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離合釋——梵文中的語法關係

在梵文文法中,將複合詞劃分為六種關係,稱為六離合釋。

阿毗達摩和古代的註疏當中,經常可以看到六離合釋的使用。

雖然一共有六種,但常用的其實只有三種。

六離合釋,梵語「殺三婆釋」。是天竺分辨名和義的方法,先用「離」來表示含義,後用「合」來彰顯名稱。

一個複合名詞,是由兩個及以上不同含義的文字組合而成的,如同茶杯。

茶是茶葉,杯是杯子,把兩個不同含義的字組合起來,是一個茶杯,代表一個東西。

兩個概念合併的名詞,如果不用六離合釋的方法去分別它,意義可能會有所混淆。

六離合釋就是一個卡尺,把名詞的含義給卡定了,這樣就不會產生錯誤的理解。

六離合釋

一、持業釋

雖然是兩個意思不同的文字組成的詞,但這兩個概念,是同一個「體」。

分別一個詞是不是持業釋的主要條件,就是兩個概念一個體。

持——能持之體,業——所持之義。

兩義同依一體,如煩惱障。煩惱是,障是

煩惱本身就是障,它的體是一個,不可以分成兩個。

煩惱和障,不是兩個東西,是同一個東西。

又如同「藏識」,識是體,藏是用。攝用歸體,體能持用。藏就是識。

二、依主釋

從所依的法,立能立的名。

依是能依,主是所依。

分別依主釋的主要條件,就是兩個概念、兩個體而分為能和所。

北京故宮,北京是所依,故宮是能依。

從所依市,名能依宮。

又如所知障,所知不是障,此障障所知

也就是所知之障。

三、有財釋

以所有的法,為能有的名。

有是能有,財是所有。

分別有財釋的主要條件,就是本身自己的名字不用,用它的財(果)做它的名字。

叫做解脫,戒是修因,解脫是所得的果。

戒不叫戒,而叫做解脫,就是有財釋。

從所有法立能有名。

又如破僧(妄語),增語(六識)。

有為,為是造作的意思,有為,就是有造作。

都是不用本身的名字,而用它的果的名字來稱呼。

前面這三種,在阿毗達摩中是經常出現和用到的,下面的三種,就比較少用了。

四、相違釋

集多數個別的法,合起來做一個名。它的體不一樣,它的意思也是相違的。

如止觀,止體是定,觀體是慧,其體各別。

又如教觀,父子,君臣,夫婦,東西。

五、鄰近釋

兩個法,互相依靠不能拆開的。

這兩個法,一個作用強一點,一個弱一點。

就把強的那一個來安立名字。

如「四念處」,四念處的能觀之體其實是「慧」,應該叫做四慧處才對,然而與慧相應的「念心所」力量比較強,所以安立這個名稱。

六、帶數釋

就其法體上所帶之數以立名。

如二諦,三性,四諦,五蘊,六道,七覺支,八正道,九眾生居,十一切處。

帶數釋必然有數字,然而有數字的卻不一定是帶數釋。

比如三藏法師,兩江總督。這兩個都是依主釋。

六離合釋當中,有的名詞是通幾種解釋的。

既可以做持業釋的解釋,也可以做依主釋的解釋。

如「無想定」,既可以說無想就是定,此定無想故,持業釋。

也可以說無想之定,修無想定的人成就的這個定,依主釋。

要學好阿毗達摩,六離合釋是必須要掌握的,不然就會鬧笑話。

典型的例子,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

在當今的學佛者中,不少人把這兩者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解釋。

煩惱就是障礙,所知也是障礙。

然後就說,知道的越多障礙越大,佛法學的越多障礙越大,因為被知識所局限住了,最好什麼經教都不要學。

這真是鬧了烏龍了,豈不知世尊是一切智人?我們的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是三界當中智慧最高的,知識儲備也是最為豐富的,若所知就是障,那佛的所知障豈不是最多的?

所謂所知障,其實是知道的太少,這個障,把所知給障礙了。

障礙你知道更多,叫做所知障。

煩惱障是三乘人共斷的,所知障唯是大乘人斷的。

為什麼呢?大乘需要無數的方便,去和眾生結緣,去應機設教。

所以需要學習五明,學習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知識,這樣才有足夠的智慧方便和手段去接引眾生。

推薦閱讀:

玄奘學習的佛教知識到底是什麼?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要傳經的時候阿難與迦葉要收人事,佛祖為什麼不阻止?
玄奘在曲女城法會上的種種牛,有無旁證?
唐太宗、唐高宗為什麼拒絕玄奘入住少林寺?
玄奘拿的棒子是什麼東西?

TAG:梵文 | 佛教 | 玄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