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哲學「已死」與新的啟蒙之思(精彩演講)

當代哲學與新啟蒙

作者江怡(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來自江怡教授在浙江大學東方論壇的演講|授權刊登

傳統哲學的啟蒙概念

康德認為啟蒙就是破除人類的一種愚昧幼稚的狀態。所謂幼稚,表現在人們有理性能力,卻很少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因此他對啟蒙概念的理解,是要每個人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不在別人的支配之下正確地使用理性能力

我曾經提出一個觀點,「後現代哲學就是當代哲學中一種新的啟蒙運動」。這個觀點出來之後,引起了國內的討論和爭議,怎麼把啟蒙概念和後現代結合起來,我們又該怎麼理解?今天我不是在後現代的意義上來談啟蒙,我是將整個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演變過程看作是一個新的啟蒙運動。那麼我們在什麼意義上說這個啟蒙的概念呢?首先要分析什麼是啟蒙。

這裡簡單回顧一下,歷史上對啟蒙的一個理解,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啟蒙概念。 1784年,德國的一個科學院曾經作了一次徵文,題目就是《關於啟蒙的定義》。大家知道,17、18世紀的時候,法國與德國都對啟蒙的思想有大量的討論。 1784年6月,德國有個政治思想家叫門德爾松,寫了一篇文章《什麼是啟蒙》,提出了他對啟蒙的解釋,主要是把啟蒙的概念理解為一個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如何運用我們的理性能力的問題。同年11月,出來了一篇回應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我們都熟悉的康德。康德的文章進一步澄清了對啟蒙概念的理解,認為啟蒙就是破除人類的一種愚昧幼稚的狀態。所謂幼稚,表現在人們有理性能力,但卻很少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因此他對啟蒙概念的理解,是要每個人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不在別人的支配之下正確地使用理性能力。

由此可以看到,在傳統的啟蒙概念中,有幾個不同的路徑。

第一,德國的啟蒙運動思想是來自於法國的啟蒙運動。也就是說由法國興起的啟蒙運動,直接導致後來整個歐洲大陸的思想運動。法國的啟蒙運動,是我們所熟知的,從孟德斯鳩開始一直到狄德羅。整個啟蒙運動的發起,主要針對中世紀宗教神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使人們從宗教神學的意識形態當中解放出來,充分認識到人們的理性是如何支配人的行為的,人的理性活動不受宗教意識的支配,而完全受自己和自然本性的支配。在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裡面,什麼叫法?就是完全出自於本性和天性而獲得的能力。

第二,所有的法都出自於自然本性,而這個自然本性在法國的啟蒙運動思想家看來就是人的理性能力。在18世紀初期,大家討論關於啟蒙的概念,主要是基於對崇尚理性而反對宗教信仰的思路展開的。

我們在讀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給我們提供的文本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談到一個話題,就是討論社會的重新建構。就是說法國大革命除了崇尚自然的本性之外,目的是要構建一個符合人本性的社會。在這個意義上,他們關注的不是個人的理性能力,而是公共的理性能力。也就是說,在一個公共領域當中如何建構一個社會機制,來保障個人的權利和個人的自由。這是法國大革命非常重要的出發點。我們看到門德爾松是繼承了法國大革命以來的觀念,他對理性的強調,主要朝向的是社會建設,而不是個人理性能力的發揮。

但是到了康德那裡,情況發生了變化。康德所提出的啟蒙概念主要是教導人們,擺脫那種愚昧幼稚的狀況,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在康德的概念當中,他對理性的強調不是基於一種社會的考量,而是基於一種個人理性能力的考量。所以我們經常會說,德國哲學跟法國哲學有很大的區別,其實他們在問題的趨向上有很大的差距,到今天為止還是這樣。

所以說,康德哲學是開啟了新的啟蒙觀念。就是說他使得人們開始真正意識到,啟蒙不是對社會進步的要求,而是對人類理性的要求,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由於這個觀念,才導致了對權利與善的討論。

那麼,啟蒙究竟是在哪種意義上被認同的?其實在18世紀,人們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啟蒙概念。我們很多人說的啟蒙概念雖然是從康德的意義上談的,但實際上不完全相同。比如說,今天我們還在討論五四運動給當今社會和國家帶來的遺產,在五四運動期間,我們談的啟蒙概念其實已不是個人自由的概念,而是一個救亡圖存的概念。這種啟蒙的概念是強調社會意識的,而不完全是個人理性的張揚。不同的啟蒙概念,也影響到了後來哲學家對啟蒙的不同理解。其實我們說的啟蒙的新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以往哲學家對啟蒙的不同解釋,這個「新」只是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不同。

新背景下理解啟蒙

在傳統的哲學裡面,讓我們發亮的東西是理性,是人的理性能力。在今天如果還有東西讓我們發亮的話,那就是給我們開不同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不同的光,不同的光折射出來,形成對世界五彩繽紛的理解。所以現代啟蒙觀念,不是統一的啟蒙,而是一個多元化的啟蒙觀念。

那麼新啟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啟蒙?在這種新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啟蒙本身的意義?

