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映客?
本文作者郭佳佳,三節課內容運營實習生。
各位好,遷移後的三節課公號進行了改版,我們會圍繞著某個行業中值得關注的事件,為您摘取匯總各大媒體或各種行業專家、大V們的觀點,有時也會再輔以我們自己的解讀,串聯為一篇角度較為豐富,同時也具備可讀性的文章。這樣的內容,或許會更有助於大家迅速獲得關於一個事件較為全面的信息和思考。
前段時間關於映客即將被收購的傳聞於這兩天得到證實:市值70億的映客將過半股權賣給了創業板上市近半年且市值72億的4A公關公司宣亞國際。時至今日,除了過去一些著名直播所帶來的漂亮的數據外,映客的身上彷彿已經沒有了它於直播風口時的元素,在百度指數中,映客過去7天的相關指數與其他一些直播平台相比較,比如和一騎紅塵的快手相對比,差了近6W的數據。
這個時候,結合開篇提及的映客被收購的事件,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映客為什麼會被收購?
2.為什麼選擇賣身和它市值沒差多少的宣亞國際?
3.映客和其他直播平台接下來可能會怎麼發展?
一、映客為什麼會被收購?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筆者在這裡先用幾句話簡單回顧一下映客的發展過程:
映客於2015年5月上線,主打「素人直播」的理念,同年王思聰投資的手機直播應用「17」炙手可熱。但是好景不長,隨即10月份,「17」直播平台因涉黃被下架,很多用戶趁機轉移至映客平台,映客迎來首次用戶的爆發增長,光環之下,後起之秀的映客長期獲得直播APP榜單冠軍,加上良好運營,用戶達到百萬規模,成功得到投資人的親睞。根據相關資料,2016年9月份,股權交易讓映客備受關注。且相關人士據此計算,映客估值達到70億。投資人周亞輝也將映客奉為自己「2015年至2016年最輝煌的投資案例」。
對此,@龔進輝於公眾號「龔進輝」發表的文章《直播本質是工具,無法支撐起映客的平台夢》中,對於映客的發展進行了如下總結:
全民直播:映客沒有像其他玩家一樣猛推明星、網紅,而是主打素人直播,上線之初吸引大量用戶嘗鮮,「你丑你先睡、我美我直播」的直播鏈接在朋友圈出現頻率極高;
To VC:映客屬於典型的To VC項目,其目標是快速獲取用戶而非盈利或良性發展,上線7個月完成3輪融資,融資速度之快震驚業內;
瘋狂燒錢:在資本的驅動下,映客開啟瘋狂燒錢模式,陸續登陸央視奧運頻道、各大戶外LCD、1500個電影院和BigBang演唱會,廣告投放力度空前。
結合這些背景來看,映客過去是輝煌的,但是,從輝煌到落幕,映客終究還是難逃被收購的命運,且買家市值72億,創業板上市不到半年。熱度的直線下降,讓人唏噓,但是也不禁疑惑映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局?是誰「殺死了」它?或許我們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解答。
1.內容「殺死了」映客映客留給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場直播是「傅園慧直播」,達到一小時1087萬用戶同時在線觀看,但是這個直播所帶來的效果很快就消散了。此外,映客平台本身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內容賣點讓我印象深刻。對此, @書航於公眾號「航通社」發表的文章 《映客是 to VC 創業模式的教科書式案例 》中認為:
映客發展到後來面臨的問題是:拿錢砸出來的東西難說有調性,批量打造的美女直播沒有吸引力,引來的名人轉一圈就走,同質化嚴重,審核壓力增大。
此外,@三聲也提及了映客缺乏新意的直播現狀:
在映客上打開一個直播,有八成的機會遇到一名或坐或躺的主播,他們的口中往往會重複著『謝謝XXX送的櫻花雨』、『歡迎XXX』這樣的話,甚至連纏繞耳機的方式都大致相同,彈幕中的提問也無外乎『你多大』、『在哪呢』、『哪裡人』這樣查水表似的問題。重要的是,這樣缺乏新意的內容甚至競爭不過已有秀場。
雖然是「全民直播」,但是打開APP,看到的更多的還是聊天為主的直播形式。當然,映客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6年下半年,映客開始逐漸嘗試「直播+」 ,將直播應用到社交、遊戲、教育、金融、媒體等領域,也開始嘗試短視頻,但是就目前來看,暫時沒有什麼成果出現。
2.流量「殺死了」映客
