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工作者的萬物生長 | 下

作家 | 阿加莎·克里斯蒂

nn

好想杜撰一個「叢林迷蹤」的終生關鍵詞送給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

nn

隱在綠蔭之中名副其實的林蔭道府(Greenway)

nnnnnnnnnnnnnn

林蔭道府(Greenway)擁有著英式鄉村難得的閑適和寧靜:英倫夏日裡的河邊樹林、沿岸的長椅,還有圍牆花園裡瀰漫著濃烈香氣的紫藤花和一種叫wisterian『alba』的長穗白藤花一起為這個英國最為人熟知卻生性靦腆的女作家提供了最完美的避世之所。

nn

出生於德文郡的海濱小鎮的阿加莎喜愛鄉村、樹木和花園。在她稱之為的完美童年的日子裡,小阿加莎最喜歡竄進父母的老屋周圍的樹林,除了能準確的叫出每種樹的名稱之外,她還在斑駁的光點和厚重的綠蔭之下讀出了另一個世界,她描述這片樹林充滿了:

nn

「恐怖,又帶著點兒竊喜和神秘」

林蔭道府的林地,在阿加莎的小說《古宅迷蹤(Dead Mans Folly)》中有所描寫

阿加莎在陪同丈夫馬克斯·馬洛溫 (Max Mallowan) 超過十年的中東旅行之後, 渴望回到德文郡鄉村的她,在1938年的一次偶然的機會,睹到林蔭道府的銷售廣告。這所離阿加莎老家 並不遙遠的林蔭道府不只是她從小就知道的處所,更是稱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宅,是她對英倫鄉村浪漫又真實渴求的最佳依託。她曾在自傳中寫到:

一天,當我看到這所我童年就印象深刻的屋子在出售:一幢約十八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白色的喬治時期宅邸,伴有落葉輕掃,叢生的灌木里亦掩蓋不了老樹新枝的綠蔭婆娑。一幢理想之屋,夢之屋。

系出名門的林蔭道府花園就已經擁有了不可多得的聲望:這所康沃爾郡貴族遺留下來的產業彰顯著他們在園藝上的出色成就:環屋而栽的木蘭花(Magnolias)、山茶花(Camellia)和杜鵑花(Rhododendron)都是最富康沃爾郡特色的彰顯。

ITV在2013年所拍攝的《古宅迷蹤》正是在林蔭道府取的景。

1939年,阿加莎和丈夫幾乎毫不遲疑的花了六千英鎊買下了著迷已久的林蔭道府作為和家人的度假屋n。在她最喜愛的山茶花園裡,她修整了涼棚,還請人種上了黃水仙;屋下的山茶花園也成了阿加莎最傾心的處所,大麗花徑(Dahlia Border)、繡球花園(HydrangeanGarden)等經典景觀也都做了保留。

花徑深處的南非的火把蓮

兩人購置了林蔭道府之後還沒來得及享受,英國全境就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漩渦,戰爭期間,府邸被美軍海岸警衛隊徵用。 在1945年阿加莎回到林蔭道府之後,留下了這樣的日記:

我們在冬日暖陽之中回到了迷人的林蔭道,整個園子散發出了野趣,像一個荒野叢林一樣的野趣。園區消失了,原本種著胡蘿蔔和生菜的廚房花園裡長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草;果樹也沒有修剪。滿目蒼夷卻仍有旺盛的生命之魂。

緊挨著大麗花徑背後的蕨草園(Fernery)是林蔭道最神秘的區域之一,斑駁的光點墜入葉片之間和噴泉,帶來的不僅僅是安寧和靜謐。

戰爭打亂了花園原本的節奏,疏於打理的林蔭道府花園裡,自然逐漸奪回了主導權;院內的異域植物融進了德文郡的自然美感,花園在歷劫了二戰之後漸生出了難以複製的野性風情,減少了花徑和圍牆的分離; 逐漸生出了一種「野性永續」的獨特風格。

林蔭道的花園裡還有著全英國最長的桃屋(peach house)和葡萄藤在內的一系列的溫室。看著舊照里的笑臉,阿婆和家人應該都享受著吃不完的桃子,鮮奶油和薑汁啤酒的夏日。

