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格水平下的防禦機制(5)
投射(下 )
精神病性的投射
上文我們大概交代了投射的定義及作用。其實在我們正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無意識的運用投射的防禦機制。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正常人的投射往往多是根據內在的經驗和經歷來推斷別人是如何想的,肯定是有所誤差。但是這個誤差也在合理的範圍內,常人還能理解。比如我是小心眼,那麼我就認為別人也會是小心眼,這個雖然有所偏差,但是最多也就是產生些誤會或者爭執。還不至於弄得雞飛狗跳。而精神病性的投射就是一種極度扭曲事實且叫人似乎在看戲的一種投射了,所以在這裡單獨拿出來說一段。
什麼是精神病性的投射,實際說的就是那些重度的精神病人,精神分裂症的人,他們是如何投射的,他們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子。
大家都知道精神分裂症的人往往有幾個特點。有幻覺,有妄想,而且還沒有自知力。旁人覺得他說的簡直不可思議,他卻認為就是事實。這個事實就是他投射出來的東西。先舉一個例子:
比如有一個男的,去姐姐家吃飯,回來之後就說自己的姐姐要害自己。他描述的是,姐姐家裡有一種無線電波發射器,可以射穿自己。而且他們還偷偷的放在了自己身上,有個追蹤器,無論自己走到哪裡,那個追蹤器都會對自己發射無線電波。這個描述一看就是妄想,而且他還信以為真。這就是內心的投射,事實並沒有無線電發射器,一切都是他幻想出來的。
這裡有人就有疑問了,那他為什麼會投射出這麼恐怖的玩意。你說我們常人投射投射別人是小人也就算了,他非要投射他姐姐是物理學家搞一個無線電來傷害他。也就是這個精神病性的投射是從哪裡來的呢?
如果要細細的研究下去,往往是要追溯到他幾個月大的時候,往往還是有一點線索分析的。說到這裡我們還是先介紹艾斯沃斯地理論。
70年代末,美國有一位女心理學家艾斯沃斯設計了一種專門研究嬰兒依戀的方法,叫做陌生情境測驗。在這種測驗中,她先讓媽媽抱著孩子進入一間實驗室,玩幾分鐘玩具後,一個陌生人進入實驗室,先沉默,再和孩子媽媽交談,之後讓媽媽離開房間,看孩子的表現。過一會兒,媽媽回來,再看孩子的表現。實驗者可以控制媽媽離開的時間長短、媽媽與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媽媽離開孩子的次數等因素。
艾斯沃斯發現,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大致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叫做安全依戀,屬於這種依戀的一歲孩子大約佔70%。進入實驗室以後,他們積極地獨自或與媽媽一起進行探究(玩房間里那些沒見過的玩具)。與媽媽分離時明顯地焦慮。見到媽媽回來非常高興,與媽媽進行熱烈的身體接觸。媽媽在場時與陌生人一起玩。)
第二種叫做憂慮——反抗型不安全依戀,大約10%的1歲嬰兒屬於這種依戀。進入陌生的實驗室以後,雖然媽媽在身邊,他們已經感到憂慮,不喜歡探究玩具;媽媽走後表現極為痛苦。媽媽回來時表現出雙重情感: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離開,並反抗媽媽主動與他們親近。即使媽媽在場,也對陌生人非常警覺。
第三種叫做憂慮——迴避型不安全依戀,大約20%的一歲嬰兒屬於這種依戀。這些孩子單獨和媽媽在一起時對探究玩具不感興趣。與媽媽分離時表現出較弱的痛苦,媽媽回來時迴避與她接觸。對陌生人不十分警覺,有時他們象迴避媽媽一樣迴避與忽視陌生人。