對於直播平台來講,流量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優秀的持續博取用戶注意力的手段和能力,流量速降也是必然存在的。 虎嗅團隊@常芳菲於虎嗅發表的文章《映客再次被下架,這會不會成為它陷入困境的標誌?》 中,認為映客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流量枯竭」,作者在文章中提及了映客於3月份開放的SDK(直播開放平台),認為雖然「核心目的也是為了低成本獲取流量 」,但是「這個功能很可能成為一個「雞肋」」:
3.同行「殺死了」映客
映客可以給中小平台帶來的結果:此功能面向中小直播平台,將自己平台的架構和功能開放給其他平台方,最多幾天的時間,其他平台就可以在映客上開放直播功能。對於中小平台來講,這也算是一個新的變現渠道;
中小平台可以給映客帶來的結果:引入一些不大不小的直播流量,對於映客來說並沒有什麼實際效應。而一旦接入的第三方平台有了資金,也會選擇自己研發產品和架構。想要長期從別人身上獲取流量是很困難的。SDK顯然只是個權宜之計。
從百度指數等數據,我們也是可以大致看出,目前用戶更關注的是快手和陌陌,對此,@九連環於36氪發表的文章《映客上岸:不撲騰了,賣給上市公司拉倒》中是這樣描述的:
前者從短視頻工具起家,做出了社區;後者在社交的基礎上,把用戶的價值又重新挖掘了一遍。無論哪種,直播都只是它們平台上的重要一環,而不是全部。但是直播幾乎就是映客的一切。這種專註雖然讓它抓住了風口,但這種產品上的單一也讓映客的瓶頸來得尤其之快。唐岩曾表示獲取新的直播用戶將是2017年陌陌投入的重頭,快手甚至已經直接跨次元冠名了《奔跑吧兄弟》。
雖然大庭廣眾之下「看著前任現在過得幸福,我就覺得心滿意足」,但是更多的還是「世界上沒有比前任過得比自己好更扎心的事情吧」。不論怎樣,映客就這樣被同行們擠出了話題中心。
4.資本「殺死了」映客
倘若你留心,你可能會發現多數最早入場風口行業的企業,都沒有很好地活下來。風口之下,快速推動,膨脹變形。資本最初階段的善意,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逐利才是最終目的。輝煌時期的映客,讓同行羨慕的不僅是「活水般」的流量,還有其強大的融資能力。但是高投入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問題。虎嗅團隊@常芳菲 在文章《映客再次被下架,這會不會成為它陷入困境的標誌?》 中,從以下2個方面描述了高投入模式下的資金問題:
高昂的運維成本:映客每個月的成本在1億人民幣左右,此外廣告投放上面也是毫不手軟;
下一輪的融資似乎未開啟:上一輪的融資還是2016年9月,作為一個必須持續投入才能維持流量和規模的行業,融資停滯也不算是好消息。
二、為什麼選擇賣身和它市值沒差多少的宣亞國際?
就目前所呈現出來的形式來看,「市值72億的宣亞國際收購了市值70億的映客」,這句話聽上去並不輕鬆。@元氣少女於創業邦發表的文章《估值70億的映客,最終「賣身」上市公司,這會是直播平台「風暴」的開端?》中是這樣描述這一收購事件的:
對宣亞國際來講:將進一步實現「全傳播」,打破傳播專業界限,整合產業鏈,在全面數字化的過程中實現產業鏈的扁平化重構。即可「零門檻」實現創意權利-分享意願-消費認知相融合的全民傳播模式,及以平台為中心實現從認知到消費的整合。在最大限度實現傳播價值的同時,完成平台商業價值的跨域式發展;
對映客來講:映客一直想走內容為王的道路,但是垂直內容的開發道路至今仍未成主流。宣亞國際或許能幫他們打開一條面對B端的路。此次和宣亞國際的「牽手」,或許是映客給自己謀求的另一條出路。這條出路是好是壞還不好說,需要時間證明。但是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對於如今的直播平台的出路而言,也未嘗不是好事。省去了申報材料和遙遙無期的排隊等待過程,映客的這一步說不定是條捷徑。
@九連環在文章《映客上岸:不撲騰了,賣給上市公司拉倒》中對於收購給映客帶來的影響也表述了類似的觀點。但是@書航發表的文章《映客是 to VC 創業模式的教科書式案例 》中,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即早期投資人自己的利益出發,發表了如下的想法:
不過,如果早期投資者可以從談妥的收購協議中成功退出,落袋為安的話,映客的後續發展對他們也就沒那麼重要了。那樣就可以說是為映客這個教科書式的 toVC 案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三、映客和其他直播平台接下來可能會怎麼發展?
