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小區,大橋下的光陰故事
金陵大概是南京最廣為人知的別稱了。幕府山西面,金陵小區的南邊,有個名叫老虎山的地方,又名金陵崗。相傳,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埋金鎮之,於是就有了「金陵」。
傳說無從稽考,不過,城北一帶貼上「金陵」標籤的確實不少,比如金陵船廠、金陵村、金陵小區。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南京新建了一批住宅集中的新區,南湖新村、莫愁新寓、雨花新村、秦虹等,金陵新村也是其中之一。在很長的時間裡,金陵小區以一個「大」字,在城北刷出存在感。
第一批搬進金陵小區的住戶,有回城的知青,也有下關舊城改造的居民。從金陵一村到金陵九村,時間在這裡走了不止一個生肖輪迴。蓋於不同年代的房子,也生長出不同的市井表情。
大橋對於生活在城北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從那個歲月走過來的,都會有那麼一兩張以橋頭堡為背景的照片。在城北長大的孩子翻閱童年相冊,看到被父母抱著在長江大橋上合影,背景同樣是橋頭堡。
雄偉的大橋就這樣可親地融入了生活。從橋頭堡坐電梯或者走一段很陡的樓梯下去,便可以溜進大橋公園。住在附近的人,更習慣叫它南堡公園。
南堡公園的盡頭通向長江。江水退潮後,調皮的孩子總是忍不住要攀爬高高的圍牆,然後三五一群地在江邊追逐打鬧。累了,找塊橋墩坐下來,吹一吹江風,看江上船來船往,聽輪船鳴笛。再回首,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早已回不去。
南堡公園門口,15路和38路,從城郊駛向繁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它們是金陵小區、燕江路、以及上元門附近一帶的人主要出行路線。38路開了快20年,因為途徑新街口,擁擠已是常態。如果想坐到座位,必須在起點站上車。等車開到金陵六村站,通常已經站滿了人。
地鐵一號線通車後,15路和38路在線路優化中,被取消了。
坐慣了的公交消失,是1路車修復了居民們出行的不適感。每個公交迷們都記得那次改線:2012年,在南京火車站與夫子廟之間往返了44年的1路車,撤出了南京站,起點站變成了南堡公園。
金陵一村二村在歲月里,先一步老了。陽光晴好的早晨,小花圃圍坐了一圈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的身後,火車從大橋下的鐵路橋呼嘯而過。
共享單車出現在了這個三十年的小區里,衝擊著人們的想像。新事物帶來的新鮮感,遠不及簡易戶外棚里的一碗牛肉麵來得熟悉踏實。
菜場總是最鮮活的日常。社區菜市場開了好些年頭,市場裡頭是一個個攤位,大媽大爺們擰著菜籃子或是塑料袋靈活地穿梭著。而菜市場外面,推著小車或者席地擺攤的商販,在與市容的游擊戰中,變得警惕異常。
濱江中學與金陵小區的距離,只有幾步路。作為金陵小區的配套,濱江中學建於1990年。2006年,原來的大橋鐵中與金陵船廠中學併入濱江中學。
教學樓外牆,大紅的顏色十分亮眼,曾經藍黃相間的模樣,留在了記憶里。
小有名氣的是金陵小區的夜市。三牌樓的夜市攤取消後,夜市小吃街的人氣更旺了。城北人將無處安放的飢腸轆轆的夜晚轉移到了這裡。旺雞蛋、韭菜餅、麻辣燙、涼皮炒飯、魷魚、燒烤,這些小吃一到夜晚就成了必需的補給。
如果你沒有在夜市裡逗留過,你不會懂得夜晚的嗨。
張林燒烤開了好些年頭,原來開在菜場附近,後來有了自己的門店。常去的都是一些老客,點上一堆吃的,喝著啤酒天南海北的瞎聊,無需詩和遠方,眼前就是最愜意的。
金陵小區多的是麵條館子,六合腰肚面就有兩家。中午飯點,每家小麵館里里外外座無虛席,鼓風機呼啦啦地轉著。招牌腰肚面,現切的腰子配上鹵過的肚絲,吃面的人專心吃著,這便是金陵小區的煙火氣。
小區里,隨便一個箭頭指向的,可能就是一家麵館。老滷麵配鍋貼,或是老滷麵配烤鴨,都是一頓午飯的打開方式。
對城北人來說,不管是中華門砂鍋、龍屋砂鍋,還是胖子砂鍋,都離家很遠。想吃砂鍋了,七村的富春砂鍋是一個就近的必選項。
第一次去吃富春砂鍋,會被牆上價目表上的砂鍋品種震撼到。有選擇障礙的,可能立刻犯難。點個三鮮砂鍋,砂鍋端上來,香氣就像小時候撕開了辣條的包裝。貼心的是,桌上會有手機架,一邊追劇一邊吃砂鍋,這樣的場景,可能只能富春砂鍋才能見到。
橋下蚝油串,最早開在長江底下,現在在金陵小區有了自己的門店。串炸得香酥,配上老闆新熬的醬料,不少食客從小吃到大,吃出了感情。搬到金陵小區後,也跟著過來尋找童年的回憶。
燕江路將金陵小區不均勻地分成了兩個區域。緊挨著金陵船廠的八村、九村,代表著這裡的現在時。
忘不了酸菜魚、圖門燒烤、東北燒烤,一出八村九村,門口的小店鱗次櫛比。九村門口的的瘋狂燒烤,燒烤配粥,混搭出新境界了。點一盤燒烤,然後配上一小碗皮蛋瘦肉粥,解饞過癮,又吃得整個人都舒心了。
大橋下的城北,似乎很容易被人遺忘。
地鐵3號線通到了上元門,這裡也開始被加速。幕府山北,圍擋上都是房產廣告。鼓樓、濱江的字眼很是惹眼。
你無法腦補未來,只能偶爾回憶它曾經的模樣。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推薦閱讀:
TAG:南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