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必須堅定不移的堅持中國證券市場化改革

這篇文章一直就想寫了,但是因為母親生病一直未能動筆,最近發生了幾個大的熱點事件,我就趁空閑就著熱點談談我自己對證券市場化改革的一些簡單看法,市場百家爭鳴才能探討進步。可以加我的微信號:jnfqcyy討論。

第一點:過去的證券市場都是一場輪迴遊戲。

中國證券市場從成立到今天為止,其實從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我曾經發文字說,只要堅持改革,證監會怎麼做都是對的,因為過去的證券市場都是錯的,不改革,就是維繫過去的富豪撈錢的歷史巡迴的遊戲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先從認識市場本質角度來看問題,什麼是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本質是進行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手段和方式,我們之所以推崇市場,是因為市場化定價是最合理反應供求關係的一種方式,我們一直聲討所謂的計劃經濟就是壓制了市場自發的定價行為,導致市場嚴重失真,從而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一個好的市場,必然應該是由市場參與主體自發的以自己對未來的判斷來決定選擇以什麼價格買入什麼產品。大量的交易主體參與交易,最終形成了一個市場均衡價格,這個價格往往是代表了各方博弈的合理價格。所以,在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里,資金往往流入大家都普遍性認為好的資產,從而推高他的資產價格逐步讓他的價格跟價值對應起來。這種價格決定機制是一個價格發現的過程。

所以成為一個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每個交易主體都有自己充分的選擇商品的權利,因為只有有充分的選擇權,才能有合理的定價基礎,這個很容易理解,你跑到一個市場去,想買好蘋果,結果發現市場里都是一堆爛蘋果,你還沒得選,只能買,最終出現的情況是什麼呢,是爛蘋果也能用很高的價格被賣出去,這樣子的市場一定就不是好市場,因為他讓不好的東西,無法通過交易的方式被拋棄,價格根本無法起到發現的作用,他的價格是嚴重失真的。所以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供需雙方充分供給,才能保證雙方都有選擇權,不好的產品我可以不買,因為我總可以買到好的產品,所有市場商品供給受限一定就是爛市場,甚至都不能被成為是一個市場。

證券交易市場在中國十幾年了,我覺得跟舉例是一樣的,他從來就不是一個交易市場,因為他是行政管制的,管制的市場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供給是不充分的,隨著錢不斷的進入這個市場,那就意味著你會發現你有錢卻沒股票好買,為什麼,因為錢多股票少,自然會推動股票價格往上走,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堆上市的股票,看上去有的選,其實沒得選,怎麼選到最後發現都是一堆爛蘋果,或者雖然不是爛蘋果,但是價格遠遠高於應該有的實際價值。那怎麼辦呢?你咬咬牙還是得買,於是爛蘋果就變得更爛了,這個就是過去十幾年的現實。

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不就是因為股票供給太少而資金卻在增加,於是在中國就出現的情況是什麼呢?是好蘋果和爛蘋果沒什麼太大的區別,都是普遍性漲,普遍性跌,反正到最後都是遠遠超越實際應該有的價值,這樣的市場到最後註定就很難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市場,因為每個股票都沒有獨立的實際價格。你把所有的個股拉成月線圖,然後跟上證深證指數對比下,發現他們是同步的,所以我說中國看上去三千多隻股票,本質就是兩隻股票,一隻深證,一隻上證,資金來了,大家都漲,資金走了,大家都跌。周而復始,就沒有變過。十幾年來了,都是如此,這個跟我們證券市場起步的先天性缺陷是有關係的。我們的證券市場一開始就不是定義為交易市場,壓根不是用來讓大家做投資的,市場出來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純融資工具,就是圈錢用的,當初各個省市都有上市辦,指標審核,支持誰,就讓誰上市,而一上市就能圈一票大錢。所以很多人都拿中國股市跟國外股市做對比,說為什麼美國漲了,中國為什麼不漲,那就是扯淡,因為兩者壓根不是一回事。股票管制是最大的區別

正由於這種管制的存在,所以一個企業,沒上市時候,利潤幾百萬,上市後利潤還是幾百萬,但是問題是兩者市值可能差了幾十倍幾百倍上千倍,這個是為什麼呢?因為資金多,股票少,你來了市場,就一堆人買你了,再爛的蘋果都有人買。這不是扯淡是什麼呢?

所以我說中國的證券市場二十年來壓根就不是交易市場,就是個圈錢市場,一堆人不斷的擠破腦袋進入二級市場,然後就可以立馬賺到這輩子都花不完的錢,鯉魚躍龍門,立馬富貴的遊戲,在中國就是這麼出現的,事實上從做企業的角度來看,上市既不是起點,更不是終點,但是中國很多企業基本都當成了終點看待,一堆人擠破腦袋進入二級市場,然後就結束了,而很多傻逼卻每天搶著去接這些盤,然後樂此不彼的在玩這個看上去的財富騙局遊戲,一玩十幾年不肯停歇。從上倒下,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百姓,已經認為世界就應該是這樣的遊戲規則,根深蒂固的認為這個就是合理的,以為盤古開天地以來世界就是這樣運行的。

所以在有個主席跳出來說要出來改革這個基本的規則的時候,一堆人坐不住了,為什麼,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為的規則被打破了,他們感到惶恐和害怕,一部分人是害怕自己玩的不能再熟的騙錢遊戲不能繼續了,大部分人害怕的是又要重新在去熟悉一個遊戲規則,特別擔心,越是傻逼越討厭改變。所以,在這個修改基本規則的過程中,有一點是非常明顯,就是新規則嚴重的侵害了整個市場所有過去所有的交易者的利益,過去二十年的證券市場所建立起來的龐大的利益鏈條,是非常嚴密完善的生態利益鏈,這條利益鏈上參與者之多數以千萬乃至億計,這種情況下改革之難也就清晰可見了。過去的生態鏈都是建立在坑散戶的血肉基礎上的。而散戶卻不自知。

