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的青年們,這些描述里,符合你現在的狀況嗎?

A:「你又開心了?」

B:「我也不是開心,我只是把自己的感覺屏蔽了。這真是超級健康的應對機制,但就是下場不會很好。」

提問:對話中的角色B今天過節嗎?

Lens此前曾跟很多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聊過有關自己現狀的問題,大家呈現出一些類似的特點:

「理想」是大家願意談論的詞語,希望通過工作表達自我,或者至少是體現一些價值,並且會因為與現實妥協感到痛苦;強調獨立和個人主義,但也並不認同自己已經是「完全的成年人」,無論在家庭還是感情生活中,仍在嘗試和偶爾的退縮中逐漸承擔起責任……

在外界的觀察中,這一階段的中國城市年輕人充滿矛盾,既對理想存有熱情,也會耐心地扮演著社會分配的角色,擔心重新選擇的成本。而且,他們受傳統觀念牽絆,到二十五、六歲還不能在各方面初具雛形的話,就會覺得「自己挺失敗的」

學者尼爾森多年前曾對18至25歲中國年輕人做過一份調查,調查對象眼中「成年人」最為重要的標準是:

能夠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

對情緒有很好的控制;

在父母之外經濟獨立;

不要太以自己為主,更多為他人考慮;

自己做出決定。

這被稱為一種「理性的成熟觀」。這種觀念如今已有不小的鬆動,但家庭在中國仍具有重要含義,對承擔家庭責任的焦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年輕人的職業及各方面選擇。

英國攝影師阿德里安·菲斯克發現,中國青年反抗和聽話並重的能耐是獨一無二的。

在問及父母對他們生活各方面的焦慮時,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他們曾用勸慰、辯論、報喜不報憂或者「哄騙」的手段平息父母的擔憂。

但年輕人們普遍認同這一觀點:父母仍在為自己提供強大的情感支持。雖然每個人都試圖在物質上給予父母某種回報,但父母在經濟上並不依賴他們,這也為年輕人追求自己的想法掃清了後顧之憂。

區別於青春期和成年期,美國心理學家傑弗里·延森·阿奈特把一個人從青少年晚期到二十來歲的發展階段,稱為「成人初顯期」。

阿奈特發現,這些將立未立的青年男女比在人生的其他階段更加關注自己,既對未來感到迷惘,又相對顯得樂觀,無論其經濟背景好壞都是如此。在這一階段,年輕人可以從社會角色以及規範預期中稍微掙脫出來,既不用像青少年時期那樣依賴家人,也不用像成年人一樣承擔完整責任,因此可以在感情、工作和世界觀上嘗試各種可能性。這是智識成熟、但身體仍保持自由的一個黃金時期,但也充滿不確定帶來的痛苦。

漫畫師Meichi將步入成年後,自己心態的改變畫了下來。很多人都從這些幽默的小片段里找到共鳴,大概是因為在二十多歲這個年齡,大家覺得自己長大了,但依然充滿稚氣,會有很多糾結。

「動不動就有點煩惱」

「總有一天你會清醒過來,並意識到其實自己不再那麼傷心了」

「你又開心了?」

「我也不是開心,我只是把自己的感覺屏蔽了。這真是超級健康的應對機制,但就是下場不會很好。」

「生活可能要淹死我」

過去:

「周末幹嘛了?」「在家呆了一天。」

「你這個不行啊」

現在:

「周末幹嘛了?」「在家呆了一天。」

「我的天啊,嫉妒你!」「超贊」

「時機似乎很重要」

「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沒喜歡過風箏。」

「為什麼?」

」我一直不喜歡去依賴可能會失去的事物。」

「你現在就在這麼做啊。」

「我想去玩兒!可是我病了。」「可我還是想去玩兒!!但是我病了……

「真的有必要每次生病都來一齣戲嗎?」

「哇,有空閑時間了,也許我可以把一些工作做了。」

「要不我小憩一會兒?」

「我還是把時間用來閱讀吧。」

「哎呀還是想休息一會兒。」

「那我就稍微放鬆一下。」

「我又把時間浪費了我太差勁了……」

「你怎麼了?」

「我覺得我已經破碎了,無法遏制地,我不知道該怎麼癒合。」

「你知道嘛,目前為止,我認識的很棒的人中,還沒有誰連一秒鐘都從未覺得心碎。」

以上這些描述里,符合你現在的狀況嗎?

和我們講講你現在生活中的一些掙扎吧。

文:壺小胖兒 藝銘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Lens招聘中,詳情請戳我

Lens的讀物

在京東、亞馬遜、噹噹、天貓、淘寶、機場中信書店

和各大城市書店均有銷售

更多內容和購買地址請見:購買鏈接

▼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和原創視頻

請訂閱微信公眾號「Lens雜誌」(ID:Lensmagazine)


推薦閱讀:

如果你現在是王垠,你會如何翻身?
女人中年危機了怎麼辦?
如何避免中年失業?
如何應對中年危機這隻灰犀牛,避免跳樓悲劇重現

TAG:中年危机 | 年轻人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