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來自哪個教派 | 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本文為我局的第148篇觀察文章,今天我們講講伊斯蘭教派的故事

文字:重光 | 製圖:孫綠 | 編輯:顧八荒

上回我局講述了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千年恩怨,也通過兩派鬥爭這條主線了解了伊斯蘭教在中東歷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什葉派與遜尼派

那麼,除了遜尼派和什葉派之外,還有多少伊斯蘭教派別呢?它們也是否像遜尼派和什葉派那樣在歷史上留下了它們的印記,抑或是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呢?今日我局將娓娓道來其中三個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教派的故事。

暗殺之祖——阿薩辛派

當阿拉伯帝國最後一位正統哈里發阿里被刺殺時,哈瓦利吉派通過暗殺方式改變了歷史走向的意圖實現了。

雖然此後該派被倭馬亞王朝鎮壓而逐漸消亡,但通過刺殺方式來實現其政治目標的思想卻在阿拉伯帝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了。

伊斯瑪儀派的阿拉伯語書法——伊斯瑪儀之獅

那些對當局者抱有異見的人的頗為青睞暗殺,尤其是對那些渴望復國的什葉派波斯人來說,以一個小人物之命來換取敵方領袖之命是一項投入小、回報高的行動,他們渴望通過起義和刺殺結合的方式來實現重建自己波斯祖國的宏圖偉業。

1080年,一位波斯人傳道士哈桑·沙巴在其家鄉阿拉穆特的高山上建立了根據地,以脫胎於什葉派伊斯瑪儀分支(即十二伊瑪目派,今伊朗國教)的新教義進行宗教宣傳。

山中老人——哈桑·沙巴,阿薩辛派的創始人

該派後來佔山為王,奪取了伊朗北部厄爾布魯士山脈一帶的大片土地,發展成了一個專營暗殺的伊斯蘭教秘密派別——阿薩辛派。

伊朗北部的阿拉穆特地區

果然是山中老人...

阿薩辛派由此建立了宗教、政治與軍事合一的政權,控制此地達186年之久。礙於篇幅所限,此處僅作簡略介紹,我局之前有一篇專門介紹阿薩辛派的文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擊下面的封面,查看阿薩辛派更詳細的故事:

狂舞的苦行者——蘇菲派

什葉派中派生出了新的教派,遜尼派也不例外。在阿拉伯帝國征服沙姆(敘利亞、黎巴嫩、約旦與巴勒斯坦)和埃及後,大量基督教教士和隱者歸於穆斯林的統治之下,他們在被征服後的數個世紀里依然維繫著活躍的精神生活,這些基督教教士和僧侶的靈修技巧和方法影響到了新生不久的伊斯蘭教。

在阿拉伯帝國擴張過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與宗教也融入到帝國之中

與此同時,新柏拉圖主義與印度瑜伽派等外來思想也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進入了伊斯蘭教學者的視線。在8世紀末,一個精通煉丹術和巫術的埃及人——祖·努吸收了上述思想,並糅合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教義,創立了蘇菲派,並成為蘇菲派的第一位苦行者。

北塞普勒斯的土耳其人蘇菲派信奉者正在跳旋轉舞。

蘇菲派實質上是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為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伊斯蘭教團,其詮釋的方式有別於一般遜尼派與什葉派穆斯林,他們在生活方面相當嚴格,過著苦行僧般的修行生活。

蘇丹的蘇菲行者

蘇菲一詞的來源有兩說:一種說法認為其來自阿拉伯語中的「純粹」 「?afā」一詞;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是來自「?ūf」,在阿拉伯語中意為「羊毛」,即指早期穆斯林禁欲主義者所穿著的簡陋的斗篷。

筆者傾向於將兩者合二為一,即蘇菲行者是指那些穿著羊毛的純粹的人們。

遵行蘇菲主義者被稱為蘇菲行者,他們認為可以經由冥想及導師接觸到真主,他們把敬畏之心化為對真主無私的愛。西方學界稱蘇菲主義為「大眾的伊斯蘭」,其盛行於伊斯蘭世界,尤其是在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等國。