這個鏈條上的從企業家、到PE投資人、券商、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保薦人都是整個鏈條上參與者,他們的目的就是生產一個又一個企業直接賣給二級的接盤俠,自然就是那些不自知的散戶,他們以為在分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其實在他們申購新股到的那一刻起,鏈條上的參與者就基本上幾十倍的利潤在手了,而對於散戶來說其實都是成本而已。散戶在中國的證券遊戲里參與,被人坑,幫人接盤,樂此不疲,證券市場改變邏輯規則,本質上其實是為散戶好,但是散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只看到新規則出來後,市場一直在跌,邏輯也很簡單啊,因為新股越來越多,所以他們痛恨新股,卻從沒有想過,其實有沒有新股,他們都是犧牲品。

第二個問題IPO限制帶來的幾個問題

供給受限還產生出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減持的問題,因為每個賣蘋果的人,都很明顯的知道自己的蘋果不值錢,所以自然就會不斷的在別人買入的時候他會選擇賣出,這個是非常自然的人性,壓根無法改變,不是靠喊口號能解決的,你們現在去看市場,一千萬不到的利潤,市值一百多億,甚至大量虧損的股票還有幾十億市值,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智商正常的大股東都會選擇減持,然後為了賺更多的錢,必然會利用散戶的愚昧和無知,不斷的利用各種盈利對賭,忽悠式的重組併購來抬升股價,套現走人,這個套路在過去幾年IPO暫停的時候被那些操盤的人玩得風生水起,最後連戲子也都參與進來玩了,是個門檻極低的騙局,但是大量的散戶卻前赴後繼的相信這種騙局。證監會出面打擊這種騙局,本來應該是大快人心的事情,結果呢?一堆專家學者跑出來說,併購是國際通行慣例怎麼可以打擊呢?我不知道這種人腦子進水了說滿嘴胡話呢,還是心存不良昧著良心說話呢?這種人不是既得利益者代言人,其實我是不會信的。而民眾愚昧的會去支持這種言論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屌絲本身就是無知和愚昧的,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給騙他錢的人數錢這種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了,歷史從來沒有改變過,從來如此。

不扯遠去談這個話題了,這裡知識想說,因為限制發行新股,導致的結果就是任何一個股票都會漲到超過股票所有人的心理價格,所以在價格高於實際價值的時候,創始人減持是必然的情況。

所以減持問題表明上看是一個市場行為,根子里還是因為市場供給不夠充分,導致大量的爛蘋果以遠遠超出實際應該有的價格在市場泛濫的結果,解決問題根子里還是得加大IPO,只有老百姓選擇足夠多,才可能有充分的自主權,選擇好的,不選擇爛,然後能力就會凸顯,有能力的人就會賺錢,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虧錢,優勝劣汰,散戶自然淘汰,剩下的都是有能力的辨別價值的人,機構市場自然就會出現,所以這個角度來看,加大IPO力度,是解決中國證券市場的根本辦法,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

在這裡還有第二個問題就是我之前講過的,為什麼中國本質是個信貸化的證券市場,也是為什麼大量散戶扎堆在中國不肯離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有一次在法國巴黎銀行的小型會議上,很多人跟我說,真羨慕中國的股市,有那麼充沛的流動性,一天的交易額足夠他們一年交易了,我說,有啥好羨慕的,中國的股市本質上其實看上去很強的流動性,但是實質是沒有流動性的,一點都沒有,他們很奇怪,我說,你試著讓中國股市退市幾隻股票看看,你試著讓中國的股價跟香港來幾個一分錢的股票試試看。那時候你就知道中國的股市有沒有流動性了。如果那麼做了,我可以保證,中國股民,一個不剩全部跑光,來個狗屁的流動性。

中國股市為什麼那麼多韭菜的存在?為什麼那麼多散戶敢勇敢的踏入死地?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股市本質就是個信貸市場,他是帶有剛性兌付的信貸市場。極強的剛性兌付的,中國股市不會退市,不會跌到幾分錢,而且越垃圾的股票,越會有爆炒的可能,導致中國散戶進入這個市場,無後顧之憂啊。壓根不用怕啊,真跌了,其實只要死扛就行了,幾年後,又是他媽的一條好漢,就是這種周而復始的現實案例,最終就讓它們肆無忌憚的敢參與這個市場啊,因為壓根不用擔心最壞的情況發生,這種保底的存在,使得哪怕你在這個市場總是虧得傾家蕩產,但是還是敢毅然進入。因為不斷的過去的歷史會告訴他們,這個市場不是他們能力不行,而是因為運氣不好,心態不好,沉不住氣,如果當初老子不割,不亂操作,不幹什麼,不幹什麼,老子就牛逼大了,於是死了還願意借錢近來不斷的玩。就是這種自我意淫式的精神病式的支撐,使得A股經常能產生出源源不斷的韭菜供給給大佬們享受。人們辛辛苦苦的去別的地方賺錢,捨不得給自己吃好的,穿好的,買好的,都到這裡來賭博,孝敬給別人。這個就是現實。

一旦市場打破這種所謂的剛性,就是大面積的開展IPO不斷的股票進入,然後真的有股票退市,有股票會跌到幾分錢的時候,股民就會害怕,就根本不敢進入。這個是非常現實的情況的。我這樣的人,相對專業的牛逼人物了吧(有點吹噓了,別介意啊),我在美股和港股,都不太敢碰,都玩的很小心,為什麼啊。我靠,我怕啊,一個晚上跌個百分之九十,怎麼能不怕啊。我都怕的市場,散戶怎麼敢進來啊。所以,成熟的市場,散戶就是不斷的退出的結果,因為他們最後發現,自己是真的沒能力玩。這個時候,專業機構才能形成。散戶扎堆的市場最終的結果就是倒逼機構都變成散戶思維。壓根無法堅持所謂的價值判斷,大家都一起賭唄。你在這個市場要做價值投資,那就做好天天被打臉的準備吧。所以改變中國散戶市場主導的核心也一定是放開IPO,最終的結果就是讓市場逐步回歸到價值投資的邏輯里去

第三個問題,限制IPO發行,就真的能讓中國股市大漲么?

