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教學

重點介紹三段式教學,因為這是最常用的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我們都可以應用這種方法給孩子傳授知識。

n

三段式教學,嚴格說起來並不是蒙特梭利的原創。我們以前說過,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是一位非常善於活學活用的人。她花了七年的時間專心學習哲學和教育。這七年的時間正是她厚積薄發的基礎。這個三段式教學便是她從特殊教育專家愛德華·塞金那兒學到的,被廣泛用在教室里,以至於後人都以為三段式教學是蒙特梭利的首創。

究竟什麼是三段式教學呢?簡單的說就是「輸入,鞏固,和輸出」三個階段。

n

輸入階段:指著一件實物告訴孩子,這是xx;

n

鞏固階段:問孩子,xx在哪裡?

n

輸出階段:最後問孩子,這個東西叫做什麼?

n

就是這麼簡單。這個三階段教學法看起來有點兒笨,但是卻符合孩子的學習規律。而且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其實已經是在廣泛應用了。小嬰兒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我們抱著她,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給他指認:這是爸爸,這是媽媽。小寶寶剛開始說話的時候一般是大舌頭,咬不準音,可能說出來會變成「吧~」「馬~」沒有一位家長會放棄,對不對?家長總會繼續重複,「爸爸,媽媽。」「這是爸爸,這是媽媽。」(第一階段)「小寶寶,哪一個是爸爸?哪一個是媽媽呢?」(第二階段)「這是誰呢?我是誰呢?」(第三階段)這個過程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視孩子而定。但是最後孩子們都會非常熟練的叫出爸爸媽媽。

n

在嬰兒階段,家長往往格外有耐心。可是等到孩子慢慢大了,耐心反而下降了。尤其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咋就那麼聰明伶俐呢?心就難免起波浪。偶爾就會說,「我說了三次了,你咋還不會?!」然後孩子就會產生抵觸心理,我不學了!或者會產生自卑心理,我咋那麼笨呢?孩子的學習往往和父母的耐心成反比。

n

三階段教學法看起來很容易,但是最終效果如何,和輸入方的能力很有關係。這個能力包括幾個方面:

n

第一,觀察和了解孩子的能力。孩子並不是機器。對機器的輸入是直線式的,因為機器是統一製作的,沒有情緒反應。可是孩子卻不一樣。首先每一個孩子的大腦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可能是視覺學習類型,需要看到實物才能理解;有的則更加語言,不管你如何演示,都必須要把每一個步驟都用語言描述出來他們才能理解;有的則是行動派,必須要動起來,親手觸摸才能記在心裡。不同的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也不一樣。我兩個孩子,一個喜歡彩虹公主,一個喜歡恐龍火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還會產生各種情緒反應。有的孩子遇到挫折第一反應是逃避,有的孩子卻反而越戰越勇。通過觀察了解到孩子的特點,根據孩子的特點來展開,這是三段式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n

第二,性格上的定力。從輸入到輸出這個過程有時候並不那麼順利。同樣的東西教給某些孩子可能很快就掌握了,另外一些孩子則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不要心急,不要放棄。這次不行,下次再接著來。保持內心的平靜,有時候是需要一點信念的。這個信念就是對自己和孩子的信心。水滴石穿。

n

第三,反省的能力。如果教學過程不順利,那麼要反省是否自己哪裡沒有做好,然後調整腳步重新開始。是不是教具不夠吸引人?是不是自己的話太過抽象?是不是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節奏太快了?在陪孩子練琴的過程中,我就發現自己的節奏一旦加快,孩子跟不上就會很容易放棄。這並不意味著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太弱,需要鍛煉。而是我自己太過心急的後果。6歲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依循唯樂原則。尊重孩子的這個特點,增加學習的樂趣而不是試圖磨鍊孩子,才是這個階段最理想的教學方式。

n

第四,知識的能力。幼兒階段的輸入,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寫到,Lenin和Jesuits都曾經說過,給我一個孩子,讓我陪伴他生命最初的七年,那麼我將一輩子擁有這個孩子。他還寫到,「認知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幼年時期對世界的認識同樣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影響力。」孩子在自主觀察世界的過程中其實是在依據他們所觀察到的各種特徵進行分類。比如說一個不到六歲的孩子會把小丑魚和海星歸在一起,把小雞小鴨歸在一起,因為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這種歸類是不完善的。他們會很自然地把鯨魚和大鯊魚歸為一類,因為兩者都生活在海里。研究發現有很多人在長大以後接受教育,被告知鯨魚其實是哺乳動物。但是在他們的印象里,鯨魚和鯊魚依舊是一類的。如果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們這個信息,會怎麼樣呢?我兒子兩歲半,能不能接受呢?帶著這個問題,我特意給他講鯨魚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因為鯨魚寶寶直接從媽媽肚子里生下來,而且像人寶寶一樣,會吃媽媽的奶。又給他講鯊魚生蛋,就像雞蛋一樣,鯊魚寶寶從蛋里孵出來,不吃媽媽的奶。他明顯有一點困惑,但是也很快就接受了。早上再問他,他毫不費力地給出了正確答案。

