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塞的快樂教育》讀書筆記下

培養孩子寫作的能力

1.尋找自己的語言

只要是真實的,就是美的,就是別人願意聽、願意看的。

範文是用來教孩子更好地寫作和表達的。我們在讓孩子閱讀範文時,應該告訴他,範文之所以感人,絕不是因為它被印成了鉛字,而是因為作者將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思想完美地表達了出來,反映了真實的生活。我們要告訴孩子,他自己也有許多東西可以寫出來,只要是真實的,就是美的,就是別人願意聽、願意看的。

孩子往往在面對範文時,會覺得自己非得寫出類似的文章才能算得上好,可是這樣便丟失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

忘記了自己語言的人是痛苦的,這就如同被迫用別人的語氣去說話,用別人的思路去想問題一樣,搞不好就成了邯鄲學步,總去模仿另一個人走路的樣子,最後可能連路都不會走了。

2.寫作其實很簡單

只需用自己的記憶,憑印象來寫就可以。

小斯賓塞在剛接觸寫作時,曾經好奇地問過我,怎樣才可以學會寫作文。我建議他就從我們屋後的花園寫起。於是他很認真地在花園裡待了一個下午,結果卻只寫出幾行字來,原因是——他不知道該寫什麼。

這其實是許多孩子都會面臨的語言障礙,他們總認為作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而不知道這僅僅是把記憶和看見的事物轉變成文字而已。於是我告訴小斯賓塞:「何不試試快樂寫作的方式?假設你很想把我們屋後的花園介紹給你的好朋友,好讓他看了之後願意來這裡玩耍,你會怎麼寫呢?另外,既然你已經很熟悉我們的花園,就用不著像畫畫一樣照著樣子描寫,只需用自己的記憶,憑印象來寫就可以。」

小斯賓塞重新在本上書寫,這一次他寫得很順利,他給文章起名為《屋後的花園》,把花園裡有什麼樹、什麼花、什麼時候最好玩等,全都寫了進去,彷彿不這樣做他的朋友就不知道花園有多美、多有趣。讀完這篇《屋後的花園》,我深深地被感動了,原來,花園在孩子的心裡是一個如同仙境一樣的地方!他在作文里這樣寫道:「夏夜,等到天上布滿無數星星時,我就跑到花園裡找個地方坐下,靜靜地望著星空,聽它們說話的聲音。有時,涼風會從樹枝間吹過,樹葉在沙沙聲中細語……」

3.語言天賦不是寫作的敲門磚

語言本身的力量絕不會超過真實的思想、感情和真相。

一般來說,具有語言天賦的孩子在口頭表達上總是表現得很出色,他們善於模仿、學習新的辭彙,從小就對成人語言環境極其敏感。這些孩子的父母常常對他們運用辭彙、句式,選擇各種修辭的熟練技巧感到驚奇。這類孩子有如此高的語言天賦,完全可以在寫作上發展,但奇怪的是,他們往往寫不好作文(當然,也有寫得很好的)。原因在哪裡?

答案是,正是語言的天賦阻礙了孩子真實的表達。相比之下,倒是那些語言天賦不高,甚至顯得笨拙、力不從心的孩子,能寫出好的作品,因為他們比前者更珍惜語言,更懂得去傾聽內心和外部世界真實的聲音。

我認為,對於語言潛能好,能言善辯的孩子,我們要善意地提醒他,語言本身的力量絕不會超過真實的思想、感情和真相。真理雖然樸實,但每個人都願意傾聽,語言如果離開了真實的生活和感情,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還應該告訴孩子,不要把虛構當成真實。童話就只是童話,其他文體則仍需要真實的生活寫照和真情實感的流露。一旦讓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等於給他的語言天賦插上另一個翅膀,讓他有能力自由地表達。

4.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

只有當孩子把寫作當成自己的事情時,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才能夠得到培養和鍛煉。

寫作到底應該是一項作業任務,還是一種自我休閑的方式呢?這是每一個孩子,甚至每一位父母和老師都會面臨的問題。事實上,儘管孩子是在按老師的題目和父母的要求寫作文,但歸根到底,寫作仍然是孩子自己的事。

只有當孩子把寫作當成自己的事情時,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才能夠得到培養和鍛煉。讓孩子自選、自擬題目,是我對小斯賓塞寫作訓練秉持的一貫做法。之前我也像許多父母一樣為他出題,他要麼對題目不感興趣,要麼就是寫不下去,等到我嘗試讓他自擬題目時,他的積極性才被調動起來。因為凡是他自己擬的題目,都是他熟悉的、感興趣的話題,但每篇都寫得真實、生動、有趣。除此之外,讓小斯賓塞對寫作樂此不疲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對他的鼓勵。我鼓勵他寫他自己想寫的內容,等他寫完後,我再對其中一些文法、修辭不恰當的地方加以指正。

對許多人看來,似乎唯有命題作文才是真真正正的作文。可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寫一樣的題目?如果他對這個題目所涉及的題材沒有體驗怎麼辦?即使你是一個寫作上的天才,如果碰上了不了解的題目,也有可能被大學拒之門外。

5.快樂寫作

寫作無處不在,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就開始以各種方式來「寫」和「作」。

什麼是寫作?為什麼很多孩子一聽到這個詞就頭疼,而另一些孩子卻把它當作一種享受?這裡面一定有某種秘密,找到它的孩子受益匪淺,沒有找到它的孩子則一直困惑。那麼,這個秘密到底是什麼呢?答案並不複雜,其實就是對「什麼是寫作」的回答。「寫」是記錄,「作」是創作。「寫」是把思想感情、事件的發展記錄在紙上,「作」是使這種記錄有恰當的體裁、形式和文采。如果「寫」是求真,那麼「作」就是在真的基礎上求美,使所寫的東西具有感染力、說服力。我認為,做父母和老師的,都應該把這個秘密告訴孩子,就像告訴他們哪些話不可以說,哪些行為是禮貌的一樣。寫作無處不在,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就開始以各種方式來「寫」和「作」。

(1)摘記。比起日記、周記來說,摘記更隨意,孩子可以通過它接觸社會、家庭、自然。在孩子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單詞之後,我們就應該給他準備一個摘記的本子,鼓勵他把平時聽到的有趣的故事和新聞以及讀到的書,以簡單的方式記下來。或者抄錄,或者概述。小斯賓塞從6歲就開始寫摘記,到後來,他的摘記本碼起來已經有一人多高,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簡直就像一個大百科知識庫。

