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路》讀書筆記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吳軍博士把這本書取名為《大學之路》,包含了三層含義。首先是指自己和兄弟以及我的孩子前後兩代人選擇的大學之路;其次是指根據個人的體會和了解的眾多過來人的經驗,學生們在大學裡的路應該怎麼走,即我所理解的大學的理念—那些在我(和我的兄弟)身上實踐過的,或者在我的孩子身上會實踐的理念;第三層含義是指美國一些大學(主要是名牌私立大學)在過去幾百年里走過的歷程—透過它,不僅可以看到美國的教育精英們對大學教育的認識,也可以看到今天這些大學培養學生的目標和方法。

每個人都知道大學這個詞,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會去深究它的含義。

很多年輕人在花了四年讀完大學,畢業回首大學時光時,發現收穫遠比當初所期望的要少。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比如一些人一開始的期望值定得太高。更有很多人把大學階段的學習簡單理解成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在這之外的很多東西,以至於畢業時發現自己依然缺乏在社會上生存的手段。

因此,對於每個即將或已經進入大學的人而言,非常有必要搞清楚這兩個問題,即:什麼是大學,為什麼要上大學。

好大學是什麼樣?

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扮演四個角色。

首先,它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將那些有潛力有志向的年輕人培養成對未來社會有貢獻的人;

第二,它是一個研究的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並且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第三,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第四,它是年輕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

大學教學質量高低的主要影響因素

-教授和助教的水平以及他們對教學的投入;

-學校的教學條件;

-學生可選擇的足夠豐富和新穎的課程;

-能讓學生生活得開心,並且因此而激發出學生一輩子學習的熱情。

學生對大學教育的訴求

-自由發展的空間,包括選課、換專業、社會活動等;

-必要的生活、學習和做研究的環境;

-以「學」為主的良好課程教育,要有數量多、內容「新」的專業課程(哈佛6000門課);

-給本科學生提供必要的科研條件。

為什麼要上大學?

更有很多人把大學階段的學習簡單理解成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在這之外的很多東西,以至於畢業時發現自己依然缺乏在社會生存的手段。

父母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們都是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讀書很重要」和「必須上大學」的觀點。但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被動地學習。

吳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助教時,班上大約1/3的學生是亞裔,他們進入大學時的成績平均比其他族裔高不少,但是這些學生中表現突出的並不多,很多都學得被動。反觀白人孩子,卻有相當多出類拔萃的,他們學習非常主動,這不僅體現在對所學的學科非常有興趣,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而且成績優異。

這其實反映出美國人和亞洲人有著不盡相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是出於興趣而學習,另一種則是為了很現實的利益而學習。目的不同,結果常常也不同。

重壓之下的中國學生,踏上大學之路就成了家長實現自己夢想的延伸,很多年輕人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自認為總算完成了家長交給他們的使命。在這樣的想法下,他們所走的大學之路也是目標非常明確—沖著文憑而去。當他們拿到畢業證書的那一刻,又會覺得自己總算結束了不很情願的考試生涯,接下來一輩子再也不想學習了。

遺憾的是,人生是場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學的燙金畢業證書,不過是在馬拉松賽跑中取得了一個還不錯的站位而已,人生—這所真正的大學—路途才剛剛開始。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大學教育使吳軍兄弟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但是最終的成功更多地受益於不斷的學習。回過頭來看,一些過去比他們讀書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人生的馬拉松,他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他們還在跑。

教育子女的真正秘訣

吳軍的父親沒有機會上一個全日制正式的大學,但利用在大學工作之便,去補習了一門又一門大學課程,做科研也非常努力,得了很多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最後在一個極為看重文憑的大學裡被提升為教授級研究員。

他父母晚上從不參加應酬,甚至不看什麼電視劇,總是非常有規律地學習。我的母親現在快80歲了,依然每天堅持學習。

父母用他們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吳軍和弟弟,讓他們漸漸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

當吳軍的孩子夢華和夢馨開始接受教育後,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她們懂得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樣她們的路才能走得更長。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不能讓她們害怕教育。吳軍一直給她們灌輸這樣一個思想:當你們大學畢業後,你們的同伴大部分不會再堅持學習了,只要那時候你們還在不斷地完善自己,你們就能趕上並超過別人。

第二就是由著她們的興趣,學習和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吳軍希望下一代,能夠更多地考慮如何成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人,把教育看成是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而不只是為了未來的生計而學習。

年輕人在大學裡的路該怎麼走

大學是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產物,培養出了世界上絕大部分最優秀的人才,孕育了無盡的思想,讓人類從體力統治的莽荒時代走向了智力統治的現代,以及未來的自由商業社會,以及再後面未知的世界。在當今的世界,因為互聯網的產品,傳統意義上的大學也在被逐漸的解構,所以才有了斯坦福大學這樣的新發展模式,在未來的世界,知識的傳播將變的更加通暢,知識的產生也將從大學逐漸走向更多元的世界。

如果從功用的角度來看,吳軍認為自己在本科學習的課程大部分不僅對工作沒有用,而且對後來學習專業課也沒有用。一方面說明高等教育本身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或許我們可以接受到更好、更有效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說明高等教育的意義可能並不在於課程本身。

大學的生活經歷和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課程的內容是第二位的。在大學裡不論學什麼課,只要學的東西足夠多,時間足夠長,人就會受到教育。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似乎應該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大學裡要走的路遠不止讀書、拿學位這麼窄,我們後面要介紹的通才素質教育,其實就是為了拓寬每一位年輕人的大學之路。

吳軍由於興趣個工作原因,了解到了很多大學不對外公布的信息,尤其是他們在招生和提升教授上的潛規則。並在孩子夢華進入高中階段開始,帶著她去實地看了英國和美國的很多名牌大學,這讓她對自己感興趣的大學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首先,大學的教育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以通才教育為主的本科階段,和以專才為主的研究生階段。在本科生階段,為了保證通才教育,大學不應該限制學生的專業,至少要允許學生換專業。今天,中國的學生一進入高中就開始專攻那些高考必考的課程,而一進入大學,他們就被限制在不允許修改的專業中,這不僅失去了得到通才教育的機會,甚至被剝奪了培養自己學習興趣的可能。

可以講,沒有好的通才教育,一個人的事業發展就不會有後勁。在完成通才教育之後,需要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專業訓練,這個訓練可以在學校里完成,也可以在工作中完成。