雕塑家 | 芭芭拉·赫普沃斯

nn

位於英格蘭西南角的海濱城市的聖艾夫斯(St Ives) 早在維多利亞時期就吸引了無數風景畫家前來採風,二戰期間藝術家指定的藝術聚落,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nHepworth)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有著如此豐富的藝術資源, 泰特聖艾夫斯(TatenSt Ives)的存在似乎也沒有那麼令人驚奇了。

nn

芭芭拉在這裡住了有半生的時光:在1949年從鄰居手上購置了這片泰溫工作(Trewynnstudio)作為自己的工作室,直至她1975年因火災意外去世,唯一從火災里倖存的也只有她的花園。這所花園與她留在園裡的雕塑一起,成了這位藝術家最本真的遺產。

在花園工作的芭芭拉·赫普沃斯,1963

毋庸置疑,這座花園本身已是她的最佳傑作。

搬進泰溫工作室之後,芭芭拉呼喚了她擅園藝的朋友幫忙設計:主負責的是植物百科全書——作曲家Priaulx Rainier;參考書架上還擺了本威爾阿諾德福斯特(WillnArnold-Forster )的《溫暖國度的灌木(Shrubs for Milder Counties)》,福斯特在鷹巢栽種的杜鵑花園是藝術家帕特里克·赫倫(PatricknHeron)的重要靈感;三個朋友一起規划了獨特的露天花園畫廊。

泰溫工作室里溫和的微氣候和圍欄是額外的獎賞,草毯替代了原來坑坑窪窪的草坪;修建了露台和石坡;廢棄的淺池被清理乾淨灌滿了清水;芭芭拉種上了 楓樹,棕櫚,倒掛金鐘、山茶花、木蘭和蕨草和更有異域情調的銀杏和一片濃厚到化不開的綠竹。芭芭拉的作品安置在柱基上,環繞四周她親手挑選的闊葉植物。

被覆蓋空間和開放空間之間的界限變得模凌兩可:花園裡巨大的熱帶植物和雕塑像客廳的傢具一樣被女主人精心拼配混搭。芭芭拉喜愛植物也很享受種植的過程;她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選,也都恰如其分地映襯呼應著芭芭拉的雕塑作品。這裡成了小鎮上的一個浪漫去處:浸在康沃爾深處里的地中海風格雕塑公園。

nnnnnnnnnn

花園的一側是供芭芭拉雕刻鑄造的工作室,工具擺放的樣子似乎主人隨時會出現一樣。

nnnn

在她去世後,家人按照她的遺願設立了芭芭拉·赫普沃斯博物館和雕塑花園。泰特美術館在1980年接收了博物館和花園的管理。大多數花園都會在它的原主過世之後走些不同的嘗試,但泰溫工作室依舊,保持著極其簡單寧靜的植物和雕塑關係,源源不斷的喚起訪者對它的創造者的回憶。

nnnnnnnnnnnn

在泰溫工作室周圍漫步是一種快樂:約半英畝大小的空間里,卻完美的組合了植物和芭芭拉的青銅和石塊。

nnnn

春末夏初的縫隙之間,鳥鳴環繞,偶有蝴蝶飛過。雕塑矗立一簇簇奼紫嫣紅的瓜葉菊、天竺葵和岷江百合之間,毫無嫌隙地融合進周遭環境。所有的一切都提醒著觀者芭芭拉作為藝術家的卓越技能:她的作品是流動的,作品的存在不是製造,而是居住在風景之中。

nn

陽光通過厚厚的灌木葉子,斑點似的灑到了鬆軟的植被之上,閃閃發光。長高的灌木里露出半隱的銅塑,風化了的石像上和淺池裡也都落下了櫻花樹的斑斑陰影,常規的光陰遊戲在這裡被打破重塑。對花園瞭若指掌的懶貓陽光下懶洋洋的來回踱步,卷著身子在雕塑盤曲的彎弧里打盹兒,悄悄的在每一個造訪者的嘴角邊彎起一個同樣的弧度。

nn

時尚設計師 | 伊夫·聖·羅蘭

nn

馬約爾花園(Jardin Majorelle)坐落在摩洛哥名城馬拉喀什的聖羅蘭路(RuenYves Saint Laurent)上,這樣的安排,讓你在走進這片花園之前就先劇透了花園主人的身份。

nnnn

清朗無雲的日子裡,馬約爾花園是每個攝影師夢想的取景之地:平坦堅硬的邊角和純粹明亮的色彩之間最閃亮的對比。

靠著喧鬧的老城區,先睹到從花園裡露出來嬌嫩的九重葛,緊接著的,除了面若桃花的睡蓮和高聳的仙人掌之外讓人最挪不開眼的鈷藍色內牆。這種又稱為馬約爾藍的色調和這所花園一道:都冠上了創始人傑奎斯·馬約爾(Jacques Majorelle)的名字。

