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到底變了多少種畫風?數數他的女人就知道了

巴塞羅那的畢加索博物館由畢加索的好友同時也是他的秘書薩巴蒂斯創建。最初薩巴蒂斯想將博物館建在畢加索的出生地馬拉加,但畢加索認為巴塞羅那才是真正與他聯繫最緊密的城市。經過幾年籌備,博物館於1963年3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這也是首個專門展示畢加索作品的博物館。博物館最初只處於一幢被稱為阿吉拉宮的中世紀老宅中,後來逐步將毗鄰的四幢建築一一併入,五幢建築都建於13-14世紀。展品也由最初的574件擴展到現在的4250件。2009年該博物館被《藝術報》評為全世界40家最值得參觀的博物館之一。我們來的這天正逢當月的首個周日,整個博物館免費開放。

與米羅基金會美術館一樣,這裡按照不同年代陳列了畢加索從小到大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誕生於1881年的畢加索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7歲開始接受學院式素描和油畫的訓練,13歲的繪畫筆法已經被他父親認為超越了自己。讓我們看看畢加索14-15歲時的作品吧。《第一次聖餐》描繪了畢加索的妹妹勞拉第一次參加聖餐儀式的情形,站在勞拉身旁的是畢加索的父親,但也有觀點認為是以他們家的好友比爾切斯醫生為模特繪製的,聖餐台旁手扶花瓶的男孩是比爾切斯醫生的兒子佩雷。注意看勞拉一襲白衣形成的皺褶、男孩上衣細膩的鏤空花邊和略顯古舊但不失華麗的地毯,無不顯示出畫家嫻熟的筆法和嚴謹的畫風。這也是畢加索破格考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高級班後學習了學院派現實主義畫法的代表作。這幅作品參加了1896年舉行的第三屆美術與藝術行業展覽會獲得好評,從此畢加索嶄露頭角。

同年,他繪製的另一幅重要作品《佩帕姑媽的肖像》以極其生動的面部表情征服了一向挑剔的藝術評論家。後來的一位西班牙藝術評論家胡安·埃多爾度·賽洛特看到這幅作品甚至讚歎道:「毫無疑問,這是整個西班牙繪畫史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1897年年僅16歲的畢加索完成了他藝術生涯初期的巔峰之作《科學與仁慈》。這幅約2*2.5米的大型油畫被擺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同一展廳內還能看到為創作這幅畫繪製的諸多草稿。畫面中的病人臉色蒼白,眼睛幾乎無力睜開,右手象死人一樣垂下。為病人測量脈搏的醫生凝眉注視著手中的懷錶,顯示出對病情的極度悲觀,科學在此時彷彿也無能為力,這位醫生是以畢加索的父親為模特創作的。床邊的修女一手抱著孩子一手端來一杯水,希望能靠上帝的仁慈賜福於卧床的病人。此畫在1897年春天馬德里舉行的全國美術展覽中獲得榮譽提名獎,並在隨後的馬拉加省級美展中獲得金獎。獲獎後,畢加索父親的好友,畫家華金·馬丁內斯將一杯香檳酒滴在畢加索的頭上以示洗禮,在他們心中畢加索從此成為一名真正的畫家。畢加索的叔叔與父親商量後決定出資把畢加索送到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皇家藝術學院深造,那是西班牙最高藝術學府。然而獨自前往馬德里的畢加索註定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他很快輟學,一頭扎進普拉多博物館臨摹格雷柯、委拉斯開茲、戈雅等前輩的名作,並於1900年只身前往當時的歐洲藝術中心巴黎投身到新的藝術風格中。這幅畫也成為他藝術初期創作的最後一幅傳統學院風格的畫作。

1900年以前被稱為畢加索藝術生涯的早期階段,1901-1904年,被稱為他的藍色時期,原因是這一時期他的畫作以藍綠色調為主,充滿了陰鬱的氣氛。有人認為這是受1901年他的好友卡薩吉瑪斯自殺的影響。創作於1903年的《母親和戴頭巾的兒子》就是這種憂傷風格的代表。母親那茫然無助的眼神彷彿整個世界都已失去意義,而唯一讓她難以割捨的只有懷中的兒子。她的臉緊貼著兒子的頭,受傷的手護著兒子的肩,並用頭巾將兒子裹緊。整個畫面被藍色所籠罩,即便是頭髮和臉龐都處在藍色的陰影中。

