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念處」是怎樣一種體驗?

請有個人體驗與操作經驗的賢友不吝賜教


謝邀!

能練習到法念處的能力,讓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語默動靜,與人應對,都能練習覺觀。

四念處的練習累績,讓自己越來越能在更廣的範圍及環境,保持念住,能練習到法念處的能力,就已經相當的廣及細微了(相對於身念處、受念處或心念處的時機及所緣),還在學習前幾種念處的師兄,就能了解,就算還在練習身念處的師兄,三個月前的練習情況與三個月後,就會有稍微的細微及範圍廣度之進步,這種體驗,相當難比喻,跟實修的師兄討論教易能了解,以世間法的數學專家來說,當他三四歲還在算數的數學領域,與三十多歲時,作為數學教授,其廣度與細密度是三四歲時無法體驗的。

這題的回答,末學節錄師父的這篇如下,請參考:

http://buddhanote.blogspot.tw/2013/06/rule.html

雜阿含經捲第二十四(六○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雜阿含經捲第二十九(八一○)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雜阿含經捲第一(二八)

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雜阿含經捲第十二(二八三)

若於結所系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結所系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舍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修習「法隨觀五蓋」的方法

修習法隨觀貪慾蓋的方法,大念處經

於此諸比丘,比丘內心有貪慾出現時,了知於內心有貪慾;內心無貪慾出現時,了知於內心無貪慾;亦了知未生貪慾生起之因,亦了知已生貪慾斷除之因,亦了知已滅貪慾於未來不再生起之因。

修習法隨觀瞋恨蓋的方法,大念處經:

比丘內心有瞋恨出現時覺知內心有瞋恨蓋,內心無瞋恨蓋出現時覺知內心無瞋恨,亦了知未生的瞋恨生起之因,亦了知已生的瞋恨斷除之因。

瞋恨是指憎恨、懊惱、憤怒、排斥、對立、冷漠。

法隨觀瞋恨心主要就是觀瞋恨心之無常、離瞋、滅瞋。

修習法隨觀昏沉蓋的方法,大念處經:

比丘內心有昏沉出現時,了知內心有昏沉;內心無昏眠出現時,了知內心無昏眠;了知未生昏眠生起之因,亦了知已生昏眠斷除之因,亦了知已滅的昏眠未來不再生起之因。

昏眠是指昏昏欲睡、腦智不清楚。昏眠會使心懈怠,而影響精進修行。

修習法隨觀掉悔蓋的方法,大念處經:

比丘內掉悔之時,了知當下正在內掉悔中;於沒有內掉悔之時,了知沒有內掉悔;彼知未生之掉悔生起,知已生之掉悔滅盡,又知已滅盡之掉悔於未來不再生起。

掉,即是掉舉,內心躁動不安,內心無法穩住安定,因此情緒激動,使得心無法停留在禪修中。

悔,即是追悔,對於過去所做的惡事或錯事,或是適時應該要做的善行而未行,感到後悔而憂惱。

修習法隨觀疑蓋的方法,在大念處經中佛陀說:

比丘有內疑惑之時,了知正在疑惑中;無疑惑之時,了知沒有疑惑存在;彼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

總結來說,貪、瞋、掉悔、昏沉、疑五蓋的法隨觀,主要就是貪、瞋、掉悔、昏沉、疑五蓋,任何一蓋生起、消滅,都要保持正念正知地觀察清楚,並且要由五蓋生起、消滅中,

正念正知地觀察內法、外法、內外法,一切如實觀察清楚。

以下經文說明令五蓋增廣的各種原因,可藉由修行中的觀察加以印證。

雜阿含經捲第二十七(七一五)

(五蓋以何為食)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

五蓋依於食而立: 五蓋要靠對於觸相、障礙相、微弱...懈怠、憶念生親屬覺...樂覺、三世猶豫的不正思惟來滋養才能成就。食,長養。

非不食: 若無滋養就不穩固。

(貪慾以觸相為食) 貪慾蓋以何為食?謂觸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慾令起,已起貪慾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

觸: 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進而能生起其它心理運作 (例如受、想、行),是十二因緣之一。舉例而言,眼睛、影像、眼識,三者接觸,進而能生起其它心理運作,即是「眼觸」。

(瞋恚以障礙相為食) 何等為瞋恚蓋食?謂障礙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

(睡眠有五法為食) 何等為睡眠蓋食?有五法。何等為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蓋令起,已起睡眠蓋能令增廣,是名睡眠蓋食。

