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該不該批評別人?

1、該不該批評別人?

很多人喜歡講: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批評別人。

聽起來似乎沒毛病,實際上是有問題的。如同很多似是而非的話一樣,它有個沒毛病的前半句,「管好自己」,但要強調的重點並不是管好自己,而是不要批評別人。但「不批評別人」,是有毛病的。

如果別人殺人了,該不該批評?強姦了,該不該批評?

有些人,從來不批評人。別人向東,他說,挺好,東邊好;別人向西,他說,挺好,西邊好。這種人叫什麼?

鄉愿。

孔子最討厭鄉愿。他說這種人是「德之賊」。——道德就是被他們敗壞的。

儒家認為,不應該做所有人都喜歡的人。要做好人喜歡、壞人討厭的人。

佛教呢?

表面上看,佛教提倡無諍。很多人把無諍理解成不要起爭論。實際上,無諍的意思是絕諸戲論——掃除一切不正確的見地。

一般來講,在家人不應該講出家人的過失。但是,出家人之間,如果一個人犯了戒,別人該不該檢舉揭發呢?該。為了維護僧團清凈,必須檢舉、批評,不能和稀泥。

但這,並不意味著批評別人是對的。

批評別人,也需要條件。

2、批評別人並不是因為他錯了

為什麼要批評別人?

有人講,他做錯了,所以要批評他。

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也是有問題的。

批評一個人,不是因為他錯了,而是因為,批評有可能對他起到積極作用。

很多人,的確錯了,但你批評他沒用,他下次還是會這樣。批評他除了讓你們吵起來,增加彼此的煩惱和痛苦,並沒有積極效果。

這還應該批評嗎?

不應該。

哪怕他做得再錯。都沒有批評的必要。除非你是批評他給第三者看,對第三者起到積極作用。

有時候,一個人看起來做得不錯,甚至挺好,只是不那麼完美。這種情況還值得批評嗎?

有人講,人家已經不錯了,幹嘛還要批評他?

實際上,固然他做得不錯,只要批評還有可能起到更加積極的效果,讓他下次做得更好,依然是應該的。

之所以批評,並不代表他做錯了,也可能代表他不夠完美,還有改進的餘地。

如果要論完美,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遷善改過,變得更好。

因此,每一個人都有接受批評的空間。無論他做得多麼不錯,都是可以批評的。唯獨,當他不願意接受批評的時候,才沒有批評的必要。

如果一個小孩考60分,家長是不是該批評他呢?

不一定。

有些家長說:你真笨啊!才考60分!

這是不對的。笨是不該苛責的。有可能這個家長上學時才考40分。孩子已經很努力了,考60分,不能批評他笨。

但如果他本來好好學習可以考80分,結果貪玩,打網路遊戲,才考60分,這是可以批評的。可以批評他不夠勤奮。

小孩說:我天生就懶啊!別人天生就勤奮啊!你說笨是天生的,難道懶就不是天生的嗎?

這就壞了。這比懶更需要批評。

這是「邪見」。懶的問題好解決,邪見的問題難解決。禪宗講: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你做錯了,走了彎路,問題不大,但如果你不知道哪兒是正路,問題就大了。

孔子講,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下愚為什麼不移?不是不能移,而是不肯移。一個人懶,不要緊,可以訓練他,變勤快,但一個人認定,「我天生懶」,改不了,他就拒絕了變好的可能性。懶是好逸惡勞,屬於「貪」,「我天生懶」,屬於「痴」,愚痴的問題,比貪婪的問題難治。

有人說:我沒別的毛病,就是好色。

應該批評他嗎?

或曰:只是好色,也沒有別的毛病,用不著批評吧。

我先講個我的故事。

不久前,我跟朋友吃飯。我說我有個毛病,愛下圍棋。

她說,下圍棋不是毛病吧。

我說,下圍棋不是毛病,但是我上癮。任何讓你上癮的事情,裡邊其實都包含著毛病。

我是怎麼個上癮法呢?比方說,下到晚上十一點半,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盤。結果本來要贏,一不小心輸了。心裡不甘,再下一盤,非扳回來不可。——這就是很大的毛病。這個毛病其實不是下圍棋,而是好勝心。但是,好勝心在別的事情上體現得不明顯,在圍棋上體現出來了。

下完一局,別人還要再下,忍不住又下。告訴自己1點之前一定結束,到了1點,還是忍不住,結束不了。這是很大的問題。

下圍棋本身不是問題。但通過下圍棋,你發現自己的自控力是多麼差勁。你強烈的執著和貪婪,在圍棋上體現出來了。所以,這不是小毛病,這是大毛病。

一個人好色。他如果單單好色,別的什麼錯誤都不犯的話,可以說他並沒有好色的毛病。對美有好感,這是人之常情,不叫好色。

但如果因為好色,出軌、性騷擾、背叛,你還能說他除了好色沒別的毛病嗎?