有了好的通才教育基礎和專業知識技能,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兩點,即他服務於社會的意願以及對所從事事業的喜愛程度。事實上,在耶魯大學,學生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中,因為這些看似和考試無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

事實上,如果在哈佛和耶魯沒有學到這些內容,就失去了在那裡讀書的意義。我也走訪了很多中國的一流工科大學,發現學生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和準備考試上。這樣固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專業訓練,卻讓年輕人在一生最寶貴的時間裡失去了培養優秀品質和綜合能力的機會。

辦學理念

大學的辦學理念其實在大學的早期就由它的創始人植入了,普林斯頓、耶魯和哥倫比亞原本都是為了傳教和傳播真理而建立,因為如今它們特別看重的都是基礎的通才教育。而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開始就是為了服務社區,促進工商業發展而建,因此它傾向於專才教育。

大學理念可以將其歸為三個:1、科研 2、教學 3、領導能力

學生的發展不止是在學業上,還包括他們如何能從學生成長為「社會的人」。在大學期間,學習課程知識和了解社會同等重要。為了保證學生在學業之外的成長,大學課程學習的負擔不應該太重,比如不應該佔到學生實踐的2/3以上,最好像耶魯那樣,只有一半左右,這樣學生才有足夠的時間自由發展。

斯坦福大學在提供學生的學習環境上和傳統名校不同,它的每一堂課都在校園的閉路電視網上有直播,同時向矽谷轉播,每堂課都有錄像。因此,學生可以不去教室上課,在宿舍裡邊吃早飯邊聽課。即使偶爾落下幾堂課,也可以到圖書館借錄像看,把課補上。總之,不論採用哪一種方式,方便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必要的。

大學不僅要有大師,還要有大樓。

艾洛特在哈佛大學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以教為主」改成了「以學為主」,學生要學什麼,學校就教什麼,因此本科加上研究生一萬人左右的哈佛大學,今天開出了6000門課。

兩類大學,兩種高等教育

一 紐曼式的大學

英國牛津運動的大主教和教育家約翰?紐曼認為大學應該是大行其道而非雕蟲小技的地方,並且把這一點作為對大學的基本要求。

大是傳授學普遍知識的地方;知識(哲學的自由的)的本身即為目的;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具體專業的知識(更多指進行研究),也不在於道德訓練,亦非為了職業技能培養,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理智,通過理智訓練的方式,實現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的使命;而進行理智訓練的手段,就是大學對普遍知識的傳授,理智的形成便蘊含在學生對這些普遍知識的掌握思考中;自由教育不教給人具體的專業知識,但卻能使人有能力馬上從事相關的科學和專業工作……

「先生們,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慾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二 洪堡體系的大學

普魯士德國的外交家威廉?馮?洪堡創建了所謂的洪堡體系(即我們所說的專才教育)。我們中國就是學習的這種體系。這種體系和紐曼的理念完全不同,學生在畢業時必須要對一個專業有比較精深的了解。

洪堡認為大學教育不是提供職業傾向的專門培訓,而是促進「科學思考」、對「科學的整體」的把握、自發的「孤獨和自由」地研究,把「科學教育」作為實現全面的人的最高目標的手段和「形式科學」——哲學學科、語言學科、歷史學科和數學學科——的中心地位,通過形式科學零散的知識形成了科學、博學多識最先服務於智力教育。

今天,我們很難評價紐曼的通才教育和洪堡的專才教育哪個更好,從找工作難以、見效快慢來講,無疑是後者更優。不過洪堡教育的體制問題是雖然能培養很好的執行層面的人才(科學家,工程師,醫生),但是很難培養出有廣闊視野的領袖以及實業家。

要兼顧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延長教育的時間,把教育分為本科的通才和素質教育,以及研究生院的專才教育,別無他法。(如果能兼顧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必定能培養大量的優秀人才,但是很多中國家庭花了很多錢把孩子送到美國三流大學學習,最後仍然是什麼都不會,回國後也並沒有很好的發展)

大學的起源

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位於希臘北方)佔領了埃及,並且在亞歷山大建立了亞歷山大圖書館,這不僅僅是一個藏書之所而且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與雅典學院所不同的是,在亞歷山大圖書館裡,不僅有了學術大師,而且有了便於學習和研究的良好的硬體條件,同時有了充足的經費,在我看來這是一流大學必備的三個關鍵要素。在這裡,歐幾里得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巨著《幾何原本》,托勒密完成了影響深遠的《地理學》,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也在這裡學習過。從此,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裡,亞歷山大都是整個西方世界的學術中心。

1158年(也有人認為是11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一世 ( Frederick Barbarossa , 1122-1190 ) 簽署了被稱為學術特權(英語:Privilegium Scholasticum ;拉丁語:Authentica habita)的法律文件。這個法律文件後來也被教皇亞歷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 1100-1181)認可。在這個文件中,最重要的有這樣四項內容。

1. 大學人員有類似於神職人員才有的自由和豁免權。

2. 大學人員有為了學習的目的自由旅行和遷徙的權利。

3. 大學人員有免於因學術觀點和政見不同而受報復的權利。

4. 大學人員有權要求由學校和教會而不是地方法庭進行裁決的權利。

高等教育的目的

吳軍從巴黎大學到劍橋、牛津大學為我們論證了高等教育的目的。

大學的目的只是培養有識之士,而不是教授謀生的手段。大學的教育應該遠離今後的職業和謀生的技能而傳授和自然的大道。

在中世紀時,教育體現為對上帝的虔誠,如今則體現為個人內在的修養,這有點像中國儒家宣揚的修身養性。

學生們要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知識來改變社會。用紐曼的話說就是:「我所關心的問題,不僅是永恆的真理,而且是實踐和實用。」

大學的另一個目的是獲得良知。

在這些名校看來,如果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在社會責任感方面能夠體現出比他人更強的地方,那麼可以相信當他走出大學後,會比那些單純成績好的人更容易成為社會的精英。這便是美國各個名校大學精英教育的本質。

名牌大學的碩士很容易錄取

美國的大學都把招收碩士生作為掙錢的手段。

由於本科時受到的專業訓練少,大部分本科畢業生,要麼在工作中學習(前幾年薪酬很低),要麼進入研究生院深造。碩士培養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種服務於社會且能安身立命的手段,只要「會使用知識」,大部分大學是不需要做論文的。而社會上大部分工作只需要學制短、專業技能要求低的碩士教育,因此美國很多大學的碩士生人數甚至超過本科生許多。

