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當呼吸化為空氣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nn
一個人需要看過多少生生死死,才能在他快要離開時明白肉體必然消失而靈魂可以永存?
nn
保羅·卡拉尼什,一位優秀的神經外科醫生,生前取得過令人羨慕的成績:本科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得劍橋哲學碩士、耶魯醫學博士、全美神經外科最高獎、待聘斯坦福醫學院教授、將擁有自己的實驗室……但是所有這一切在2013年戛然而止,保羅被確診終末期肺癌、2年後,與世長辭。
nn在患病到離世期間,保羅筆耕不斷,為世界留下了「未完成」作品《當呼吸化為空氣》。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保羅回顧了自己並不漫長的一生:他是誰?他為什麼選擇做醫生?他怎麼看待生和死?他又是如何實踐自己的死亡認知的?
nn不妨來追索一下保羅的腳步。
nn年幼的保羅深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就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事後想來,這些經典文本後的人文主義思想應該深深地影響了小保羅的人生軌跡。因為目睹父親從醫艱辛,年輕的他曾經斬釘截鐵地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去做醫生。進入斯坦福之後,順理成章,遵循自己對文學的喜愛,保羅選擇了文學專業就讀。但是文學是多麼奇怪的東西,如果我們認為它的後面不過是字元的具象組合,那就很有可能錯過字元之外的精彩了。
nn
大學生保羅心中所想是文學可以讓精神生活富足,而腦中所思則是精神如何讓生命充滿意義,求知慾讓他並不滿足於探索文學本身,他想要實踐,他說文學並不能給他答案,但回首來看,也許文學已經給了他答案。
nn保羅決定申請醫學專業,而且冥冥之中,他必然會選擇攻讀神經/精神方向,因為他說他一直想要知道「精神的本質是什麼」。正是這樣一位「總愛思索」的保羅,在等待申請批複的一段時間內,並不放閑自己,遠赴劍橋修完了醫學哲學的碩士課程。我十分理解保羅。他這樣的選擇看似離醫學很遠,但實際上比任何學醫的人都近。放眼歷史,所有堪稱偉大的醫生都和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恐怕是因為只有深刻理解疾病(死亡)和人的關係,才能更好地對待人吧?
保羅順利進入耶魯醫學院。
nn他回憶是解剖學「讓他的崇高理想發生了急速下墜」,他試圖抵抗,但最終被沉悶的操作所俘獲,直到一次漫不經心的操作,學監的憤怒讓保羅感到慚愧,他反思到那些屍體並不是被切割出來具體器官的組合,他們背後有著其他的故事。請相信我,在醫學院,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一層,保羅是其中之一,不說唯一,也是極少數中的一個。
nn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醫生?進醫學院!
怎樣才能成為優秀的醫生?想想自己追求什麼!
醫學院畢業後,和其他同學選擇輕鬆的學科不同,保羅說他將選擇神經外科,這是早就想好的了,因為只有神經外科能「直觀地面對意義、個性和死亡」,這不就是他初入斯坦福學習文學時設定的目標么?
nn忠誠於自己的目標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們終將能理解進入住院醫師階段的保羅,他說他害怕成為托爾斯泰筆下的那種醫生,陷入形式主義,捨棄醫療本質。只有理解痛苦,才會善待痛苦,畢竟「沒有一個人是活該的」。
理解痛苦其實並不能幫助到醫生的實踐,但是它會讓醫生的實踐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nn即將住院醫師畢業,一切卻戛然而止了。保羅被確診肺癌晚期,他坦陳自己不想死,為此他哭過幾次,他意識到自己如此接近死亡,雖然好像什麼都沒有改變,但是卻又好像一切都改變了——不變的是生活和工作以及終有一天要來的「死亡」,而變化的則是——對保羅而言——沒有「繞道而活」的可能性,他知道他沒有選擇,只有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nn
保羅告訴妻子露西,相比死亡,他最害怕、最傷心的是什麼,是「離開你」,因為他離開後,露西就要一個人面對生活,無依無靠,他希望露西能夠再嫁。而當被問道如果他有了孩子,向孩子告別是不是會是特別痛苦的事情?保羅並沒有太過悲傷,而是說這樣不是挺好的(…還有幸得以見面),生活絕不能一味躲避痛苦。保羅和露西決定要一個孩子,他們要繼續活著,而不是一無所事,等待死亡。
nn主治醫生告訴保羅,無論如何,要知道對自己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於是保羅積極配合治療,他愛妻子、他愛自己的工作,他又回到家裡、回到工作崗位,他用具體的行動來表明,他要活下去。
nn和其他被診斷惡性疾病的人相反,保羅說,面對腫瘤,他並沒有走「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消沉→接受」這樣的路線,而是反過來,他首先很坦然接受了腫瘤的事實,繼而有些消沉該如何面對將死未死的這一段生命旅程,他渴求多活一些時間來陪伴妻子女兒,繼而憤怒於上帝為何剝奪他的一切,而現在,他進入了「否認」階段,並非否認疾病,而是用一種英雄主義來否認死亡。
談論生和死的書,有兩本令我印象深刻,一本是厄內斯特·貝克爾作品,中文譯名正好是《死亡否認》,而令一本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本——保羅·卡拉尼什醫生的《當呼吸化為空氣》。《死亡否認》也成書於作者罹患腫瘤之際,作者在書中真誠地寫道:並非自然的動物本性,而恰恰是對驚恐的掩飾,讓我們產生恐懼。死亡並不必然產生恐懼,然而恐懼的人卻雖生猶死。人們常常用慾望來掩飾恐懼,殊不知慾望恰恰是恐懼的結果。所以,吾人別無他途,唯有直面恐懼,向死而生。
nn
和保羅一樣,寫完《死亡否認》,還未及付梓,貝克爾就過世了,為我們留下了另一段傳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死亡否認》的中文導讀)。同樣,和貝克爾一樣,保羅在確診腫瘤之後也超越了恐懼,他非常勇敢,正如妻子露西稱他為「聖騎士」一樣,他很好得踐行了「聖騎士」的精神——也就是《死亡否認》中所探討的英雄主義。露西在《當呼吸化為空氣》的後記中寫道:保羅臨終之時,微笑著和家人說:我準備好了。隨後要求DNR(Do Not Resuscitate),抱過女兒、坦然和妻子、父母、親人告別。家人為他摘下呼吸機面罩,請醫生給他足量嗎啡,幾個小時候,他像睡著了一樣離開了這個他深深眷戀的世界。
nn肉體雖然消失,靈魂卻會永存。
nn推薦大家讀一讀《當呼吸化為空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