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喜劇之王是誰?60年來電影喜劇片的發展又是如何?

香港電影人北上神州之後,仍然是中國商業電影的創作主力,過去幾十年的香港電影中也誕生了眾多喜劇大腕,他們都是誰呢?

香港電影開啟於1913年黎民偉的《莊子試妻》,作為其類型片之一的喜劇片同樣擁有一段紛繁複雜的歷史。在黑白默片的時代,香港喜劇電影受到上海滑稽戲的影響,演員們會在鏡頭前極盡搞怪和誇張之能事,目的無非是博得觀眾一笑。後來有聲電影的普及,喜劇電影就要面對更大的挑戰。這就好像卓別林能在銀幕上說話之後,表演就不太靈光一樣,喜劇有聲電影要求編導們發揮空前的想像力,在台詞上多動動腦筋才行,否則語言和動作便會不協調了。

黑白歲月 (1945~1960年代)

在「二戰」時期,大量的內地人湧入香港,這其中自然也包括許多電影人,這直接影響到了香港電影日後的走向。「二戰」結束以後,電影業逐漸復甦,南洋(邵氏)、長城、永華、電懋等電影公司相繼開始搶佔市場份額,爭先恐後地開拍賣座電影。當時的影市仍然以文藝片稱雄,喜劇片和功夫都沒有形成氣候。並且當時電影的語種還分為兩大市場:一為國語,因為很多南來的內地人還不會聽說粵語;二為粵語,這自然是服務於香港本地人的。

國語喜劇片較少,因為那時北方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嚴肅題材的拍攝,所以國語片在當時的香港是主流。而粵語片這邊就大不一樣了,在五、六十年代,喜劇電影在粵語片中佔有大約1/5的數量,這些喜劇電影雖然數目龐大,可是粗製濫造的不少。當時流行邀請粵劇里的大老倌(等同於京劇里的「角兒」)和花旦來演出喜劇電影,那是當紅的喜劇演員新馬師曾、鄧寄塵、梁醒波等人都是粵語名角。

50年前拍攝的粵語喜劇很不講究,劇本、服裝、背景都是草草了事,喜劇片的內容也大多和底層人民的生活瑣事有關,唯有劇中的幾位知名演員的表演還算可圈可點,可單憑演員的精彩演出也無法彌補電影製作上了粗枝大葉,粵語喜劇片逐漸式微。

在20世紀60年代,香港影壇還出現了一些現代都市喜劇,如《難兄難弟》(1960)、《南北一家親》(1962)、《玉女添丁》(1968)等等,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60年代都市喜劇的代表人物就是謝賢和胡楓兩人,可單單是這點成績,還是無力反擊實力雄厚的國語電影。更為誇張的是,那時還時興「七日鮮」的電影和「一片制」的公司。所謂「七日鮮」的電影,即一部電影只拍了七天就宣告完成,真是神速;而「一片制」公司的出現,是因為那時電影公司猶如雨後春筍,小型公司多達百間,它們多是以製作粵語片為主,這些公司拍攝了一部電影之後,如果賣座,就繼續營業下去,否則就關門大吉,還真是「一片到底」。這樣漫不經心的創作模式,完全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黃金時期 (1960~1970年代)

1957年,身在新加坡的邵逸夫北上來到香港,他接管了二哥邵邨人的邵氏父子公司,並更名為邵氏兄弟公司,開始一手構建邵氏的電影王國。在60年代邵氏羽翼豐滿之後,邵氏出品的喜劇片就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那時邵氏就已經有能力拍攝彩色國語電影了,一下子就蓋過了黑白粵語片的風頭,成為市場主導。

在粵語片萎靡不振的幾年時間裡,邵氏也推出了《千嬌百媚》、《花團錦簇》、《情場烏龍》、《風流丈夫》等諸多風格各異的國語喜劇電影,並有機地與歌舞片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喜劇類型,贏得觀眾的喜愛。

公允地說,喜劇片在60年代的整個香港電影的市場上並非鶴立雞群,只不過是眾多類型片中還算賣座的一種,當時賣得最熱火朝天的類型片是黃梅調電影,誰也不能和它正面較量。

1973年,邵氏導演楚原的一部粵語喜劇《七十二家房客》異軍突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李小龍的電影《龍爭虎鬥》,以562萬港幣的傲人戰績,成為73年的票房總冠軍。《七十二家房客》不僅振興了香港的喜劇電影,也使得香港的粵語片市場得到復甦,並進一步佔領整個香港電影市場。

許冠文領導的「許氏三兄弟」在1974年崛起,當年就以一部《鬼馬雙星》締造了625萬港幣的票房紀錄,開創了港式喜劇的新紀元。《鬼馬雙星》以騙術和賭博為切入口,諷刺了當時社會日益猖獗的博彩業,「十賭九騙」是該片力求揭發的主要問題。許冠文率先創造性地把市井俚語、快速的喜劇節奏、猥瑣的男主人公等全新元素帶入自己的喜劇電影,博得了市場了強烈追捧,許冠文也無可爭議的成為香港新一代市井喜劇的開山鼻祖。