美國像樣一點的大學(除了收高學費變相賣文憑的大學之外):本科教育都是要賠錢的,因為學費在減免後根本收不上來多少錢而博士生因為一部分時間要給學校和教授工作,大部分人也是要由學校或者教授付學費甚至是生活費的,這相當於學校在出錢讓他們讀書做研究,以換取科研成果。只有碩士是實實在在向學校支付高昂學費的。

因此,各個大學對碩士申請者的態度是,只要你達到錄取的基本要求,就一定錄取。

而對大部分專業的博士申請者來講,則是要看科研經費能養得起多少人,因此大部分時候是合格的人數太多,而招收的人數少,因此博士錄取的難度就比較大了。

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難度很高。博士的要求是「創造知識」,為世界貢獻新的知識,博士論文要求做出(哪怕是一點點)前人沒有做出的成就。

美國的大學之間合作很容易

在美國的大學裡,成立一個跨系的實驗室遠比中國國內容易。因為在美國,兩個來自不同的系進行科研合作的教授,將同一份成果拿回到各自的系裡,可以分別請功一次,將來提升時這份成果一共被認可了兩次。

而在中國的,合作的一方將科研成果拿回自己單位時會被認為減少了一半,因此跨系合作比較難,這導致合作精神較差。

舉個例子,上海交通大學在做世界大學排名時,對於重要論文一項的得分是這樣計算的:第一作者所在的學校給最大百分比的分數,第二作者所在的學校得到第二大的百分比,以此類推,所有的權重加起來是1。

這反映出大學對於合作的態度—它覺得幾方合作得來的成功應該是大家分,多一個人分的話,自己的成績就少一分,這樣來,我們就不奇怪為什麼國內很多系和研究所在重複研究同一個課題。

比如吳軍在清華時,研究語音識別、手寫體識別、多媒體的有好兒個課題組,相互之間不僅不合作、不交流,還相互競爭政府經費。

在美國的大學裡,如果幾個單位合作取得成果,每一個參與單位都會把這個成果百分之百算成是自己的,這樣―來不僅跨學科實驗室會非常多,而且通過交流合作能產生出新思想。

大學的董事會

先講講Trustee這個詞,它源於信託(Trust)。在中國,過去把信託翻譯成托拉斯,這個詞總是和壟斷聯繫在一起。而信託一詞的真實含義,用律師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大容器,把各種資產裝進來。

美國各級政府為了鼓勵大家把資產留在美國,對建立在美國的信託,給予一些遺產稅等方面的方便,因此大家族都喜歡把錢放在一個開設於美國的信託下,而不是放在個人賬下,這樣,信託才和大家族聯繫起來了。

大家族的子孫可能是信託的受益人,但是他們未必像當年創造財富的祖先一樣善於管理財富,因此信託總要委託給一些有資格和能力管理它的人來管理,這些人就是信託的受託人Trustee。而私立大學(或者基金會、醫院等)也是一樣,它實際上是一個資產,為了讓它不斷地延續下去,創辦人會把它委託給一些人來管理,這些人就是大學的校董。因此,學校的董事會(Board of Trustee)從名義上講是美國私立大學的最高管理機構,校長的任命和重大事務的決策都要通過董事會。

14所世界頂級大學

《大學之路》圍繞英國、美國頂尖的私立大學的理念和走訪而展開,以其親身經歷外加大量的人脈調研,以獨特的視角(和女兒一同旅行拜訪以期尋找到合適就讀的大學)去了解這些世界頂級大學的發展,讓讀者有幸窺探到了這些歐美名校的本質,了解到世界頂級的高等教育。

英國、美國的私立大學能走到最前面,是有理論依據的:包括英美的憲政制度、政治體系和自由市場、英語的人口基數等等,這些條件所進一步孕育出的創新精神讓大學以及其賴以存在的社會都得到了持續發展的基礎,吳軍認為中國的科研在未來10-20年會有高速發展(因為國家的大量投入到這些機構有充足的經費)。

幫助孩子找到一所適合自己的大學就變得非常重要。對高中生來講,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大學並非簡單地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排名,而是要讓自己的特長、興趣和志向與大學的特色做最佳匹配。

一流的大學裡一定能學到很多在二流大學學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什麼呢?這就是我要談的大學的概念,或者說是高等教育的理念。

一流的大學會在不經意間教給學生能力,而三流的大學往往只是向學生灌輸課程內容。

書中主要介紹了14所大學:

1 劍橋大學:培養科學家精英

Alphago之父哈薩比斯就是在劍橋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

2 牛津大學:政治家的搖籃

3 普林斯頓大學:遠離城市喧囂,最好的培養預科生的大學

4 耶魯大學:培養未來的政治領袖

5 賓夕法尼亞大學:最知名的沃頓商學院,為華爾街而打造

6 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的自由大學

7 哈佛大學:全世界大學的參照標杆

8 麻省理工學院:可以得到全世界最好的理工素養學習

9 加州理工學院:培養理工科學教的頂級大學

10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頂尖的醫科

11 斯坦福大學:矽谷的搖籃,教授可以開公司的大學

12 衛斯理學院:只做教學,不做科研的文理學院

13 杜克大學:很重視體育的私立大學

14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美國中西部的奇蹟大學

目前,世界上僅有兩所大學基本做到了各學科完全平衡發展,專長教育和通才教育兼顧得近乎完美,同時在科研上全面開花,它們就是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這兩所大學是靠巨額的慈善捐款和巨大的學術聲譽來維持的。

事實上,即使是德國的大學,由於資金問題(它們獲得的捐贈很少)已經不再有19世紀末大師輩出的景象了。每當德國人為柏林洪堡大學出了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自豪時,其實他們常常都在掩蓋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大師都是20世紀上半葉培養的。

如今,德國的大學都比較偏科,力圖把幾個專業辦好,因為它們的財力只能做到如此而過去一向以通才教育見長的牛津和劍橋,也因為經費的原因,遠不能像哈佛、斯坦福或者伯克利那樣開設大量課程供學生選擇,因此不少學生也開始出現偏科現象。

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是英語世界裡第二古老的大學。是從牛津大學分出來的,和牛津可謂同源。劍橋和牛津的相似之處,最大的特點就是學院制。