n

正是因為幼兒階段輸入的重要性,我們在選擇進行哪些知識輸入的時候就更加需要謹慎。好的知識可以滋養孩子,不好的知識則會增加孩子不必要的認知負擔。加德納的多元智能包括九個方面:1.語言 (Verbal/Linguistic) 2.數理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間 (Visual/Spatial) 4.身體-運動 (Bodily/Kinesthetic) 5.音樂 (Musical/Rhythmic) 6.人際 (Inter-personal/Social) 7.內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 (Naturalist) 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我們需要在這些方面都給孩子一定的輸入,才能確保孩子智能的全面發展。

n

在輸入信息的時候,尤其是6歲以前的孩子,一定要輸入具體信息才能真正有效,因為六歲以前的孩子主要通過各種感覺來獲得信息。具體指的是孩子能夠看到,觸摸到,感受到,和體驗到的信息。在準備教具的時候就要特別用心。比如說,你想教孩子識別辣椒,最好的辦法不是跟孩子念叨一百遍「辣椒」,而是讓孩子親手摸一摸,親口嘗一嘗。如果想讓孩子學唱歌,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唱一起跳,一起表演歌詞內容。如果不能直接觸摸,也要給孩子看到物品的圖片。現在流行的念經班,目的是很好的,讓孩子早早接觸國學。但是學習方法則是嚴重違背了孩子的學習特點,一味的念誦,最後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實在堪憂。

n

有的人也許會說,這個教學法是在給孩子灌輸信息,限制孩子的想像力,固化孩子的思維。這可是真正的誤解。想像力是大腦的一種處理信息的模式。在通過感官從外部世界獲得信息之後,大腦通過想像力對這些信息進行重建,從而構建自我世界,並且使得知識可以最終應用於解決問題中。通過感官從外部世界獲得信息是想像力不可或缺的基礎。想像力需要素材的積累。一個孩子如果整日里只知道打打殺殺,那麼他的想像力估計就是局限在這個打了那個,那個打了這個。一個孩子從小隻看公主王子的故事,那麼他的想像力大概無外乎就是一個女孩經歷了各種磨難最終和白馬王子牽手然後幸福一生。

n

輸入什麼樣的信息輸入信息的方式同樣重要。雖然都是在給孩子輸入信息,灌輸信息更加強調的是孩子接受信息的結果。三段式教學則強調學習過程的樂趣。這個區別反應在操作過程中,就主要體現在第二階段的鞏固過程。在這個階段,一個真正關愛孩子的老師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增加學習的樂趣,他們會採用各種遊戲的方式,甚至讓孩子來糾正自己。灌輸信息會忽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反應,而三段式教學則會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特點,把孩子們的情緒反應考慮進來,並且進行適度的調整。我的蒙特梭利老師告訴我,孩子如果回答錯了,首先自己的情緒要保持平穩,可以忽視,下次再來。而有的過分敏感的孩子,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孩子調整性格。可以跟她說,「我知道你不喜歡錯誤,錯了就會哭。這一次如果我說你錯了,你可以做到不哭鼻子嗎?」

n

三段式教學用在學校中可以幫助孩子們進行系統的學習。蒙特梭利的課程設置,往往包括日常生活,數學,語言,歷史,地理,動植物,文化等幾個方面,恰好是加德納的幾種智能的體現。

n

把三段式教學介紹給大家是因為這種教學用在家庭當中其實也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的。在學校每天的時間有限。爸媽陪伴孩子的時候卻是什麼都可以交流。去超市看到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去餐館,去旅遊,去健身,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各種知識的輸入。

n

孩童時期的信息輸入對人的一生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信息輸入的方式也同樣不可忽視。孩童時期如果得到一個信息:學習是一種樂趣,那麼這個信息將陪伴他一生。這也是三段式教學最有影響力的一點。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一段加德納的話: Mastering and synthesizing this knowledge is crucial, for it is the knowledge that the child will bring with her to school. As I have already suggested, this knowledge is also robust; its durability will help the child assimilate formal knowledge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it but will hinder the child in mastering knowledge that conflicts with these basic, deeply entrenched ways of making sense of the world. (The Unschooled Mind. p.83)


推薦閱讀:

TAG:蒙特梭利 | 家庭教育 | 幼儿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