(2)牆記。有的孩子對書本很排斥,只要讓他在正規的本子上寫字,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相反,倒是在父母禁止的牆壁上,他卻會很樂意即興揮毫。好吧,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就因材施教,讓他在牆上盡情地書寫。

簡單的辦法是在牆上固定一個地方,貼上許多紙,上面有一點小小的提示加以區分,比如這裡是漫畫區,那裡是記事區,上面是夢想區,等等,讓孩子在各自的區域內盡情去寫、去畫。天長日久之後,父母會發現牆壁已經成了孩子鍾愛的小天地。

(3)信。鼓勵孩子寫信也是一種必要的寫作練習。

孩子通常都會喜歡收到別人的來信,而想要收到信的最好辦法是先寄出信。在英國,很多牧師、神父,還有一些童話作者,他們經常以通信的方式與陌生的孩子交流,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我也經常收到一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的來信,每天下午4點至6點,是我給孩子們回信的時間,雷打不動。

(4)日記。孩子用的日記本一定要與眾不同。我給小斯賓塞設計的日記本後來被一位商人看中,他成批量地生產這種適合孩子的日記本。這種本子很快就流行起來,大家給它起了個名字——斯賓塞日記本。

(5)故事本。這是一種神奇的本子,它的封面必須是類似故事書的硬皮,裡面必須有插圖。孩子們都喜歡講故事,聽故事,這種本子就是鼓勵他們把聽到的寫、畫下來,甚至自己創作故事。一般,孩子到七八歲時,就會萌發出一種願望,想要把自己寫的或者是記下來的故事給其他小朋友看。在我的倡導下,德比小鎮每年感恩節的前一天都舉辦講故事比賽,後來固定下來,成為孩子們上課之餘的一項重要活動。每到這一天,孩子們就被他們的父母打扮得整整齊齊,興高采烈地帶著各自的故事本來參加比賽。

(6)續寫指導。所謂續寫指導,是指對一些比較寬泛的題目,由老師或父母先寫上開頭,然後讓孩子在每段的提示下填寫完整。這雖然看起來有點笨拙,但非常有效。英國許多學校後來都接受了這種方法,甚至開設了續寫練習。

當有一天,你發現寫作對孩子來說就像走路、奔跑、跳躍、散步一樣輕鬆自如時,你就會發現這一項活動不僅可以開啟他們的心智,而且可以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到了這時,寫作就不再是一件難懂的事,而只是一項充滿快樂的智力活動了。也許人們會發現,我提倡孩子快樂寫作就和提倡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一樣,都是立足於孩子的自然屬性而提出來的。因為在我看來,沒有任何教育方法比順應孩子自然成長的次序和興趣更有效果、更有益處。

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和頑強意志

1.教育的藝術

一個婦女為了學習烹飪可以走數十里路向人請教,但一個母親,卻很少因為要學習教育而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向他人請教。

由於缺少教育方面的準備,很多兒童的管教,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管教,就顯得糟糕透頂。

為什麼人們為了謀生可以去做相當複雜的準備工作,卻很少會想到為子女的教育做些準備?是不是教育這項工作太過容易,所以人們才不需要準備呢?想必絕大多數的父母都不這樣認為吧。可以說,教育是成人從事的所有工作中最複雜的事情之一,因為這是一項塑造人的工作!那麼,這項工作是不是只有在孩子誕生後,通過父母的自我摸索才能完成呢?當然不是。有的父母在摸索、學習中找到了有價值的教育方法,這是很有意義的。但有的父母則完全憑藉個人經驗、好惡和習慣來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教育」,這樣,成功培養孩子的幾率就微乎其微了。

無論從父母本身的幸福,還是孩子以後生活的幸福來看,我們都必須承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生兒育女是人們身體上成熟的標誌,那麼會用恰當的方法教養這些子女則是心智上成熟的標誌。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是受到「因材施教」和「每個孩子都有所不同」的觀念的影響,把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方法也看成是不適宜的。我並不想否認這兩句話的正確性,我只是想提醒父母,盡信書不如無書。在山區種馬鈴薯和在平原的種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需要土壤、水分和陽光,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正是由於缺少教育的準備工作,有些父母要麼把教育一股腦地推給學校,要麼就是憑興趣和衝動來盲目指導。他們沒有什麼深思熟慮的理念,也不明白怎樣做才對孩子有益。即使有一些所謂的教育方法,那大多也是從過去流傳下來的,從自己童年中回憶起的,或者是從乳母那裡聽來的。遺憾的是,這些方法大多不是智慧的產物,而是愚昧的結果。

在教育上,我並不相信帕雷斯頓的觀點:孩子們生來都是好的。我寧願相信孩子都是有缺陷的,但這些缺陷是可以在後天的教育中彌補的。相比於智力培養,對孩子的道德和意志、品質的培養更為困難,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反覆地努力,慢慢地啟迪。儘管這樣,我相信,它仍然有規律可循。

2.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

教育者應更多地採用自然懲罰而不是人為懲罰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在所難免。這時,教育者應更多地採用自然懲罰而不是人為懲罰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前者遵循的是基本等值、等同的原則,對一種錯誤行為作出回應,目的是讓孩子在回應的過程中增加這方面的經驗。而後者則是由教育者根據孩子的錯誤行為,人為決定的懲罰回應。從下面幾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區分二者的差別。

幾乎每個有幼兒的家庭都經常發生這樣的情形:孩子把一盒玩具拿出來玩耍,厭倦了就丟得滿地都是;或者早晨出去玩耍,回來後把採回來的鮮花丟得滿屋都是;或者給布娃娃做衣裳,衣裳做完後,留下一桌子的碎布、剪刀和線頭。這時該由誰來收拾這些殘局呢?自然懲罰的原則是讓孩子自己去收拾,並告訴他如果不收拾的話,下一次就得不到玩具或不許再去散步。這顯然是一個自然的後果,既沒有擴大也沒有減小,孩子一般都會低頭承認錯誤。如果我們堅持這樣的自然懲罰,孩子很快就會改掉這個毛病。他還會懂得,任何快樂,都需要付出勞動才能得來。

