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麵包VS日式麵包
相信無論是誰,都無法不喜歡一個剛出爐的麵包~
即使是臨近夏日的時候,不管是匆忙的工作日早晨,還是悠閑的假日,香氣四溢的麵包搭配上飲料的早餐都能給這一天帶來無與倫比的幸福感。
麵包經常都有吃,但是關於麵包的兩大陣營:歐式麵包和日式麵包,你都了解嗎?下面,動物君就來試著說說這兩種麵包,不知道哪種是你的菜呢?
歐式麵包
嚴格意義上的歐式麵包,應該起源於公元前2-3世紀的羅馬。這一時期,羅馬帝國統一了麵包的製作技術,而技術則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得麵包成為了一般市民的主食。此後,由於羅馬帝國的發展,麵包在整個歐洲廣泛的傳播開來。
傳統歐式麵包,主要材料選用鹽、天然酵母、水、發酵籃、中精麵粉進行製作。歐式麵包不同品種主要是由於不同麵粉(普通、全麥、黑麥等)的比例搭配上的,但核心材料是不變的。
製作過程中,麵糰含水量相當大(一般超過70%),發酵時間至少需要24個小時,如果冷藏的話可能需要一周的時間。
而且歐式麵包基本不會揉面,不要求出筋,而是採用浸泡的方法,一次發酵後直接整形。
烤制時,烤箱溫度一般在230度到300度之間,烤制時通常在烤箱里放石板來使得面經膨脹,還會噴出水汽,用以形成又脆又硬的外殼。
烤完後的麵包,一般都有一層厚實脆韌的外皮,外表顏色較深,內里鬆軟柔韌,有不規則大氣泡。
歐式麵包豪爽大氣,一般用來做一日三餐的主食。那麼,下面我們來細看下不同的歐式麵包有哪些特點吧~
1.法國 長棍麵包 baguette
簡稱法棍,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法國的麵包~
其製作配方非常簡單,只用到麵粉、鹽、酵母和水四種基本原料,不加任何的糖和油。由於如此單純的原料,所以口味純粹乾淨,簡直就如同中國人的白米飯一般的百搭。
而且法棍在形狀(直徑7厘米的棍型)、長度(60厘米左右)、重量(250克左右)上也有非常統一的標準,除此之外,還需要斜切7-9個裂口,但是現代的法棍也有隻有5個口子的。
吃法棍的時候,不能直接從棍子的一邊咬(除非你的牙口夠好),而是要用手抓住法棍的一邊,另一手跟進,將麵包擰成一塊塊再吃。
法棍的表皮鬆脆(除非放太久),內里由於擁有氣孔,則柔韌俱佳,充滿了穀物原本的麥香味,素麵朝天的更可搭配各種高級的食材。
2.德國 紐結餅 brezel
肉食主義的德國人,需要一些酸味的主食來中和一下油膩。
因此鹼水麵包就成為了他們的代表品種,也有啤酒麵包、啤酒結等稱呼。
其製作方法是在小麥粉中混入一定量的黑麥粉,只加入很少比例的水進行製作,之後再鹼水中浸泡再烘烤。
所以紐結餅口感厚實粗獷,而由於鹼性麵包可以平衡人體酸鹼度,因此被大家認為是健康食品的代表。不過其實紐結餅堅韌的嚼勁和淡淡的麥香,也是絕妙的美食~
3.奧地利 烤恩雜糧麵包 kornspitz
烤恩雜糧麵包應該說是歐洲最暢銷的麵包品牌,他不僅僅是奧地利雜糧麵包的代表,更可以說是世界雜糧麵包的代表。
其配料中除了麵粉外,也用到了黑麥粉等雜糧,因此與德意志的人們喜愛的鹼水麵包一樣,天然的口味與豐富的營養都是烤恩雜糧麵包受歡迎的原因。
4.義大利 夏巴塔 ciabatta
由於夏巴塔烤好後形狀扁平,很像拖鞋,所以也有拖鞋或者鞋墊之名。
其製作方法是通過長時間的低溫發酵製作而成,在傳統義大利,其吃法是搭配橄欖油和香醋一起使用(對啦,這就是許多意式餐廳在搭配麵包的時候為什麼會上這些的原因)。
由於夏巴塔外皮鬆脆,內里由於軟韌,嚼勁十足,非常適合與蔬菜、肉類、乳製品等一起製成口味多變的三明治。
5.丹麥 起酥麵包 danish
丹麥起酥麵包其實不能算是傳統型的歐式麵包,幾乎可以自成一派。其製作工藝相當複雜,核心是通過油脂(黃油)包入麵糰,進行反覆摺疊,但是麵糰和油脂又互相獨特,不融合在一起。
烤制完成的丹麥起酥麵包,例如羊角、牛角口感酥軟、層次分明、奶香濃郁。雖然丹麥起酥麵包製作工藝與其他歐式麵包相差較大(不管是用料還是用以),但是這也確確實實還是歐式麵包喲。
6.英國 司康 scone