結合現狀來看,雖說映客已經找到了「接盤俠」,但是留給映客的時間也不多了。在燃眉之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且在「BAT三巨頭中, 除百度發展AI戰略無暇他顧以外,阿里和騰訊皆通過不同的方式迅速切入直播市場,其他如微博、今日頭條、陌陌等也加速進入」這一大背景下, 「今後怎麼辦」也成為了映客接下來發展必須關注的問題。
@龔進輝於公眾號「龔進輝」發表的文章《直播本質是工具,無法支撐起映客的平台夢》中,認為留住用戶的兩個關鍵點是「社交」和「場景」:
社交關係主要指的是主播與用戶的互動。直播本質上是粉絲經濟,內容是維繫二者關係的重要紐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也起到放大作用,使內容被廣泛地消費和傳播,前提是內容給力;
場景則著眼於用戶實際需求,包括映客在內的前期靠品牌驅動的直播平台需要轉變思路,從用戶喜聞樂見的場景著手,逐漸培養其日常觀看直播習慣。
換句話講,其實不僅僅是映客,在直播行業格局未定的情況下,其他直播平台也需要履霜堅冰,處理好「社交」和「場景」的關係。種種跡象表明,多數直播平台都離不開燒錢這一路徑,燒錢宣傳,燒錢搶主播,燒錢搶用戶,等等。但是這並不是長久之策,這些也毀掉了一些直播平台,毀掉的方式可以總結為「先天不足,後天畸形」,很多平台現金流吃緊。
2016年,直播還是一個風口,但是隨著膨脹,直播的熱度已經降了下來,面對著同質化的內容樣式,能讓人再為之興奮一下的大概也就像光圈直播倒閉那般的新聞了。
整個直播行業內容趨同、用戶增長緩慢、流量緊縮、資本遠離,再加上監管嚴格,在直播「百團大戰」中,很多中小平台迫於壓力退出市場。隨著直播平台傳播半衰期的縮短,用戶的興奮點越來越低,2017年,淘汰賽過後的直播行業,將會如何發展,對此,@Leon於極客公園發表的文章《從輝煌到離場,映客「故事」折射的直播「真相」》中,從3個方面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構築防線:對於直播平台,頭部主播是其生命線。易觀報告數據顯示,娛樂直播用戶增長總體態勢進入平緩期,行業競爭從用戶覆蓋向平台粘性、用戶活躍度轉移。所以任何一個直播平台需要構築的兩條防線是:主播與內容;
生態競爭:映客的退場,從側面反映出單一獨立的直播平台或因為造血不足終將離開。移動直播平台更像是從「單打獨鬥」走向了「打群架」的階段。比如騰訊系囊括鬥魚、NOW 直播、騰訊直播、企鵝直播等產品矩陣;一直播通過與微博綁定,建立社交+直播的產品生態;陌陌構建短視頻+直播的複合產品;
多元化發展:當人口紅利觸頂,垂直化平台必然向綜合平台發展,娛樂直播與遊戲直播這條界線也將漸漸模糊。就目前而言,直播的三大中堅力量是: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等、短視頻平台——快手、美拍等、移動直播平台——鬥魚、花椒等。由於移動直播平台當下的重心仍然是多元發展,所以三方勢力還沒有正面角逐,但是未來難免一戰。
此外,熊貓直播副總裁、前經緯創投投資人庄明浩對於直播行業接下來的發展表示:
2017年整合和垂直將是直播行業兩個比較明確的方向,整合主要是同類整合,垂直則是和垂直行業的整合,比如和教育、旅遊的結合。
最後,回到這篇文章的標題上,到底是誰「殺死了」映客,我們無從得知,因為看起來兇手彷彿不止一個。我們也不死磕兇手到底是誰,且文章對於映客被收購的前後進行梳理,也不是看衰直播行業,只不過是想將映客身上反射出的某些現象直觀地陳述出來而已。
因筆者受限於專業知識水平有限,這篇文章關於直播行業的理解不確保完全正確。如果其中一些地方解讀有誤,還請指正。(完)
更多內容,請關注三節課(微信公眾號:三節課),一所互聯網人的在線大學。這裡有成體系的線上課程,有挑戰的線下實戰活動,以及有深度的產品運營觀察+評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