這個問題很難說,理論上我說IPO數量減少,會讓資金不變的情況下,個股價格漲的概率是有可能的,只是相關性多強,很難解釋,但是問題是脫離實際價值而形成的大漲,對中國未來的經濟改革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我說了好的市場一定是參與主體自行定價平衡的結果,一堆都是垃圾公司在的市場結果指數破萬點到底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我相信任何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的所謂盈利,無非就是用一場崩盤來結束而已,就如同14年的那場牛市最終結果就是讓更多的人死的比沒牛市還要慘淡。我們說要分享資本市場改革的紅利,是需要企業實實在在盈利為基礎的,缺乏了實體企業盈利的基礎,單純的股價漲跌的意義在那裡呢?不如直接在中國開放幾個賭場來的更加現實和實際。所以,很多人現在在喊減少IPO的邏輯,就像是你快死了,然後喊著給我個嗎啡吧,然後打了嗎啡,你是HIGH一陣,然後立馬就亢奮了一下,最後的結果呢?還是死,這個是你們想要的證券市場么?我堅持認為,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把中國證券市場給完善了規範了,那麼永遠都只是一場又一場打嗎啡的遊戲罷了,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從現實角度來看,很多人呼籲限制IPO,其實本質反應的是既得利益者對已經擠入IPO這種既定事實權益的維繫,因為已經上市,只要不再有新的IPO放開,他們就可以繼續躺這享受上市公司的紅利,沒有新來的人,永遠就那麼幾個玩家,所以他們哪怕經營業績在怎麼爛,他們都能市值百億,隨便套現就可以這輩子衣食無憂,甚至活不下去了,轉身賣個殼,裝點東西,股價都會大漲,那就是免死金牌不死之身。至於跟他們談未來,未來關他們屁事,反正錢我已經賺到了口袋裡,中國真有什麼問題,我早就移民了,錢到手才是真的,這種既得利益者的呼聲的背後說到底是赤裸裸的不要臉,為其站台和背書的專家學者,則根本上就是一堆狗奴才罷了。本質還是不要臉。

這個讓我想起我在美國的時候跟一堆老墨人聊天,他們跟我說,如果特朗普不出台針對之前的非法移民的法案的話,他們一定支持特朗普,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啊。他對移民打擊那麼厲害,你們還支持他,他們跟我說,是啊,他打擊的厲害,那麼來美國的 墨西哥人就會少很多啊,我們那麼辛苦的穿越邊境來到美國,怎麼可以讓別人也那麼容易的就來美國呢?他們都來了,我怎麼能在老家體現出我的優越感呢?我的地位就喪失了,雖然事實上他們在美國壓根就沒什麼地位,但是他們至少在回家的那一刻可以享受到片刻的優越感,也正是為了這種優越感,他們會支持特朗普而反對希拉里,雖然後者對他們更寬容。

事實上,任何擠入既得利益階層思考的問題都是一致的,壓根不會因為階層不一樣而發生任何變化,他們都是想浙如何維護自身已經得到的利益,構建足夠高的門檻讓別人不能輕易進來,因為我上市了,所以你們就不能那麼簡單的就上,你上的越難,我就越有價值,這種思考方式是現實而赤裸裸的。大量的散戶其實只要回頭想想你們在市場上玩了十幾年的賺到錢了沒有,其實不管放開和不放開IPO,你們最終都是虧錢,放開IPO,或許你還能憑藉自己的能力在市場賺點錢,不放開IPO你們永遠都是富人撈錢的工具罷了。這點如果都看不明白就活該就是屌絲,為了所謂的當下的利益把你們的未來利益給交換了。

另外,事實上,成熟的市場一定是分化的,很多人在中國罵證監會主席,以為罵了主席就能賺錢了,事實上,他們罵了十幾年的證監會主席,其實還是個屌絲,而且還是個虧錢的屌絲,再說句難聽的,美國的股市目前在不斷的破新高,你們去美國買賣股票試試,真正賺錢的也依然是少數,都覺得在中國股市賺錢難,美國、香港、你們去買賣看,你們也必然也是虧錢的主。證券市場的開設並不是為了散戶賺錢開設的,如果是,那不如乾脆沒人發點錢就行了,開什麼證券市場呢,證券市場是讓大量的企業到市場里被市場化定價的,你覺得一個公司好,你就買他的股票,分享他未來的成長,如果不好就別買,所以能否賺錢取決於你自己是否真看準了一個公司的成長價值,市場的最後結果是是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市場一定是有賺有賠的,分享的是個體性機會,甚至一定是少數的個體機會的高成長,而不是群體性機會的成長,在美股不斷創新高的市場里,照樣大比例虧損說明了指數和個體的關係並沒有你想想的那麼重要,而這些都不是換個證監會主席所能改變的。

第四個問題,關於減持限制、證券法入刑、集體訴訟的問題

這個問題前面提過,雖然減持限售的根本辦法,還是在於IPO註冊數量的不斷放開,但是並不代表證監會就不能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進行減持限制,事實上在減持這條上,中國過於寬鬆了,我說中美的股票發行最大的區別是我們採取了嚴進寬管的邏輯,而美國顯然走的是寬進嚴管的邏輯,那個更合理呢?從商業邏輯上,我個人感覺一定是美國的更相對合理。目前,中國證券化改革就是在逐步走到寬進嚴管的道路上來。所以我相信未來證監會的工作重點,一定是監管,監管,還是監管,堅定不移的維護市場公平一定是首要利益,維護中小投資人的合法權益,並不是說要讓中小投資人都賺錢,而是讓中小投資人不被以弱勢地位、利用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對稱給欺騙和壓榨,充分信息披露,市場公平下個體賺虧從來不是證監會的工作重點。

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先講另外一個問題,證監會是否要對進入市場的公司進行嚴格審核?是否要辨別公司質量好壞?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說,中國證監會的改革的方向反了,改革重點要放在如何確保好公司進入市場,我覺得這個人的腦子是有點問題的,為什麼呢?因為他神話了證監會的能力,證監會不是神仙,其實連神仙也做不到辨別好企業和壞企業的能力。

一個人如果能很容易的辨別誰好誰壞,那其實壓根也別在證監會待著了,直接做投資去得了,絕對是巴菲特級別人物的。而且正因為證監會沒有能力審核辨別企業好壞,所以才需要存在一個市場,讓合乎基本門檻要求的企業進入市場,讓具備投資辨別能力的資金自己去買入賣出,然後讓企業在市場中合理化自己的定價,最終形成一個均衡價格,好企業和壞企業,證監會說了不算,市場的資金說了算,把這個權利交給證監會,恰恰是造成尋租的核心,證監會把這個權利丟給市場,恰恰是把權利外放出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種行為我不知道為什麼那些一直鼓勵市場化的人,怎麼會還會說證監會在尋租,這不是扯淡么,尋租的話,牢牢把握審核權就行了,何必還放出來呢?所以我們一直說證監會監管趨向嚴格,恰恰我認為是扯淡,證監會明明是用非常嚴格的方式在實現金融的自由化,在不斷的放鬆對市場的管制,讓更多的企業都能到市場里去接受資金的合理定價,展現自己的價值,不正是所謂普惠金融的核心么?