學院制

劍橋和牛津的學院確實具備了大學的某些功能。

首先,學院有比較獨立的財務權和管理權,學生的學費是交給學院的,每個學院的管理非常獨立,學院自己管理自己,教授和學生都參與學院的管理。劍橋大學不能隨便干預學院的管理。每個學院的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每個學院各有各的規矩,每個學院對外界開放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別。

其次,在劍橋大學,雖然有學校一級的活動,但是更多的是學院一級的活動。比如,學院會作為一個單位去參加大學的各種比賽和表演,而對內它會組織完整的活動。學生們會把學院而不是大學看成自己的家,不僅是讀書的時候如此,而且終其一生,學生們都會對學院保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再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學院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招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劍橋和牛津,學校的錄取只佔到錄取工作的一小部分,關鍵是要有一個學院接受這個學生。像著名的三一學院、聖約翰學院都是非常難進的,因此,被劍橋錄取的學生們常常會申請第二、第三所學院,希望能有一個學院錄取自己。

最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學生們生活並住在學院里,院長和很多教授也住在學院裡面。教授們教育學生不僅體現在關注學生的學業上,還體現在對學生全方位的幫助下,尤其體現在幫助學生成長成「社會的人」方面。事實上,在劍橋,教授和學生的關係遠比美國的大學要親近,他們和學生之間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學院制可以說是劍橋和牛津的第一大特點。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家」,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社會」。

獨特的教育和錄取方式

劍橋和牛津的學院制實際上貫徹了紐曼所總結的教育理念。對劍橋和牛津,如果學生只是慕它們的盛名而來,即使通過兩級錄取進入了某個學院,卻不能和其他同學很好地生活在一起(比如別人都去唱詩班,你卻在宿舍里睡覺),那就失去了到這裡在讀書的意義。因此,選擇劍橋和牛津首先要認可學院制。

劍橋大學的管理是由直屬學院和系這兩個維度構成的,因此它的本科生培養機制非常複雜。劍橋的教授既隸屬於某個系,也隸屬於某個學院,並且指導這個學院里的若干學生。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有點像美國大學裡研究生院的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除了指導他們選課外,導師要定期和學生交流並討論一些問題,主要是根據學生個人的特點,指導他們讀一些參考書、做一些實驗和引導培養他們成為社會的人。導師還會要求學生寫一些讀書報告和研究報告,並予以點評。導師制,可能是劍橋和牛津在學院制之外的第二大特色。

劍橋的第三個特色是一套非常複雜的選課和科研指導

首先,劍橋一學年分為三學期。每一個學期特別短,只有8周時間,一年下來也不過24周。

劍橋和牛津的學制和學位非常複雜。從本科階段進入到研究生階段,需要有一個新的申請和錄取過程。在本科階段,劍橋和牛津提供一個最低的本科學位——學士學位,只需要三年時間就可以拿到。但是,本科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教育延長一年,在外國做交換學生,四年後畢業。或者留在劍橋和牛津再多讀一年本科,這樣可以獲得所選定專業的碩士學位。這種碩士是本科學位,並非研究生學位。

在研究生階段,有哲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兩種。為了區分兩者,有人乾脆叫哲學碩士或稱副博士。副博士相當於中國和美國的碩士。

劍橋的本科生錄取過程並不比美國名牌私立大學更複雜。

首先,申請劍橋大學先要參加學校的一些特殊入學考試。

其次,劍橋還要看學生在高中階段所選的大學課程的成績。如果這些成績都達到要求了,接下來的關鍵環節就是要面試了。

大部分學生是在面試階段被拒。面試有很大主觀性,因此對學生來講頗有壓力,面對教授來講也一樣,招到的學生不合適,他們將會有4年的麻煩。

最後一關是選擇學院。

劍橋和牛津更看重學習成績。劍橋和牛津對中國大陸學生開放的名額很少,因此錄取相當難。一位參與劍橋大學招生的教授告訴我,來自中國大陸的高中學生,如果成績不是省市高考狀元的水平,基本上沒有機會被劍橋錄取。

牛津大學

我行我素的風格和獨特的政治見解使得牛津大學成為英國政治家的搖籃——它甚至可能是全世界培養政治家最成功的大學。牛津是出英國首相最多的大學,先後出了26任首相,尤其是在二戰之後,所有首相中除了沒讀過大學的梅傑和軍校出身的丘吉爾,其餘12位都是從牛津畢業的。

外界對比牛津和劍橋時通常會說「牛津出首相,劍橋出科學家」。

牛津大學在招生時基本上看成績和面試的結果,並不會特別注重學生各種七七八八的特長。

和劍橋一樣,牛津大學也採用三學期制,每學期八周,假期看似非常多。不過除了暑假要出去做事外,聖誕節的長假和復活節的長假一般是要用來做作業的。

在牛津一定要參加俱樂部,否則就失去了很多和大家交流、學習和培養感情的機會。

英美大學的差異

首先,劍橋和哈佛都是很好的研究性大學,但是他們與麻省理工或者斯坦福不同,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深度都不足。牛津在這方面比哈佛更欠缺些。

從課程設計和學生的培養來看,哈佛培養的是全才,強調跨學科選課,整個大學裡只有一半課程和學生的專業有關。劍橋的學生很少有跨專業的,他們一旦選定一個專業,就需要在這個專業里學習既多又難的課程。從深度來講,劍橋的課比哈佛難。

從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教授的交流來看,哈佛更隨意,更廣泛。劍橋和牛津的學生只學習一個專業,因此他們的圈子常常來自於同一個專業的學生。

從衡量學生成績的方法看,劍橋和牛津主要看考試成績,成績好就能讀研究生、讀博士。而哈佛(美國大部分大學)都是期末考試只佔一部分比例,平時成績和實驗則占較大比例,因此,好學生不容易得壞成績,反過來也一樣。

美國早期的大學制度源於英國,但是如今英美大學之間的差別已經非常大了。在我看來,英國大學的主要好處是學制短,從本科進校到拿博士通常也就七年的時間,而在美國,一篇博士論文做七年一點兒都不奇怪。

