品收穫的評價令人倍受打擊。

「在日本,大家在便利店買來便當,都是不加熱直接吃,也覺得很美味啊。」

經過一番商量,無印良品決定為中國而變:「我們的 Diner 將會為顧客提供熱氣騰騰的食物。」

Diner 是無印良品最新嘗試的業態,是一家為顧客提供點餐服務的餐廳,全球首家店面於 6 月 3 日在無印良品上海淮海路旗艦店內開業。消費者在這裡可以品嘗到以義大利、日本伊賀、中國新疆等地為靈感的創意菜品,餐廳所用的生態蔬菜也完全展示在顧客面前。

這種可追溯食材源頭、強調生態種植的方式,延續著無印良品「回歸本真」、「雖然不起眼,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理念。

Diner 由此前的 Cafe&Meal 升級改裝而來。相較於 Cafe&Meal,Diner 從菜品到用餐環境都更有「正餐」的感覺。除了點菜,店內還辟出了品酒區域,空間設置和裝潢也更加考究。按照官方界定,Diner 更加適合情侶約會和多人家庭聚餐。

此外,無印良品的另一個新業態 MUJI Hotel,年底也將在中國深圳開出全球首店。

▲ MUJI Diner 選用生態蔬菜製作創意菜品。

如此細緻地琢磨中國消費者心態,無印良品期望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更深入地傳遞其生活理念,當然還有些帶動商品銷售的意圖。

比如,在餐廳吃飯用到的餐具,消費者在門店內就可以購買。而在 Hotel 里,無印良品則是把自己的傢具、床品等室內軟裝產品,陳列在了一個體驗感更強的新型零售空間內。

「零售行業都會有 零售 + 餐飲 的暢想,但不管是餐廳還是酒店,都是以商品為主軸的。」山本直幸說,無印良品目前沒有把 Diner 單獨辟出來開店的打算,關於未來有多少家零售門店會配套 Diner 也暫未可知,要視第一家店的經營情況而定。

他們不急於擴張,從 2001 年出現至今也只有 25 家的 Cafe&Meal 業態即可見一斑。

▲ 與此前 Cafe&Meal 相比,Diner 的最大變化在於提供熱食。

在強大品牌支持下開展「泛生活方式化」業務的邏輯不難理解。不過,首先選擇餐廳和酒店業態,則與無印良品的零售業務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無印良品進入中國市場已有 12 年,現在正在著力提升食品和家居領域的業務佔比。和其他市場相比,中國的服裝銷售佔比最高,高峰時曾超過整體銷售額的 50%。其次是生活雜貨,佔比 40% 多。食品和家居因為價格與市場上的同類產品相比較為昂貴,且早前遭遇進口限制,因而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很低。

「人們在改善自身生活狀況的時候,總是自外而內的。衣服穿得體面了,有了餘地才會開始注重生活中的其他細節處」,無印良品海外事業本部長松崎曉曾表示。比如,花上千元去買一件當季可穿的羊毛大衣,要比買一件用於改善家居品位的室內陳設更容易下決心。

▲ 從 2005 年進入中國市場至今,MUJI 已成為著名生活方式品牌。

顯然,無印良品認為,中國消費者目前已經迎來了「自外而內」的轉折點。

無印良品極為看好中國市場。在其早前計劃中,海外店鋪將比日本本土多 3 倍,印度等新興市場也在同步發展。其中,擁有約 200 家門店、未來年增長預期在 40 家左右的中國,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佔據第一大海外市場的位置。

在中國,無印良品的一舉一動都能收穫比在日本本土更強烈的反響,山本直幸表示。

▲ MUJI 想要用「吃」來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繫。

以下為山本直幸接受 36 氪記者的專訪記錄節選:

36 氪:在 MUJI Books, Diner 和 Hotel 之後,新業態嘗試還有其他可能性嗎?MUJI 的業務邊界在哪裡?

山本直幸:我們不會自主地、非常積極地去做新的東西,而是順應顧客需求所至吧。比如 MUJI Hotel,可能因為 MUJI 提供了大家生活方方面面的支援,有很多人說想和 MUJI 合作,問我們要不要做一些新的東西,MUJI Hotel 就有了這樣的契機,找到很好的合作夥伴,然後呈現不同的新東西。

36 氪:為什麼把全球第一家 Diner 和 Hotel 都開在中國?

山本直幸:中國大環境的發展勢頭非常猛。如果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話題,也不知道是不是恰當,但我們認為日本整個形勢不比中國的勢頭來得猛。比方說日本的商家,現在也會針對節假日去日本旅行的中國顧客做一些活動或者促銷。同樣在中國,MUJI也希望介紹更多和日本有關的東西,想起到中間銜接紐帶的作用。

▲ MUJI 計劃擴大食品和家居類產品的銷售佔比。

36 氪:為什麼選擇食品和家居作為接下來的發展重點?現在這兩個領域的業務和銷售有什麼變化?

山本直幸:確實,我當初說過接下來要逐步擴大食品和家居類的銷售構成比。為什麼要選擇食品呢?食品和文具很像,對於客人來說都是比較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商品。我們目前食品已經引入了 240 個 SKU,餐具類、食器類是 140 個,接下來會再引進 50 個品項。在食品這個領域,我們已經做了很大的調整。為了更好地服務中國客戶,我們也在考慮對傢具零部件做一些導入。但是整體要加多少品項,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數字統計。

銷售構成比方面,食品在 2015 年的佔比是 2.4%,2016 年達到 4.6%。傢具的部分,2016 年的佔比是 3.7%,2017 年 1 月份做了 Compact Life 的活動和展覽,受這些影響,之後的銷售有很大增長,但目前還沒有準確的數字可以提供給大家。

36 氪:現在市場上看到一些商業行為,有網友稱其為「MUJI 的中國模仿秀」。這些商業行為符合目前的消費需求,即想要高品質的商品,但是又想要合理的價格。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另外 MUJI 的新定價是不是就是為了應對這件事?

山本直幸:先不說是不是他們在模仿我們,但是如果他想打著優異品質、合理價格的理念發展下去的話,我們表示歡迎,並為他高興。其實我們也一直在關注,很多品牌一開始打著這樣的旗號,但在市場上出現沒多久就倒閉了。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東西放在那邊大家都會搶著買。後來,大家會想著買品牌,和別人有個區分。現在,我們其實已經迎來了不一樣的時代,顧客還是要跟企業的理念產生共鳴,才願意買它的東西。比如,市場上也有很多質量過關,但是價格並不是很貴的手機,大家為什麼還是願意買 iPhone 呢?

36 氪:現在無印良品的門店數量越來越多,也在往二三線城市延伸。單店銷售有沒有變化?

山本直幸: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大城市的店效和二、三線城市的店效是不一樣的,現在和過去對比也有區別,不過我們沒有辦法公布很詳細的數據。從公司經營層面來講,我們也會深入思考一味追求盈利或者店效是否就是正確的。今後,每家店裡到底要投入什麼樣的商品,我們也需要考慮。

推薦閱讀:

VC 和 PE 的區別是什麼?
風險投資(VC)是高帥富行業嗎?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 VC/PE 從業者選擇去做 FA?
如何評價峰瑞資本 (FreeS Fund)?
想投資一家餐飲,手上的現金大概在100萬左右。但是自己對這塊不太熟悉,是否會太冒險?

TAG:便利店 | 新零售 | 风险投资V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