還有一個例子。小斯賓塞上二年級的時候,班裡有一個叫愛麗絲的小女孩,因為動作慢總是受到責罵,但她還是改不掉這個毛病,在集體活動時總是讓別人等她。我給老師建議,可以嘗試採用自然懲罰的方法,遲到了就不再等愛麗絲,讓她在家裡待上一兩次,她很快就會改正這個毛病。要知道,和自然懲罰相比,人為懲罰除了讓孩子當時感覺到有點緊張外,什麼效果也起不到。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一個男孩把學慣用具丟了,自然的懲罰就是讓他感到這樣不利於他學習,即使彌補,也必須從自己的零花錢中扣除一部分再買一個。人為的懲罰是責罵男孩一頓,甚至體罰一次,回過頭家長馬上又去給他買新的。前者讓孩子明白鋼筆、刀和書包都是用勞動換來的,讓他通過自己付出的代價來懂得珍惜,後者則除了父母憤怒一番,孩子大哭一場之外,什麼也沒有教給他。如果一個做哥哥的把妹妹的手弄傷了,自然的懲罰是讓他承擔妹妹治療的費用,如果沒有錢,那就用扣掉零花錢或賣掉他的幾件玩具的辦法來彌補。如果一個孩子第一次拿回了別人的東西卻沒徵得他人同意,自然的懲罰方法是陪孩子一起把東西物歸原主,並且和孩子一同接受當事人的懲罰。相反,如果任孩子把東西保留下來,也就等於把他順手牽羊的壞習慣也保留下來了。我們都知道,成長中的男孩,由於精力充沛,常常會做出一些暴力的行為來,這時候自然的懲罰方法就是讓他自己承擔經濟和道義上的後果。比如一個孩子打了自己的外祖母,那麼除了承擔外祖母需要的醫療費用外,還必須承受來自家庭成員的嚴厲批評和指責,並且,他還要用愛的方式從外祖母那裡獲得原諒。一個孩子如果辱罵了另一個孩子,則必須要求他向對方道歉;如果同樣的情況在班上屢次發生,則必須要求這個孩子在更多的人面前道歉,並講清楚原因;更為嚴重的情況下,則需要以假想和表演的方式讓他也受一次辱罵,然後請他談這時的感受,以啟發他的同情心。

3.避免放大人為的懲罰

體罰要慎用,它絕不應該成為主要的教育手段,也絕不是使孩子成才的正確途徑。

在道德管教方面,對孩子最有價值的不是讓他去體驗家長的斥責,而是去體驗在沒有家長意見的干預下他自己行為的後果。因為,真正具有教育意義的後果,並不是家長以「自然的代理人」的方式給予的,而是自然本身以自然的方式給予的。

當然,自然懲罰不能完全排除父母或老師的正常反應,比如有意冷淡,故意不滿足孩子的某些願望,限制他的一些娛樂或消費權利等,這些都是父母或老師以某種態度明確表示對孩子錯誤行為的不滿,以達到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後果的目的。我們這裡所說的自然懲罰,並不是要排除上述這些人為的反應,而是避免放大人為懲罰。

體罰是人為懲罰的極端表現。體罰要慎用,它絕不應該成為教育的主要手段,也絕不是使孩子成才的正確途徑。關於如何避免放大人為懲罰,我希望給父母一些建議:

(1)在智力培養方面,千萬不要使用體罰,幾乎所有的事實都證明這樣做是有百害無一利的。

(2)只有在道德、倫理、品質培養方面,孩子出現重大過失時,教育者才可以謹慎使用體罰,並且一定要明確告訴自己和孩子:對於這個過失,教育者也是有責任的,也應該公開採取一些自罰的行為。因為,如果孩子犯了重大過錯,十有八九與教育者平時的施教有關。

(3)在決定對孩子實施懲罰前,我們必須要冷靜下來思考幾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懲罰孩子?是出於自己憤怒情緒的發泄,還是真正為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是後者,是否還有其他非極端的方式可以達到教育目的呢?

(4)孩子的錯誤里總是有著教育者一半的責任。如果教育者從來沒有教給孩子尊老愛幼、尊重他人權利等,一旦他在這方面有過失行為,給予他的懲罰就應該減輕。

(5)人為懲罰的程度要以不對孩子身心構成巨大傷害為原則,在實施懲罰之後教育者還應及時給予孩子安撫。

(6)過於頻繁的懲罰不但不會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影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導致孩子產生反叛、厭惡、恐懼等負面心理。

(7)注意聽孩子申辯,弄清楚孩子行為的真正原因。

(8)由於人為懲罰是一個強者對一個弱者施加的行為,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不傷害孩子的尊嚴。

4.自然懲罰更有效

不論父母還是孩子,因為任何原因發怒都是有害的。

自然懲罰的方式有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念。在孩子有過多次這樣的經歷後,因果觀念才會達到準確和完整。在決定做某件事之前,小孩子會從自己的經驗中先作出判斷,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對於孩子來說,了解行動和它的後果,比依靠權威得來的判斷更加印象深刻。

舉例來說,當一個孩子體驗了因缺乏條理而麻煩纏身的後果時(比如拖沓使他得不到滿足,粗心大意使他沒有了心愛的東西),他不僅能深刻感受到那些後果,還能明白其中的因果關係。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採取人為懲罰來教育他,則只會讓他看到他並不關心的後果(畢竟父母教訓過後會替他收拾殘局的),而失掉了關於好壞行為判斷的根本性教育。

自然懲罰的另一個好處還在於它是完全公正的。當孩子受到自然懲罰時,他不會像受到人為懲罰一樣感到委屈。因為後者常常會放大懲罰,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打擊。一個不愛護衣物,總是把衣服弄破、弄髒的孩子,按自然懲罰的原則,就是讓他自己洗衣、縫衣並體會因為衣服臟破而無法參加旅行、聚會的苦頭。他會把吃這些苦頭歸結到自己的粗心大意上。相反,如果大人採取責罵、體罰的方式,他會認為不公——為什麼僅僅弄破一件衣服,就要遭受父母的責罰呢?