而且事實上我們也要認識到公司是動態變化的,你讓證監會去動態審核企業,也難為證監會了,你現在是個好人,怎麼能保證未來一直是好人呢?事實上我們多少好企業,在過去都還不錯,但是江山更迭,風吹雨打,浪盡淘沙,到現在都變得臃腫不堪的爛企業了,而很多當初不不被認為是好企業的企業,現在都展現出來成為一代風騷,所以,很多人在感慨為什麼阿里巴巴不在中國上市,為什麼騰訊不在中國上市,為什麼一批優秀的科技企業都在美國,為什麼不給中國人民發財的機會,你們捫心自問下,造成這個的核心原因是什麼呢?不就是所謂的審核發行么。難道你們不希望有更多的公司在中國能被接受注入么?現在證監會把這個審核權不斷的去掉,又這麼多專家學者來駁斥為什麼取消審核發行,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么,又這麼不要臉的么?這種專家學者摸摸自己的良心你們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呢?故意出來攪渾水呢?還是給利益代言人站台呢?

所以,為什麼美國採取寬進嚴管的證券交易模式,也就是所謂註冊發行,他們的邏輯就是很簡單,我證監會不知道你們牛逼不牛逼,好不好,我都不清楚,反正只要符合我們的基本要求,你們都來,然後讓資金也都進來,你們自己來看,好的就買不好的就不買,最終市場促進交易,交易帶動市場,最終發現其實效果還不錯。當然,光註冊發行其實是遠遠不夠的,我個人感覺美國為了註冊發行還是準備了很充分的準備,當然這個充分準備的前提是因為美國的證券市場經歷了長達百年的經驗和教訓,也是不斷的完善的過程,美國人發現因為寬進,所以必須嚴管,很多監管條例都是不斷的逐步的完善和建立起來的。

而我們的思維是認為你是好人了,就覺得你不會犯法了,然後寬管了,其實過去的證監會忽視了人性,事實上在利益面前,在好的人都會變壞,如同再好的男人,把他放在美女面前,能忍受誘惑的幾乎沒有,人是會變的,必須不斷的持續的後續監管跟進,好人才可能一直是好人,甚至壞人也可以因為嚴格監管變成好人。要重視制度性建設,要重視行為性監管。這裡就必須提到美國的三個我認為很好的監管規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美國的註冊制的核心是「完全信息披露」,即證券發行人必須提供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並確保其真實、全面、準確,並對不實陳述所導致的投資者損失承擔法律責任。他們清晰的知道單純的註冊制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註冊制只解決了誰都可以來的問題,但是他沒有解決你們都來了,都亂搞怎麼辦,後面的三個監管規則就是解決你們都可以來,但是你們亂搞了,我就搞死你們,讓你們不敢亂搞的問題,所以我國必須儘快出台和跟上這幾個制度。

第一個制度就是減持制度。

我在三月發文說,過去的制度對發行人的主體減持規定太寬鬆,在這樣的規則面前,再好的企業家都會想著套現,一方面是股價遠高於實際價格,另外一方面是減持很寬鬆啊。導致很容易被利益驅動然後減持,每天看見幾個億的數字晃蕩來晃蕩去,神仙也禁不住誘惑不減持。事實上我一直強烈主張對主發起人嚴格進行鎖定,三年改成五年,甚至更嚴,這樣就會大大的降低虛假髮行行為的現象產生,杜絕欺詐等很多行為,主發起人大比例減持其實是個無論從道德上還是情感上都無法讓人接受的事情,你想想,主發起人就跟打麻將一缺三一樣,沒事你想打麻將,叫了一堆人過來陪你打,你贏錢了,然後拍拍屁股說,我要走了,我靠,剩下三個人怎麼辦?你忽悠的人進來,結果你這個坐莊的贏錢跑人,這種行為還是人么,簡直是王八蛋的行為啊。所以我堅持認為,無論道德情感還是法律上都必須嚴格禁止才行。我們其實看看美國的減持管理辦法,就會發現其實國外早在1933年就有很明確的限制性條例了。

經歷過1929年的金融危機,美國於1933年的《144號條例》對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超過5%的大股東、公司高管、董事等關聯方以及從關聯方獲取證券者的減持行為作出了詳細規定,要求上述人士在賣出限制性證券時必須遵守慢走和披露程序。如果你從公司關聯方獲得了限制性證券,並想向公眾出售限制性或有控制權的證券,就需要同時符合《144號條例》列出的五個條件:

首先,賣出前必須持有這些限制性證券一年,鎖定期開始於購買這些證券並足額付清時,且僅適用於限制性證券

第二,在拋售前必須公布證券發行方的最新信息。這就意味著發行方必須編寫定期財務報表,進行提前報備。相較於我國的先減持後報備,美國的做法無疑能減少市場的拋壓。

第三,一年鎖定期滿後,每三個月可以出售的股份數額不能超過同類已發行股份的1%或四周內平均周交易量(美國三大交易所交易)的較大者。對於櫃檯交易的股票,包括在OTC場外市場和粉單市場交易的只能按1%的數額出售。

第四,此類出售必須在各方面都看作是常規的交易行為。不能做廣告,經紀人不能收取高於正常水平的傭金,以防止利益輸送。

最後,美國證監會(SEC)特別突出對高級管理層、董事等內部交易的監管,要求此類人員每三個月的總交易額大於5萬美元或交易量大於5000股,須向證監會提交書面申請

也就說相比證監會這次出台的減持要求,其實美國的證監會所採取的限制性措施其實還更為嚴格,但是顯然兩者還是有區別的,畢竟兩個國家的歷史環境,國情都不盡相同,這種法規都是相機選擇的結果,市場發生什麼情況,條例相機改變,但是兩者的實質都是嚴格限制減持。我一直覺得不限制發起人/控股股東/大股東減持的都是壞股市(制度)——他們被視為「內部人」最了解公司現狀與未來(限制減持就是逼他們搞好公司而非限制市場自由交易)。這是為什麼上市公司回購股份被認為是利好的原因——美國股市上市公司持續多年的回購是其牛市的關鍵因素。

