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如何面對缺乏自我控制的消費者
在經濟學的標準假設中,人在不同時間做出的決定是一致的。但現在經濟學已經意識到事實往往並非如此。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效用的貼現率是時間不一致的。在人們的心目中,今天和明天差別很大,但1000天後和1001天後沒啥差別。這個問題反映在消費上就是缺乏自我控制,消費者會過少去健身房,過多刷信用卡。並且人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辦健身卡時以為自己會經常去健身,辦信用卡時以為自己不會經常刷卡。2004年《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Stefano DellaVigna和Ulrike Malmendier的論文《Contract Design and Self-Control: Theory and Evidence》研究了消費者偏好的時間不一致會怎麼影響廠商的定價。
考慮一個兩期模型。在第1期消費者決定是否消費,若不消費,則得到效用0,若消費,則得到效用,還在第2期得到效用。其中是未來的收益,是現在付出的成本,是價格。作者區分了兩種商品,一種是投資品,現在付出將來得到好處,即,比如健身;另一種是休閑品,現在先消費將來再付出代價,即,比如信用卡、賭博。
在之前還有第0期,廠商提出一個兩部定價,就是說消費者先要付作為會員費,然後每次消費付出。消費者一開始只知道的分布,如果接受則得到的具體值,進入上面說的過程,如果拒絕得到外部效用。
這裡的關鍵是,消費者的效用函數是雙曲線貼現,就是說,下期的效用貼現到當期的因子是,但下下期和下期之間的貼現因子只是。如果等於一那他就是時間一致的,小於一表示時間不一致。另外,消費者會低估自己的時間不一致程度,以為等於,其中更大。消費者在第1期決定是否消費時根據真實的效用函數做決定,但在第0期決定是否交會員費時根據做決定,就是說消費者會過於自信,錯誤估計未來消費的可能性。
可以推出,廠商最大化的利潤函數分成兩部分,總剩餘和過度自信產生的虛擬剩餘。
在標準的兩部定價中,廠商的利潤函數等於總剩餘;所以價格會等於邊際成本,然後用會員費獲得剩下的消費者剩餘,沒有效率損失。
但在這個問題中,廠商的利潤函數包括兩部分:總剩餘和過度自信帶來的「虛擬剩餘」。推導得出,投資品的價格低於邊際成本,休閑品的價格高於邊際成本;相應的,投資品的會員費會較高,而休閑品的會員費會較低。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方面,消費者缺乏自我控制,所以會過少消費投資品,過多消費休閑品,所以要降低投資品的價格以促進消費,提高休閑品的價格以抑制消費。第二方面,進一步降低投資品價格,提高休閑品價格,可以利用消費者的過度自信,從而提高會員費,增加虛擬剩餘。
從利潤函數的構成還可以很直觀地得到,利用時間不一致定價不會損失效率,而利用過度自信定價會導致帕累托無效。
論文中考察了包括健身房和信用卡在內的多種商品的定價數據,發現確實符合理論推導出的模式:健身房會員費高,每次健身便宜;信用卡卡費低利率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