和人為懲罰相比,自然懲罰的方法還可以避免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家長如果經常打罵兒童,勢必使親子之間產生隔閡,兒童的孤獨或怨恨也會使家長對他的喜愛減少。沒有哪個父母會心情愉快地責罰孩子,也沒有哪個孩子能愉快地接受父母指責。但在自然懲罰的條件下,父母和孩子都不容易變得憤怒,由於加入了理性成分,親子關係反而會變得更緊密。

不論父母還是孩子,因為任何原因發怒都是有害的。因為父母在樹立威嚴的時候會損害同情心,而同情心是管教孩子時所必需的。如果親子之間的心靈和愛的聯繫被中斷,教育也會變得毫無效果。

5.如何教育「問題兒童」

許多兒童的嚴重過失是因為父母的管教不當造成的。

儘管前面已經比較詳細地闡明了「自然懲罰」的原理,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仍然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染上偷竊的惡習,孩子經常說謊,孩子喜歡欺侮比他更小的孩子或弟弟妹妹,孩子出現了暴力傾向,等等。的確,有些孩子會出現這類問題,他們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問題兒童」,一般的教育方法對他們起不到多大作用,反過來他們卻會讓每一位父母都感到痛心。

首先,如果我們試著分析一下原因,就會發現:那些問題行為很少在正常家庭出現,即使發生也不會那麼嚴重。正如前文所說,許多兒童的嚴重過失是因為父母的管教不當造成的,經常性的人為懲罰使他們很容易變得孤獨和反叛,同情心麻木。人性中有一條規則:人們得不到較高的滿足就會去找較低的滿足,沒有同情中的樂趣,就會去找自私的樂趣。一個家庭中的孩子如果相互虐待,通常是因為他們從大人那裡受到了同樣的對待。一部分僅僅是簡單的模仿,一部分則是出於受到責罵而發泄怨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改用自然懲罰的方式來教育這些子女,就可以避免他們因衝動而犯更嚴重的錯誤。

其次,還要認識到,即使在完美的教育中,子女犯錯的情況也會發生。這時,我們仍然可以用自然懲罰的方法去管教孩子。

最後,應該盡量營造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包括孩子在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感受到愛的力量。每個人都知道,當他傷害敵人時,是不會痛苦和追悔的;而當他傷害的是自己所愛的人,並明顯感受到對方的不快和反對時,便會追悔、自責。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著日積月累的情感,愛越多,他們對孩子施加的影響就越有力量。

當然,對待「問題兒童」,要花費的精力和愛心會很多,但從挽救孩子的未來和承擔父母的責任方面來說,加倍付出是值得的,是我們必須也應該去做的。

6.讓孩子遠離惡劣環境

孩子天生愛模仿,又缺少鑒別能力,即使是那些不好的事情,一旦他多次接觸後,也會漸漸麻木,並染上惡習。

在道德、意志和品質方面,孩子是極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毀掉一個孩子比成就一個孩子要容易得多,相比於好的環境,壞環境的影響更大。

文明的家庭和粗野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各有不同。孩子天生愛模仿,又缺少鑒別能力,即使是那些不好的事情,一旦他多次接觸後,也會漸漸麻木,並染上惡習。那麼,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壞的影響呢?

遠離殘忍的環境

人類最大的美德,就是對生命的同情。人性本善,小孩子天性是喜愛動物的,但如果經常讓他看到動物被宰殺的過程,他就會漸漸變得麻木。如果周圍再有人告訴他這是合理、勇敢的行為,孩子就會想要去效仿。為了獲取肉類食物,人們很多時候不得不屠宰動物,但如果讓孩子看到這個過程,對他一定會有不良影響。因為,這時的孩子還不足以對情況進行辨別和分析,如果他的同情心就此被環境所磨滅,那無疑是最悲哀的事情。山裡的獵戶為了生存不得不獵殺動物,這一點和我們所說的屠殺不同。我們應該教會孩子這兩者的區別。我們無法向全社會去倡導通過立法來反對屠殺動物,但至少可以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讓孩子遠離這種環境。

遠離沒有道德和廉恥約束的環境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沒有道德和廉恥約束的事總是存在的,比如一些色情場所,比如一些家庭內的不道德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現實理應如此。明智的父母會給孩子解釋這種現象的不合理和醜惡,讓孩子在遇到這種環境時,能夠自覺地遠離它。

把不值得效仿的事講給孩子

每一個孩子面對家庭、社會環境都是不一樣的。對於那些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已經染上惡習的孩子,父母應該讓自己的孩子與他們保持距離。雖然我們本身不應該歧視那些孩子,但畢竟孩子太小,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因為交友不慎而染上同樣的惡習,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

重視家庭對孩子影響

由於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因而家庭環境(包括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的家庭很清貧,或地處偏遠之地,但和睦的氣氛和純樸的生活使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倫理觀念,現實中有很多人才都來自這樣的家庭環境。有的家庭則不然,它充滿各種矛盾、衝突和鬥爭,各種自私、虛偽、狡詐的惡行充斥其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他日後有幸看了啟發智慧和指導情操的書,或遇上一個好的導師,也許會擺脫壞環境的影響。然而現實中並不是誰都有這樣的幸運,大多數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都漸漸沉淪了。

7.誰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老師在孩子道德、意志和品質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無論怎樣描述它都不過分。

父母所擁有的善良、樂觀、寬容等每一點道德和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都會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來。無論這些看起來有多麼不起眼,都會像星光一樣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里。這些美好的德行和習慣,不僅影響著父母的人生,也將造就孩子未來的人生,甚至會成為孩子未來家庭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什麼是教育?這就是最偉大、最有效的教育。

有句古話講得好:「教育孩子從教育父母開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父母、老師在孩子道德、意志和品質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無論怎樣描述它都不過分。

我身邊有太多的例子,它們簡直就是一部關於父母重要性的生動教材。那些善良、和藹,樂於向別人請教的人,他們總是越來越安寧、平和,他們的孩子也由於受到良好的影響而變得有教養、有智慧。而那些拒絕學習,整天為工作、生意忙碌的人,他們的子女儘管有較好的家境,卻往往缺少良好的道德和品質。更為糟糕的是,那些貧困卻又從來不思考如何教育的家庭,丈夫整日酗酒,妻子忙於搬弄是非,可憐的孩子幾乎被完全忽略掉。倘若日後他有幸遇到一位富於愛心和同情心又不缺乏教育智慧的老師,則可能擺脫掉惡劣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否則,將會就此沉淪下去。

我們多次強調,在道德和品質方面,孩子很容易受父母和老師的影響。這一方面是由於孩子愛模仿的天性(這是他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的行為很自然地會得到來自父母或老師的評判,而這種評判大多是依據評判者自己的道德標準作出的。如果這種評價是一把刻度有誤的尺子,那麼即使孩子做了正確的事,得到的也是錯誤的評價,等到下次,他就會很自然地按照錯誤的標準去做事。