在這裡第二個非常重要制度的其實也談不上制度,就是嚴格的證券刑事處罰,在美國的條例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定是每違規一次就處以10萬美元的罰款,情節嚴重者,還面臨著最多五年的監禁。而我國尚未對相關的刑事責任做出具體規定。這就意味著在中國雖然有了規定不允許減持,但是你真減持了,其實也拿你沒辦法,我國目前出現如此之多的違規減持,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因為違規成本低廉。根據我國現行《證券法》,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和高管違規交易上市公司股票,在警告處分之外,可並處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懲罰與違規獲利相比,力度還不夠。

所以出來的情況是什麼呢?大量公司前赴後繼的造假,然後減持,最近一個案例是證監會5月12日宣布的,上市公司雅百特在2015年至2016年9月累計虛增營業收入約5.8億元,虛增利潤近2.6億元。證監會擬對雅百特處以60萬元罰款,擬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頂格處罰,同時對主要負責人終身市場禁入以及3至5年不等的證券市場禁入。

這種不咸不淡的處罰根本不足以震懾造假者並保護投資者。 由於造假,雅百特的股票因「業績優異」被爆炒,2016年4月8日達到57.78元,10送20後,2017年2月23日達到除權後的最高點:23.92元,相當於復權後的71.85元。在這期間,公司的董事和高管一直在減持套現。從23.92元之後,股價一路下跌,至處罰方案岀台前最低跌至9.89元,公司股價在兩個半月跌去58.65%。投資者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處罰卻如此輕微,造假成本幾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使得上市公司根本不懼以身試法並從中牟利。這不但暴露了中國股市令人難以容忍的重大制度缺陷,也成了世界股市令人驚愕的笑料和景觀。

如果不能對以造假、違規減持進行刑事入罪,那麼股市的註冊制必然是一場災難,這個觀點其實是對的,不然一堆公司拚命在二級市場秀虛假的業績讓你覺得他是好公司,然後他們利用信息不對稱拚命違規減持,你最後發現買了一個假公司,這樣下去,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就是市場崩盤,誰也不敢跟你玩了,因為沒有懲罰機制的市場,最終一定是亂市場,就更談不上價格發現這種根本性問題,因為基礎的就是不存在的。好的市場,是誰都可以來,但是誰都不能亂來。對比美國的造假的處罰,2001年,美國安然公司的財務造假醜聞被曝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立刻介入調查,事實確認以後,安然公司及其相關的投行和會計師事務所都遭到了滅頂之災:

1、安然公司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款5億美元,股票被從道瓊斯指數除名並停止交易,安然公司宣告破產。

2、美國司法部的刑事調查結束後,安然公司CEO傑弗里·斯基林被判刑24年並罰款4500萬美元;財務欺詐策劃者費斯托被判6年徒刑並罰款2380萬美元;公司創始人肯尼思·萊雖因訴訟期間去世被撤銷刑事指控,但仍被追討1200萬美元的罰款。安然公司的投資者通過集體訴訟獲得了高達71.4億美元的和解賠償金。

3、有89年歷史並且位列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安達信因幫助安然公司造假,被判處妨礙司法公正罪後宣告破產,美國休斯敦聯邦地區法院對安達信處以50萬美元罰款,禁止在5年內從事業務,從此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變成「四大」。

4、三大投行遭到重罰,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因涉嫌財務欺詐被判有罪,向安然公司的破產受害者分別支付了20億、22億和6900萬美元的賠償罰款。針對安然公司財務欺詐導致投資者受損的情況,美國於2002年頒布了"薩班斯案",其中規定:對編製違法違規財務報告的刑事責任,最高可處500萬美元罰款或者20年監禁;篡改文件的刑事責任,最高可處20年監禁;證券欺詐的刑事責任,最高可處25年監禁;對舉報者進行打擊報復的刑事責任,最高可處10年監禁,從而在法律層面大大提高了財務欺詐的違法成本。

5、美國還設立了對上市公司欺詐行為的舉報獎:舉報者可以獲得罰款金額10—30%的獎金,2013年有舉報者因此而獲得了1400萬美元的巨獎。嚴刑峻法才能遏製造假行為,中國股市對造假者「撓痒痒」式的處罰不是對造假者的震懾而是對造假者的縱容。造假惡疾不除,股市難有繁榮。

第三個美國寬進嚴管的核心武器是集體訴訟制度

美國的集體訴訟制度,美國採取的集體訴訟制度是解決欺詐問題很重要的一個配套環節,美國聯邦民事訴訟條例認可的美國特有的訴訟制度。由於公開發行的證券涉及公眾投資者,因此一旦出現證券欺詐行為,任一投資者均可聘請律師代表其他投資者啟動集體訴訟程序。簡單說在美國股市,集體訴訟的意思就是當你想告一家上市公司的時候,你不需要每個股民都告,只要有一個提出訴訟,只要告贏了,利益就歸大家所有。比如說賠償訴訟者100塊,那每個股民都可以得到100塊。就是通過一個人打官司,只要打勝了,利益歸於所有股民,打敗了就算了,甚至都不需要訴訟費。因為在美國中小股民告上市公司並不用出錢,因為官司一旦打贏的話,和解費的30%左右歸律師所有,很多律師樂意來做這個事。

2006年7月15日起正式實施《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對上市公司的要求更嚴厲了,尤其在財務披露義務、企業內部控制方面要求很嚴格。這個時候你任何一個股民去起訴就更加容易,一旦出現重大欺詐行為,立馬讓投資人蜂擁而至,不死也能脫層皮,確切說,美國的註冊制之所以能成功,跟集體訴訟的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我國股民集體訴訟法律上被歸類為代表人訴訟。美國前面說了,只要股東持有1股,就能代表公司對存在違法行為的董監高提起代表訴訟。但是在我國要求是要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1%,而且要求一定要連續180天持股。現在中小股東年平均換手率經常是300%-500%,能夠最終符合起訴條件的中小股東可能是寥寥無幾的。而持股達總數1%以上的股東,多數屬於既得利益者。而上市企業也往往只把這一類人認定為「Stakeholder」。他們更可能是一直利益行動人,期望他們給你打官司基本不可能。

