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8、孔子的學是學詩書禮樂

文|翻騰四海 微信公眾號: 四海書齋

  既然孔子不要弟子學為稼、為圃,不學異端、小道,那要學什麼呢?孔子教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論語》中尋找出孔子的「教材」。

  1613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字子禽。伯魚,孔子之子,名鯉,字伯魚。

  趨,疾行曰趨,就是今天所說的跑。

  無以,在文言文中,有以和無以是一對反義詞,簡單地說就是能和不能。其實,中間省略了一個「之」字,有以,應該是「有之以」,「以」為連詞,表承接,相當於「來」和「而」,之可以代表能力、原因、方法等,具體情形具體分析。

  如:「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用梃殺人與用刀殺人,能區別開來嗎?這裡的「異」是動詞,區別、區分之意。「有以」籠統翻譯便是「能」,具體講,「有以異」可譯為「有辦法來區分」,省略的「之」代指區分的辦法。

  又如:「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賾,隱也,幽深難見的東西。聖人能看見常人不易觀察到的幽深的東西,概括言之便是道。這裡的「有以」二字中間省略掉了一個代表能力的「之」,即見天下之賾的能力。

  本章中的「無以言」便是「不能言」。先秦時期,「詩」多專指《詩經》三百篇,而非今天泛指詩歌。書和易也是如此,書專指《尚書》,易專指《易經》。不學詩,無以言,並非指不學詩就不會說話,「言」是指說出一些有檔次的話,即曾子所謂的「出辭氣」,而不是滿嘴的粗話髒話,鄙俗不堪。「無以言」還有一層意思,前面講過,諸侯之間的外交場合都是以賦詩來行使外交辭令,不學詩就會不知所言。

  陳亢問伯魚,你從你父親那裡聽到過什麼不一樣的話嗎?言下之意,陳亢以為孔子教給親兒子的一定比其他弟子多。他認為孔子可能會有所保留,把重要的東西都教給了自己的兒子。而伯魚的回答是否定的,孔子曾一個人站在庭院里發獃,若有所思,伯魚從他身邊跑過,孔子告訴他要學詩學禮,僅此而已。陳亢聽了很高興,以為問一得三,知道應該學詩學禮,還知道了君子遠其子。

  這裡的遠不是說孔子有意疏遠自己的兒子,而是相較於其他人而言。一般人對待兒子和弟子,大多會親疏有別,而孔子將兒子與其他弟子一樣看待,與他人相比,孔子是遠其子的。孔子也曾說過: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可是這個陳亢卻不相信孔子的話,他對孔子的為人一直是有懷疑的。比如:

  0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一章前面分析過,從陳亢這一問便可看出他對孔子人品的質疑。孔子周遊列國,都會接觸國君大夫,與聞政事。如衛靈公、葉公等,他們都曾與孔子論政。陳亢的意思是,孔子在他國無名無分,而每到一國都能受到國君大夫優待,得以聞其政,這是孔子奉承卑辭而求來的呢,還是國君大夫因孔子的學問名望而主動召見他給予優待呢?而子貢的回答說,孔子周遊列國就是想受到重用,使道行於天下,確實是有所求,但是,也是因為孔子溫良恭儉讓,有學問,是謙謙君子,各國的國君大夫才會讓他「聞其政」。子貢的回答強調溫良恭儉讓,意在告訴陳亢,孔子的為人,沒有他想像的那麼不堪。

  170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710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牆面」應當是「面牆」。

  為什麼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又能與事父事君聯繫到一起?《周南》《召南》是《詩經》中的兩篇,為什麼不讀這兩篇里的詩,就如對牆而立?這個以後講詩時再加以討論。這裡引用這一章,只是要說明,孔子反覆要求兒子伯魚學詩,是因為詩的重要性。前面伯魚對陳亢說,孔子曾教導他學詩,大概這兩章便是當時孔子對伯魚所言的具體內容,只不過兩處所記的言辭不同,一處簡略,一處詳細。  

