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是拳頭大,就不是蠻夷

如果拳頭大就是真理,那漢高祖應該帶著漢朝「脫華入胡」。

最近知乎上各種關於「歧視」、「自由」、「人權」的討論,是個很荒唐的事情。中國古代的方法是「按角色定義規範」,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個君可能也是一個父,在「君」的角色下要按照君的要求做,在兒子面前要按照父親的規則來做。

古代中國是不存在一個「個體」的,討論「群己權界」的時候,其實這個東西已經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包括。而「群己權界」是嚴復翻譯的「自由」(liberty),這種「自由」早就按角色討論過了。當然具體的規則可能會隨著時代過時,不過這種思路本身應該是沒毛病的。

倘若非得要單獨出來一個「個人」,那麼「個體」享有「行動自由」,但是假如這個人是「軍人」,那麼是否「軍人」不屬於「個人」?「軍人」是否應該享有「個人」應有的權利?這個事挺複雜的。

古代中國的方法論是不會有這樣一個「個人」的定義的,一個人的定義,依賴於他所處的位置——所以才有君君臣臣這套東西。剝離位置的真空中的球形雞在這個問題上並不是一個好的討論方式,儘管光滑的小滑塊在討論科技方面是很好用的。

站在清朝的立場上,按照當時中國的禮儀來看,英國就是蠻夷——這事兒英國傳教士也贊同,他們認為中國是「沒有受到上帝恩澤」的地方,差不多應該就是傳教士話語體系裡面的「蠻夷」。區別就在於古代中國並不會強行輸出自己的東西,非得打的對面承認自己是蠻夷。當然英國當初也只是為了錢。

可惜碰上了清朝後期——清朝前期打過雅克薩戰役,跟1840根本就是兩個畫風。內憂外患下中國的價值觀被徹底打翻,以至於「士」都懷疑自己三觀是不是有問題。折騰了一百五十多年後,拳頭倒是贏了,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也是很正常的。

這就好比你小時候被人打,很慘,立志習武,結果長大了打了對方几頓後,突然開始有個疑問——「我是誰?」

這個現象在高考後也很常見,為了高考而奮鬥了十八年,然後突然生活就沒了目標。我不知道勾踐在滅了吳國之後,不知道會不會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

頗有一種追番完了後的惆悵,或者買了LV後的「不過如此」。把精神的東西寄托在外物上,終究等外物變化後,悵然若失。

其實這事情自打一開始就沒難住華夏祖先。《論語》也好,《道德經》也好,都是給出了幾個問題的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我是人,我從天地來,復歸於天地。

虛實,陰陽,五行,八卦——這些都是術。參的出道,自然不會困惑;參不出,也沒關係,順應四時,奉天承運就好。

餓了吃飯,渴了喝水,憋得慌了尿尿。

這就是我理解的中國古人的人生哲學。至於飯從哪來?土地。怎麼種地?順應天地四時耕作。病了怎麼辦?看哪裡沒有「順」,通過針灸草藥「順之」。

至於「為往聖繼絕學」,那是你自己的選擇;至於「仁義禮智信」,那是根本的守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各個角色下的做法。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就這麼活著就OK。

沒有那麼複雜,中東願意折騰ISIS那是他們的自由,他們的道義,不打我們我就不管。倘若求助,我們則會按照我們的道義進行援助。

這也是「李約瑟難題」的回答之一——中國古人並沒有什麼困惑,所以自然不會糾結這些事,也不會有科學,頂多有技術。從三皇五帝開始,中國人就開始追求心境的平和,順應天地人的生活了,沒有這麼多不滿,沒有這麼多憤恨,其實也不高傲。

中國人追求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追求的是夜不閉戶——從這點來看,現在的美國仍然可以算是蠻夷,儘管是拳頭硬的蠻夷。當下的中國也是蠻夷,因為放棄了這種追求,大家都在看房價。

通常這樣的時代,都會有人出來喊,「大雅久不作」,然後自己來示範,「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會有人喊「新古文運動」,也會有人喊「禮樂崩壞」。

這才是真正的華夏。


推薦閱讀:

大象沒有象牙就必死嗎?
香港民眾如何看待澳門民眾?
夏至 | 嘿~這個逼人放火的節又到了!
別人在學番茄炒蛋,而我卻在融入外國文化
郭敬明怎麼沒看到寫作了?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