普林斯頓大學

普林斯頓的校園被稱為美國3個最美麗的校園之一,另外兩個是斯坦福大學和康奈爾大學。

普林斯頓會為每一位新生選擇一所住宿學院,不會出現劍橋和牛津那種學生被大學錄取了,卻沒有一個學院願意接收的情況。新生入學後選擇和同學同住,那麼他的室友將會由學院根據學生特長互補性原則安排入住。比如學院會把一名有數學特長的學生、一名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和一名有表演特長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個宿舍里,但是絕不會把三名具有數學特長的學生安排住在一起。讓年輕人相互取長補短,是普林斯頓學院制的精髓。

普林斯頓大學非常強調在頭兩年打好基本功,這一點與中國頂尖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相似。因此,普林斯頓大學不鼓勵低年級學生做科研,如果哪個學生一進大學就想鑽進實驗室,普林斯頓大學就不是他最好的選擇。

普林斯頓對學生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學生們學習非常刻苦,但是最後也只有30%的學生能夠拿到A。在美國的大部分大學裡,及格與否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授不會刻意幫忙,但在普林斯頓,教授會安排助教或者高年級的學生對困難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

為什麼要選擇普林斯頓?

一位退休的副院長給出的第一個也幾乎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普林斯頓是一個大家庭,大部分學生從這裡終身受益」。第二個申請理由是普林斯頓的通才教育和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耶魯大學

伊利胡·耶魯其實不是耶魯大學創始人。這位商人當年將出售貨物所得(大約800英鎊)捐給了學校,同時還送給學校400多本書和一副英國國王的肖像畫。為了感激商人耶魯對學校的貢獻,1718年學校以他的名字冠名。

為什麼要選擇耶魯?

如果說能夠在耶魯大學學到那些書本和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那就是耶魯的精神。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是耶魯教育的精髓所在。

耶魯雖然有著幾百年的傳統,但是在培養人上一直是一個向前看的學校。它很清楚大學培養的是未來的領袖,而不是當下的領袖,耶魯希望學生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思考去把握未來,引領未來,而不希望用老人的觀點禁錮年輕人的思想。因此,即使學校不同意年輕人的做法,它也要給他們自由並且保護他們。

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是美國為數不多的學院制大學。無論是進入普林斯頓還是耶魯,更多的學習,更大的收穫,都是在課程之外。

賓夕法尼亞大學

要了解賓夕法尼亞大學大學,先要了解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出身寒微,通過自身努力成為一個為社會,為美國甚至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不過對他來講,商業、政治、教育、科學研究和發明都是手段,並非目的,他一生致力於要建立一個公平而幸福的社會。富蘭克林勤奮努力,謙虛務實,擅長交際。因此,他被視為美國精神的代表。」

富蘭克林不僅親手創立了賓夕法尼亞大學,還是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並且擔任校董數十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創立,是為了讓來自平民家庭的年輕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為了服務社會,促進工商業進步。

賓夕法尼亞大學偏向於專才教育。沃頓商學院的課堂很多都對外開放,如果一個年輕人像喬布斯那樣只想聽課不拿學位,只要在沃頓拿到一張開放課程的課表,一年到頭地聽下去。

賓夕法尼亞大學地處大都市費城,而費城又與紐約的華爾街和首都華盛頓相鄰,很多學生非常現實,他們讀大學的目的常常就是謀一個好職業。賓夕法尼亞大學秉承了創始人富蘭克林務實和關注社會的特點,這也是該校的靈魂所在。

哥倫比亞大學

到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人,必須喜歡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對自身學科的平衡性頗為自豪,它在教育上的最大特點是所謂的核心課程組,既一組無論哪個專業的學生都必須上的課程,這是通才教育的典型特徵。

對於核心課程,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生有兩點評價,第一是「臭名昭著」,因為它非常難,第二是受益匪淺。

哥倫比亞大學的另一個特點是送學生到國外做交換學生,暑期短期學習和實習的機會也特別多,大大小小加起來有300多種。

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吸引學生申請的原因之一。哥倫比亞大學的各種俱樂部和協會,大大小小至少有三四百個,具體數量連學校里的人也說不清,因為不斷會產生新的學生組織。

如果想聽各國政要演講,擴大國際視野,哥倫比亞大學是個好去處。據招生辦負責人講,由於聯合國總部在紐約,因此每年都會有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來哥倫比亞大學演講,其中包括頗有爭議的伊朗總統艾哈邁德-內賈德。大學為什麼邀請這樣一個有爭議的人來「惹麻煩」呢?大學認為:為了把今天的學生培養成明日世界的領袖,它有責任讓年輕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傾聽不同的聲音。

作為紐約城裡的常青藤大學,哥倫比亞和耶魯一樣,以培養未來的領袖為己任。歷史上,哥倫比亞大學走出了4位美國總統和30多位世界各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紐約不僅給學校的教授和學生帶來了各種機會,也賦予了學校生命力和創造力,使得哥倫比亞大學成為美國新文化新思想的發源地。倘若不了解哥倫比亞大學的民主氛圍和崇尚自由的傳統,在這裡讀大學的意義就減少了一半。畢竟,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四年人生經歷,比將要學習的課程更為重要。

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成立於1636年,是由馬薩諸塞殖民地立法機關授權創辦的一所高等學府,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並非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樣由牧師約翰·哈佛所創辦。該學院和後來的大學以哈佛的名字命名,是因為約翰·哈佛留下遺囑,他把自己的藏書(約400本)和一半財產(779英鎊)捐給了學校。

艾略特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期間,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

真正開始啟動科學研究;

將大學由「以教為主」改變成「以學為主」;

學校開設大量課程,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今天,哈佛大學對所有學生統一提出要求的課程只有一門,即寫作課;

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學業要求;

各個專業學院開始相對獨立,並逐步從中心校區遷出,建立起一個個在地理位置和管理上都相對獨立的園區;

國際化;

幫助少數族裔(尤其是非洲裔)學生進入哈佛。

哈佛的醫學院,一直在全美醫學院中排名第一,出過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哈佛商學院則經常與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並列第一。

為什麼進哈佛那麼難?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商學院教授用投資打比方來說明哈佛的招生原則。

