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漸行漸遠的味道,是故鄉的味道

私認為在國外生活的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一定記得準備大包面紙。

當我看到干炒牛河,雲吞面,西關的古街巷,看到家鄉福建的紫菜,小時候家裡人最愛吃的筍和魚頭湯。

當鏡頭一一掃過自己成長的地方,當再次重溫那些曾經熟悉到膩煩的畫面。

內心深處仿若被一把大鎚撞擊,然後眼淚就簌簌掉下來。

這幾天生病,只能吃點清粥和蔬菜,忽而想起小時候,外婆常常煮的胡蘿蔔水,便自己煮來試試。

記得當時自己對胡蘿蔔水很是抗拒,常常是外婆滿屋子追著才勉強喝下一點。

而今,如此簡單的東西,自己煮,卻總是煮不出小時候吃的那個味道,配料沒有少,步驟沒有錯,但是,就是不是那個味道。

以前玩什麼問卷點名遊戲,常常有一題:「最喜歡吃什麼菜。」

我的回答永遠是:「媽媽做的菜。」

媽媽論廚藝,只算是中等,菜燒來燒去,就只會簡單的幾樣,但勝在鹹淡適宜,清爽不油膩。

10月份的時候,父母來法國看我,無奈我得上班,陪伴的時間很有限。

中間,媽媽非得要抽一天,把我住的地方大掃除一番。

下班回到家,抽屜柜子都被收拾得整整齊齊,電飯煲里還溫著晚飯。

住的地方附近沒有中國超市,父母克服著語言不通的恐懼,還是從大眾超市裡買了點菜。

那天媽媽準備的,是用中式方法煮的義大利通心粉,鮮蝦、胡蘿蔔沸水焯熟,放上油鹽醬醋和通心粉拌在一起,樣子看起來,其實有一點滑稽。

但吃起來,卻是世上最好吃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它說不出來哪裡好,但就是不咸不淡剛剛好,清清爽爽,吃得心裡胃裡都很舒服。

每當一個人在異國身心疲憊的時候,我總會跑到日料店,大費周章地點個套餐,其實,就只是想吃配的那碗熱騰騰的米飯。

中餐廳的份量太多,西餐廳的米太差,只有日料店,米夠香夠暖,剛好一個人飽。在南國長大的人,離不開大米,一碗粒粒分明的米飯,配點小菜,滴兩滴醬油,就從胃到心的帶來安慰,想起在家裡吃飯的場景。

口味刁鑽的美食家,嘗遍珍饈卻不能令他滿意,唯獨一道普通的普羅旺斯燉菜Ratatouille,吃得他淚流滿面,只因為想起了童年;一國總統,看到撒著糖漬玫瑰花瓣的甜點,嚇得哆嗦,費盡心思尋找的,不過是最簡單的菜肴,最質樸的食材,是媽媽做的菜,外婆傳下來的配方。

想起《深夜食堂》里有一集,有名的AV男優,最喜歡吃土豆沙拉,他小時候,媽媽每次都會做一大盤。而後,他拍了AV,家人不接受他,一別就是二十年,接著他收到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消息,媽媽認不出眼前的他,但給他做了土豆沙拉,那天的沙拉卻特別特別咸。

山珍海味、精緻料理、異國風味、誘人甜點......

可一個人無論走過多少地方,吃到過多少美味,心裡最懷念,還是從小最熟悉的那個味道。

是家鄉的米,是媽媽炒的菜,是外婆煲的湯,我們費盡心思地找尋著這種味道,就算味道不在了,哪怕是有一點相似的代替品,都還是顯得那麼珍貴,那麼難以割捨。

因為,那是別人無論如何都複製不來的味道,是一方水土滋養成人的賦予,是我們一生無法磨滅的印記。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可是美食,何嘗不是一種愛?

魚丸扁肉燕,芋泥馬蹄糕,過年回老家,奶奶必煎的海蠣餅,節日團圓宴,全家人必包的春餅。

不是不想,卻是不敢想,怕的是一朝喚得鄉情起,椎心泣淚停不住。

外婆老了,不再怎麼煮胡蘿蔔水,常常分不清糖和鹽,做出甜甜的荷包蛋,味覺退化了,燒的菜越來越咸。媽媽舅舅怕她勞累,漸漸地也不讓她做菜了。

媽媽也老了,頭髮白了,人似乎也矮了些,聽說我不在家的日子,他們常常就吃食堂,家裡的煤氣表都沒怎麼走過。

家鄉變了,那些飽含著回憶的樓房,拆得拆修得修,曾經的學校,里里外外都翻修了一遍,連校門都不一樣。

大學變了,那四飯煲仔飯的窗口換成了麻辣燙,二飯炒牛河的窗口換了師傅,那個我打了無數遍的外賣電話,如今還不知道有沒有效。

傷心的,是人生越往前走,故鄉和家人的味道就越是漸行漸遠。

奈何的,是時光無情,一飯一菜一羹湯卻是早已化入骨髓的深情。

感慨的,是舌尖上的味道千變萬化,心尖上的味道卻只有那一種。

知乎ID@葉子兮

【多圖原文看這裡】那漸行漸遠的味道,是故鄉的味道

*本文原創,如想轉載,請獲取授權。如擅自盜用,將嚴厲問責!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旅人說

公眾號ID:travelwonderland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旅行 | 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