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時代,為什麼「無用」的內容反而越來越值錢?

豆瓣時間自3月上線以來已經過去兩個月,在4月底刺蝟公社的採訪中,豆瓣副總裁姚文壇透露,豆瓣時間上線的五天內就達到了百萬銷售額,目前也已經有幾百萬的收入。

nnnn

幾百萬的收入相比於目前更火熱的知識付費確實不算多,但是這種穩健的增長趨勢,卻是整個文化領域的好消息。在這個越來越焦慮,越來越逐利的時代,看似非實用型的文化內容反而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nnnn

用戶對文化內容的消費需求始終存在

nnnn

文化內容的消費群體一直都在,此前文化類的報刊、雜誌、書籍購買的主力軍均是該類人群,只不過來到移動時代之後,信息載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智能手機的特性讓閱讀變得更為便攜,而這部分人群也同樣放棄了原來的紙媒閱讀,轉移到了智能手機上。

nnnn

產業會消失,但需求不會消失,只不過需要尋找更好的滿足方式。

nnnn

功利內容喧囂過後,文化內容付費進入回暖階段

nnnn

主打「實用」的功利性付費內容本身並沒有錯,但不少購買者帶著「緩解知識焦慮」的目的而來,希望購買之後獲得成百上千的回報,這種過高的預期可能會導致最終失望,反而更加焦慮。

nnnn

在三節課近期的一篇《知識付費即將迎來拐點?》文章中指出,其通過統計各個知識付費平台打開率後,發現普遍出現下降的情況,說明大家進入到了退熱階段。

nnnn

在功利內容一片喧囂過後,部分焦慮人群也逐步認清了功利內容不能立即產生回報的現實,而同時關注內心需求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

nnnn

在自媒體領域,豆瓣時間上線5天收入破百萬,《蒙曼品最美唐詩》進入喜馬拉雅付費榜TOP5,總播放量近千萬。而十點讀書公眾號一年漲粉一千萬,付費內容的月營收達到500萬,今年更是完成了6000萬的融資,估值4個億,這裡不一一列舉。

nnnn

人們對文化內容的興趣又在重燃,大家也開始關注一些「無用」的文化類內容,並且願意為其付費。自媒體「筆艾特紙」在其文章中表示:

nnnn

「音頻內容最主要的消費場景是上下班路上和睡覺前後。我不喜歡在這個時間段聽「乾貨」,因為空閑時間聽這些,本就是一種變相加班。然而我又嫌流行音樂太吵並且浪費時間。所以這個時間最好用來培養我的業餘愛好,比如聽古典音樂。」

nnnn

文化類付費內容的價值在於純粹

nnnn

隨著自媒體行業的發展,資本的介入,文化內容忙於追逐熱點,追逐變現能力,離「無用」越來越遠,而離「有用」越來越近,但是反過來想想,這反而是文化類付費內容產品區別於免費內容的機會所在。

nnnn

其一是更專註內容本身,其二是更適合碎片化場景。

nnnn

1)與廣告分離,專註內容本身

nnnn

在自媒體領域,因為要考慮收入的原因,通常一篇好好的圖文或者視頻內容,最終都成為了廣告軟文,這種混編模式短期確實能夠盈利,帶來轉化,但是長期來看卻非常破壞用戶的體驗,也影響品牌自身。

nnnn

付費的形式可以讓作者不必背負贏利的壓力,專註於內容本身,形成更好的用戶體驗,建立起自媒體品牌更長遠的價值。

nnnn

2)文化內容更適合碎片化場景

nnnn

我們已經進入了碎片化場景時代,相比於需要更強的系統性和條理性來梳理的知識內容,文化類內容在這方面的要求並不高。這些輕鬆,沒有壓力感的內容更適合「陪伴」。因此比知識內容更適合碎片化場景,這點也是當前所有在線文化類付費內容的優勢。

nnnn

從消費者到生產者的二次價值挖掘

nn

豆瓣作為文化內容社交平台,其有著大量的內容消費者以及生產者,除了北島、白先勇這些名家之外,豆瓣此後還將邀請到在某個垂類文化領域有所建樹的豆瓣達人。這些達人平時也活躍在影評、書評、小組中,受到粉絲認可,其生產的高質量內容也正是粉絲所需要的,將其引入豆瓣時間後粉絲也會自然買單,這與知乎live中的達人生產邏輯一樣。

nnnn

文化類付費內容產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勵這批「民間高手」,完成從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身份轉換。既可以在專業團隊的幫助下更專註於內容創作,又能樹立自身的品牌價值。

nnnn

結語:

nnnn

用戶對於功利性內容的熱情正在進入理性階段,而同時文化類內容卻正在逐漸升溫。內容付費這一形式,讓純粹的文化內容獲得了全新的途徑,也使得用戶的回歸成為可能。

nnnn

無論怎樣,2017年註定是文化內容回歸的一年。

nnnn

作者微信公眾號:「首席發言者」


推薦閱讀:

數字媒體時代,創作者該如何生存?
失去紅利的互聯網環境下,找到「破局點」的兩種思考路徑
互聯網,請為內容創作者喝彩
知乎、今日頭條和乞丐

TAG:豆瓣 | 文化 | 内容付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