首先哈佛培養學生是一種投資,需要看到一個結果,比如某個學生能夠成為著名科學家,甚至獲得諾貝爾獎。

既然教育是一種投資,就要講究投資的效率。他說,哈佛錄取學生,不完全看過去的成績如何,而是要看將來是否有出息。

怎麼才能看出學生以後有沒有出息呢?哈佛主要挑選兩種人,第一種,目前雖然還是醜小鴨,但是很有潛力,比如一名來自普通公立高中但特別優秀的學生。而另一種,則是因為他們比其他孩子明顯有著更多的資源。比如哈佛為什麼會錄取外國政要的孩子,而沒有錄取一名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儘管後者成績全是A,而且做了很多社會工作。哈佛認為,相比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那些各國政要的孩子更有可能成功,或更能給哈佛帶來好處和聲譽。同理,哈佛會接受那些億萬富翁的孩子。

哈佛的錄取還講究學生之間的互補性,其中一個原則是尋找那些將來能夠對同學的教育起到很大幫助的人。哈佛的一位計算機系教授給我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錄取學生就像是給我的孩子找同屋室友」。哈佛招生辦官方給出的描述是:有活力,有天分,對別人友好,相互之間有較好的互補性。

招生辦負責人強調,哈佛(和美國其他私立名校)的錄取沒有任何公式,更不是(像中國那樣)根據各種特長加分,達到一定的分數線就能錄取。任何特長(從學習到各種課外活動,包括社區服務、個人素質和領導力等等)都會對錄取有幫助,但它們既不是必要條件,更不構成充分條件。

用一句話概況哈佛的錄取特點,那就是「哈佛的大門是為那些它認為出類拔萃的人敞開的」。

能把最優秀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建立起受用終生的良好關係,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互相提攜,這些只有在哈佛才能得到,也才是哈佛給它的學生最有價值的禮物。

和耶魯等大學一樣,哈佛強調學生要有開闊的視野、批判性思維,並不只是努力做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就行。除了讀書,哈佛的學生還要搞很多社會活動,懂得娛樂、運動,多去體驗生命中不同的肯能性,這些都需要給學生時間和自由,而不是把學生捆在課桌上。

年輕人需要學會應對各種問題,包括面對社會問題進行理性而符合邏輯的思考,不應該盲從權威、道聽途說,同時必須善於從更廣泛的渠道科學地吸收知識,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些都是各行各業精英和領袖必備的素質。一流的大學會在不經意間教給學生這樣的能力,而三流的大學生往往只是向學生灌輸課程內容。

麻省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第一個特點是本科教學突出。在美國的大學中,可能沒有第二所學校比得上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科教學。

在麻省理工你可以學到(工科方面)任何想學的東西,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大學都比不了的。如果麻省理工的學生想學人文方面的課程,而學校卻沒有開設怎麼辦?沒有關係,他們可以到哈佛去學,然後把學分帶回來。

第二個特點體現在它的科研上,本科生一進校開始就有機會參與真正的科研。教授會讓某個特別能幹的本科生參與自己拿經費的科研項目,由這個學生承擔其中一項工作,當然這時教授就要花時間指導學生,並且也承擔風險,因為如果這個本科生能力有限或者沒有責任心,就會影響教授的科研進度。另一類真正的科研則直接來自於工業界。該校有很多所謂的「校企合作」項目和獎學金,學生們可以自由申請。

第三個特點是非常獨特的「書獃子(Nerd)文化」和「黑客(Hacker)文化」

在麻省理工,書獃子Nerd是一個褒義詞,它代表著一個學生對科學或者工程的執著與精通。書獃子們的行為常常體現在利用自己的學識搞惡作劇,比如當年喬布斯就設法在電話線路上做手腳,偷打免費的長途電話,這就是典型的惡作劇行為。

Hacker常常是指計算機的黑客,但是在麻省理工這個詞的含義要廣得多,指一切有趣,有創造力而且顯示出高超智力水平的事情。

麻省理工有個著名的惡作劇,是幾個學生將汽車(的模型)搬到大樓圓拱頂上。全校的師生都為此自豪,並將這件事的過程放在校史的展廳里展示。學生們在夜半無人時分,用自己搭的起重機將汽車的外殼、輪子等部件搬到幾十米高的拱頂上,然後再組裝成汽車的模樣。至於他們是怎麼爬上這個幾十米高四周光禿禿的圓拱頂的,展覽的櫥窗里並沒有說明)

第四個特點是這裡的人搞科研有一種理想主義情懷。

麻省理工學院在機器人方面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不過直到今天他們的研究方法還十分傳統,做的工作非常紮實,但是進展緩慢。不單機器人研究如此,麻省理工學院里的很多研究都有這個特點。拿語音識別來講,舒維都教授能夠讀懂人的語音的語譜圖,他一直試圖「教會」計算機這個技巧。從結果來看,這是所有方法中最吃力不討好的做法,除了麻省理工學院,世界上沒有第二個研究機構會去做這種「傻」事,因為大家都在使用最簡潔的方法追求最好的結果。但是,從另一方面講,世界上確實需要有人去做聲學方面最基礎的研究。在半個多世紀的科研中,麻省理工學院為世界貢獻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直接創辦的公司並不多。

將學生培養成工業界領袖,這是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工學院不同的地方,也是我總結出來的第五個特點。

加州理工學院

加州理工的小校園被譽為全世界智力最集中的地方,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出科學精英。加州理工是一個只為天才服務的地方。

加州理工的辦學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培養大科學家。學校教授在講課和培養學生上,會明顯向個別的尖子生傾斜。不是學習尖子並且智力超常的話,加州理工未必是好的選擇,因為加州理工的淘汰率實在太高了——它的4年畢業率只有82%(2013年),而6年的畢業率也不過93%,這兩項指標在美國名牌大學裡都是最低的。

在加州理工這所教授和本科生的比例為1:3的小學校里,一名學生如果有什麼特長,被關注到的機會是非常大的。加州理工招生時,標準和其他大學明顯不同:

首先,加州理工不強調全面發展,而強調學生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上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超乎尋常的天分,這是與哈佛、斯坦福甚至麻省理工都大不相同的地方。

除了成績單、推薦信、標準考試等所有大學都有的要求外,加州理工也要求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並且通過課外活動有所收穫。但是對於有體育和藝術特長的學生,學校沒有任何照顧。