票房說明一切問題,在74、75、76、78、81年的這五個年頭裡,許氏兄弟的喜劇一直穩坐票房冠軍金交椅,不斷刷新的票房紀錄,給他們帶來了空前的成功。這裡不僅有大哥許冠文的個人魅力,也有弟弟許冠英、許冠傑的傾力付出。許冠傑也是香港影壇上不可多得的帥才,他不光是演技一流,唱功也是無可挑剔,香港第一位「歌神」就是許冠傑。1981年上映的《摩登保鏢》是許氏光輝歲月的最後見證,在這部票房冠軍之作收官以後,許氏三兄弟的神話煙消雲散。

1982年,黃百鳴的新藝城公司開價兩百萬挖走了許冠傑,並在當年就迅速開拍了一套集合動作、間諜、神偷、喜劇等元素的新式商業片,該片名為《最佳拍檔》,曾志偉是這部影片的導演。《最佳拍檔》最終賣座2604萬港元,使新藝城一躍成為和嘉禾、邵氏比肩的電影公司,許冠傑200萬港幣的天價片酬也算是物有所值。

許冠傑是一名優秀的演員,只可惜他不如哥哥許冠文那般具有編劇的才華,當許冠傑憑藉《最佳拍檔》的兩部續集接連登上票房冠軍寶座之後,許冠傑的顯得後勁乏力了。而新藝城順勢開拍的《開心鬼》系列,旋即風靡東南亞市場,成為新藝城的又一王牌。

在80年代,新藝城的商標就代表這喜劇的品質,以黃百鳴、麥嘉、石天等人為首的新藝城領導組,合作無間地炮製了大量膾炙人口地喜劇電影,成為一段影壇傳奇。洪金寶和成龍也是香港喜劇電影不可磨滅的功勛人物,他二人創作的功夫喜劇別具一格,將功夫和喜劇的元素巧妙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更加新穎的類型片樣式――功夫喜劇,這種創造在世界影史上,也算是他兄弟二人開創了先河,之前也有很多人把功夫和喜劇聯繫在一起,可都沒有洪金寶和成龍做得出色,所以他兄弟二人拔得頭籌。

洪金寶早期的動作喜劇《肥龍過江》、《林世榮》、《提防小手》等片都是不容錯過的傑作,而他與成龍攜手製作的「福星」系列更是經典不遑多讓,說起來,成龍功夫喜劇《醉拳》在風格上,就受到洪金寶的很大影響。不過,後來成龍又在功夫喜劇中加入了搏命的特技演出,以《警察故事》為開端,隨後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獨到地風格,並以此揚名全世界,這當然是後話了。

星爺的時代 (1990~21世紀)

進入90年代,香港電影的輝煌升至頂峰,開始出現下滑的趨勢。1990年,吳思遠召集元奎、劉鎮偉,希望他們能夠借著王晶掀起的賭片熱潮,也開拍一部賭術電影,最好有些新的噱頭,這樣才能和王晶的《賭神》一較高低。劉鎮偉想到了當時大陸流行的特異功能現象,並加以喜劇手法的再創造,設想了一個會使用特異功能的大陸仔到香港發跡的故事,吳思遠決定由周星馳來做男主角,因為之前他和吳孟達在電視劇《他來自江湖》中表現著實搶眼。

周星馳香港喜劇片一哥的地位自然不可動搖,可是香港喜劇電影就江河日下了,從80年代末開始,香港影壇又一次充斥著大量粗製濫造的喜劇電影,吳君如、鄭裕玲她們都同時身兼幾個攝製組,每天不停地趕戲。周星馳當時電影作品的高產量也是由此而來,不過周星馳有他旺盛的創作力和嚴苛的拍攝要求,所以他的電影即是再趕,也能保證良好的質量,但畢竟不是任何人都有周星馳一樣的實力。

你追我趕的前提下,香港的喜劇電影一年不如一年,喜劇人才也開始出現空檔,沒有新人的出現,導致香港影壇的喜劇變得庸俗不堪外加乏善可陳。也幸好還有周星馳,他在新世紀以後兩部作品――《少禮足球》和《功夫》,都在創造新的喜劇高峰,他憑藉一人之力撐起了香港喜劇電影的半邊天。

香港電影人北上神州之後

香港電影人現在還有號召力的,基本都北上神州拍電影了。所謂港產片,也成為歷史,現在都是中國電影。北上之後,港產片的風格還在,但也是變了味道,畢竟要適應內地的市場。即便是周星馳的《美人魚》也和周星馳過去的《唐伯虎點秋香》、《破壞之王》、《食神》等喜劇片有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說周星馳是成長了,但原汁原味的香港喜劇片真的越來越少了。本文也就是對港產片的一個懷念,希望那些曾經的經典不會被徹底遺忘。

更多娛樂資訊、周邊新聞、遊戲資訊、視頻等請關注電娛時代


推薦閱讀:

你從《夏洛特煩惱》看到了什麼??
優雅不老——《憨豆的黃金周》影評
你覺得周星馳星爺最好的三部電影分別是哪三部?

TAG:喜剧电影 | 香港电影 | 周星驰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