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BIM:作為社會的運動

2014-10-15

人們將BIM理解為各類不同的事物對象,反映了這個概念內涵的豐富。本文將會考察BIM作為社會運動的情況,這是一個技術史的研究角度,即不單純從技術的現狀來理解技術,而是更多的從技術演變的歷史過程來理解,這是科學史觀的一般方法。每一種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都是其時代的社會運動的結果,參與方通常涉及到某個行業的較多的機構和個人,並充滿了生產與消費的博弈過程。

BIM這一術語可能源於某個人,但BIM理念絕非單個人的奇思妙想,而是一種社會運動的結果,這意味著:如果想理解這個理念,不是去問某個人,而是全面認識整個社會運動的方方面面。

我們如果承認BIM理念是一個社會的運動,那麼我們就要深刻而清醒的意識到:我們既需要熱烈的BIM之理想主義,又需要世俗的現實之經驗主義。當這一場社會運動剛剛發軔的時候,尤為需要理想主義的燈塔在前方,越前行,越需要更多的實踐經驗之落地實施,兩者交織著構成這場社會運動的源動力,共同推動其成為一場真正的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我們不無理由的相信,這一場BIM的社會運動將會極大的影響和改變中國建築設施行業的現狀,這裡既有理想主義的絕對相信,也有經驗主義的冷峻分析。本文從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幾大方面略作分析。

參考:

漫談系列15 現代性

1,政治(博弈論)

我極少談論政治,但作為社會運動的討論,政治又是其必談要素,且為第一要素。本文所述政治,是學術之政治學(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博弈論,經濟學,史學),而非權謀之厚黑學。尤其在中國的當代,時代與地方特色都是BIM這個社會運動的最大政治,這導致了它的發展狀況迥異於歐美國家。無論是國家主導的宏觀政治經濟政策(一種計劃經濟式的宏觀架構、局部為市場自由經濟,但又不完全等同於西方經濟學所述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概念),還是低水平重複的民間實踐,都註定了政治要素對於作為舶來品的BIM理念傳播和發展的幾近決定性的影響。具體來說,政府在過去十幾年所主導的「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與「兩化融合」國策,就是作為建築業信息化集大成者的BIM理念的最大政治,重視這個要素,才能真正看清楚這一場中國本土化的社會運動。

1)條塊治理

政治體系決定了整個中國的市場是分割成一塊塊的,橫向有省份地區劃分,縱向有行業系統劃分(市場化之前是部委系統,現在則為受到一定管制的行業劃分)。但在這分割的格局之中,又有諸多要素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也在不斷演變過程中,如法律體系、金融保險體系等。

這直接體現在一個特定的房屋建築項目中,多個條線的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將一個天然的全生命周期的自為存在的物理對象切割成一塊塊,而無法彌合成整體。在沒有法律和保險體系的保障下,作為BIM精神之精髓的全生命周期的整體系統化理念幾無可能付諸實施。它既然無法由演變而來,可能也只有舶來比較方便了——這也是知識產權國策的國情背景。

這樣的治理格局為一模一樣的建築物在不同條塊的建設運營帶來了非常不同的結果,同樣的一個工程項目在上海與鄭州實施,既有非常一致的特點、也有完全不同的特點。非常一致之處如遵從國家規範、使用同樣的軟體,完全不同之處如審批流程、預算定額,它們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BIM技術的落地實施。

2)社會要素——協會與媒體

協會與媒體起到的重大作用是廣泛傳播知識,這在1900年代已被美國的工業界所證實(泰勒的科學管理時代),那是一個行業研究者輩出的時代,有行業養活的協會、又反哺行業本身。中國放開技術性社會組織的進程已經拉開,但還遠遠不夠充分。BIM作為高度系統化的整合理念,其基本的標準化要素需要大量行業級的協調才能完成,具體來說就是由行業協會和媒體完成的。互聯網媒體的迅速崛起讓BIM業界一步跨入互聯網時代,在過去幾年誕生了一批BIM網站媒體,直接跳過了紙媒的歷史階段,這是時代特色。

在現有的BIM相關協會組織之中還沒有出現一個能夠自為存在的(能夠通過經營收入養活自己)組織,這將會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期待誕生。媒體方面,則有民營的築龍網投資開設BIM板塊,以及最近中國BIM門戶網站被民營企業收購。在公眾視野中的繁榮景象基本上就是由媒體決定的,雖然目前階段BIM領域的媒體繁榮超過真正的成功實踐,但是相信會有逆轉的一天,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不是媒體的逐漸衰減,而是兩者交互著更加繁榮。

在上海地區,曾經存在了4年的BIM沙龍起到了一定的這方面的作用,這是自發的群眾力量。

3)社會要素——教育、培訓與職業

作為典型的知識經濟的代表的BIM技術,所需要的幾乎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人才,這就是教育培訓行業所能夠提供的產品。雖然中國的國家主導的教育行業提供了龐大數量的工程師,但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在思想上還只是處於略高於技工的水平上,而且還十分缺乏工程實踐。所以,可以展望未來的社會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是社會教育,即培訓與職業發展。目前還無法完全想像的到,這個全世界史無前例的龐大的群體所需要的教育培訓行業是什麼樣子,但無疑是極為繁榮的。

在技術技能上的培養是快速而廉價的,在思想上的培養則是非常困難的。前者已經開始催生一批BIM培訓機構,而後者則是行業最為缺乏的。在時代不斷切變的環境中,思想的交融和激烈碰撞有可能會造就一批人,若社會組織和培訓機構足夠的發達,他們則可以成為傳授思想的主力。上海BIM沙龍的實踐為證。