我們研究就發現精神病性的妄想的人,往往是第二種類型的孩子。就是媽媽離開後,內心是憂慮和那種憤怒。那就是原始的憤怒,媽媽是個壞人,要報復媽媽,要懲罰媽媽。這樣的心態如果長期固化在內心,就是會演變成周圍的人是個壞人,要報復,要懲罰。而這樣的心態往往又是針對周圍的親人們,迫害對方的情感就越是強烈。
而那個男人因為對姐姐有類似對母親的仇恨(可能她的姐姐給予的照顧,讓他感受到類似媽媽的感覺)。那麼內心就會對姐姐有憤怒和攻擊,姐姐是個壞人,想要去懲罰姐姐。那麼根據投射理論,好了,他就會認為姐姐就是這麼對自己的。所以他就認為姐姐會害自己,還編了一大堆合理的解釋,有什麼無線電發射器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而且他那個內心的恨和不滿越是強烈,投射出去的就越多,妄想也就越嚴重。
所以根據上述分析,精神病性的妄想,也可以看成是內心那些極度分裂的惡意的想法的投射。至於他內心極度分裂的想法是怎麼形成的,大家可以參考客體關係學說的內容。
投射與安全感
我們經常說的安全感,安全感實際上跟投射有非常非常大的關係。n
n舉個例子,在同一個社會裡面,不同的人對這個社會的安全感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覺得這個社會非常安全。還有一個呢,他也許會覺得這個社會,非常不安全,我說的任何話,都可能會遭到別人的攻擊,或者是這些話可能會被傳出去,那麼,這就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投射不同。
nn安全感比較好的人,是因為他們對環境,對這個社會沒有攻擊,對社會的其他人也沒有攻擊,所以呢,他投射的別人也不會攻擊我;
安全感低的人要是想攻擊你們,但是,我不願意承認,我就認為你們攻擊我。而且讓一個人,一個安全感比較低的人,發現原來他是想攻擊別人,而不是別人攻擊他的時候,能使他的安全感在非常短的時間裡面迅速上升。
再比如我的爺爺去世之前,我沒有趕到現場。而且在他去世前的那一段時間,我也沒有陪在他身邊服侍他。去世之後,有一段時間我的胳膊摔傷了。我就頻繁的做噩夢,害怕,怕我的爺爺會來懲罰我、會加害於我。後來我覺得不能再這樣害怕下去了,我就冷靜的思考思考,發現這都是我內心投射出來的幻想。
因為我爺爺去世前我沒去照顧他,所以我對爺爺心存愧疚,而且我也鄙視我這樣的行為,覺得我這樣做不對,我的爺爺以前對我那麼好,現在一定會很失望,甚至是痛恨我。我是這麼想的,我就會真的以為爺爺也是這麼想的,就會真的害怕他會痛恨我和報復我。而實際當我認識到這只是自己內心的想法投射的幻像而已,頓時害怕的程度就下降了很多,安全感又提升上來了。 n
還有個有趣的投射的例子,就是發生在父親和兒子之間,一個父親告訴我說,我兒子非常的膽小,我天天訓練他,但是他還是膽小,怎麼辦,然後我就問他,你自己有沒有膽小的時候,他說也經常有,我要他列舉了十條,自己膽小的例子。
n列舉完了之後,我再問他,你現在還覺得你兒子膽小嗎?他說我感覺兒子膽小的程度大大地降低了,為什麼,因為他一直都沒有看到自己的膽小,所以他把他全部的膽小都投給兒子,兒子有兩份的膽小,一份是作為人都有的膽小,還有一份是爸爸不願意看到自己膽小,然後投射過去的,當他自己把自己的膽小那部分收回來的時候,他看到兒子膽小的程度就降低了一半,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清楚的例子。n
他頓悟到了。他感受到,原來我如此害怕自己的膽小,所以呢,我看到我兒子的膽小,並且攻擊他的時候,我就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人,而兒子成了這個世界上最怯弱的人,但是,他們如果平均分配一下膽小的總量的時候,他兒子膽小的程度就會降低,也就是說兩個人,膽小的反差就會降低,所以兒子就變得不那麼膽小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