我對這兩所世界頂級理工科大學的看法是,如果一門心思要得諾貝爾獎,就選擇加州理工,如果只是對工程感興趣,或者訓練自己理工科的思維方式,將來向法學、醫學和商業方向發展,麻省理工不僅要比加州理工好,甚至比很多綜合性大學都更合適。當然,想當總統的,應該去耶魯學歷史,或者去哈佛學政治。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於1876年,是美國第一所靠巨額捐贈辦起來的大學。它擁有從銀行家兼鐵路大王約翰斯·霍普金斯那裡獲得的700萬美元的巨額遺產,這是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善款。700萬美元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20世紀初杜克家族給杜克大學的第一筆捐款不到10萬美元,那所大學就高興得不得了。建校之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非常富有。

充足的資金帶來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另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第一名——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

在約翰·霍普金斯,選課非常自由,甚至可以說自由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首先,在不同專業之間相互選課是常態,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幾乎每一門計算機專業的課程,來上課的一半都是外系的學生,而我本人所學的課程,聽課的一半以上也是外系的。

除了一般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約翰·霍普金斯還有專門為滿足學生們的興趣愛好而開設的課程。選課的自由還體現在可以比較方便地加課和退課。耶魯大學給了學生們兩周時間自由加課和退課,這就拿來做招生廣告了,還為此發明了一個名詞——「購物季」,意思是說每學期的前兩周學生們可以隨便加課和退課,就如同購物一樣。約翰·霍普金斯在吸引本科生上顯然沒有耶魯那麼會做廣告,但是它的「購物季」可比耶魯長得多——6周,要知道約翰·霍普金斯一學期不算期末考試,總共才14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直以科研經費最多而自豪,而且已經連續幾十年(到2014年連續36年)排名第一了。2014年,它的科研經費高達21億美元,不僅遠遠超過第二名的密西根大學的13億美元,而且超過著名的研究型大學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的總合。

約翰·霍普金斯要求本科生最晚從三年級開始必須選定課題並且開始從事研究工作。這個要求不僅針對理工科學生,對文科和商科學生也是如此。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約翰·霍普金斯的本科教育相比其他一流大學長處的特點,那就是:非常多真正的科研機會。

錄取要求

在約翰·霍普金斯,各個學院的錄取都是獨立進行的,申請者必須說明自己要申請的是哪個學院,而不能籠統地說申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不過在錄取之後,學生還可以更換學院,在工學院和文理學院之間,這種交換相對容易。

約翰·霍普金斯對學習成績的要求要高一些。原因主要有兩條,首先這是研究型大學的普遍特點,包括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或者卡內基-梅隆,都是如此。其次,約翰·霍普金斯的本科生很多將來是要讀醫科預科的,並且打算申請醫學院,在美國要想進入醫學院,成績要很好,為了保證本科生進入醫學院的成功率,約翰·霍普金斯也不太敢招太多成績平平的學生。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錄取比超級五強要容易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經過努力是很有希望被錄取的,而不需要像哈佛和斯坦福那樣非要有過人的專長,當然最後能夠被錄取也還要看運氣。

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大學創立的真實故事:老利蘭·斯坦福夫婦只有一個兒子小利蘭·斯坦福。這個孩子完全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加官二代,從小一直得父母寵愛。在斯坦福8000英畝的莊園里,有一條鐵路是專門用來給小斯坦福開火車玩的。當時美國的教育水平遠不如歐洲,斯坦福夫婦就想把孩子送到歐洲讀書,而在此之前,他們決定帶孩子到歐洲旅行。不幸的是,小斯坦福在雅典染上了痢疾,還沒來得及回到美國,就在義大利去世了。斯坦福夫婦很傷心,想了很多方法來紀念孩子,最後決定用自己全部的財富(大約幾千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0億美元)為全加州的孩子創建一所大學,作為對自己孩子最好的紀念。這所大學被命名為小利蘭·斯坦福大學,簡稱斯坦福大學。

有人說斯坦福是西部的哈佛,但是斯坦福人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看來,斯坦福等於哈佛加麻省理工學院。

首先,斯坦福大學在專業設置上覆蓋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合集,尤其是在美國最熱門的醫學、法律、工程和商業方面,斯坦福都特彆強——它是美國唯一一所在這四大熱門專業領域都名列三甲的學校。

其次,在辦學理念上,斯坦福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特長於一身,強調素質教育和通才教育,又強調專業教育。

不過,對於這些特點,斯坦福在介紹學校時都懶得講,只強調一點,就是學校的教授、學生和校友所創辦的公司,以及對矽谷的影響。

矽谷的支柱

從20世紀80年代起,斯坦福的學生、教授和員工成功地創辦了許多著名的跨國科技公司,比如思科、太陽、SGI、MIPS、雅虎、Google等。這一點是斯坦福在向高中生介紹學校時唯一強調的要點。

要想成為未來工業界的領袖,或者通過發明創造來改造世界,在美國還真沒有比斯坦福更合適的地方。

在扶持學生創業方面斯坦福大學無疑做得非常好。它對創業的教授和學生直接的幫助就是為他們搭建和工業界之間的橋樑。斯坦福專門設有一個辦公室,用來幫助準備創業的在校學生與在矽谷成功的校友,或和斯坦福有來往的企業家、投資家之間建立聯繫,尋找投資。

對於學生創業而言,最關鍵的是需要學校扶持一把。已故的美國肯尼迪總統和美國導彈之父馮·卡門之間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1963年,馮·卡門被授予美國第一個國家科學獎(1962年度),在美國人心目中這是比諾貝爾獎更高的榮譽,每次均由美國總統授予。當馮·卡門在肯尼迪總統的陪同下走下白宮的樓梯時,這位81歲高齡的科學家一個趔趄差點摔倒,肯尼迪總統立刻上前攙扶。這時,馮·卡門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年輕人,當一個人往下走的時候是不需要扶的,當他往上走時恰恰需要你扶他一把。」

要想上斯坦福,成績好是必要條件,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在錄取要求上,斯坦福和哈佛頗為相似,可以說,哈佛有什麼樣的「不合理要求」,斯坦福也有。

世界上各個學科水平都很高,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水平十分均衡的大學屈指可數,而斯坦福大學就是其中之一,而它和工業界之間的無縫連接,以及對地區性經濟做出的極大貢獻,更是其他名牌大學無法比擬的。如果說,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代表著美國傳統的人文精神,那麼斯坦福大學則是21世紀科學精神的象徵。

衛斯理學院

在中國知道女校衛斯理學院的人可能不比美國人少,因為從衛斯理學院走出了一位曾經的中國第一夫人——宋美齡。衛斯理成立於1870年,原來是女子神學院,1873年改名為衛斯理學院。