2,經濟

中國的新建建築的建設總量,論面積數倍於美國,而產值卻與美國相當,原因在於單位成本極低。在美國通過BIM技術的運用而降低成本的方法,在極低成本的中國顯然失效。而BIM實踐落地的唯一可以衡量的準繩乃在於經濟核算:無論甲方還是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乙方,無論企業還是個人,他們受益而提高收入、降低成本。

從今年開始,中國的GDP要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了(購買力平價GDP),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的劃時代的切變時刻。身處這樣時代的人們對此一點的認知差異性極大,尤其是兩個極端之間,如90後與60後之間,他們自身的經濟狀況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存在密切的關聯性,所幸的是整個社會的主流認知已經轉變為經濟利益原則優先,這意味著效率優先,也就有利於新技術的應用。一旦BIM領域的商業模式得以本土化的突破,那麼在這兩代人之間分布著中國建築設施行業的數以千萬計的從業者們,都將會受到這一場社會運動的影響,同時,他們的工作本身就是這個社會運動。

巨大的GDP將會不斷催生擁有巨大資源的企業機構和個人,他們的盈餘將會有一部分用於面向未來競爭力的研發投資,目前來看這種投資額還少得可憐(年度約在幾個億的水平,在萬億級別的建築業中所佔比例極低),即使這樣也已經造就了不小的市場注意力。如果僅僅是將BIM技術的投入納入到傳統的建築業信息化的範疇,那麼這一場社會運動將會嚴重受制於建築業本來就低下的信息化水平。這也是促使我們反思和創新的本土化特色,BIM理念的投入可能只是軟硬體和相關服務,但其回報也許在於傳統專業本身的收益之中,這在一些個別案例中得到了證明。這意味著BIM理念可能是一種史無前例的「逆襲」

參考:漫談系列28 交易成本

3,技術

中國的建築設施行業,包括房地產開發、建築業、建築行業的諸般服務業及物業設施行業,一直都缺乏一個燈塔級的象徵意義極大的技術,直到BIM的出現。這些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建築的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BIM能夠給人一種集大成者的形象乃是社會多方面交互運動的結果,而非某一家軟體公司或個人所為。滄海桑田所需要的是漫長的時間和點滴的積累,我們慶幸的是整個世界已經進入急速演化的時代,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國在裹挾了龐大進步技術的力量支撐之下,在某方面還帶領著世界的演化,計算機互聯網行業尤為如此。

在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之下,一家軟體公司的產品就足以造就一個行業的社會運動,這是計算機技術出現之後人類發生的巨大變化,沒有什麼像計算機這樣深刻而快速的改變人類了。所幸的是,全球性的軟體公司有歐美日本區域的收益作為保障,使得缺乏知識產權保護導致軟體開發創新乏力的中國能夠超前的使用他們的產品而受益匪淺(軟體行業受損,建築行業受益,這是不可明說的事實)。

但是,本土化的技術的真正崛起,只靠進口軟體是不可能完成的。必然存在一個時間節點,在這個節點之後,本土的軟體公司(也包括全球性企業的中國分部)能夠利用軟體開發而賺錢,這是軟體開發與行業應用良性循環的表現,這是真正的技術驅動的社會運動。當軟體公司能夠賺錢了,他們就有盈餘可以支付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來進一步加劇這種社會運動的速度。微信所處的移動互聯網領域已經呈現出徹底的本土化特色,之於中國的建築設施行業的從業者來說,不曾擁有電腦的、只在網吧用過電腦的人所佔比例極大,但他們幾乎都在使用移動互聯網工具,這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時代特色。

結論:從政治、經濟和技術三方面的分析可以一窺BIM這一場偉大變革的社會運動的概貌。綜合來看,建立對於整個行業的認知,對於理解BIM理念極為有利,這有可能是理解作為系統的BIM的基礎條件。即使當前情況下,許多的BIM實際作業乃是簡單的建模和錄數據,或算量與調整管線,但是當你是在這種整合的理念下工作時,多麼枯燥的錄入數據型的工作都變得富有時代的意義了。反之,則是所謂的「BIM已死」——過去所嘗試過的本來就失效的那些方法已死,它們不僅比不上傳統方法,更因為徒有其表的做作而讓人厭棄。重生,在不知不覺的社會運動之中已然孕育。

【陳光2016年 評註】這篇文章大體上可以作為漫談系列的結束篇,從2012年到2014年,我通過幾十篇陸續發表的文章來總結幾年間對於建築全生命周期創新理念和技術的思考。

現在已經比較有把握下一點結論了:

  1. 沒有個人級的BIM,至少是企業或團隊級的,正常則為行業級(BIM團隊初創指引文章目錄)

  2. 行業認知是理解BIM的基礎條件

  3. 國內BIM已經落地重生(2013年分水嶺),成為下一個時代的燈塔

  4. BIM帶來行業大學習,幾乎全行業都要開始第二次全體學電腦了

  5. BIM充分展現了下一代的生產方式(兩兩協作),雖然尚不能在本代很好落地,但是大家都通過BIM實踐看到了那種情形,這導致未來必然會出現革命般的代際切變(為什麼BIM工作如此苦逼)

  6. 全生命周期的BIM提前到來(漫談系列5 全生命周期)

推薦閱讀:

TAG: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