另外一個折中的辦法是我國設立了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是證監會批准並直接管理的證券金融類公益機構,於2014年12月5日在上海註冊成立。股民可以通過他委託訴訟,成立三年來,於2017年5月19日,中國首例證券支持訴訟才真正實施,是否能成為常態化,也很難知道,從我個人情況來看,這兩個辦法實際難度都是很大的,市場環境中,商業是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慈善,美國的集體訴訟之簡單,跟律師大面積參與是有直接的關係的,純公益行為很難走的遠。

所以,純粹從證券條例來看,中國某種意義上不缺法,我們還有個共同訴訟制度。但是實際上到了法院,共同訴訟都不給你做,只能單獨訴訟,一個個立案,廣東佛山照明案,材料堆了一柜子,為什麼?因為法院不允許共同訴訟,要求一個個訴,材料是一房間,如果說一百人一個,一千人一個的話,一抽屜就可以了,這個就是中國特色的理論和實踐的區別了,這是法院很不好的現象,結案率和他某些東西掛鉤,1個人一個案子,他的結案率要多得多,10個人、20個人一個案麻煩,而且有業績關係。證券民事賠償,目前是人數確定,代表人共同訴訟,不可能提起集團訴訟,集團訴訟不需要那麼多人,只要一個人就可以了,但是關於集團訴訟爭議是非常大的,不光是證券的問題,在消費者權益,環境污染上都有。我們黨和政府對集團群體力量是非常恐懼的。因為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過類似的訴訟,我這個訴訟拿一個判決書,比照著進行判決就可以了。但對我們黨和國家來說,對集團力量還是恐懼的。

所以這裡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很多人都在說證監會主席不應該說太多的話,有干預市場之嫌,但問題是你們仔細想想,如果證監會主席,尚方寶劍都在手的話,他又何必要大聲說話呢?上打昏君,下斬奸臣,還說毛啊。你們想想,在當初保險資金大舉進入市場舉牌上市公司的時候,證監會主席大罵妖精害人精的背景是什麼?是一批金融大鱷可以利用生態體系全牌照的優勢遊走在監管之外,出現的情況就是每個流程都合乎規則,但是整體放在一起看,又明顯與監管的審慎要求相抵觸,極大的放大了系統性風險。這種情況明顯是新時代下的監管考驗,說明過去的監管體系出了問題。(雖然我認為責任在監管設計制度上缺陷,市場有效利用規則並沒有錯。)

證監會主席在那時候的講話如果說是一種監管的嚴厲吶喊還不如說是監管無奈的一種表現。因為在單一證監會體系下壓根無法監管保險資金舉牌這件事情,保監會只要認為保險資金合規,證監會就只能幹著急,而且市場如果真出問題大幅波動承受的並不是保監會,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如果證監會真能約束保險資金,證監會主席壓根不需要用道德來喊話了。現在也一樣的道理,如果證監會能讓這幾個制度都在他的範圍內跟上問題也還真好解決了,問題是現實沒那麼容易啊。

而在剛才說的三個重大制度跟進上,其實都不是證監會一家能說了算,一個證券法入刑事的法律條例,其實我們國家一直就有,大家翻看證券法去看看,刑事規則都有,但是有幾個真正入刑事了呢?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別問我,我也不知道,因為刑事案件歸公安管,公安現在的情況,我個人感覺其實是警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前段時間我去北京聽了有個笑話,說一個P2P公司撐不住了去公安自首,公安問他多少金額,P2P公司說9000多萬,公安說,哎,你回去吧,我這幾十個億的案例還沒時間接呢,你這麼點金額就回去跟投資者商量商量協商解決吧,目前的情況是全國金融案件頻發,公安也應接不暇,疲於奔命,那裡有時間處理那麼多的複雜案件呢。至於集體訴訟制度,那更是要修改一系列相關法律程序的問題,那裡是證監會今天說,明天就能做的事情呢?修改個證券法,都已經拖了將近兩三年還沒有下文。那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除了喊話,除了定向監管,證監會還能如何呢?如果證監會真能權傾朝野,又何必大聲說話呢?

所以我剛聽到一堆人說,配套制度不跟進,就不應該進行IPO常態化,怎麼說呢,站著說話總是容易的,問題是配套制度什麼時候能跟進呢?一天不跟進,就一天不作為么?我感覺現在的情況就如同在大海里航行,一邊前行,一邊修船,如果說要停著先修船,那基本上就只有沉沒一條路可以走,所以,往往最好的辦法,只能邊走邊修,沒有更好的辦法,所謂的法制先行,是句空話,也是套話,很多事情,不可能萬事俱備,然後讓你輕鬆前行,許多人罵政府,是因為並不了解政府並不是無限資源擁有者,政府是決策受限的,他只能在眾多目標里選擇相對平衡點,監管也是如此,在多元化目標里相機抉擇的結果,所以只能不斷的根據市場不斷的調整監管目標和政策。市場狂熱的時候潑冷水,市場低迷的時候加點水,很難有統一不變的政策,規則必然是根據市場不斷的調整的結果,本身就無可厚非。最近我看到IPO有暫緩的跡象,但是我希望是一種策略安排,而不是被既得利益者給忽悠著按下的行為,那註定就是前功盡棄的結果。

所以,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專家是個很可恥的稱號,以前的社會獲得知識成本很高,一個專家成名以後,滿嘴胡扯,都有人信,現在知識獲得成本很低,每個人只要深入思考下,上網比對下基本的知識,就不容易被忽悠,所以專家的市場其實是越來越少了,但是他依然能蠱惑很多的不明真相的群眾。我感覺目前證監會的策略很明顯是推動金融真正市場化的舉措,但是大量的專家學者當作看不到,然後一個勁的揪著具體的一些細節來說事,什麼喊話影響市場決策,什麼限制交易是妨礙市場化,在我眼裡,最大的市場化一定是供給市場化,也就是IPO市場化,只有在這個市場化的基礎上,才會有其他的市場化的基礎,離開這個基本的市場化談市場,就是個笑話,壓根就是扯淡的邏輯,大框架都不在了,又談什麼妨礙市場和干預市場的呢?

