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打拐的突圍:為何說阿里這次走對了路?

文/王新喜

早在1983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宣布將5月25日這一天確立為美國全國失蹤兒童日,後逐漸演變成的國際失蹤兒童日。「願天下再沒有被拐的孩子!」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呼聲。

我們曾經看過許多「千里尋兒」、「萬里找女」的悲劇與傳統手段打拐的有心無力。信息零散、資源分散,信息不對稱成為找尋走失兒童的一道道艱難的門檻。而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平台的發展,開始有了一些新的探索方式。

當前,由阿里巴巴提供技術支持的公安部「團圓」系統模式或許值得有志於在打拐、尋找失蹤兒童等互聯網公益方面想有所作為的巨頭有所借鑒。

公安部團圓系統的成績單:失蹤兒童找回率96.74%

團圓系統是阿里為全國打拐民警開發的一套警務協同平台,用於全國一線打拐民警即時上報各地失蹤兒童信息,並能通過移動應用實時向周邊群眾推送。目前高德地圖、手機淘寶、支付寶、百度搜索、騰訊QQ、360手機衛士、滴滴出行等知名APP都已經接入系統。

日前在公安部舉辦的「團圓」系統3.0上線發布會上,「團圓」交出成績單:截至2017年5月15日,累計推送信息1100億條,將近5億人次接受過推送信息,發布失蹤兒童信息1317條,找回1274人,找回率96.74%。這是在過去通過傳統手段打拐以及尋找失蹤兒童時不可想像的。

互聯網+打拐的創新:定向把握黃金時間 讓海量用戶成為追尋的眼睛

之所以效率如此之高,在於這套系統的運作滿足並解決了尋找失蹤兒童的關鍵要點。我們知道,尋找失蹤兒童的首要關鍵點在於,定向把握好找尋的黃金時期,並讓群眾參與關鍵線索的提供。

在過去,如何調動群眾參與來解救失蹤兒童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公安機關往往是通過發放尋人啟事的方法尋找線索,把失蹤兒童信息印出來,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貼出去,但這種方式過於滯後,很容易錯失找尋失蹤兒童的黃金時間。

「團圓」系統的推送原則,一旦有兒童失蹤的消息被傳到系統上,以兒童失蹤地為中心,失蹤1小時內,定向推送到方圓100公里範圍內;失蹤2小時內,定向推送到方圓200公里範圍內;失蹤3小時內,定向推送到方圓300公里範圍內;失蹤超過3小時,定向推送到方圓500公里範圍內。

這樣一來,事實上是把握住孩子走丟後找尋的「黃金時間」並且鎖定了可能的範圍,將失蹤兒童體貌特徵、照片等相關信息通過多個超級APP、移動應用對公眾發布,有利於信息精準推送、有效觸達用戶,讓每一個群眾都成為發現失蹤兒童的眼睛。

當初團圓系統上線的第一個案例是,一則有關「吉斯么吃作」的彝族女孩失蹤的消息被傳到系統上。即衡水火車站附近100公里的手機用戶迅速收到了團圓系統通過各個APP客戶端發出的緊急推送,線索紛至沓來,兩天後,吉斯么吃作在河南鄭州被警方解救。

當今社會人民群眾對於拐賣兒童的人販子深惡痛絕,對於尋找失蹤兒童的信息舉報與反饋,人們的熱心度較高。

據朝陽警方透露:團圓系統帶來的群眾反饋信息已經成為警方獲取失蹤兒童信息的重要來源,每次通過團圓系統發布信息後,民警都會在微博上看「熱心群眾」的回復,超市工作人員、計程車司機、門店服務員已經成為打拐得力幫手。

整合民間碎片化力量:形成全網式打拐與尋找失蹤兒童的「人民戰爭」

兒童丟失是警方偵辦眾多案件中的一種,這類案件的社會危害以及對家庭的影響非常大,過去公安部儘管一直非常重視打拐案件的查辦,但是問題的關鍵是打拐涉及到很多相關部門,全國打拐民警沒有一個統一的信息交流平台。

目前團圓系統讓全國6000餘名打拐民警都可以通過一個統一的互聯網平台對外發布兒童失蹤信息,並讓用戶從各大巨頭平台反饋疑似被拐兒童信息,形成全網式打拐的人民戰爭,許多拐賣兒童線索就會快速地傳遞給公安機關,公安機關可以基於線索迅速出警迅速定位找尋。團圓系統通過互聯網平台與公安系統對接,相當於構建了一個線上線下網路與信息發布跟蹤反饋的平台,將互聯網技術與現代刑偵完美結合起來。