1923年,來北非尋找創作靈感的法國藝術家傑奎斯·馬約爾(Jacques Majorelle)在馬拉喀什市郊購入了土地,打造了他別墅和花園。以奪目的長池為中心,安置他雲遊四方來回來的大批令人炫目的當地和進口植物:超過一百種的仙人掌,棕櫚、竹子、椰樹、崖柏、絲柏、垂柳、角豆樹、茉莉、龍舌蘭、睡蓮、曼陀羅和各種蕨類 。

院子里的仙人掌,絲蘭和棕櫚都相得益彰,有自己閑適寧靜的獨特氣質。長著睡蓮的素雅長池中,泉口有水滴輕落;與背後那間挪不開視線的藍色屋子一道,成了這園中最中心的勝景。

在馬約爾生命最後的日子裡,花園並沒有得到妥善的照管,逐漸荒廢。這個被譽為20世紀最富神秘色彩的花園別墅,在原主去世之後就處於「一種浪漫化的遺棄狀態之中」,竹子們相繼死去,仙人掌卻瘋長地像巨人一樣;只有些有著風流韻事的情侶躲在一團團的樹叢和灌木里糾纏不清...

擁有阿爾及利亞血統的聖羅蘭「無法忍受把這所花園變成一件酒店的想法」所以盡其可能的設法拯救:

我們很快就熟悉了花園,而且幾乎每日造訪。雖然是公眾花園卻幾乎無人前往。我們被這片混合了馬蒂斯風格色彩的綠洲所吸引...當我們聽說花園將被出售即將改建成酒店的時候,我們盡了一切可以阻止該項目的發生。就這樣,聖羅蘭和我成為了這所花園別墅的主人。

—— 皮埃爾·貝格(Pierre Bergé)

伊夫和皮埃爾接手之後,故意把焦橙明黃色的大花瓶和空無一物的馬約爾藍牆面背景做了戲劇性安置。還挪走了草坪替換上了更大膽的鵝卵石徑;移除了最後一株紅天竺葵,給與仙人掌和本地花卉更多的空間,從視覺上完整了熱帶植被環境的整體性。

我很幸運能進入屬於伊夫聖洛朗和皮埃爾·貝格的領地,近距離的觀察使我終於理解他們對美的追尋。美並不只是漂亮 ——是保留一些摩洛哥式的共鳴而為花園的存在添上民族性的立意。

——加里·勒斯培(JalilnLespert),電影《伊夫聖羅蘭傳》的導演

通常,聖羅蘭會在歐洲展示過新品之後馬上來到這裡放鬆,Berge形容他的狀態為「要崩潰的狂躁抑鬱症者」。馬約爾花園成了這個男人可以開啟輕鬆愉悅的密匙,帶圍牆的花園提供了一個可以獨處的安全空間,如果不是幾周的奢侈要求,這位公眾人物似乎可以得到幾天的安寧。

「這個城市引導我以色彩。在馬拉喀什,那兒有花園,有我真正的激情和巴黎所缺失的色彩。」

— 伊夫·聖·羅蘭

在聖羅蘭的舊照里,他總是光腳或是趿拉著拖鞋,身著寬鬆的吉拉巴(djellabah),慵懶地或坐或立,香煙也總觸手可及的距離內。在一個這樣九重葛和茉莉隨時輕撫額頭的花園裡,他能徹底放鬆並感到安心,不由自主的慢下來尋找眾多細節中的美好。

在聖羅蘭2008年去世後,遵照遺囑,他的骨灰被灑在了馬約爾花園裡,同時在花園深處的玫瑰園中,有一截從丹吉爾海邊尋回的羅馬柱,作為他的墓碑。這位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設計大師最終回歸了北非的土地 。

推薦閱讀:

她,台灣妹子,遠嫁撒哈拉沙漠,成為摩洛哥的他的妻子
在世界上最美的色彩天堂,給你寫一張摩洛哥明信片......
FOODIE LAB vol.8 Lamb Tagine&在摩洛哥學料理是怎樣的體驗?
聽過小紅帽童話,但你去過小紅帽餐廳嗎?|摩洛哥也能安放中國胃

TAG:阿加莎·克里斯蒂 | 摩洛哥 | 私家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