不可否認,現在的證券化改革進入了深水區,證監會到了最難熬的時候,股票整體性低迷,讓所有參與股票交易的群體都已經到了無法忍耐的地步,群體性的迷茫和煩躁,進入了情緒的宣洩期,而大量遊資、機構、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被悶著,抑鬱不得,也死了不少人,這個時候,市場進入了情緒的爆發期,哪怕認為證監會做的對的專家、民眾,都也感到很難受,畢竟股票低迷影響的是一個又一個家庭的財富,這種時候如何破局呢?這個是擺在證監會主席面前最大的難題,既要讓民眾能接受目前的改革策略,也最好能讓大家不要成為改革的犧牲品,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是需要考驗政治智慧的。

但是從來改革,就是會有成敗得失,甚至流血犧牲,尤其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時候,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的時候,改革註定是一條只能往前不能退縮的道路,他需要智慧,需要勇氣,需要魄力,也需要妥協,需要韌性。想起我很多年前評論一位政治人物說的話,做一個政治家,要有穿透歷史迷霧的眼光,承擔歷史責任的決心,也要有做歷史罪人的勇氣。不然壓根無法勝任證監會主席這個火山口,中國最難坐的位置就是證監會主席,因為他是個TO C的商業模式,這個領域面對的是一個又一個普通民眾的關注和審視,不像其他兩個管理機構,都是TO B的交易模式,大家都不關注也沒什麼議論,壓力會輕很多,不需要在各個交易主體之間尋求平衡點。這點來看還真是難為證監會了。

最後一個問題:金融到底是什麼東西。

金融是槓桿,有槓桿自然就會有風險,這個話是對的,但是這個話是廢話,就如同核電站是核電,是核電就有風險,那是不是意味著核電就不需要管理了,任由風險肆虐?金融不但有風險,還是高風險,他關係到百姓的財富,千家萬戶的財產權利,這種風險就更值得監管重視和慎重處理,現在金融風險在高位運行,恰恰是大量專家學者所鼓吹的金融過度自由化給推出來的產物,大量的資金通過槓桿被創造出來,造成了市場資金泛濫的情況,因為我國的基礎貨幣除了09年四萬億外並沒有大的濫發,外匯占款有所增加,實際也有限,表明了大量的資金是層層槓桿疊加出來的,這些槓桿的層層疊加的過程就是不斷所謂的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不斷的所謂各種金融創新的衍生,本質就是一個不斷創造槓桿的過程,到了今天市場到了槓桿拉倒極致的時候,去槓桿已經成為了市場自發出現的一個狀態,我們很快會發現我們看上去很多有錢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有錢的人。會很容易隨著泡沫的破滅而一下灰飛煙滅,大量的高槓桿資金在過去幾年呼風喚雨,到處做著錢生錢的遊戲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槓桿是什麼,不知道風險是什麼,每天做著美夢,每天發著大財,現在開始金融監管趨嚴了,這個時候出來喊話,說做金融就有風險,監管不能把我乾死,要允許有風險存在,我就在想那裡有那麼好的事情,錢你要賺,風險不想接受?說實話,這次監管就是要乾死過去幾年大量肆無忌憚在金融市場撈錢的高槓桿資金,目的也很明確,手段也很明顯。純粹的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撈錢遊戲,玩一票是一票,傻逼才會讓你不斷的把這個遊戲給玩下去。

下面這篇文章是我一次在閉門監管會議上的演講實在懶得寫了貼出來算了,13年的演講,當時很多專家學者拚命的鼓吹金融自由化,我提出了反對意見,我認為沒有節制的進行金融自由化,總會有一天社會為之買單,而現在很可能就是到了買單的時候:

我一直覺得金融這個東西,從來都不是金融本身的問題,一定是來自於金融以外的問題,他可能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的外化和延伸,我們在選擇選擇的金融制度,一定是依附於大的時代背景,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的,不能脫離具體的發展階段看金融業,你讓原始社會用上美國的金融制度,其實也沒意義,壓根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製造出更多的問題。這個角度來看,金融只是金融,無好無壞,不帶情感,他給社會的作用好壞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這樣的工具,甚至可能更多還是取決於其他非金融因素,因為,金融本身是個經濟學衍生附屬品,金融在創新方面其實也只是金融範疇的概念,依然逃脫不了經濟學的範疇,所以,我一直對所謂的金融創新沒抱有什麼太大的期望。回頭看金融史,過去一百多年來的金融史上,能稱之為創新的金融變革,其實極為有限,大量曾經被稱讚為創新的金融產品,要麼消失了,要麼就是直接引發了大地震,被叫停了。絕大多數創新的代價是極高的,而且帶來的社會傷害也很大。

現在很多人說金融是強國之根本,說要保護先進的金融體系,我認為是扯淡,我認同實業興,金融興,金融穩,社會穩的說法,但是我不認同金融強,國家強的說法,這個說法必然是不靠譜的。什麼狗屁學者說,金融強大了,所以英國打敗了荷蘭,扯淡去吧。就當時金融體系的完善和發展程度來看,荷蘭都領先英國,但是隨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實業的不斷發展,從而使得整體國力逐步強盛起來,幹掉了荷蘭這種純粹以貿易工商業作為支柱行業的國家,跟金融毛關係啊,金融在當時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呢。落後野蠻的元朝搞死了出現了紙幣的宋朝,不知道能否來舉例?太多這種亂七八糟的案例了,別以為幹了金融學者這件事情,就非得把金融碰到天上去呢?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必然是依附於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基礎之上,實體經濟不好金融不可能好,就金融談金融,都是弱智言論。

我寫《支付革命》的時候,誰都不信中國金融業效率很高,我讓他們去香港,去台灣,去美國走走看看去,回來都傻眼了吧,人家支付跨州,跨行,至少三個工作日,我們呢?全國即時到賬,誰還敢說中國的效率低?在這種情況下一堆人喊著互聯網金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不知道意義在哪裡啊?都這麼高的效率還去提高幹嘛,春藥吃多了,會死人的。