身穿傳統服飾跳旋轉舞的蘇菲行者

蘇菲行者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他們對於誦經(一種反覆誦讀真主九十九個名字的行為)的執迷與禁欲主義。蘇菲派基本上就是伊斯蘭的自我內化,它的教義依據直接來自《古蘭經》經文,蘇菲行者不斷背誦、冥想和體驗,認為藉此能通過修鍊讓自己和真主之間的心靈聯繫得到強化。

珠便是由蘇菲派從東方的佛教與道教引入伊斯蘭教,並向西傳入基督教的

蘇菲派的神秘主義苦修行為早在8世紀中葉便引起了普通民眾的興趣,此時有許多詩人與作家成為了蘇菲行者,如波斯大詩人哈拉智,蘇菲派通過這些知識分子的著作逐漸流傳開來,更為深入民間。

隨後11世紀時在呼羅珊人安薩里的改良下,蘇菲派的極端因素被摒除(如吃玻璃和走炭火等),中庸之道被採取,蘇菲派的教義變得更加明哲,由此進而甚至影響到了基督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思想。

托馬斯·阿奎那

蘇菲派的一個重要修鍊方式便是眾所周知的「旋轉舞」, 它的起源是13世紀的蘇菲一代宗師魯米。相傳魯米在持續旋轉36小時之後成道,自此鍾愛他的追隨者就以旋轉做為蘇菲派的重要修鍊方式。

蘇菲派的傳播是伊斯蘭傳播與伊斯蘭文化形成的進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在北非,利比亞和蘇丹的賽努西部落是蘇菲主義的忠實信徒。

蘇菲派行者在土耳其孔亞的魯米墓前跳旋轉舞

在亞洲,魯米、納霞堡的阿塔等蘇菲詩人與哲學家極大強化了伊斯蘭文化在安納托利亞、中亞和南亞的傳播。蘇菲主義在奧斯曼土耳其文化的創建和傳播,以及北非、南亞地區抵抗歐洲帝國主義中也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起到了凝聚人心,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關鍵作用。

如此龐大和複雜的帝國,維持統一實在不易

蘇菲主義對我國是很有好處的

作為一個溫和且注重內在修鍊的伊斯蘭教派別,蘇菲派與其他伊斯蘭教派別不同,而和禪宗類似,希望通過自我的修行來實現自己的信仰目標,而非藉助對外的鬥爭。

印度新德里,一位蘇菲派朝聖者在吸食大麻煙斗

回歸「原點」——瓦哈比派

既然有通過凈化精神世界來達成宗教終極目標的教派,自然也有與之反其道而行的教派——通過「凈化」物質世界來達成宗教終極目標。伊斯蘭教瓦哈比派正是這樣的派別,他們認為伊斯蘭世界到了現代,已遠遠背離了穆罕默德和《古蘭經》的規定,因此要清除「異端」,恢復伊斯蘭教原來的面貌。

瓦哈比派信奉的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主張回到一千四百年前的穆罕默德時代,要以《古蘭經》為準繩裁定世間萬物,此外還主張凈化信仰,把其餘的伊斯蘭教教派都認作是「異端」,並禁止大量娛樂行為,如音樂、舞蹈、飲酒、吸煙與賭博。

沙烏地阿拉伯的宗教警察便是瓦哈比派的產物

在社會治理方面,瓦哈比派反對政教分離,主張完全應用沙里亞法(阿拉伯語,即伊斯蘭教法)來作為國家的法律。

根據伊斯蘭教法,通姦者要處以石刑,判教者與褻瀆伊斯蘭教者(不再信仰伊斯蘭教)者要處以斬刑或是釘死在十字架上,偷竊者要砍去他偷竊所用的那隻手,飲酒者要處以鞭刑,而無神論者與「異端」信徒則沒有基本人權的保障。