團圓系統「互聯網+打拐」思維的新意在於,也就是說通過劃定失蹤範圍與時間定向推送到各大超級APP與移動應用平台,包括阿里旗下多個超級APP接入系統,包括高德地圖、手機淘寶、支付寶、UC瀏覽器、UC頭條以及YunOS操作系統等多個億級用戶量的APP。目前,「團圓」系統3.0版本上線之後,公安部還公布了7家新接入的APP名單:國家應急廣播中心、騰訊新聞客戶端、錢盾、百度、易到、ofo、寶寶樹。

至此,正式接入「團圓」系統的APP已達21家,基本包括了社交網路、新聞客戶端、地圖APP、搜索引擎等諸多具備億級超級APP平台,也就是說,定向推送的人群範圍覆蓋率基本上已經能夠無死角的覆蓋線下,找尋丟失兒童的概率極大提升。這也是為何團圓可以做到半年內找回1274人。

一個案例是,去年11月22日,貴陽市民陳作在自家超市門口發現了一名衣衫襤褸的男孩,他發現與團圓系統在高德地圖上推送的失蹤兒童照片很像,曾經是偵察兵的陳作把孩子帶進超市,同時聯繫了警方,最終這名離家出走的男孩被送回父母身邊。

從本質來看,團圓系統通過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百度、騰訊新聞等多家超級APP迅速將信息準確推送給公眾,這種方式背後事實上形成一套基於打拐公益的大數據演算法與推送機制,精準匹配到尋找的相關人群與範圍,整合民間碎片化力量讓每一位用戶都可能成為發現拐賣線索的關鍵人,發動「人民戰爭」,讓傳統的線下公益從小眾、封閉、低效變成了大眾化、開放化和高效化。這是一個不斷聚攏線上用戶資源的過程,並大範圍覆蓋了網民接收信息的渠道,激發人們的參與反饋疑似被拐兒童的意願,形成鏈條式傳播與反饋機制,大大提升公安幹警打拐的效率。

互聯網公益有可能成為巨頭軟實力的一部分

互聯網公益還需進一步提高透明度與技術的效力以及背後的責任感。馬雲此前說,改變世界的不是技術,是技術背後的夢想和責任。

對於許多互聯網巨頭企業來說,如何有效將自身平台通過連接當地線下公益社區,用戶社群,將線下傳統產業鏈與組織作為支撐的方式,建構成一個新興的責任共同體變得非常重要。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公益的實踐效率有望成為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在當下,互聯網+公益的勢能正在彰顯,如果將互聯網平台的巨大能量為線下傳統公益事業帶來幫助,未來可能從阿里開始,形成一種趨勢,它的本質是將海量用戶的同理心凝聚起來,形成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讓人們可以理解並感受他人的境遇,這裡彰顯著人性的良善。

麥克盧漢講「媒介即訊息」,但在公益領域,個體生命即媒介,人際傳播促成了傳統組織效率的變革與提升。庫茲韋爾定律的「加速循環規則」,技術的力量正以指數級的速度迅速向外擴充,用戶對互聯網公益的期待也愈深。從未來來看,「大數據+公益」是未來公益事業的一個方向,阿里當前也表示在探索把大數據能力同公益事業結合起來。

每失蹤一個兒童,背後是一個甚至幾個家庭的崩潰。而每找回一個兒童,則是一個個頻臨崩潰的家庭重新幸福團圓。阿里團圓系統的背後事實上是技術公益的力量與大愛。互聯網+打拐的真正效力在於,讓每一位普通人都有機會成為尋找失蹤兒童的眼睛,讓全社會都可以參與的打拐平台才是互聯網+打拐的題中應有之義。而這也是互聯網連接的終極意義所在。

願天下再沒有被拐的孩子。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馬雲和facebook扎克伯格為什麼關係這麼好?
rocketmq怎麼保證隊列完全順序消費?
怎麼看馬雲的關於「合伙人制度」的「內部郵件」?對其以後的上市有何幫助?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推出 App「阿里隱私守護」?

TAG:阿里巴巴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