我們講究效率一定是社會整體效率,單個效率再高有意義么,尤其是金融這種負面性極強的東西,效率抬升的副作用只會更大,而且從社會整體均衡理論來看,單一效率極高一定是擠佔了其他領域的資源來堆積而成的,從而最終其實是傷害了其他層面的效率提升的,我們的金融業陷入到效率過高的魔咒中去了,使得每個客戶經理都只會幹兩件事請,沒命的拉存款,然後閉著眼睛放貸款。結果是什麼呢?只會讓錢不斷的流入到高收益、重資產中去,從而進一步形成了實業無人做的境地,極大加強了實業空心化的趨勢。這種效率要來幹什麼呢?如同時速500公里的發動機安裝在QQ汽車上你肯定不敢坐,整個國家經濟形勢不夠好的時候突出某一個結點的效率,對整個經濟沒有任何好處。感覺都好像是發善心卻去幹了一件不太好的事。社會最大的危害,一定是來自於以行善的名義作惡,雖然我也感覺很多人的初衷的確是也想為國家好,為社會好,想解決很多問題,包括哪些跑路的人,誰會一開始就想著來騙錢啊,只是玩著玩著發現玩不下去了,發現無回頭路可走了,於是又是一聲嘆息了。這種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有點悲哀。

或許偏激了點,但是我想說的是社會的問題絕對是不可能一點突破全面開花的,社會的進展一定是系統性工程,每個環節都不可以偏頗,都需要的努力,而現實中我們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國防、教育、科學、醫療,哪個問題不比金融重要?我們現在都指望金融好了整個社會問題都解決了,這是我們自己過於浮躁了。想做一招鮮的事情不可能,也不現實,世界從來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很多問題優越於金融,不能只說金融很重要,那是對社會的不負責,我覺得金融從業者還是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問題,別屁股決定了你的腦袋。

我們現實回顧金融對經濟的影響,很多時候都是動態的、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短期好玩的東西,長期往往是不好玩的,而民眾更熱衷於追逐看短期,一旦受到傷害,卻悔之晚矣。要做好這個平衡點很難,這需要考驗監管者的智慧。

1929年,在美國每個人都沉浸在成為了千萬富翁的一派喜氣之中,每個人都在計算自己一天又賺了多少錢,天天派對,夜夜笙歌,紙醉金迷,而突然有一天,世界崩塌了,所有的錢,都成為廢紙一張,全國範圍內,幾百萬人流離失所,金融投機的泡沫在一天之間崩塌。這場危機席捲全球之後,直接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二戰不敢說是金融創新引發的,但是,各種不受管制的金融及金融創新在這次危機中扮演的角色並不好。1994 年、1997年、2008 年的各種危機,都可以看到所謂的金融創新在裡面扮演的角色,並不是都是如大家想像的美好。

而且,再回頭看,過去一百年來,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但是我們要去反思一個問題:金融創新跟經濟發展的關係到底是如何的?事實上,金融工具越來越多,金融機構也越來越多,但是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是否得到下降?是否有更多的普及面?全球範圍內,可能都沒有得到有效的驗證。至少現在的實體企業獲得資金成本不但沒低下去,反而更高了。

所以,金融創新本身就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命題:並不是所有的金融創新都是對的,且合理的。事實上,創新這個詞的背後意味著極高的失敗率,一輪輪的創新背後是以一輪輪的失敗為代價的,也正因此,越是創新就越需要嚴格的監管,是不能脫離監管單獨去看創新的,甚至有些創新絕對不是我們想承受就承受得了的。

金融沒有道德屬性,也沒有階級屬性。回頭看歷史,金融之所以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隱含的一個邏輯就是金融對暴利的渴望,這種渴望正是大工業時代以來,金融超越其他行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現在提普惠金融、民主金融,讓金融不要那麼暴利,如同讓一頭猛虎不要吃肉,改為吃草,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老虎餓死了或者暴起傷人。

任何一樣事物,如果依賴道德進行控制,必然是不符合商業模式的。因為道德是錦上添花,不是社會最低規則,道德很多時候是經不住考驗的。一個時時需要拷問良心的行業,本身就不符合商業模式。所以,對金融不要抱有太大的道德要求,那不現實,雖然的確很多時候,我們要鼓勵有道德的行為,鼓勵更多的金融機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但是在現實中,有道德的企業會面臨更多的競爭問題,因為你講了道德,你就被一群不講道德的人給搞死。

最後我扯一句未來監管的重點應該會讓效率逐步讓位於公平,公平,一定是公平才是社會希望之所在,在過去三十年我們一直講究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那麼未來我們應該講的是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為什麼?社會年代不一樣了,增量有限的年代裡保證參與者的公平才是監管最大的意義。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長江學者因為貪墨公款五十萬判刑,與此同時看到的消息是雅柏特造假被頂格處罰六十萬,於是感慨萬分,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許多做實業的老闆辛辛苦苦一年賺不了幾個錢,而所謂的金融資本在二級市場巧取豪奪,成千上百億卻成為了頂級富豪,市場追逐的成功人士,市場公平正義何在?這種情況如果再不改變,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必然會是一個引發社會動蕩的政治問題。老子曾經說,民不患多寡而患不均,本質都是反應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最後,想到一點,很多人說證監會為什麼不退市?這個問題我覺得退市固然是好,也是應該,但是根本上來看,實踐角度其實是偽命題,為什麼呢,因為事實上,在美國,香港,退市原因大體可區分為三類:一是因併購或私有化原因自動、自主退市;二是因達不到持續掛牌的財務標準或市場化標準而被迫、被動退市;三是因法人過失或違法行為導致退市。這幾年會發現自主退市比例大概佔了75%左右,大部分都是自己選擇退出市場,為什麼啊,因為騙不到錢啊,你去二級市場不就是為了募集資金么,但是大量的公司到了二級市場,很難騙到錢,越是成熟的市場,你會發現大部分的股票其實都是成交非常凄慘,從而導致你也並沒有多少實際的利益獲得,但是為了維護上市公司每年有大量的維護成本,以及高昂的各種費用和信息披露,所以大量公司也就自己選擇退市了,這個就是為什麼退市這個事情,在美國市值退市或者股價退市是主流。當然我個人感覺退市制度出台其實也是很快的事情了,能進能出,能上能下,這個是必然的事情。時間問題而已。

江南憤青 2017年6月4日凌晨2點。

推薦閱讀:

TAG:中国证监会 | 股票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