位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市中心的迪拉廣場是公開斬首的地點,因此有「劈斬廣場」如此的稱號

來自布哈里聖訓實錄中文譯本

此外,瓦哈比派反對偶像崇拜的程度到了極致,主張摧毀一切非伊斯蘭教的雕塑與建築以及一些被崇拜的伊斯蘭教聖墓,哪怕其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迹,而有些人甚至主張摧毀麥加的天房與其中的黑石。

瓦哈比派自18世紀中葉誕生後不久便與阿拉伯半島上的名門望族——沙特家族合作,開始了宗教與寶劍的相結合。可以說,沙特家族和日後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就是瓦哈比派的代言人。

穆罕默德母親的墳墓也被瓦哈比派夷為平地。

伴隨著沙特家族勢力在阿拉伯半島的擴張,瓦哈比派也在半島上得到了迅速的傳播,19世紀初沙特家族在攻下麥加與麥地那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瓦哈比派國家。

1816年時,沙特家族的勢力與瓦哈比派一同從半島中心擴張到了阿拉伯半島大部。第一沙特王國,又稱內志第一王國或德拉伊耶酋長國

儘管此後沙特家族曾兩次失去政權(第一次緣於奧斯曼帝國干涉,第二次由於與其世仇拉希德家族的對抗),但瓦哈比派的教義已經深入人心,最終沙特家族在一戰後東山再起,攻克漢志(麥加、麥地那一帶),把聖裔(穆罕默德的後裔)——哈希姆家族(今約旦王室)趕了出去,統一了內志與漢志,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由此建立。

想不到拉希德家族的後人如今已敗於沙特家族之手

如今的沙烏地阿拉伯同時控制著石油資源和麥加、麥地那兩大聖城,聖城曾經的哈希姆家族只能在約旦棲身

石油帶來的滾滾財富也沒能改變沙特對瓦哈比派的執念,反而成為了沙特在世界各地宣傳瓦哈比派的資本,沙特每年的在世界各地建立清真寺與學校等與傳教有關的預算高達20億至30億美元。

沙烏地阿拉伯土豪的車隊前往倫敦避暑

沙烏地阿拉伯與瓦哈比派分布

然而並不是所有瓦哈比派都如沙特國內的瓦哈比派法學家那樣全身心投入宗教事務中,堅持傳統生活方式,對政治事務興趣不大。有大量的極端瓦哈比派成員成為了恐怖分子,走上了對所謂異端和異教徒進行「聖戰」,以伊斯蘭之名征服世界的道路。大名鼎鼎的基地組織、塔利班與「伊斯蘭國」都是由瓦哈比派的忠實信徒組建的。

奧薩馬·本·拉登(基地組織)、穆罕默德·奧馬爾(塔利班)與艾布·伯克爾·巴格達迪(「伊斯蘭國」)均是瓦哈比派信徒。

瓦哈比派「聖戰」分子可分為兩派,一派注重對異教徒統治的西方國家發動恐怖襲擊,其代表就是基地組織;另一派把重點放在伊斯蘭國家國內恐怖襲擊上,志在推翻伊斯蘭國家中帶有世俗主義色彩的政府,其代表是塔利班,而目前在中東猖狂的「伊斯蘭國」則兩者兼有之。

瓦哈比派的勢力經沙特家族與沙特政府之手,早已從其發源地擴散出去,遍布全世界。沙特在其建國時期尚能與其合作,控制瓦哈比派勢力,如今卻無力阻止瓦哈比派中危險的「聖戰」極端思想的蔓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沙特家族與沙特政府為人類文明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END

擴展閱讀

下期預告


推薦閱讀:

甘地為什麼要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來爭取民族獨立?
中外歷史上,各大帝國、王朝的末期非外因從社會到文化開始衰敗會出現哪些跡象?
舊影瑣憶·我們的榮譽是忠誠
「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這句話形容李白有沒有言過其實?
管你怎麼看,社會學需要歷史學

TAG:地理 | 历史 | 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