這是孔子的教材之一。

  【孔子講方言嗎?】

  07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夏:中國之人也。古代中國的「中」字是專就地理位置而言,文化最為發達的中原諸國居於中心,被落後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所包圍,所以稱為中國。大概中原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以夏為號,所以用夏作為中原諸國的代稱,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諸夏便是中原各國,區域以今天的河南省為中心,包括山西、陝西、湖北、江蘇、山東、河北各省的一部分。古代「雅」與「夏」通用,雅言便是夏言,是王幾周圍所講的方言,是當時的官話,即今天所謂的普通話。

  執,掌也,執禮即是在主持、參與某一項禮儀。誦《詩經》、讀《尚書》、主持典禮,這些都是正式莊重的場合,孔子此時講的是官話,發音標準,用詞規範。

  而在多數時間裡,孔子講的還是齊魯間的方言,即便與他國之人交流,用詞也不會很規範,很口語化。而弟子們在將這些比較隨意的對話形成書面文字時,必須對其進行一番修飾潤色,以做到用詞規範,文法無誤,并力求言簡意賅而不失說話人之本意。畢竟,這是聖人所言,畢竟,這部書要流傳後世,人人傳誦。但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是無可改變的事實。而且,有子、曾子及其門人處於先秦時期,文言文尚處於發展階段,很多搭配還不固定、不成熟,文法還不完善。所以今天我們讀先秦的《左傳》《國語》以及諸子書,相較於秦漢以後的書難度更大,更要依賴字典。而漢代之後,文言文基本成熟,直到清代也沒有什麼大變化。

  1440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高宗,商朝的中興之主武丁。

  諒,古時寫作梁,陰古時寫作誾。諒陰,即是天子守喪時居住的凶廬。

  冢宰,官職之名。天子薨,新君即位要在凶廬居住三年,無法上朝理政,所以說三年不言。「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因為天子不直接上朝理政,所以這三年期間百官都聽命於冢宰。總己,即是統統、全部的意思。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巫,即相當於今天的神婆神漢,他們號稱能與鬼神交流,古人認為人有疾病是鬼神對人的懲罰,所以生了病都要通過巫師向鬼神祈禱,以祛病消災,這就是巫醫的職業。

  人若沒有恆心,是不能作巫醫的。善夫,意思是這句話說的真對。

  不恆其德,或承之羞。這兩句話,出自《易經》。《易經》為群經之首,裡面的話兄弟可不敢妄解,一是因為我確實沒有研究過,只是大略翻翻。二是其言辭簡質古樸而含義豐富,意境深遠。如果望文深義地解釋,往往會出差錯,貽笑大方。如這裡的「或」可不是或許,古人訓「或」為「常」,兄弟也不明所以。這兩句話的大致意思應該是,人若是沒有恆心堅守德行,就會承受羞辱。孔子後面說的「不佔而已矣」是什麼意思呢?前人沒有定論。有人說,人無恆就會蒙羞,這個結果不用占卜就能知道。也有人說,沒有恆心的人就不要去占卜了,占卜也沒有用。兄弟無法確定孰是孰非。

  0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00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07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孔子世家》

  孔子教導兒子伯魚要學詩學禮,弟子子張問到過《尚書》中的內容,孔子對別人也稱引《尚書》中的話,又說「不知禮,無以立」,又說「學易可以無大過」,由上面諸章可以得知,孔子的教材不外乎後來的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樂、易,六經中佔了五種,至於《春秋》,《論語》中沒有談及。儒家一直說孔子作《春秋》,而有人卻不認同,說《春秋》不過是魯國的史書,孔子只是在語法和言辭上稍加修改,並沒有蘊含什麼微言大義並秘密傳授給弟子,《論語》中孔子不曾言及《春秋》便是例證。這個是很複雜很重大的學術問題了,兄弟沒研究過《春秋》,不敢置喙。


推薦閱讀:

「寫詩」是一種「精神貴族」的標誌嗎?
喜歡詩詞有什麼好處?
請問「遠方傳來絲竹音」中的「傳來」可以用什麼詞代替更高大上一些?

TAG:诗歌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