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學得太少了
昨天是全國高考第一天。每逢這個時候,必要討論全國的、地方的作文題。今年呢,有許多地方命題也互聯網+了,比如大談共享經濟、「老司機」……要說今年最難的作文題,在新浪的調查中顯示是全國卷II「根據古詩句自擬文」。
其中有一句是: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
恰巧,昨天我讀到一段話:
「人的行為模式,不取決於人的知識和信息,而取決於人潛意識裡的恐懼。而這恐懼限定了人的行為邊界,讓人無法發揮出自己真正的能力水平,所以必須去突破自己的恐懼。」
這兩句合一合,有這麼個解讀:
要成事,必須「敢」,要「敢」,得先解決潛意識裡的恐懼。
這種恐懼的存在終究是因為人不是理性的,知識和信息只是補充工具,所以一個文化人也能被沒文化的人所欺騙,這你就會發現真正影響我們行為的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
僧人和儒生的故事
儒生雖然學問頗高,可面臨自然災害的時候,知識和信息有用也無用,當驗證無用之後,恐懼越來越強烈,失去理智。而僧人為何如此淡定?他解釋說:並不是不在意。只是決心一切由天命安排。雖然僧人口中說的是命運,但他豈能斷定命運,倒不如說是自知之明。
潛意識裡的恐懼,是自知之明的缺失
中國有句古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
「你了解你自己嗎?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嗎?」做過招聘的HR應該很熟悉這類問題吧。其實,別說問別人,也許都沒搞懂自己。這是很可怕的,你都不了解自己,就算弄明了別人,又能如何呢?
要知道,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難。
2、總結這5個人的優點和缺點
3、審視自己是否有同樣的優缺點
4、一定要有一位關係上沒那麼近也沒那麼遠的貴人
簡單解釋一下:
每個人的認知水平接近於身邊最密切的5個人的各項指標的平均值,這5個人會異常地影響你,對你產生映射。
所以很好理解,為什麼要總結他們的優缺點,通常你會帶有和他們相同的特點。前面說了,看別人比看自己容易,找自己的優缺點最好是從他們身上去爬取。
沒那麼近也沒那麼遠的貴人是什麼?
你和他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能淡然地審視你,不會對你有惻隱之心,也不會有嫌棄之心,略微賞識你就更好了(就是看得起你)。他的圈層要在你之上,消除你的認知邊界,指點你對自己的優點能用之,缺點能驅之。
遙想前幾年,我壓根沒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無論是生活上還是職場上,拿著別人的模版,照貓畫虎。
不過也正是早些年,在那種迷茫又模糊的歲月里,有幾盞明燈指引了我,熬過來了,認識了自己,也明確了這以後的人生目標。
我這沒過三十的人,雖不敢說大徹大悟,但好歹現在的我不會再像從前那樣擔憂明天,昨天再讀僧人和儒生的故事,尤為感慨。越是了解自己,越是感到沒那麼多畏懼。
因為恐懼
渴望知識和信息
然而不自知
使這些無可利用
恐懼和知識、信息
是一條死循環
自知,才能開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