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道】閱讀即思考,看美國老師如何高效地做精讀!
今天介紹美國老師常用的閱讀方法:Close Reading
什麼是Close Reading? 常見的說法是「精讀」或「深度閱讀」。是相比較 「泛讀」而言的,有針對性地對文章內知識點進行學習。通常需要老師來進行有目的的閱讀指導。
Close Reading包含了很多具體的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故事情節發展、聯繫上下文進行推測、分析因果關係、分析人物特點、概括/複述文章的內容等。
精讀能夠更加通過現象看本質,提高孩子的概括、分析、推理、總結等多方面能力。
1.一個好的閱讀者首先是一個思考者當孩子持續沉浸於閱讀中的樂趣時,我們有些不忍心打擾他們,我們希望他們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但是他們是否吸收了最有用的信息?是否在吸收的過程中加以思考?如同孔子老人家說的「學而不思則罔」,只讀書不思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才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一說。
我一直推崇做一個思考型的閱讀者,閱讀不是以量取勝,而是以質取勝。孩子該如何思考,思考哪些內容呢?
將閱讀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結合,美國老師們在閱讀教學中歸納出Readingis Thinking (閱讀即思考),其中指出閱讀中最重要的6個思考方面:預測、推斷、視覺化、聯繫、提問和總結。
為了方便中文閱讀,我也製作了一份中文版本的「閱讀即思考」。
2精讀思考表(Thinkmarks)大家對reading log(閱讀記錄表)並不陌生,但是reading log只能記錄所讀的基本內容,是一個跟進泛讀的工具表格。
而我常用的是精讀思考表(Thinkmarks),是一個跟進思考型閱讀者的工具。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陪同孩子讀書,但又想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麼,是否進行有效地閱讀,這個表格就可以「驗證真偽」。
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在閱讀前先填寫預測(Predict),閱讀過程中填寫推斷(Inference), 提問(Question),閱讀結束後填寫聯繫(Connection), 總結(Summary)。
精讀思考表,看似直觀簡單,但落實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把這個表格直接給孩子,Ta一定感到茫然。
雖然你已經解釋過每一部分的內容,或者你跟他一起做過一次,但是當Ta獨自完成的時候就是有各種困難。這是從輸入到輸出之間的一個轉換過程。就如同買了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不知道怎麼用,這時候你就需要一個說明書。
下面這個精讀步驟的「說明書」從閱讀的前、中、後三個階段進行了具體的指導。
4精讀提問清單
在閱讀的三個不同步驟中,使用不同的問題進行提問。
閱讀前的提問:這本書是關於什麼的?題目告訴我哪些信息?我已經了解這個主題的哪些內容?我還想知道些什麼?
閱讀中的提問:我想知道為什麼……? 我很好奇……如果……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個道理說得通嗎?我到目前學到了什麼?
閱讀後的提問:我的觀點是什麼?我學到了什麼?我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什麼?作者傳遞了哪些信息?為什麼這個信息很重要?我還想知道什麼?為什麼作者會寫這些內容?
這些問題可以做成書籤(下圖中的黃色書籤),孩子在子讀的過程中就可以很清楚地進行自我提問和回答。
而你需要給孩子準備的僅僅是這樣一張「精讀問答表」而已。
5停頓提示卡
我們常常有一個誤區,只要是孩子在閱讀就是在學習。但閱讀的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每年開學的時候,我都會跟學生做一個「閱讀時間」的挑戰,我們從5分鐘,一直練習到兩周後20分鐘。每天孩子的家庭閱讀時間都規定為30分鐘。
讓孩子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的讀書實際上是一件非常「虐」的事情,所以我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位置和姿勢。而且當學生髮現自己走神的時候,我就會給他一個小的「停頓」提示卡。
這個提示卡的內容:停下並提醒你的注意力——回看到你最後記住的部分——從那裡重讀。
6鼓勵家長積極地參與、聆聽和討論
每次家長會之後,家長們最經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趙老師,我怎麼在家幫孩子提高閱讀?
除了以上提到的技巧,鼓勵家長參與、聆聽和討論是能夠讓孩子成為更好的思考型閱讀者的重要因素。
家長們都希望參與,但又發現參與不進來。比如吃飯的時候問孩子:「說說你讀了什麼?」孩子有時候答不上來,有時候就隨便說兩句,然後好像也沒有可以繼續說的,就繼續吃飯。這個討論就不成功,主要是家長的提問不夠具體。如果家長也能夠使用「提問清單」,那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討論會更加深入。
後記
孩子不喜歡閱讀,有的時候是方法不得當。當然,即使是好的方法,也要在實踐中摸索其中可行和不可行之處,不斷地進行反思和調整,最適合孩子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作者:粒粒趙美國教育研究生 | 美國小學老師 | K-12中文教師 |10年教學經驗 |多元教學踐行者 | 愛好創意學習 | 80後寶媽一枚 |
聲明:本文為原創作品, 公眾號或媒體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公眾號:gogolearning。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