一個沒有孝心,不會善待自己父母的家長,不可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有多麼愛戴自己。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在自己年老體弱時受到孩子同樣的待遇。過於自私的父母,也不能指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相反,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比自己還要自私自利。當然,上述情況也不是絕對的。孩子除了受父母的影響外,也會受到來自書本和其他人的影響,隨著自我教育能力的增長,隨著他們心智中來自真善美的引導,他們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從而抵禦父母的壞影響。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些父母是如何影響子女的:他們無私地幫助弱者,所以孩子也樂於助人,並把這視為榮譽;他們勇於承擔責任,所以孩子也率直、坦誠,不愛撒謊;他們用愛包容孩子,所以孩子也常用愛去容納他人;他們善於諒解,所以孩子就學會了寬容;他們經常對生活中細小的善行心懷感激,所以孩子也非常熱愛生活;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所以孩子也擁有了堅韌的品格;他們的言辭充滿進取的意志,所以孩子也受此感染感到振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的父母和老師所表現出的力量,會引導孩子走向真理。

8.把孩子的善行記錄下來

一個人或許身體健壯,力大無窮,也可能學識豐富,博古通今,但在生活中真正促使他們去克服困難、完成偉大事情的,則是他內心良好的品質。

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但有的時候,我們需要採取明確告知的方式,提前告訴孩子,在道德和品質方面,你希望他怎麼做。不僅如此,一旦孩子照你說的做了,你還要把它記錄下來,給予孩子精神和物質的獎勵。

小斯賓塞曾經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您說您希望我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受大家愛戴的人,但你平時講得太多,我不知道該做哪些?」這正是我在思考的——關於父母怎樣讓孩子明白道德品質的問題。於是我準備了一個筆記本,把小斯賓塞所做的好事一一記下來。每當他翻看這個本子時,從他激動和喜悅的臉上,我可以看到他的自信心正在增長。我還寫下了這樣一些話,把它貼在小斯賓塞的卧室里:

(1)我希望小斯賓塞具有同情心,對別人的痛苦要同情和安慰。

(2)我希望小斯賓塞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3)我希望小斯賓塞能自我約束。

(4)我希望小斯賓塞懂得感激與回報。

(5)我希望小斯賓塞勤勞並勇敢面對各種挫折。

(6)我希望小斯賓塞每天快樂地學習和玩耍。

(7)我希望小斯賓塞養成堅持有計劃地做一件事的習慣。

起初,小斯賓塞對上述這些要求並不完全理解,但隨著他在生活中不斷遇到相似的事情,以及我給他的講解,他後來就完全能夠理解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孩子犯下的錯誤,我基本不去對照著這些文字來教訓他,相反,但凡他做了類似好事時,我都要特別讚揚他。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對這些文字一直保持好感,並始終以此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那個記錄他好行為的筆記本,到現在還珍藏在我的書櫃中。這使小斯賓塞體會到了我對他的尊重,也感受到有人始終在默默地陪伴他。

父母對孩子,不僅要在物質上還要在精神上給予關注,這樣,孩子就會注意自我心靈的成長。愛是什麼?就是你為孩子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所做的一切。我經常這樣告訴小斯賓塞,人的善行會得到命運的嘉獎。來看看那些年伴隨小斯賓塞成長的筆記本吧:

8月1日,小斯賓塞在放學的路上發現一隻快要餓死的貓,又瘦又可憐,他跑回家裡拿出排骨喂它,它喵喵地發出感激的叫聲。

8月4日,小斯賓塞對我說,幾個小朋友想要用水去灌螞蟻窩,被他阻止了。他說,螞蟻也有生命,也有爸爸媽媽,假如有一天別人也用水來淹我們家,那不是同樣可憐嗎?

9月10日,小斯賓塞今天在學校被一個大塊頭同學打了,他很傷心。但當有人告訴他應該用石頭去砸那個孩子的腦袋時,他沒有這樣做,他擔心萬一把對方打死了怎麼辦。善良的小斯賓塞不是沒有勇氣,而是對人心懷愛心。我太感動了,相信上帝聽到他的話也會微笑的。

10月7日,今天夜裡下起暴雨,我們從鎮上回家時,看見一個年邁的乞丐躺在雜貨鋪的屋檐下,可能是生病了。回來後小斯賓塞堅持要給他送麵包和衣服。真沒想到,孩子小小的身體內竟然藏著如此巨大的善良和力量,即使風雨也無法阻擋啊!感謝上帝,感激你把這樣善良的小天使賜給我。

10月20日,小斯賓塞開始存錢了,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如果他懂得學習和善行也像存錢一樣,需要每天堅持,積少成多,那就更好了。

……

小斯賓塞小時候,每過一段時間,都會要求我把這個筆記本念給他聽,等到他認識很多字後就開始自己看。他也許沒有想到,平時自己做的一點點好事,都會被我記錄下來——原來這些行為都是他做的,這種喜悅和鼓勵比其他任何獎賞都讓他高興。後來,小斯賓塞真的成了一個品德高尚、有理想並快樂地去付諸實踐的人。這是上帝對我的獎賞,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幸福而快樂的事情。

一個人或許身體健壯,力大無窮,也可能學識豐富,博古通今,但在生活中真正促使他去克服困難、完成偉大事情的,則是他內心良好的品質。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和品質需要花費心思,付出勞動。有時候還會面臨孩子的許多反覆、變化,甚至讓你失望,讓你憤怒。但是回過頭來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一件事不是需要我們長期耐心和努力才能成功的呢?面向上帝的事總是困難的,而面向放縱的事會很容易。相信總有一天,當我們發現,面向上帝時內心充滿快樂與平和時,我們就真的懂得了生命的奧秘。

9.培養孩子的美德不能急於求成

道德的培養和智慧的積累一樣都要經過緩慢的成長過程才能達到。

大家都願意拿「天真無邪」來形容孩子,從孩子掌握知識的多少來看,這句話是對的,但從孩子的衝動來看,這卻是值得懷疑的。有人做過實驗,把一群孩子放在一個環境里任其發展,時間一長,他們便開始像成人一樣廝殺、鬥爭。孩子不是從出生起就具有美德的,因此,父母必須給孩子提出一個善的標準,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去施加影響或通過自然懲罰的方式去教育他。