微弱: 正念微弱。

不樂: 沒興趣,感覺很無聊。在此指對修行失去興趣。

欠呿: 打哈欠、疲勞。

多食: 吃太飽。

對治方法: 加強正念 (對治微弱)、時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同修道伴相互鼓勵、思惟正法難聞、生死苦集未斷 (對治不樂)、少事少務、精進之時要知道正確的要領、善用擇法覺支 (對治欠呿)、飲食要適量 (對治多食)、多親近精進修行的善友道伴、善加正思惟、提起精進心 (對治懈怠)。

(掉悔有四法為食) 何等為掉悔蓋食?有四法。何等為四?謂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娛樂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廣,是名掉悔蓋食。

本所經娛樂覺: 回憶過去愉快的事。

(疑有三世為食) 何等為疑蓋食?有三世。何等為三?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是名疑蓋食。

猶豫: 懷疑、不確定。

修習「法隨觀五取蘊」的方法

法念住觀五蓋之後,還要進一步觀五取蘊 (又稱五受陰)。

修習法隨觀五取蘊的方法,大念住經:

複次,諸比丘,比丘於法即五取蘊,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即五取蘊,觀法而住呢?

諸比丘,於此,比丘了知,

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滅盡;

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滅盡;

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滅盡;

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滅盡;

如是識,如是識之生起,如是識之滅盡。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法即五取蘊,觀法而住。

五蓋、六入處等的一切,都是由五蘊發展而來,如果對五蘊有所執著,那麼就是五取蘊,如果保持不執取五蘊,那麼就是正見的生活,也就是一位不再有貪瞋癡的生活者了。

修習法隨觀「六內外處」的方法

修習法隨觀六內外處的方法,大念住經:

於此,諸比丘,比丘於法,六內外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即六內外處,觀法而住呢?

諸比丘,於此,比丘知眼、知色、知緣其二者生結,知未生之結生起,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知耳、知聲、知緣其二者生結,知未生之結生起,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知鼻、知香、知緣其二者生結,知未生之結生起,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知舌、知味、知緣其二者生結,知未生之結生起,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知身、知觸、知緣其二者生結,知未生之結生起,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知意、知法、知緣其二者生結,知未生之結生起,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法即六內外處,觀法而住。

六內入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外入處,是指色、聲、香、味、觸、法。

結,指根塵識三事和合,觸所生起之束縛。

雜阿含經捲第十一(二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非汝有者,當盡棄捨,舍彼法已,長夜安樂。

諸比丘,於意云何?於此祇桓中,諸草木枝葉,有人持去,汝等頗有念言:『此諸物是我所,彼人何故輒持去?』」

答言:「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亦非我、非我所故,汝諸比丘亦復如是。於非所有物當盡棄捨,棄捨彼法已,長夜安樂。

何等為非汝所有?謂眼,眼非汝所有,彼應棄捨,舍彼法已,長夜安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云何?比丘,眼是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無常。」

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於此六入處觀察非我、非我所,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念隨觀六內外處,如實地觀察六根對六塵,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因此在觸受中,並沒有「我」和「我所有」,因此不會執取有「我」和「我所有」,因此不會產生罣礙,而能夠時常保持安樂。

修習法隨觀「七覺支」的方法

修習法隨觀七覺支的方法,大念住經:

複次,諸比丘,比丘於法即七覺支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即七覺支觀法而住呢?

諸比丘,於此,比丘於內念覺支存在時,了知於內念覺支存在;於內念覺支不存在時,了知於內念覺支不存在;彼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就。

比丘於內擇法覺支存在時,了知於內擇法覺支存在;於內擇法覺支不存在時,了知於內擇法覺支不存在;彼知未生之擇法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擇法覺支修習成就。

比丘於內精進覺支存在時,了知於內精進覺支存在;於內精進覺支不存在時,了知於內精進覺支不存在;彼知未生之精進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精進覺支修習成就。

比丘於內喜覺支存在時,了知於內喜覺支存在;於內喜覺支不存在時,了知於內喜覺支不存在;彼知未生之喜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喜覺支修習成就。

比丘於內輕安覺支存在時,了知於內輕安覺支存在;於內輕安覺支不存在時,了知於內輕安覺支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輕安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輕安覺支修習成就。

比丘於內定覺支存在時,了知於內定覺支存在;於內定覺支不存在時,了知於內定覺支不存在;彼知未生之定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定覺支修習成就。

比丘於內舍覺支存在時,了知於內舍覺支存在;於內舍覺支不存在時,了知於內舍覺支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舍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覺支修習成就。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法即七覺支觀法而住。

修習法隨觀「四聖諦」的方法

「四聖諦」的說明,參見下列經文。

雜阿含經捲第十四 (三四四)

云何苦如實知?

