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增支部7集72經/火聚譬喻經?

增支部7集72經/火聚譬喻經

「比丘們!我告訴你們,比丘們!我讓你們知道,對破戒者、惡法者、不淨與行懷疑行為者、行為隱密者、非沙門而自稱沙門者、非婆羅門而自稱婆羅門者、內部腐爛的漏出者、惡劣性格者來說,這個是殊勝的:擁抱那燃燒的、灼熱的、熾熱的大火聚後,坐近、接近地躺下,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他會以其因緣而死亡,或遭受像死亡那樣的苦,但他不會以其緣,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但,比丘們!當破戒者、惡法者、不淨與行懷疑行為者、……(中略)惡劣性格者擁抱剎帝利少女、婆羅門少女、屋主少女柔軟、溫柔的手足後,坐近、接近地躺下時,比丘們!這確實有他長久的不利與苦,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1.為什麼破戒者遭受火聚炙烤,不會投生惡趣,而擁抱少女反而會呢?如果說是後者增長貪慾,前者也會讓人升起嗔心,不是嗎?

2.世尊說的這幾段法,該如何理解?它們是如何使得比丘們產生這樣的反應的?

這就是世尊所說,而當這個解說被說時,六十位比丘的熱血從口中湧出,六十位比丘放棄學而後還俗[而說]:「世尊!非常難做,世尊!非常難做。」六十位比丘的心以不執取而從諸煩惱解脫。


開示結束時,六十位持戒不清凈的比庫當場口吐熱血;六十位犯了輕戒的比庫則即刻還俗;六十位持戒清凈的比庫則證得阿拉漢果。

《增支部.七集.火蘊譬喻經》的摘要

一時佛陀與眾比庫在憍薩羅國遊方,在某處看到一堆烈火。佛陀即離開那條路,走到一棵樹下,坐在阿難達尊者以袈裟為他準備好的座位上。過後佛陀問眾比庫:「諸比庫,是那一者比較好,是坐下抱著一團烈火比較好呢,還是坐著抱著一位身體柔軟、觸覺美妙的少女?」

眾比庫無知地回答說抱著少女會比較好。

佛陀即解說對一個不持戒的人來說,抱著烈火是比較好的,因為這隻讓他痛苦一生,然而抱著少女將導致他們投生惡道。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根據《相應部.燃火之教經》(Adittapariyaya Sutta of Samyutta Nikaya)所述,執著於坐著抱著身體柔軟、觸覺美妙的少女的享受是不善法。這不善法有很強的力量,能夠帶來投生到遭受極度痛苦的惡道之果報,而且必須如此遭受痛苦一段很長的時間。

過後佛陀再問眾比庫:

一、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折磨、鞭打雙腳,至皮、肉、骨都破裂與粉碎比較好,還是樂受信徒的頂禮比較好?

二、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以尖利的矛刺穿胸膛比較好,還是樂於接受信徒的頂禮比較好?

三、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以一塊燒得火紅的鐵片緊捆全身比較好,還是穿用信徒所布施的袈裟比較好?

四、 是給一支燒得火紅的器具拉開嘴巴,再投入一粒燒得火紅的鐵球,燒掉從嘴至肛門的內臟比較好,還是食用信徒布施的食物比較好?

五、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緊捉頭及肩,再強壓下去坐或躺在一個燒得火紅的鐵床比較好,還是用信徒布施的床比較好?

六、 是頭下腳上地給一個強壯的人捉著,再拋進一大鍋燒得火滾的鐵里比較好,還是住在信徒布施的寺院里比較好?

對於較後的這六個問題,眾比庫也給予有如第一題那樣無知的答案。而佛陀的解釋也有如第一題的,即對於不持戒的人,雙足給人撕裂、打碎或胸膛給利矛刺穿等比較好,因為他們將只受苦一世。反之,若樂受信徒的頂禮、接受信徒的頂禮等將會導致他們投生惡道,在漫長的日子裡遭受極端的痛苦。

最後,佛陀以下面的話結束這一次的開示:

「為了帶給布施的信徒最大的利益,和使自己在僧團里的生活有益,比庫必須致力於三學;希望帶給自己與他人福利的比庫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與精進。」

開示結束時,六十位持戒不清凈的比庫當場口吐熱血;六十位犯了輕戒的比庫則即刻還俗;六十位持戒清凈的比庫則證得阿拉漢果。

這是《火蘊譬喻經》的摘要。


參考相對應的《中阿含5經》的經文:

汝欲成無上梵行者,寧抱木積洞燃俱熾,若坐、若臥,彼雖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愚癡人犯戒、不精進,生惡不善法,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若抱剎利女,梵志、居士、工師女,年在盛時,沐浴香薰,著明淨衣,華鬘、瓔珞嚴飾其身,若坐、若臥者,彼愚癡人因是,長夜不善、不義,受惡法報,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

這是針對出家比丘而說的法

簡要來說,就是若然要成無上梵行者, 如果非要在抱火和抱美女中選擇,那麼選擇抱火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抱火雖然可能令你死亡,但是不會令你破戒而墮落到惡趣, 但是抱美女則會令比丘破戒而墮落至惡界。

那些吐血的比丘,有可能是【犯戒、不精進,生惡不善法,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

而那些還俗的,有可能是他們自認為做不到世尊所要求的;

而聽完法後徹底解脫的比丘,則是戒行清凈的。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當場吐血,看起來很誇張,卻未必不是真的;