光有這些還不夠,父母要格外注意教育的節奏,不要急於求成。好的道德品質總是隨著孩子心智的成長而慢慢形成的,不論智力的早熟還是道德的早熟,都存在有害的一面。我們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童年便被稱為模範的孩子,長大後反而變壞,而一些能為人表率的成人卻往往從平常的孩子中長成。高尚的德行,應建立在與之相應的智力、體力、經驗和心理基礎上,否則,孩子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僅有美好的願望而無實施的能力。

如果父母能明白,道德的培養和智慧的積累一樣都要經過緩慢過程才能達到,那麼,他們在面對孩子的缺點時,就能耐心地教導孩子而不是責罵、恐嚇了。簡單粗暴的打罵式懲罰,即使是最不開化的野蠻人也能想到。但想要有效地執行一個理智而文明的教育,父母便需要在心智上努力:多點鑽研,多點機智,多點忍耐,多點自製。要經常換位思考,想像某種行為如果是成人做的會有什麼結果;要分析兒童行為的動機,分辨哪些是真正好的行為,哪些是衝動為之;同時,還必須保持謹慎,不能把不好也不壞的行為都看成是惡行,或是把孩子的問題看得比實際情況更糟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情,你必須改變你的方法去適應他而不是讓他來適應你。並且隨著孩子的成長,你還要不斷地修正你的教育方法。有時候,一種做法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效果,這時請千萬不要氣餒。尤其是面對那些曾經被不公正對待的孩子時,你必須有耐心去接受一場長期的考驗,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夠得到成效。

你不但要經常分析孩子們的動機,還要時常反省自身,分清楚哪些想法是出於做父母的真正關懷,哪些是出於自私、好安逸、想保持威嚴的衝動。事實上,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過程。你必須學習和理解你的孩子、你自己和社會中所表現的人性及其規律。

10.不要期望孩子成為道德的楷模

好壞由別人評價,善惡則自在心中。

和很多父母不同,我雖然也十分注重孩子的道德培養,卻從不希望他成為道德的楷模。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成為道德楷模很可能會讓他養成虛假的人格。

孩子是不應該成為楷模的,因為他自身的變數和可塑性還很大。而任何作為楷模的東西,無一例外都會得到太多的榮譽和關注,那些不切實際的讚揚會使孩子生活在虛幻的現實中,並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切(而現實則並非如此)。為了維護自己的楷模形象,孩子會刻意地壓抑自己的願望,刻意地表現自己的行為,並且很自然地希望每個行為都得到回報和讚賞,一旦不如他所願,就會加倍失望。有些願望因為從未得到過滿足,他就會沉湎其中,甚至會用不良的手段去滿足,一個好端端的孩子就極有可能被毀掉。

其實,良好的道德行為,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符合某種標準,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許而產生。在孩子當中樹立道德楷模,這種行為的動機固然是好的,但生活的經驗和心理學的研究都告訴我們,這樣做往往事與願違。許多過早被樹立為道德楷模的孩子,不但他們以後的生活會不幸,而且還會漸漸喪失產生道德行為的衝動。而那些後來做出非常感人、值得稱道的行為的,反而是一些平凡的孩子。在對小斯賓塞的教育中,我希望他偶爾也犯一點小的錯。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更多正確的體會。我相信:好壞由別人評價,善惡則自在心中。

關於道德管教,最後我再總結幾點建議:

(1)盡量採用自然懲罰的方式。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急切的、人為的方法,都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有害後果,而運用自然的原則,反倒會形成一種開明的家庭管理。只要可能,就讓孩子從經驗中去受教育,使他既不至於因為受過分的約束而成為「溫室中的好人」,也不會因過分任性而產生有傷和氣的對抗。同時,家長們因為無須再依靠專制的手段來控制孩子行為的一切細節,也就不會像其他家長一樣由於管教過多而犯錯誤。

(2)用人為懲罰作為自然懲罰的補充。孩子的行為除了自然後果外,還會帶來父母的反應——讚許或者反對的態度同樣是孩子行為的自然後果。我們雖然不提倡用人為懲罰代替自然懲罰,但也不希望父母完全不作出反應。在現實中,應該運用這種反應來作為自然懲罰的補充。

(3)盡量少發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都失敗的情況下,才能用命令的方式。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命令中考慮更多的,是父母而非兒童的利益,比如為父母帶來方便,甚至發泄父母的怨氣等。因此,我建議只在重大的、可能對孩子或其他人造成危害時才使用命令。而一旦真的發出了命令,我們就不應該輕易變動它,不能朝令夕改。

(4)管教是為了不管。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一個能夠自治、自省、自我教育的人,而不是需要他人時刻提醒與監督才能生活的人。

(5)不要抱怨孩子的自我意志。孩子如果沒有自我意志的表現,就意味著他停止了成長。自我意志,是一種值得關注,也值得欣慰的力量。只要保持必要的引導,這種力量就會使他成長為一個成功的人。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1.習慣來自重複,也來自快樂

人培養了自己的習慣,又逐漸被這種習慣所改變,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好的和不好的都如此。

習慣來自重複。習慣於走路快的人,他的步伐會變得有力,為了迅速到達目的地,他會繼續以這種步幅和頻率行走。人的習慣都將伴隨一生,除非他們在這種方式上遇到了重大挫折才會改變。要知道,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和培養一種習慣所花的時間幾乎是同等的。人培養了自己的習慣,又逐漸被這種習慣所改變,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好的和不好的都如此。

習慣產生於誘導。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習慣?為什麼有的習慣保留了下來,而有的卻消失了?這主要是因為誘導。誘導是人生最初的老師,它總是巧妙地把外在目的和被誘導者內在需求結合起來,它深諳人們對快樂需求的天性和對不快樂排斥的本能,它了解獎與罰、讚譽和批評對人的影響。誘導使一切習慣開始了它的第一次,接著便是第二次、第三次。

最成功的誘導是使被誘導者從中獲得自我認同——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的自我認同。每個人的興趣都有不同,明智的父母會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找到合適的誘導時機和內容。在我們了解了快樂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關原理之後,這樣的誘導就不再像占卜一樣困難了,它簡單到只需兩個字就可以概括——有趣。是的,誘導的重點在於有趣。人類幾乎所有的習慣都開始於有趣,然後才會慢慢地與一定的目標相結合,一旦這些有趣的事實與某一理性的目標越來越同步時,有趣的事情就會逐漸固定下來,成為一個人主動選擇的習慣。

