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註於六根功能能滅苦嗎?

四念處中的覺知,比如觀呼吸時,似乎是指全心全意感受那個氣流經過的感覺。

那麼眼全心全意看眼前一物,耳朵全心全意聽聲音,身體全心全意做動作是否也能滅苦?


若你所指的苦是你的情緒苦受,那麼刻意專註六根功能很難讓苦消失,有很低的幾率只是讓你注意力離開苦而已,減輕痛苦,卻不能離苦。

因為你將那個苦受情緒與記憶標記了,而盡量以觀察六根來遠離那個苦。那麼會一直自覺或不自覺去確認苦是否已「消減」。那麼「苦」一直被「檢視」的情況下,是因為一直被「檢視」所以苦相對一直都會「存在」。

這點貌似造成了以觀察六根去排斥「苦」,那麼只會越努力去觀察變得越努力去排斥,苦就更具實在。

觀察原本就是自然、放鬆的。沒有必要很刻意,或很努力、或努力地去集中的。自然,放鬆去觀察,所知即從所覺。名色所入,無有一者能讓你停住。若有一者能讓你停住,即起思維,即住五蘊無常中,苦不能滅。

在觀察中,名色,六根諸識受,讓其掠過,無有停住。時而具足,已自然從五蘊退出,相對的覺知日益實在,亦能從自身苦,見如實,發現貪嗔痴如何讓其顛倒變成苦,此時開始有正見。正見現,後續正思維,自身苦被發現顛倒,所以自然不再顛倒,此苦不再復存。

觀察常住,即覺即知,即知即覺,所言說自然是正語無妄,知言知、不知言不知、對修行無益亦無記說。所行自然是正行與正命、無害,無從三漏而行等。如此自然有律,五戒無所為刻意不刻意修持。

正語、正行、正命三者具有所行精進才屬圓滿具足,所以有正精進。齊此,覺知已屬正知即有正念。齊此,所行之定屬圓滿,為正定,能證大慧脫離世間諸苦。


苦的止息在於觀,而觀由覺和平等心兩部分組成,意指,在你覺知到感受或念頭升起後,你的注意力不去理會它們,繼續做你當下要做的事情,苦就會止息。而不管你的注意力在做什麼,你對你的身體一定要有清晰的了知。

你覺知的範圍一定要在身體的框架之內,唯有如此你才能知道你身心變化的過程,苦才會止息,智慧才會升起。

覺知身體的同時,注意力可以放在任何部分上,你可以或聽,或看,或想,或觸,或聞,或嘗,當你如此做,並對身體保持著覺知時,你都是在練習四念處,但這樣的練習必須基於你對四念處的練習在非常純熟的基礎之上。

如果四念處的練習是在開車的話,那麼這樣的練習就如同上高速或乃至賽車,開到200邁,300邁的速度,如果你沒有非常純屬的技巧,這樣的操作對於新手來說只是在造作惡業,並沒有止息痛苦。

舉兩個我自己經驗的例子:有一次做法工時,因為晚間的開示聽了很多遍,便不想再聽,於是便在開示的時間,繼續禪修。便試圖的移動我的注意力去觀察感受,可開示的聲音一直不斷的傳入我的耳朵,我心中的煩惱開始不斷浮現。我試著放鬆,並繼續練習,因為心的平衡,慢慢就契入了這種狀態,我清晰的知道聲音傳入我的耳朵,以及其內容,但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思維其中的內容,與此同時,我清晰的知道聲音傳入耳朵後,身心的變化,升起的貪嗔的慣性的習性反應,疼痛的升起、變化及滅去,並保持著平等心,我將大部分的注意力安住於聽上,一部分的注意力保持在身心的覺知上,這種情況下自然也無法移動注意力。事後請益老師,得到確認,這也是四念處。

區別在於:所緣由呼吸變成了聲音。因為感官與聲音的接觸,我的心庫存的貪嗔浮現於前,而我保持著清晰的覺知和平的心,業力得到了凈化,苦得到了止息。

再例:之前因為過度的開發覺知,導致在修行上出了很嚴重的問題,在回到生活中後,身體極度的敏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同時也無法繼續禪坐。為了不耽誤自己的修行,我試圖結合生活來練習覺知和平等心。於是我來到一個非常理智的工作環境,以藉助環境的外力來影響自己,達到保持平等心的狀態。在十之一二甚至更低的頻率中,可以達到完美的覺知和平等心的狀態,那種狀態是,我清晰的知道自己身心變化的全過程,業力從升起,到轉變為酸痛麻癢,到滅去,以及在身體中流動的過程,同時我的注意力並沒有被這個過程所影響,繼續專註於當下的事物中,安住於我的工作業務中。

以此類推,當你就禪修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時,也可以刻意找一些所緣來激發自己內心的煩惱,譬如尋一處惡臭之地,然後坐於旁邊,開始覺知身心的變化。當六根與六塵產生接觸之後,我們心中庫存的煩惱慣性的就會浮現,保持著覺知和平等心就是在凈化它們。

不僅僅是惡臭之地,或尋一鬧市,甚或以思維為起點,來覺知身心的變化。

所以,將注意力安住於,色、聲、香、味、觸、法是否可行?

可以,但於此同時,必須保持覺知何平等心,唯有如此,苦才會止息,智慧才會得以開發。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樣的練習根本就不是新手可以理解,可以練習的。這樣的練習必須基於你對四念處有著深入的理解與體驗之上才可以,否則這不是止息痛苦,這是在給自己造作更多的煩惱。


這問題的邏輯似乎在問,種麥子就能吃到饅頭么?

可以說不能,因為種出麥子來離得饅頭也還十萬八千里。

也可以說能。因為沒有麥子是不可能有饅頭的。

六根六識緣不到般若。

般若不是六根六識里的東西。

沒有般若滅不了苦。

所以可以說鼓搗這些都不是般若,都滅不了苦

但是般若打哪兒來?六七因中轉,八五果上圓。

沒有當下督攝六根的功夫,沒有凈念相繼的禪定,又哪兒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反正邏輯就是這麼個邏輯。您自己隨意取用……能看懂哪段兒就是他了唄……


專註本身就能滅苦,至於專註的對象,那就隨意。

專註念佛?可以。

專註疼痛?可以。

專註情緒?可以。

專註雞蛋?可以。

專註話頭?可以。

專註呼吸?可以。

專註是王道。守一得道。

祝吉祥。


能不能,你自己試試,如果一天都這樣,天天都這樣,祝賀你。

此若能滅苦,佛與外道同!


可以,觀察外物屬於對於外界事物的念覺支,觀察身體內部屬於對於內部事物的念覺支。佛經明確說,任一覺支圓滿均可獲得如實知見,然後正知正見生起,自然進入八正道,八正道即滅苦之道。


其實你了解的四念處並不對。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不能,滅苦的原因是離欲,而離欲的原因是通達前因後果,所以最後是以正確的思想見地而滅苦。專註觀察只是一種悟道手段,因為理論必須驗證才能確信無疑,而在高度專註(禪定)的過程中是可以領悟很多道理的,這就是為什麼佛教靠禪定解脫,因為禪定可以領悟或者印證道理


推薦閱讀:

地藏經是地藏菩薩大慈悲體現。請問地藏菩薩為什麼會有大願力?
我在打坐時,意識前方的光是智慧之光嗎?
學誠法師有哪些過人之處?
想出家的話,一定要考佛學院嗎?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