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如是苦如實知。

苦的總類很多,總歸是由五受陰而生起苦。

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

一切苦是來自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渴愛。

云何苦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染著無餘斷,乃至息沒,是名苦滅,如是苦滅如實知。

滅除苦集,因此渴愛已經滅盡無餘,此即涅槃。

云何苦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如上說,是名苦滅道跡,如是苦滅道跡如實知。

苦滅道跡: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修習法隨觀四聖諦的方法,大念住經:

複次,諸比丘,比丘於法即四聖諦,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即四聖諦,觀法而住呢?

諸比丘,於此,比丘如實了知。

此是苦,如實了知。

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

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

此是苦滅之道,如實了知。

然諸比丘,何謂苦聖諦?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憂苦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

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複次,諸比丘,何謂苦集聖諦?

即渴愛導致再生,而且和喜與貪俱行,到處追求欲愛樂,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複次,諸比丘,彼愛於何處生起,於何處止住?

凡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何者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耶?

眼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鼻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舌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身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意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複次,諸比丘,苦滅聖諦者何也?

彼即對此愛之無餘離欲,滅盡,舍離,棄捨,解脫,無染。

複次,諸比丘,此愛於何處捨棄,於何處止滅?

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何者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耶?

眼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鼻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舌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身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意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複次,諸比丘,苦滅道跡聖諦者何也?

彼即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此等名為苦滅道跡聖諦。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法即四聖諦,觀法而住。

法隨觀四聖諦,目的就是要完成四聖諦的智慧,如此才能獲得涅槃,完成佛道。


敬上《大念處經》原文節選

建議搜來整本經來看,日常生活中都靠它成佛了。

祝早日成就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於法即五蓋,觀法而住。

  又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即五蓋,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或於內貪慾存在者,知:「我於內貪慾存在。」;於內貪慾不存在者,知:「於我內貪慾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慾生起,知已生之貪慾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慾,於未來不再生起。

  或於內嗔恚存在者,知:「於我內嗔恚存在。」於內嗔恚不存在者,知:「於我內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滅盡,又知已滅盡之嗔恚,於未來不再生起。

  或於內睡眠(愚鈍)存在,知:「於我內睡眠存在。」或於內睡眠不存在,知:「於我內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

  或於內悼悔存在,知:「於我內悼悔存在。」或於內悼悔不存在,知:「於我內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滅盡,又知已滅盡之悼悔,於未來不再生起。

  或於內疑惑存在者,知:「於我內疑惑存在。」於內疑惑不存在者,知:「於我內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耶於五蓋法,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於五取蘊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五取蘊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滅盡--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滅盡--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滅盡--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滅盡--如是識,如是識之生起,如是識之滅盡。」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於五取蘊法,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於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A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又知耳,知聲…乃至…知鼻,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觸…乃至…知意,知法,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或於法,觀滅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比丘如是,於法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於七覺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七覺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或於內念覺支存在者,知:「於我內念覺支存在,」或於內念覺支不存在者,知:「於我內念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就。

  或於內擇法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精進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喜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息(輕安)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定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舍覺支存在者,知:「於內舍覺支存在,」或於內舍覺支不存在者,知:「於我內舍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覺支修習成就。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於七覺支法,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

  「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

  然,諸比丘!苦諦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複次,諸比丘!生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生、出產、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內外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為「生。」

  複次,諸比丘!老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年老、老耄、齒落、頭髮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為「老。」

  複次,諸比丘!死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歿、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諸比丘!此名為「死。」

  複次,諸比丘!憂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憂、愁、感、內憂、內愴,諸比丘!此名為「憂。」

  複次,諸比丘!悲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嘆、悲、嘆息、悲哀、悲嘆、悲痛,諸比丘!此名為「悲。」

  複次,諸比丘!苦者何耶?諸比丘!關於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苦。」

  複次,諸比丘!惱者何耶?諸比丘!關於心之苦痛,於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惱。」

  複次,諸比丘!悶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此名為「悶。」

  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諸比丘!於生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吉他。諸比丘!於老法之眾生……乃至……諸比丘!於病法之眾生……乃至……諸比丘!於死法之眾生……乃至……諸比丘!於憂、悲、苦、惱、悶法之眾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實非於憂、悲、惱、悶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憂、悲、苦、惱、悶法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

  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為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為苦聖諦。


就是相當於站在人(我)之外,直接讀取這個人(我)的思維過程,知道並沒有「人我」在主宰這個思維過程,是自發的。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佛法 | 止觀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