雖然腐國一向被吐槽為根本不懂吃,但在麵包界中,也是有拿的出手的品種,那就是司康。
司康最大的特點就在於無發酵,因此口感介於麵包和餅乾之間,所以搭配各種果醬、芝士、肉類,也都是相性滿滿。
在英國的各類影視作品中,都有它的身影,可以說是下午茶文化的扛把子之一。
日式麵包
日式麵包的起源則較晚,直到16世紀中期,麵包才與基督教、火槍等一起傳入日本。由於長時間的閉關鎖國,麵包的發展一直都較慢。直到19世紀後期的明智時期,日本人通過改良做法,發明了符合自己口味的麵包,甜點麵包才大為普及。二戰後,美國運送大量小麥粉至當時佔領的日本。大量生產的麵包,使得日本即將麵包作為主食,也可以作為點心。
典型的日式麵包,主要材料選用高筋粉,配料中還有各種糖、油、奶和各式花式夾心。
製作時,會揉麵糰到出筋,麵筋中有規律的排列結構,甚至可以拉絲。
烤制時,烤箱溫度遠低於歐式麵包(一般在200度以下),成品顏色較淺,呈現金黃色或者淡黃色。
烤完後的麵包,組織鬆軟有彈性,外皮薄嫩,內部結構鬆軟,且造型多變,口味千變萬化,甜的、鹹的、辣的、各種餡料,應有盡有。
日式麵包小巧精細,更適合用來做下午茶或是點心。那麼,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經典品種吧。
1.紅豆麵包 あんぱん
日式麵包之魂應該就是甜蜜的紅豆麵包,這應該是最能夠代表日式麵包的品種了。
明治7年時,木村屋的創始人木村英三郎創造出酒種麵包。他將日本傳統的酒種麵包結合了西洋的麵包製作方法,從而製作出了符合日本人口味的酒種紅豆麵包。
明治30年,木村屋的酒種紅豆麵包幾乎壟斷了全國的麵包業,銷售一直火爆異常。歷經100度年,現今銀座的木村屋本店依然生意紅火,而且將紅豆麵包的星火散播到日本各處。現在日本各處的麵包店都會有紅豆麵包,足見其的受歡迎程度。
由於酒種的製作工藝,使得紅豆的香甜味道得到了更好的激發,而現如今除了用紅豆或者豆沙做餡料,也會有紫薯、板栗、櫻花等各種內陷,堪稱是日式麵包中不動的王牌。
2.蜜瓜麵包 メロンパン
雖然叫蜜瓜麵包,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更熟悉的名字還是菠蘿包。在日本大正時期,日本從外國引進了哈密瓜,所以麵包師傅就大膽的把哈密瓜作為餡料加入了蜜瓜麵包,這就與後來的菠蘿包截然不同了。
蜜瓜包的特點是要在麵糰上覆蓋一層薄薄的餅乾再烤制,所烤完的蜜瓜麵包擁有凹凸有致的脆皮,形似蜜瓜(菠蘿),而且外脆里嫩,香甜可口~
3.咖喱麵包 カレーパン
昭和2年,東京的名花堂,用粘上了麵包糠的油炸麵包開發出了現在咖喱麵包的雛形。咖喱麵包的餡料多種多樣,核心是土豆、胡蘿蔔和洋蔥,還會有各種雞、豬、牛等肉類。口味上花樣更是繁多,各類動漫里,隔三差五就會出來所謂的超辣咖喱麵包,就是這個咯。
4.麵包棒 コッペパン
麵包棒的起源始於學校的午餐,據說是特地做成一頓飯的量,以供幼兒園的小朋友食用,所以兼具了營養與口味。以現在眼光來看,雖然總感覺有些平平無奇,但是這才是一代日本人的兒時記憶,就是所謂小時候的味道。
5.可樂餅麵包 コロッケパン
如果是第一次看到可樂餅麵包的話,或許會把它認為就是一個漢堡(三明治)。可樂餅的名字取自於法語的croquette,雖然名字很洋氣,不過其實就是油炸土豆泥肉餅。
只有嘗試過的小夥伴才能真正理解可樂餅麵包的美妙,超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與熱量已經說明了一切,人生的意義就是在很多不健康的食品上的吧^_^。
6.炒麵麵包 焼きそばパン
據說是在1950年代,有家日本小吃鋪同時賣麵包和炒麵,然後有客人就打卡了新世界的大門,將麵包切開後把炒麵夾在裡面食用,沒想到風味獨特,頗受歡迎。不知為何,似乎日本人很鍾愛主食+主食的組合,炒飯下拉麵,餃子下飯,那都是常事。低成本,高熱量,殘暴的組合,卻又讓人一下子就能愛上。
烤的金黃酥脆的麵包里夾上柔軟鮮香的炒麵,不說了,趕快給我來一個~
文 || 王大喵
編輯 || 小狼
校對 || 小蛋&小虎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