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除了考試,你還會什麼?價值2775美金的教學評量課1

來美國對於考試或者小測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師我會!

無論是quiz還是期中考還是期末考,老師在考試前總會幫你好好複習一遍,給你一個大綱告訴你Ta要考什麼,如果發現大綱里哪一題還不會,老師鼓勵在堂上問,讓其他同學也聽聽。美國老師極少極少超綱,說考什麼就考什麼。專門考幫你複習過的,讓你一次次體驗成功的感覺。讓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會,站在世界之巔,信心跟太陽肩並肩。

說起評量(assessment),我們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考試。第二個詞可能是測驗。除了這兩個本質上很接近的方法(都是test),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呢?如果你十秒鐘想不出來第三個,那請繼續往下看。

關於評量的分類,不同維度有不同的分法。比如正式的和非正式的(formal & informal),傳統的和變通的(traditional & alternative),終結性的和形成性的(summative& formative)。考試(test)屬於哪一種呢?從字面意思就能感受到它是正式的、傳統的、終結性的。這麼說我們只熟悉了評量的一半(可能還不到),還有另一半的世界等著我們去探索。

一個重要的概念:測驗考試(test)只是評量(assessment)這個大公司旗下的一個小部門。可能是宣傳部吧,大家老看見它,比較熟。

本文主要討論終結性和形成性(summative & formative)的評量。什麼是終結性評量呢?以考試為例。學生經過了一個階段的學習,通過終結性評量來檢驗學習成果。學了一個月考個試就是月考,學了一學期考個試就是期末考,學了18年考個試就是高考。根據本文先抑後揚的結構,先來數數考試的幾宗罪:

1. 不一定能準確考察到能力,主要檢驗階段性學習成果——可能為時已晚

2. 高風險的考試會造成考生的巨大壓力

3. 學生會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試,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

考試測驗(test)考察的是表現(performance),通過表現可以多多少少看出這個人的能力(competence)。表現等不等於能力?答案很明顯:不一定。

如果考試那天,突然生病,發著燒來考試肯定不如健康的時候表現好。除了個人的原因,出卷者有沒有剛好出到你會的那題也會影響表現啊。複習了的都沒考,考了的都不會,是不是讓人很抓狂?這些影響因素會造成測驗偏差(test bias),導致表現跟能力不一致。

「為了公平起見,大家的考試內容都是一樣的:請爬那顆樹」

如果說學了一個月才來檢驗學得好不好,是不是有點晚?再回來查缺補漏是不是有點麻煩?等到高考了才發現什麼都不會是不是要復讀?

我國一個最重要的終結性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就是高考。除了早早出國的孩子,剩下的都要為之瘋狂。雖然說一考定終生是有點誇張,但確實這一個考試的結果,對人生軌跡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回想壓力山大的高三歲月,相信很多人都苦不堪言。當考完的那一刻,很多人想的是,勞資終於不用再學習了。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18歲以前的牛[嗶] 也終將敵不過終身學習的後程發力。

美國的「高考」——SAT,沒有什麼文綜理綜,美國大學第二年才選專業。而且SAT像托福雅思GRE一樣,是標準化考試,可以考很多次。能降低考生的壓力。

我們無法改變高考制度,但作為老師,有沒有可能通過加入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來降低考試帶來的心理壓力、更好地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發現問題並做出教學調整呢?

當。然。可。以。

先列舉幾個形成性評量的例子,你們就會發現它沒有那麼玄。一些非正式的評量(informal assessment),比如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白板活動(學生寫答案到白板上同時舉起)、Kahoot遊戲、給評語或建議,指出錯誤等等,都是形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進行的評量,評量是為了學習(assessment for learning)。與之相對的終結性評量,是在知識已經形成之後,進行評量。

形成性評量相較之下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讓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理解情況,根據情況調整教學進度。講課的時候用形成性評量發現學生還不懂,當下就能再詳細說明,不必等到學生做作業不會、考試不會,再來回鍋。老師應當給予及時的反饋,並與學生充分溝通,不僅僅是給一個分數或者是乾巴巴的「非常好!」。這樣能夠激發起學生內在的興趣,關注學習的內容,而不僅著眼於分數。

下面介紹三個形成性評量的方法可以用於課堂教學。這三個方法都要求每個學生參與,老師能夠知道每個學生的情況。

1. Kahoot!

如今人手一部手機,除了用來上課開小差,還可以用來參與小測。Kahoot! 是一款像遊戲一樣的在線評估平台。無需app,只要能上網就能玩。老師可以編輯好問題和四個選項,學生輸入邀請碼就能跟其他同學即時參與,完成測試後還能看到自己在全班的排名。

Kahoot! 能大大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度。而且當他們忙著用手機玩Kahoot! 也就沒有時間去刷微博刷朋友圈了。他們原則上這個方法不計分,答得最快最好的學生能得到的獎勵就是贏得遊戲的喜悅。

想要體驗一下kahoot?每周六的讀書會直播課的開始,李小喵都會和大家玩這個小遊戲,前10分鐘免費試聽試玩~歡迎點擊→這裡←查看參加方法。

2. 白板活動

每個同學或者是每個組有一塊小白板。可以把自己的答案寫在板上同時展示給老師,或者是用於跟組員交流。這個活動的步驟叫:chin it→flip it。就是所有人寫完答案後放在自己的下巴下面不要給別人看,然後老師說翻過來(flip it)再都翻過來。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可以確保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每個人的答案,避免這個寫完了舉起來那個沒寫,有人趁亂偷懶。這些小技巧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師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3. 紅綠燈杯子

紅色代表「我不知道」,黃色代表「我知道一部分」,綠色代表「我知道」。這個方法可以用在講新知識的之前、之中、之後。可以看到學生的進步。這種活動可以讓學生閉眼來做,因為避免看到別人都會了,但是自己不會而感到尷尬,進而導致因為害怕別人嘲笑自己不懂而拿綠杯子。

還要注意如果有紅綠色盲的學生,需要在杯子上貼標籤(不要笑!李小喵班上就有這樣的學生!)如果再遇到英語為外語學習者(ELL)不認識英文就更麻煩了。所以如果想省事,完全可以讓他們用不同的手勢來代替杯子。??代表我知道,??代表我不知道,放中間是知道一部分。

無論是何種評量,其目的都應當是檢驗已知,而不是考驗未知。國內的考試一大特色就是:

這道題超綱了。

很多老師都會有一種錯覺,就是覺得考試越難越好,用各種刁鑽的角度去出題,覺得這樣可以拉開梯度。殊不知summative assessment(終結性評量)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已經學到的內容,而非挑戰他們,讓他們去探索新的知識。你沒有教卻指望學生能答對,這不地道啊!

所以講課有趣,會用多種形成性評量,考試還會畫重點的老師,遇到就是賺到啊!

根據英國評量與學習研究綜合小組的資料,英國政府的教育宗旨是「創造自信的、具有自我動機感的、終身學習者」(confident, self-motivated, life-long learners)。這又何嘗不是教育者共同的目標?願學習不終結於終結性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

【福利】關注微信公眾號美國教育漫談(USA_edu),在對話框回復『評量』查看文中評量分類的大圖以及「」56種形成性評量「」的英文原版文件。

更多美國教育的乾貨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美國教育漫談(USA_edu)。

轉載請私信~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