衛斯理充分發揮了「小型「大學的優勢,注重教學質量,重視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衛斯理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富裕的家庭,但也並非嬌生慣養的孩子,她們好學上進。在衛斯理的學生看來,我們是未來的獨立女性(而不再是半個多世紀前待在家裡的太太們),其中很多人未來會尋求進一步的深造。在衛斯理的畢業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希拉里·柯林頓,她從衛斯理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習。

衛斯理的女生在波士頓的各所大學(尤其是麻省理工)非常受歡迎,一些女生便把進衛斯理讀書作為將來釣得金龜婿的途徑。

杜克大學

籃球在杜克有著特殊的重要性,杜克是ESPN全美最佳籃球名校。

杜克是一所大而全的大學,在這一點上與斯坦福很相似。杜克應該說是美國私立大學中最有條件,並且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搭配專業的大學。杜克學生參與科研的程度非常高,而且從事的是那些有經費支持的真正意義上的科研。

杜克是對亞裔學生比較友好的大學之一,亞裔在本科生中的比例達到了21%,高於常青藤大學的平均水平。

杜克對當地最大的貢獻,是與北卡羅來納州的另外兩所大學(北卡大學和北卡州立大學)一道,打造了一個北卡研究金三角。這裡最出名的產業包括生物科技產業、航空航天工業和IT工業。這些公司既保證了當地人和杜克畢業生的就業,也讓北卡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華盛頓大學

華盛頓大學在美國偏遠的中西部。1927年,華盛頓大學的阿瑟·康普頓教授因為發現「康普頓效應」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這為華盛頓大學帶來了真正的學術聲譽。

華盛頓大學在招生上更看重成績好的亞裔學生,這使得它的亞裔學生比例超過了25%,在著名的私立大學中僅次於哥倫比亞大學,排第二。

華盛頓大學招生的另一個特點是希望招到那些真正對它感興趣的學生。

美國大學的管理

教授治校

美國大學裡的教授通道分為終身教職通道和非終身通道兩種。不得隨意辭退教授,使得教授不必顧慮政治、宗教和贊助人的利益,自由地進行研究和發表言論,擁有最大程度的學術自由。

只有終身教職通道上的教授才有資格管理學校,主要是學校中系一級的制度制訂和日常事務管理。教授治校是美國大學的普遍傳統,可以降低行政成本,使管理民主公正,並保證學術自由。

複雜的分權管理

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從行政上分為學院和系。

學院是最重要的教學和科研單位,在管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性。一個大學可以看成很多學院的聯邦。

校長的首要任務是搞定辦學經費。教務長負責具體的教學和科研管理,各學院院長通常向教務長彙報。

學院自主決定學科發展方向和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制訂學生培養原則和畢業要求。

系裡主要負責教學任務,教授評級,和研究生管理。

很多大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通常會跨好幾個系,實驗室和系實際是交叉關係,它們各自的管理是分離的,實驗室主要負責科研,系裡主要負責教學和人事管理。

財務收入

與公立大學不同,美國私立大學沒有各級政府稅收的支持,它們的經費主要有四個來源:學費、科研經費、捐贈和對外培訓費。

由於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優惠政策,本科教育每年其實都是賠錢的,需要其他收入去補。

科研經費專款專用,但是學校會對教授拿到的研究經費額外收取一筆管理費,大約是研究經費的40%-60%。

相比受制於政策扶持和審核制度的科研經費,捐贈是更受大學青睞的凈收入。各大學在學校和學院兩級都設有專門的辦公室,負責尋求捐贈。捐贈收入除了建設學校,還能建立科研基金和獎學金,因此學校會給出冠名權拍賣、子女入學照顧等各種福利來吸引捐贈者。

培訓收費包括在職繼續教育、中小學暑期班、EMBA班等,碩士教育收入也屬於此盈利部分。但收入高低主要取決於學校名氣和培訓課程的名氣,幾家歡喜幾家愁。

董事會監管

董事會源於信託,即將學校資產委託給一些人來管理,他們就是學校的董事。董事會在學校一級和院系兩級都有董事會,負責校長的選擇和任命,以及其他重大事務決策。

19世紀中期以後,董事會成員由社會名流和行政官員向企業家和商人、金融家轉變。

學校董事會幫助學校解決財務問題,參與制訂大學的發展規劃,為大學開展宣傳和合作。學院一級的董事會則更多地關注具體行業發展和學院的專業建設。

系一級的董事會成員卻通常來自學術界,主要是各大學的系主任和院長。他們負責幫助系裡向學院和學校爭取資源。

一個合格的董事需要為學校教育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他必須關心教育、懂教育、具有一定道德水準。老牌私立大學的董事會依然是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男性為主。

美國的高等教育今天能夠領先於世界,除了比較好地兼顧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另一個原因就是二戰之後,大學和政府合作,建立了很多高水平的大型研究所和實驗室,每年有很多科研資金投向它們。美國政府的很多大型科研項目是放在這些實驗室里,而不是像歐洲和中國那樣放在政府所屬的獨立科研機構中,這使得美國的大學成了政府的科研中心。今天美國很多大學都有能力獨自完成大型的國防和科學探索項目,而世界上其他大學是做不到的。

總結

1.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那麼急功近利,找到自己興趣點,出於興趣去學習

2.博雅教育:要有開闊的視野、批判性思維,並不只是努力做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就行

3.要有自身的特色:就像美國一流名校那樣,根本不是同質化的模板,而是各有各的特色,並且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將各自的特色發揮到極致。

美國私立大學沒有政府的背景和支持,有賴於社會精英們維繫它們的地位,董事會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因此,它們在招生時會多少偏向於精英階層。

作者Sting發起了樂讀創業社(樂讀創業社 | 樂讀創業社 - 快樂讀書、快樂創業),從2015年4月開始進行的「一周讀一本書」活動,已經持續112周,歡迎參加,並閱讀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讀書筆記,如Sting的書摘筆記匯總。你也可以加Sting的微信號「1025792036」申請加入社群,一起成長。

也歡迎關注「樂讀創業社」微信公眾號看大家的精選書摘書評。


推薦閱讀:

【scratch大師級教程】
小孩子適合學習茶道嗎?
如何看待家長或老師對孩子說「為什麼只欺負你,不欺負別的孩子?」
編程少年

TAG:大学教育 | 少儿教育 | 教育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