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貴為米其林
我是個對吃飯這件事很保守的人。在我看來,人這一生吃的飯是有限額的,每頓飯都要挑自己最喜歡的食物才不枉人世一遭,所以和我相識的朋友多多少少都知道我是不愛去嘗試一些新的餐廳的,除非朋友硬拉無可抗拒,勉為其難去過一次之後腦海中便會自然蹦出兩個選項:「值得再去」或者「不如前任」。而對於燒味店,我是更樂於比較的。
在我搬宿舍之前住在本島高士德大馬路附近,每天晚上下課後穿過一條不那麼繁忙的馬路買上一份瑞威記的燒味飯回家享用。那條街總能擠上一條長長的隊伍,很多本地人下班之後把摩托停在路邊,戴著頭盔對著那一扇明亮的玻璃窗喊上一聲「油雞叉燒飯多汁唔該~」。瑞威記的老闆是一對父子,老爸一身精瘦穿著乾淨的白色t恤,拿下掛在櫥窗上的一隻油雞咔咔幾刀剁成幾個大塊,切上幾片叉燒裝進盛滿飯的餐盒裡遞給兒子。兒子二十來歲長相斯斯文文,一手接過老爸遞來的餐盒,一手從不鏽鋼缽里舀上一大勺燒汁淋在飯上,再挖上一勺姜蔥茸往雞上一蓋。擺上一碗例湯,熟練地栓好塑料袋雙手遞給客人:「下一位啊唔該!"這家店是不設堂食的,一切的工序和服務都在這麼小小的五平米小鋪里完成,客人可以將它的每一個角落一覽無餘,乾淨的店堂就像老闆身上的白t恤。
雖然在後來的日子裡瑞威記的燒味還是原來的水平,但是米飯卻沒有以前這麼飽滿了,嚼在嘴裡的口感就像醪糟,這讓我這個常客漸漸不滿意起來。於是我就被迫開始發掘住所附近的其它燒味。儘管有的燒味味道實在很好,但是用的米飯都太不講究,彷彿對於他們來說米飯從來都只是燒味的附屬品,而它的使命也很簡單就僅僅果腹而已。
直到後來我搬家住到了一橋之隔的氹仔,我還是心心念念那一碗能讓我滿足的暖食。直到一次我在宿舍附近閑逛時路過了一家燈火通明的店堂,門口的櫥窗上那一塊蜜汁叉燒透出亮紅色的光澤,燒肉的皮則呈現出完美的金黃。
「來一份燒肉鴨脾飯!」
剛一落座老闆娘就端來一碗我最愛的冬瓜排骨湯,驚喜的是湯居然是滾燙的,盛在一個不鏽鋼小碗里顯得特別清亮。童叟無欺的濃郁味道也讓我對那份主食更加期待了。誠不我欺,粒粒分明的米飯頗有嚼勁,燒肉的皮咬下去的口感就像妙脆角,「嘎嘣兒」一聲竟滿足了我的全部幻想。相比於其它燒味店,這家的燒肉味道更咸一點,一口燒肉配上一大坨白米飯快意十足。解決掉所有米飯之後我夾起這頓飯的主角——鴨腿。一口咬下烤到亮棕色的鴨皮,汁液就沾滿了我的嘴唇,原來介於皮肉之間的油脂和水分才是這隻烤鴨的精華啊!從汁水飽滿的腿肉一直咀嚼到鴨腿末端的帶皮脆骨就是一個從鮮嫩到焦香的味覺變化。
那一刻我才真正發覺,原來一碗燒味飯的好壞不僅僅拘泥於調味和肉類本身,而是從你落座時的那一碗例湯開始就已經決定了,味道濃郁溫度合適的例湯能把飢腸轆轆的胃先安撫一通,同時也打開了食客的味蕾。好的米飯就好像一張上好的宣紙,讓最地道的燒味能在上面揮灑自如。
對於尋常巷陌的美食,細節就是立身之本。把一碗好的燒味分享給大家的同時,對它最自私的奢求便是——不要貴為米其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