如果把南傳四部都看完,會發現佛陀及其弟子,經常會在比丘眾中演示神通(對非比丘不能輕易演示神通),凡夫比丘可能還對緣起法、輪迴有懷疑,但是他們沒法無視神通,聽到佛陀這樣一比喻,那些破戒比丘、盜法比丘,不凈行比丘,真的有可能嚇壞了,因為佛陀從來不說妄語。

我記得有一經,是關於戒律的,因為很重要所以我記住了,釋尊組建僧團後不久,有一次到了布薩誦戒的時候,佛陀好幾個小時一句話都不說,一直到阿難第三次勸請佛陀為僧團說戒,佛陀說僧眾中有一個不凈行的比丘犯戒沒有懺悔,所以才不為僧團說戒,佛陀說,今後你們自己誦戒吧,這僧團已經不清凈了,然後強調了一番戒律的重要性。

雖然目犍連把那個犯戒不自恣、不懺悔的比丘趕走了,但是佛陀依然認為僧團已經不清凈,佛陀對僧團的要求,就是這麼嚴格。

佛陀在增支部7集72經的這次開示,其目的可能就是要勸退一批、嚇傻一批、表揚一批,因為發生過目犍連用他心通找出犯戒比丘的前例,比丘們相信這樣一個事實「只要世尊願意,他就能知道比丘們這個夏天都幹了什麼」,一下子就把六十個比丘嚇得吐血,六十個比丘自動退群了。


謝邀,你對這經的誤解了。佛陀只說不會有這因緣而投生惡趣,並非說不會投生惡趣。

抱著火,或接近火這痛苦,只是苦受,會不會產生嗔心這是看個人的。如果只是苦受而無嗔,他不會因此因緣而投生惡趣。況且那是火,或自身痛苦,很多時候(是很多時候而已)人只對人有嗔恚,而不會對自身痛楚,或死物有嗔恚。

但是若以樂受為緣的話,有執取,則為業了。這與佛陀常說於色受想行識見喜樂為常,不知本是無常,則會苦,會有憂悲苦惱。那麼會因此因緣而投生苦界、下界、惡趣。這點和提婆達多一樣。他知道某個國王要死了,知道太子肯定繼位。於是他以展示神通要太子信服於他,那麼日後必定會全國供養及布施於他一樣。佛陀弟子知道此事後告訴佛陀,佛陀也說由他吧,他不知道這樣以後會投生惡趣的。

---

佛陀在此經的最後說,他人的優厚布施時,切勿因而放逸(鬆懈/安逸/享受),因為對布施者是沒有益處的。因為自身放逸了也非什麼聖者了只是凡夫。接受優厚的布施也好,也以不放逸心,這樣才達到利己利他。

最後的有六十位比丘熱血從口而出,六十位還俗,這不用說了,大概都是一樣的因由,只是反應不同而已。

六十位不執取而解脫。若你能於五蘊不執取,則無取緣。無取緣則無有緣生老死至憂悲苦惱,如此就是得解脫了。


這段經文的主旨是佛陀對比丘的警戒。

作為一個比丘,出家修行尋求離苦之道,對自己有利益;而受用他人衣食住葯的施捨,對施主也有利益。所以每一個比丘都要從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角度考慮,從而精進不放逸的成就解脫之道。這是作為比丘應該做的事情。

但是如果身為比丘卻破戒惡法、行為苟且骯髒、掛羊頭賣狗肉、品行惡劣,那麼對於這種人而言,在當世受盡折磨甚至痛苦致死,要比領受施主尊敬和信施的結局要更好些,因為前者只是當世的痛苦,卻不會因此而墮惡道;而後者雖然暫時沒事,但是在死後卻要墮惡道,遭受長期的不利和痛苦。

從經文上看大意是以上這樣的。至於「為什麼破戒者遭受火聚炙烤,不會投生惡趣,而擁抱少女反而會」,這個我個人覺得不是重點,沒什麼思考的必要。原文中佛陀只是說了這種現象,並未給出具體原因;而死後投生的原理佛陀也沒有詳盡的開示過,反正我是不會去想這些。類似的問題還可以有「為什麼初果不墮三惡道,並且在最多人天七返即可解脫」,等等。

至於吐血、還俗和解脫的比丘們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經文中也沒說。同樣的,對於這種經文中沒有說原因的事情,一般來說我是不會去思考原因的。如果硬要推測,吐血的比丘應該是佛陀所描述的「破戒者、惡法者、不淨與行懷疑行為者、行為隱密者、非沙門而自稱沙門者、非婆羅門而自稱婆羅門者、內部腐爛的漏出者、惡劣性格者」,然後聽到自己的悲慘結局而嚇尿了吧。


戒的力量應該大於嗔的力量,正常人死時如果產生嗔心往往是墮入惡趣,但是經藏曾記載過一個故事,是婆羅門看遺骨猜來世的。

其中有兩個有意思的案例

『一般人被歹徒殺死往往因嗔心而墮入惡趣,然而此人卻往生天界,看來是持戒的功勞,而且不是一戒兩戒,而是八戒』

『一般人難產而死往往因嗔心而墜入惡趣……看來是五戒的功勞』

這兩個人應該不是什麼禪修者(即使是禪修者,難產的痛苦可怕也不可能不起嗔)但是即使這樣也往生善趣了。可見持戒的利益有多大

這是你的第一個問題,佛當然是鼓勵人無嗔的,但是如果硬要選擇其一,他選擇不破戒。

第二個問題可能是後人記錄下來誇張了,但也未必不可能,佛對於有神通的人,並不吝嗇顯露神通,比如迦葉三兄弟,佛對他們顯露神通不止一次,這些比丘天天聽佛這麼說嚇死也正常


推薦閱讀:

TAG: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