一個人絕對不可能只有一種毛病。但凡有一種毛病,就有一萬種毛病。

宋儒說,有人愛做官,不要覺得不是大毛病。一個人只要愛做官,殺父弒君的事都做得出來。

因此,不要聽一個人那麼說,就覺得他沒毛病。他最大的毛病不在於好色,而在於他根本看不見自己的毛病。

很多時候,一個人看起來做得不錯,似乎沒必要批評,然而,善惡之間,往往只是差之毫厘。

就比如,「批評別人」。很多時候,看起來似乎沒毛病,但做起來,卻很有毛病。

3、我們對別人的批評,很多時候都錯了

批評別人,有一個很大的壞處。

這種壞處,並不是你批評了別人,別人不高興,反過來批評你。

一個人如果喜歡批評別人,就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批評。和別人產生對立、觸惱,弄得雙方都不愉快。

因此,很多人會盡量避免批評別人。這就有點鄉愿的意思了。

批評別人是一件操作難度極高的事情。它最大的壞處,並不在於產生觸惱,也不在於別人反過來批評你、甚至報復你,而在於——你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

你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在批評別人的同時,你把自己凌駕於別人之上了。

這才是批評的最大危險。

我們之所以有時候應該批評別人,並不是因為別人錯,也不是因為自己對,而是因為,我們的批評,有可能為別人的遷善改過提供那麼一點幫助。

但是,當批評別人的時候,自己智慧、別人愚蠢,自己高明、別人低下,這種心態十分容易滋生。批評也許是好的,但看不起別人一定是壞的。

然而,看不起和批評,在普通人那裡,往往相伴而生。善意的批評,本身沒問題,但因此滋生的驕慢,很成問題。這個問題,甚至比你所批評的問題大得多。

一定要留意,可以批評別人,但絕對不能看不起別人。批評要出於善意、同情和理解。

當我們批評別人錯了或者不夠完美的時候,應當理解這種錯或不完美是如何產生的。理解它的來由,理解它的不得已。一方面要批評他,一方面要理解他,要知道自己在他的位置上,可能還不如他做得好。雖然如此,仍然要批評他。不是為了懲罰他,是真心希望他變得更好。

4、批評別人,並不是因為我們做得比他好

一個考60分的人,對考90分的人說:你為什麼不努力?如果你努力點,可以考100分。

90分的人嘲笑他:老子天天睡覺也比你天天努力考得多!

60分的人有資格批評90分的人嗎?

一個自己染上賭癮,怎麼也戒不掉,他批評別人賭博,可以嗎?

這會受到很多人嘲笑:你差遠了!誰都可以批評,唯獨你不行,你有什麼資格!

然而,依佛教看,他是有資格的。一個60分的人,也有資格批評90分的人。一個道德上有瑕疵的人,照樣有資格批評道德水平更高的人。

實際上,這正是菩薩道的精髓。

佛經上講: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己還沒能得度,先去度人,是菩薩的發心。

有人講:別人掉進水裡了,你自己都不會游泳,去救他,不連自己都淹死了嗎?

這是不了解救有多種多樣。並不是只有跳到水裡才叫救人。你不會游泳,到路邊喊人來救,也是救人呀。

你自己還沒有度脫,但是你願意別人度脫,跟他講一句話,轉述一句聽聞的善法,在他身上種下一顆種子,也是度人。不是說必須把他背到對岸才叫度人。如果那樣才算度人,你會發現,這個世間不可能有菩薩。

為什麼?因為一切菩薩,都是從初發心菩薩而來,而初發心菩薩是凡夫。如果一個人要到自己的道德臻於完美的地步,才能對別人的道德提出建議,那麼,自己的道德永遠不可能臻於完美,自己就永遠不能對別人的道德提出建議。

如果只有道德完美的人,才有資格批評別人,那麼,這個世間,沒也有誰有資格批評別人。然而,一個人哪怕很差勁,他的批評,不一定對別人沒有幫助。

孔子講:不以人廢言。一個人也許很糟糕,但他的話,未必沒有道理。不要因為一個人差勁,就把他的所有話棄之不顧。

批評別人的資格,並不是自己有本事比別人做得好,而是自己真心希望別人更好。

不過,哪怕自己真心希望別人更好,別人也未必能理解,哪怕是懷抱善意去批評,別人也未必會視為善意;自己的規勸,也許會被視作抨擊。然而,並不應為此氣餒。說到底,自己並不能給予別人任何真正的幫助,人人都只能靠自己。然而,雖然不能給予別人真正的幫助,但是也要永遠願意給予別人幫助。這種意願,是對自己的最大幫助。

並不是不該批評別人,只要出於善意,希望別人變得更好,又能預估到別人會接受,批評就是應該的。

然而,即便能夠保證自己出於善意,也無法保證別人願意接受。因此,適宜的批評,僅僅出於善意是不夠的,還必須以智慧為先導。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