2.養成專註的習慣

專註是與一般孩子的特點相矛盾的,唯有運用誘導和重複等技巧,才能幫助他們養成專註的習慣。

專註對於孩子來說是個陌生的詞。我們常常形容孩子好動、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等,卻很少會用專註來說明一個孩子的特點。這是因為,從總體上看,專註是與一般孩子的特點相矛盾的,唯有運用誘導和重複等技巧,才能幫助他們養成專註的習慣。

孩子按照自己活潑好動的秉性去學習,並不是不能獲得一些知識,但如果能加上那麼一點專註的習慣,則會更好。從小斯賓塞7歲時起,我開始培養他專註的習慣,這一點讓他日後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受益匪淺。我的計劃分為以下三點:一、通過一些小實驗,啟發他對專註的理解;二、通過幾件有趣的事,培養他專註的習慣並從中體會到快樂;三、引導他把專註應用到求知上,並在生活中加以重複。

只要我們把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一件事上,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你想記住好朋友的生日,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腦子裡想幾遍,就再也不會忘記了。就這樣,小斯賓塞第一次了解到什麼是專註。

後來,我們去觀察螞蟻,要知道這可是小斯賓塞最喜歡做的事了。我對小斯賓塞說,這個星期天我們要把螞蟻王國的情況徹底搞明白,其他事我們一件也不做。即使其他小朋友來約你出去玩,也不去。小斯賓塞欣然同意。我預先準備了幾張卡片和一本關於昆蟲的書。每一張小卡片上都有一個問題,然後和小斯賓塞一起按這些問題,把書中有關螞蟻的資料全都查出來抄了上去。就這樣,我們花了將近一天的時間,把有關螞蟻的情況全部弄清楚了。最後,我問他這一天過得有趣嗎,他點點頭說,簡直太有趣了。就這樣,我經常讓小斯賓塞練習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如果一本書沒有看完,就不去看第二本;如果一幅畫沒有畫完,就不去畫別的;如果做一件事時,就不去想其他的事。多次重複之後,小斯賓塞逐漸養成了專註的習慣,他總能專註地做一件事並從中找到樂趣,也漸漸沒有了往日的那種浮躁。

一旦形成了專註的習慣,孩子的心智潛能就會變得巨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也許訓練孩子專註時,一開始他所做的事並不是父母或老師所希望的。但請不要忘記,不論學習哪種知識,孩子的心智都會受到啟發和訓練。就像要讓孩子去抓住一張混雜在一堆卡片時的某張卡片一樣,他雖然一開始抓到的並不是你所期望的那張,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手指、思維和感知能力同樣得到了訓練。所以,培養孩子專註,一開始應該選擇他感興趣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感興趣的事。這樣做,會使我們的教育容易得多。

3.運用知識的習慣

正是「運用」使興趣與實用、知識與目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許多複雜的工藝技術和難以言明的工藝經驗,本來是不利於傳授的,卻出乎意料地在工匠子女的手中完美地得以傳承。究竟是什麼方法,使這些孩子能夠有效地學習並熟練掌握這麼複雜的技藝呢?答案就是運用。正是「運用」使興趣與實用、知識與目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認為,實踐出真知,知識如果不與運用(哪怕僅僅是出於訓練和教育目的的運用)相結合就會僵化,既不利於調動孩子的興趣,也不利於知識的自我衍生。而一旦知識被運用,則至少會產生三種積極效應:一是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提起他們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二是使已有的知識得以重複提出進而被充分理解和掌握;三是使這些知識自我衍生,讓孩子舉一反三,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如此看來,還有什麼比「運用」更讓父母和老師們喜歡的呢?

在培養小斯賓塞學會運用的時候,我是從下面幾件事開始的。

任何一個研究過教育的人都知道,寫作是思維的訓練,是人記憶的重複,小斯賓塞的成長中如果缺少這一項,他的智力發展將會比別的孩子慢很多。沒過多久,我患了嚴重的喉炎,醫生建議我少說話,否則有失聲的可能。為了保持和孩子的溝通,我想出了字條遊戲這個方法。於是,我和小斯賓塞所有的日常交流,都通過寫來實現。那時的小斯賓塞只有6歲多,能寫的單詞和句子有限。起初,我們只寫簡單的句子,比如「衣服該洗了」「今天吃什麼」等。慢慢地,我們的字條開始涉及對一些事物的評價和看法,每次寫的句子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每當小斯賓塞出現語法錯誤時,我就在字條上糾正,下次他就會在同樣的語法點上格外留意。難熬的一個月過去,我們都有了收穫:我的疾病完全康復,小斯賓塞的寫作能力也大有長進,他甚至養成了寫隨筆的習慣!我想,如果不是因為運用,就是花上半年時間,恐怕小斯賓塞也不會有現在的書寫能力。

我想出了另外幾個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能力。

比如閱讀,為了培養小斯賓塞的閱讀習慣,我提出了一個建議:每天,我們彼此為對方念一段書,這樣我們都可以用勞動來換取享受,既公平又快樂。小斯賓塞很喜歡我的提議,而我也樂此不疲。每天晚飯後或者睡覺前,我會愜意地躺在安樂椅上,聽小斯賓塞讀書,充分享受這段美好時光。起初,我們所讀的內容局限於報刊上的文章,小斯賓塞讀錯的地方我會糾正,並要求他做個記號,避免下一次讀錯。後來隨著辭彙量的擴大,我們又開始閱讀書籍,特別是美國文學家愛默生的一些隨筆,這對我們倆來說都是美與智慧的享受。