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一些版畫,同樣瀰漫著悲觀和哀婉,比如著名的《儉樸的一餐》。畫面中兩個瘦削的年輕人,男的是個盲人,女子雖然能看見但失落的眼神難掩悲傷的情緒。桌上幾乎沒什麼吃的,而這種狀況顯然已經很久,以至於兩人都已變得十分憔悴又無力改變。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為表現主義風格。

1904年23歲的畢加索遇到了同歲的波西米亞模特費爾南德·奧利弗,二者很快墜入愛河。畢加索一改陰鬱的繪畫風格,開啟了自己的玫瑰時期(或稱粉紅色時期)。奧利弗的一生非常不幸,她的母親與一個有婦之夫生下她,並把她寄養在奧利弗的姨媽家。由於姨媽企圖把她嫁給一個她不喜歡的人,奧利弗獨自逃跑並找了個男人嫁了。可是他的丈夫一直虐待她,19歲時她悄悄離開丈夫家逃到巴黎並改名換姓做起了模特。與畢加索相戀時,畢加索還不是知名畫家,畢加索以她為模特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包括劃時代的《亞維農妓女》。但是到了1912年,事業上已取得成功的畢加索越來越無法忍受猜疑心很重的奧利弗,分手時奧利弗因在法律上還是原丈夫的妻子,無權從畢加索那裡分得財產。為了生存,她先後做過肉鋪收銀和古董店導購。1930年窮困潦倒的她為比利時的一份刊物撰寫系列文章《畢加索和他的朋友們》,此時畢加索已經大名鼎鼎,馬上派律師阻止刊物發表,並最終給了奧利弗一筆錢私了。1956年患有嚴重關節炎並且已經耳聾的奧利弗再次找到畢加索,以保證不再發表任何有關畢加索的回憶錄為條件得到畢加索一筆不多的養老金,10年後奧利弗凄然離世。這裡展示的少有的幾個青銅雕像中就有1906年畢加索創作的奧利弗的頭像。

這裡還有一幅奧利弗的好友,同為模特的卡諾斯的畫像《貝內代塔·卡諾斯的肖像》。這幅創作於1905年的作品帶有玫瑰時期典型的暖色調,這一時期的作品也更多地採用了後印象主義風格。

短暫的玫瑰時期只持續了兩年,1906年隨著法國大規模殖民非洲,大量非洲藝術品被帶到巴黎展覽。畢加索的好友馬蒂斯還送給他一個非洲面具,畢加索很自然地受到了這股非洲風的影響。1906-1909年被稱為畢加索的非洲人時期(或稱黑人時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早期立體主義的原型。由於畢加索成年後的主要創作地為巴黎,他的大部分作品也都保存在巴黎的畢加索博物館。在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中只有一幅非洲人時期的作品《祭品》。這個主題的一系列創作始於1907年春,後來演變成那幅劃時代的《亞維農妓女》。1908年畢加索重拾這一主題,裸體的女人象祭品一樣在兩個男人之間,她右臂揚起背到腦後讓人聯想起亞維農妓女中的形象。

1909年畢加索與喬治·布拉克開創了立體主義風格,從此進入畢加索的一個新的創作時期:立體主義時期。立體主義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不同於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而是把三維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二維空間的畫面。他們先把一切物象加以破壞和肢解,把自然形體分解為各種幾何切面,然後加以主觀的組合。立體主義又經歷了只注重追求形式的分解,不注重整體的重組,且顏色比較單一的分析立體主義時期(Analytic cubism),和注重畫面整體效果,不再只強調局部的分解,而且色彩較為豐富的綜合立體主義時期(Synthetic cubism)。美術界認為畢加索創作於1907年的《亞維農妓女》是第一件真正意義的立體主義作品,但形成流派,一般認為始於1909年。這裡立體派時期的藏品不多,且大都為綜合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比如這個創作於1917年的《水果碗》。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幅熟悉的畫面,那不是哥倫布紀念塔嗎?這幅名叫《哥倫布大街》的畫作從一個窗戶中呈現給我們前兩天剛看到的那個立在蘭布拉大街盡頭的哥倫布紀念塔。這是畫家1917年根據從位於哥倫布紀念塔東側哥倫布大街22號的Ranzini酒店客房中看到的畫面繪製的,這間客房當時住著俄羅斯Diaghilev劇團的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克洛娃,她比畢加索小10歲,次年7月成為畢加索的第一個合法妻子。1921年奧爾加為畢加索生下一個兒子,但從那以後夫妻的感情逐漸惡化。1927年畢加索喜歡上不滿18歲的法國姑娘瑪麗,二者開始一段地下戀情。直到1935年奧爾加才從朋友口中得知瑪麗已懷上畢加索的孩子,她當即帶上兒子離開巴黎並著手辦理離婚手續,但畢加索因不願分割財產而拒絕離婚,二者就這樣保持著名義上的夫妻關係直到1955年奧爾加因癌症去世。瑪麗為畢加索生下一個女兒後夢想能最終嫁給畢加索,但這個願望終歸未能實現。1943年畢加索結識了22歲的弗朗索瓦絲,二者生下一兒一女。1953年畢加索偶遇比自己小46歲的傑奎琳,並瘋狂追求,二者在奧爾加死後正式結婚。畢加索死於1973年,4年後,痴心的瑪麗上吊自殺。1986年,在經歷了與弗朗索瓦絲及其子女對畢加索的遺產爭奪後,傑奎琳飲彈自盡。

