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來吃太燙的食物危害這麼多,以後再也不敢了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其實這也是一種飲食觀念,倘若匆忙進食過燙的食物,便會把口腔和食道黏膜燙傷,影響繼續進食,為保證健康,不要急於吃太燙的食物,當食物過燙時應稍微放涼一些再食用

人體對溫度有最適範圍,口腔也是如此

1.生命在進化中都有自身最適合的溫度,進化程度越高,要求的最佳適宜溫度越嚴格,在37℃左右時代謝活動處於最佳狀態,另外人體細胞對高溫的耐受性比低溫差

2.人體腋下溫度在37℃左右的情況下,口腔和食管的溫度多在36.5~37.2℃,最適宜的進食溫度在10~40℃左右,一般耐受的溫度最高為50~60℃,當感到很熱時,溫度多在70℃左右

3.如果經常進食過燙食物,嬌嫩的口腔、食管黏膜會被灼傷,灼傷的黏膜表層會及時脫落、更新,基底的細胞會迅速增生、更新、補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細胞生長速度會異常加快或發生突變,導致不良傾向

經常進食過燙食物,口腔與消化道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在進食的時候,當感到燙嘴而立刻下咽到肚子中,也就沒有那麼燙了,但實際上在無形中直接危害身體健康

1.飲食過燙不利於消化吸收

食物太燙,在口腔存在時間偏短,咀嚼、刺激唾液分泌及與之混合的過程都不充分,這不利於飲食的消化吸收,而且高溫的刺激往往掩蓋了味覺的充分體驗,常常難以細細品嘗食物的美味,長此以往,往往對其他食品食之不香,嚼之無味,飲食會越發單一

溫度在40℃左右的食物最合適,這類食物既不燙嘴,還能細嚼慢咽,以便對食物營養進行消化吸收

2.飲食過燙易引發急性胃炎

經常吃燙飯、喝燙湯的人,損傷的食管黏膜壞死後,形成假膜,脫落後就成為潰瘍,這種潰瘍癒合後,能形成瘢痕,造成食管狹窄,得這種病的人,常自覺胸骨後面疼痛和有灼熱感,有時會出現吞咽困難的癥狀,還可引起急性單純性胃炎

3.飲食過燙易引發食管癌

長期食用過燙的食物,容易使食管黏膜上皮受損,誘發諸多病變,最重要的是,當黏膜上皮長期受到熱食的刺激,便難以癒合,病情容易反覆,最終可能造成癌變,便會成為食管癌

4.飲食過燙引發胃癌

長期過燙的飲食,還容易損害胃黏膜,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且容易使胃黏膜代償性加快增殖,從而產生癌變,尤其進食過燙的煎炸類食物,因為煎炸類食物本身就可能含有一些致癌物質,當胃黏膜受到損傷以後,這些致癌物質更容易進入人體,大大增加胃癌的發病概率

5.其它

過熱飲食還會導致很多其它疾病,如口腔黏膜潰瘍、熱過敏性牙痛等;還會導致舌體的味蕾受到損害,味覺敏感度下降,咀嚼食物難以嘗出香味;若食管黏膜上皮受到太燙的食物刺激,可能會出現糜爛、炎症等不良癥狀

過燙食物除了危害健康外,還影響食物的口味,因為許多食品的口味不僅與加工過程及保鮮有關,而且與加熱食品的溫度有關,來看看一些常見食品的加熱溫度

1. 60~70℃煮牛奶

牛奶富含蛋白質,蛋白質在加熱的情況下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在60~62℃時,呈膠體狀態的蛋白質微粒出現脫水,由溶液變為凝膠狀,隨之會出現沉澱,當溫度升高到100℃時,牛奶中的乳糖開始焦化,使牛奶呈現褐色,並逐漸分解形成乳酸,使其帶有酸味,營養價值下降,所以,牛奶不宜高溫久煮,一般在60~70℃時,即可達到殺菌消毒之目的,且味道鮮美

2. 70~80℃泡茶

用這個溫度的水泡出的綠茶色香味俱佳,且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咖啡鹼、鞣酸等不會被破壞

3. 50~60℃沖蜂蜜

過熱的開水不僅改變了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變酸,而且可使蜂蜜中的酶類物質變性,產生過量羥基甲糖醛,使營養成分被破壞

4. 70℃炸海鮮

海鮮類蛋白質含量較高,煎炸海鮮的油溫過低時,未熟的海鮮不衛生,易引起腹瀉,但溫度過高時,既會使蛋白質凝固、不易消化,也會有損美味

5. 70~90℃放味精

炒菜時不宜過早放味精,一般應在菜肴快熟時或者剛出鍋時加入,因為這時菜溫在70~90℃左右,是味精溶解度最好的溫度,鮮味也最濃,當溫度超過120℃時,味精中的谷胺酸鈉就會焦化,焦化的谷胺酸鈉既不僅沒有鮮味,還具有一定的毒性

6. 其它

涼開水在12~15℃時飲用最爽口;啤酒在夏天飲用以6~8℃最為清口宜人,冬天則在10~12℃時最醇美;汽水在4~5℃時最好喝;冷咖啡在6℃時最適宜,而熱咖啡在70℃時品味最佳;果汁在8~10℃時最具天然風味;西瓜在8℃左右風味最純;肉類食品在70~75℃時最為香美鮮嫩;甜食在37℃時感覺最甜;酸食的最適溫度在10~14℃直接;苦食溫度越高則味道越淡

參考文獻

1.彭書淮編著,好飲食好健康,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6.

2.王玉玲編,營養專家告訴您這麼吃就對了,青島出版社,2012.07.

3.陶紅亮,呂雙喜主編,做自己的營養醫生,鄭州大學出版社,2014.02.

4.李佩文著,李佩文養生詩話:受益一生的健康聖經,北京出版社,2008.3.

5.顧勇,陳麗娟編著,平衡決定健康,貴州教育出版社,2008.4.

註: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像臭豆腐、豆汁這些食物是變質了嗎?臭味哪來的啊?
牙膏可以吃嗎?
男默女淚我懂,但「白公杏母」是什麼鬼?
下雨天吃什麼?
我們現在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過於工業化了?

TAG: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