閱讀使小斯賓塞的理解力大大增強,也使他在快樂中獲取了知識。

許多時候,孩子漫無目的地四處閑逛,只是因為找不到有趣的事情做。有時不得已與一些年齡比自己小得多的孩子一起玩耍,心裡仍空虛無聊。這時如果父母引導他去做更有樂趣也更有意義的事,孩子一定會對此表示歡迎的。在小斯賓塞8歲的時候,我聘用他作我的資料員,每周一便士的薪酬,工作是幫我收集報刊上所有與教育有關的資料、新聞報道和學術文章。這份工作說來很複雜,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小斯賓塞只需先把這些資料找出來,然後按重要程度作排列(這種重要程度他完全可以自己來作判斷)即可。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他的閱讀興趣,因為要完成這份工作的前提是他必須閱讀了那些報道。開始時,小斯賓塞只是按部就班地搜集,後來他逐漸會對一些事件發表看法。我對這些看法都一律表示鼓勵,雖然孩子當時的大多數看法還很幼稚,但我仍能從中看到智慧的火花,要知道,允許討論是認識真理的前提。而小斯賓塞呢,工作帶來的鼓舞和每周一便士的薪水也足以讓他感到自豪和興奮。

運用,已使小斯賓塞在知識積累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除此之外,在良好品質和習慣的塑造方面也收到了效果。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小斯賓塞的確幫我做了一些必要的事,減少了我的工作量。

其實,幾乎每個家庭和學校都可以採取這種運用的教育方式,需要的只是教育者教育觀念的一點點改變。如果你在經商,就可以讓孩子為你收集一些商業資料。不管這對你是否真的有所幫助,但至少對於孩子自己來說是一個有益的求知過程。「運用知識」成了小斯賓塞的座右銘,即使後來在面對很多純理論和基礎的學科時,他仍然保持著運用的習慣,並幫助他研究與某一學科相關的現實狀況及原因。

4.積累知識的習慣

知識和善行一樣,是要點滴積累的。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我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養成積累知識的習慣,我認為,將來即使他完全脫離了學校和家庭教育,這種習慣也是有用的。我為小斯賓塞準備了很多可以長期保存的小筆記本,並和他一起把它們裝飾得很漂亮。我讓他把學到的東西都記上去,日積月累,小筆記本就會成為他取之不盡的財富。

但這種誘導開始時並不容易。我為小斯賓塞準備了一個儲錢罐,告訴他如果把平時得到的零花錢放進去,日子久了,就會有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可以用它去買比較貴重的東西。小斯賓塞聽了以後,便興趣高漲地開始存錢。我心中暗自高興,這一方面說明孩子有積累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讓他在看到自己積累的東西時有成就感。相對來說,存錢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只要把錢扔進儲錢罐就可以了,剩下的事就是時常去搖一搖,聽聽它們撞擊時發出的聲音。現在的問題是,怎樣讓知識的積累也能變得這樣有趣呢?如果有記錄的習慣,再把這種習慣用到求知上,就容易多了。於是,我向小斯賓塞提出了一個建議,讓他做記錄,把每筆錢得來的過程、數量都記下來,然後每個月再取出來對照一下,這樣會變得更有趣。小斯賓塞想了想,覺得有道理,不久,他就擁有了一個詳細的收支記賬本,各種條目列舉得密密麻麻,連我這個倡議者都嘖嘖稱奇。

許多孩子會對昆蟲學感興趣。我對小斯賓塞說,每了解一種昆蟲,就把你了解到的記在自然筆記本上。小斯賓塞不解,問我做這些有什麼用。他說的「有用」,是指現實中能夠帶來樂趣的用途。我回答他,這和用儲錢罐存錢是一個道理,你很快就能發現它的用途,再和小朋友們玩遊戲時,你就會知道這樣有多「有用」了。小孩子們最喜歡玩的遊戲是扮演老師和學生的遊戲,誰都希望去扮演一下老師,給別人滔滔不絕地講課。每次輪到小斯賓塞的時候,因為有筆記本的幫助,他總會講得頭頭是道,讓別的小孩子羨慕不已。體會到了知識積累的快樂,小斯賓塞更加願意使用筆記本了。時間一長,他積累知識的習慣也慢慢養成了,用不著你提醒他,他都會樂此不疲地為筆記本每天增加一點點內容。

等到小斯賓塞年齡稍大一些後,我對他說,知識和善行一樣,是要點滴積累的,每個人的財富、幸福也是要靠點滴積累的,我們要有靜下心來做點滴小事的習慣,只要發自內心,就一定會從中找到樂趣。人生活在世界上,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是興高采烈,相反,很多時候都是平淡無奇的,我們要善於在平淡中發現樂趣,而積累知識無疑是最有意義的活動。為了使這一習慣穩固下來,我鼓勵小斯賓塞經常把過去記的筆記本拿出來整理。破損了的,就把它修好,有新內容,就把它補充進去。就這樣,小斯賓塞的注意力逐漸被吸引到有趣的事物上了。

5.獨立選擇的習慣

重要的不在於去假設,而是去滿足自己的選擇,並為之努力,充分享受選擇所帶來的快樂。

命運,由無數選擇和取捨構成。知識帶給人最大的好處就是使選擇的可能性變得更多。和成人一樣,孩子同樣也經常面臨選擇,也常常會因此而困惑,比如:10便士,是買這個小洋娃娃呢,還是買那個小木偶呢?是買這把花雨傘呢,還是買另一把?周末是應該先玩再做功課呢,還是做了功課再玩?是先看這一本書呢,還是先看另一本?儘管每一個孩子都會作出選擇,但因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選擇前的猶豫和選擇後的後悔是常有的。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會因此而影響心情,使自己陷入模糊不清的壞情緒中。

選擇還是放棄?我希望父母和老師經常這樣問問孩子。這是讓孩子由感性走向理性,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一旦他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他在許多事情上就不再處於混沌、蒙昧中。重要的不是選擇什麼,而是選擇後如何努力。一個人,只要他的選擇是發自內心的,並在選擇後勇敢地面對一切,那麼他一定會有所成就。我們要告訴孩子,選擇也意味著放棄,而唯有放棄別的,才能尊重自己的選擇。在成人的經驗中,我們明白,一個人以後的生活幸福與否,成就大小,不是取決於他是不是聰明、幸運,而是取決於他是否懂得選擇,並為之付出努力。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告訴他們這個道理,其實對他們而言,生活早已開始。

作者Sting發起了樂讀創業社(樂讀創業社 | 樂讀創業社 - 快樂讀書、快樂創業),從2015年4月開始進行的「一周讀一本書」活動,已經持續112周,歡迎參加,並閱讀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讀書筆記,如Sting的書摘筆記匯總。你也可以加Sting的微信號「1025792036」申請加入社群,一起成長。

也歡迎關注「樂讀創業社」微信公眾號看大家的精選書摘書評。


推薦閱讀:

TAG: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