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變故易常?──以環境變化解釋文化變遷

這篇文章是陳依婷同學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逸周書·史記》有云:「好變故易常者亡」,華夏文明得以千年傳承,於此可窺見一斑。然而,縱觀世界文明的發展,各種文化或激變,或留傳,其間原因何在?Giuliano和Nunn兩位學者2017年的工作論文「Understanding Cultural Persistence and Change」從氣候變異的角度給出了解答。文章開篇的博弈模型指出(如圖一):隨著環境變化率提高,人群中傳統主義者比例降低。作者認為,在穩定的環境中,過去的經驗對當前有正面指導作用,人們因此更願意繼承傳統;若環境不穩定,上一輩人的習俗和信仰與當前相關性低,文化更容易發生變化

圖一 環境變化率提高的影響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文章採用Mann et al.(2009)對500-1900年間全球網格單元的溫度估計,以20年為一代計算平均溫度,以70年平均溫度的標準差作為環境不穩定性指標;通過Ethnographic Atlas等四份數據確定近1300個種族的歷史位置,匹配環境不穩定性指標;接著以現今近7000種語言使用分布情況與種族進行匹配。作者通過一系列匹配,確定現今個體其祖先生活位置的環境不穩定性,以估計其與傳統的延續間的關係。

傳統延續的測量有四種方式。其一是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個體對於傳統價值的自我判斷。通過OLS回歸,作者從國家層面驗證了環境不穩定性對傳統價值的顯著負面作用(如圖二),接著用個體層面的回歸驗證了該說法。其二是可觀測的文化傳統的延續。以事實性的指標代替自我判斷,第一項指標是女性勞動參與率,以歷史時期女性勞動參與率及其與環境不穩定性的交叉項作為核心解釋變數,被解釋變數為現今女性勞動參與率,回歸結果顯示交叉項係數顯著為負,這意味著環境不穩定的國家其過去文化對現今文化的影響較弱;一夫多妻制是另一項可測量指標,以其是否實施構造二元變數替代女性勞動參與率,結論相同。

圖二 國家層面環境不穩定性與傳統價值自我判斷

第三種方式是測量美國移民子女的文化傳承情況,包括是否在家中使用母語和是否與同籍人士結婚兩項二元變數,數據分別來源於2000年人口普查和CPS1994-2014。通過面板數據模型,在控制了相關變數後,驗證了環境不穩定性變數對這兩項二元變數的顯著負效應:祖先生活環境不穩定的人,在移民美國後,在家中較少使用母語,並且也較少與同籍人士成婚。圖三給出直觀展示,縱軸表示某一移民群體女性其丈夫是同籍人士的比例,橫軸表示該群體祖先生活環境不穩定性,圓圈大小代表該移民群體人數。

圖三 國家層面環境不穩定性與同籍成婚情況

然而,使用移民群體的數據存在一定問題,該群體的篩選可能內生於原籍國家歷史的環境不穩定性。因此,文章採用第四種方法——測量美國和加拿大本土族群的傳統延續情況。在美國和加拿大,各本土族群在是否延續其語言上有很大差異,而其祖先生活環境的穩定性也存在差別(圖四)。文章通過OLS回歸驗證了其間的負向相關性:祖先生活環境越不穩定,其後人越不可能在家中使用其傳統本土語言

這篇文章通過四種方式測度現今傳統的延續情況,並驗證其與族群祖先生活環境不穩定性的顯著負相關關係。文化根植於人類社會,但其留傳或激變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從本文的結論來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似乎是天意的選擇。然而,文化本身的兼容性和應變性也決定了其是否能在激蕩的環境中留存。總體而言,這篇文章從環境的角度,為我們理解現今的文明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來源:Paola Giuliano, Nathan Nunn. Understanding Cultural Persistence and Change, working paper, 2017.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是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和管漢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TAG:经济史 | 文化传承 | 自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