事實上畫家在一個時期也不只採用一種風格,甚至一幅畫中也有不同,比如上面的立體派畫作中就在海面和天空等背景處採用了新印象主義風格畫法。下面這幅創作於1917年的《被刺的馬》則採用了表現主義風格。

1917年畢加索首次造訪義大利,之後他的繪畫經歷了新古典主義時期,並隨後轉入超現實主義時期。下面這幅創作於1935年的《彌諾陶洛斯》是他那個時期最喜歡的題材之一。彌諾陶洛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國王彌諾斯之妻帕西菲與克里特公牛發生關係生下的牛頭人身怪物。彌諾斯命人修了一座巨大的迷宮關住彌諾陶洛斯,雅典人被迫進貢童男童女給彌諾陶洛斯吃。雅典國王的私生子忒修斯主動前往克里特以圖殺死怪物,彌諾斯的女兒阿里阿德涅愛上了他,交給忒修斯一個線團以記錄迷宮的路線。最後忒修斯成功殺死彌諾陶洛斯。在畢加索以此為主題的畫作中常會出現一名裸體女子,而且通常以他那時的情人瑪麗為模特,這裡也不例外,躺在馬背上的那名裸露著乳房的受傷的鬥牛士就是。據說畢加索把自己想像成力大無比的牛頭人身怪彌諾陶洛斯。左邊的人物表現了面對殘暴的三類人:在梯子上準備逃跑的大鬍子男人,手舉蠟燭和鮮花鎮定自若的小姑娘,躲在窗戶里冷眼旁觀的女子。

我們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發現了這座博物館的創辦人薩巴蒂斯的肖像《作為西班牙貴族的薩巴蒂斯》。這幅畫創作於1939年,薩巴蒂斯自1935年起就成為畢加索的私人秘書。畢加索讓薩巴蒂斯戴上16世紀貴族常戴的褶領和帶羽毛的帽子。超現實主義的畫法表現出一種喜劇和諷刺的意味。

從1950年起,畢加索的風格再次發生改變,他開始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已故大師們的經典作品,包括委拉斯開茲、戈雅等的名作。從這一階段起到他生命結束,被稱為畢加索的晚期創作階段,他常常將幾種創作手法綜合運用。博物館用兩個展廳展示了他對委拉斯開茲經典名作《宮娥圖》的再創作。《宮娥圖》展現的是腓力四世之女瑪格麗特公主在馬德里宮中被僕人圍繞的場景。其中最左邊是畫家在給腓力四世和王后畫像,而這二者的形象又被展現在畫家身後的鏡子里。這幅畫有非常複雜的構圖和透視效果,原作保存在普拉多博物館。畢加索用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畫法重新創作了這個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原作中的中心人物瑪格麗特公主在此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畫家委拉斯開茲,他的形象高大得不成比例,而且出現了兩張臉和兩個調色板,彷彿告訴人們對於畫作來講,畫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畫面從左到右越來越簡單,公主左邊的宮娥還畫得比較細,到右邊就只剩個輪廓了。

這幅則突出了宮娥,畫家竟找不到了。

獲取更多原創遊記和旅遊攻略,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書蟲游世界

《兩牙行》西班牙葡萄牙遊記全文電子書;《西班牙葡萄牙歷史與景點攻略》全文電子書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芭提雅有什麼值得去的地方呢?

TAG:出境旅游 | 毕加索 | 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