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提問》?請看看這3篇分享(上篇)

Eric Schmidt作為谷歌前任CEO,曾這樣說過:我管理公司靠「發問」,而不是靠「回答」。問答會啟動對話,對話會刺激創新,如果你想要學習創新文化,那就多發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場景我們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要樹立自己的觀點並培養批判性的思維,就要學會對他人的觀點提問,之後在不斷提問中得出自己認為最合理的解釋,這就是本書的主旨要義。

Wenrun this company on questions, not answers. ——Eric Schmidt

nnnn

作為豆瓣評分8.4的思維類書籍,筆者在閱讀本書後深受啟發,也逐漸培養自己對任何評論和觀點不斷發問,從而得到符合自己價值觀觀點的習慣,通過這系列的讀書筆記,希望將文中提到的有用方法分享給大家。

nnnn

本系列讀書筆記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從為什麼要學會提問、我們應該怎樣去提問和提問題時我們都在說什麼三部分來全面介紹本書內容。

nnnn

實際書本中的閱讀順序可能和本系列讀書筆記不符,大家不用擔心,這是筆者認為最符合思考邏輯的框架結構,如果讀者不喜歡,大可去閱讀原著去尋找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這也是該書「批判性思維」的精華所在。下面開始第一篇,為什麼要學會提問?

nnnn

為什麼要學會提問?

nnnn

從一個有趣的現象開始:

nnnn

在決定看一部電影之前,一般也是經友人推薦,這部電影可能在某一點,無論場景還是對白,深入人心;大家可能會先登上豆瓣去查一下評分,如果評分在7.5分以上,你會長舒一口氣,好在不是部爛片;但是如果評分在6分以下,你可能就直接關上網頁。

nnnn

在觀看電影之後,你會往下翻看影評來幫助你評價這部影片,你會發現影評家的觀點從來沒有一致過,有人把影片誇上天,有人卻「證據確鑿」地指出為什麼這部影片爛到底,影評人之間意見相左,讓我們這些想要得出「這部電影是好是壞」這個問題答案的人陷入困惑中。

nnnn

我們應該怎麼辦?是偏聽偏信某位影評家的批評論斷?還是將所有的影評照單全收?這本書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不管你讀到什麼或者聽到什麼都一股腦地接受,久而久之你會把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

nnnn

淘金式思維:主要體現在能夠提出較有力度的問題,以便對自己所經歷的東西到底有多大價值自行進行評判。

nnnn

第一種海綿式思維尚是簡單,尤其在你看到的材料已是條理清晰、生動有趣的時候更是方便有效,比如說你看到的影評各家言論皆有道理,你就全盤 吸收,但是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對於萬千的觀點和結論,這種思維方式沒有提供辦法去篩選。

nnnn

所以要做一個富有思想並追求最合理觀點的人,我們要追求淘金式的思維方式,對於自己所見所聞如何回應,必須做出選擇, 而選擇的依據就是根據自己的經歷和價值觀舍易就難地不斷提問,直至得出你認為最合理的結論。

nnnn

比如在評價電影時,你需要帶著自己的觀影感受去閱讀影評,對於和自己意見相左的評論,試著去問一句該影評人為什麼得出這個結論?是自己在觀影中對重要場景或對白有所疏漏還是該影評人的評價過於片面。在不斷在眾多觀點博弈的過程中,就是訓練你淘金式思維的階段,最終會找到你認為最合理的結論。

nnnn

標準答案並非神話

nn

為什麼我們要學會提問,並和各方觀點相互博弈?因為「標準答案」尚且並非神話,更不用說影評中的百家之言。這也是我們中國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的思維通病——題題求「標準答案」。

nnnn

因為考試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太過重要,導致學生認為學習就是考試,所以自然而然將考試的標準答案當做學習的最終目的,其實即使是我們現在認知較為統一的自然科學的真理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也不一定是恆久不衰的。

nnnn

進入大學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跳出自己的思維限制圈,認清我們追求的是對問題自己最合理的解釋而不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更認同的觀點。

為什麼要學會提問?筆者自己認為最合理的解釋

nn

對於所見所聞自己基於已有知識和價值觀得出最合理的解釋,對於無法說服自己的觀點,敢於提出質疑,不要相信這個世界有正確答案。

nnnnnnnn

PS

nnnn

想知道社團如何發展,大學生如何提升自己?

nn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社團助推器】,這裡會分享與大學生成長和社團發展相關的深度見解文章。


推薦閱讀:

到底什麼是學習?
【概覽系列】《思考,快與慢》——與理性人矛盾的現實人

TAG:社团 | 阅读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