傳統的啟蒙概念,無論是康德,還是門德爾松,無論是把啟蒙理解為個人理性能力的張揚,還是對於公共理性的一種宣揚,他們都強調了把理性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當把人規定為理性動物的時候,我們本身就是運用理性的能力在做事情。

當然,我們不能滿足於人是有理性的,今天的哲學家們要懷疑的是,我們為何把人規定為有理性的動物?換句話說,當把人規定為是有理性的動物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已經給人類設定了一個障礙——人是有理性的,所以我們只能按照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但是,我們的理性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一種先在的結構,規定著我們按照理性的方式來討論問題和認識世界,因而科學的方式,本身就成為認識世界的一種先在的結構,這樣的結構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其合理性和根據何在?這是哲學家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當代哲學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不需要權威,不需要支配,這是當代西方哲學很重要的想法。也就是說,哲學討論中的多元化也是哲學觀念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的思想,在整個20世紀哲學思維方式當中越來越明顯,到今天為止仍然如此。即,把啟蒙看作是一種崛起的觀念,不再把這樣的主體的觀念和統一的觀念看作唯一的,而是把幾乎人類所思考到的各種不同的緯度,理解為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

有一個做房地產的朋友對我說,他很喜歡維特根斯坦,因為可以從他的書中讀到很多令人反覆思考的問題。這就是當代哲學的一個特點,很多哲學家並沒有給我們描繪一個完整的觀念發展的歷史圖景,他們給我們描述的只是不同緯度的生活片斷。這種斷裂性和增補性構成當代哲學的內容。

相對於新啟蒙,其實反啟蒙就是說,要改變原來對某一個思想統一的理解,而堅信有各種不同的思想觀念同時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我們知道啟蒙這個詞本身是很普通的,是發亮、發光的意思,但是什麼東西使我們發亮,沒有告訴我們。在傳統的哲學裡面,讓我們發亮的東西是理性,是人的理性能力。在今天如果還有東西讓我們發亮的話,那就是給我們開不同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不同的光,不同的光折射出來,形成對世界五彩繽紛的理解。所以現代啟蒙觀念,不是統一的啟蒙,而是一個多元化的啟蒙觀念。這個想法恰恰是來自於20世紀到21世紀的哲學發展歷史。

當代哲學新特徵

當代哲學是從歷史走向現實的過程,同樣也是從思辨走向分析的過程。這樣的脈路就是當代哲學的思路,能夠折射出當代哲學的基本特徵。

所以我有時候說,哲學需要一個歷史的沉澱,才能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哲學家提供的思想觀念。康德已經去世200多年了,我們回頭看康德的思想,康德的哲學的確非常重要,他給我們設定了許多今天我們仍然在討論的哲學問題。用這樣的觀念來理解當代哲學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的區別。我把當代西方哲學的特徵歸結為以下這幾個方面:

首先是顛覆了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當代哲學是從歷史走向現實的過程,同樣也是從思辨走向分析的過程。這樣的脈路就是當代哲學的思路,能夠折射出當代哲學的基本特徵。所謂從歷史到現實的描述,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哲學家們越來越傾向於關注我們當代的生活狀態。人的存在狀態規定了存在本身,人存在的現實性直接決定了人存在的潛在理性。當代哲學家更多是以現實的方式來考證人的歷史存在。

我們經常說當代西方哲學拋開了傳統哲學思辨的方式,所謂思辨的方式就是說,以概念推演的方法來反思概念本身。思辨是一個反思的過程。今天哲學家們很少說到思辨的概念,就是說不在思辨的意義上做哲學了。從現象學和分析學上看,他們都比較注重以一種對具體問題展開的方式來討論哲學。在歐美哲學家那裡,這或者是表現為一種邏輯的分析方法,或者是表現為意識的呈現方式。無論是對語言的分析,還是對意象觀念的分析,都體現了對傳統思辨方法的放棄。

第二,傳統哲學話語方式的改變,這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當代哲學家到底給出了什麼樣的話語方式?首先是以意向論的方法取代了傳統認識論的方法。意向論的方法就是對意象內容和對象的分析方式。意向性的分析方法建立在一個描述的基礎之上,我們對意象對象的解讀,是建立在意象活動分析之上的。而分析哲學裡面對語言的分析,構成了對語言意語的分析過程,語言的分析不是一個簡單的語義分析,還包含了人們用語言來表達思想過程,就是說思想內容正在成為分析哲學討論的話題。傳統的認識論是討論知識的基礎,認識的形成,認識能力的範圍,在現代的哲學中已經被轉化了。

簡單地說,今天我們所討論的認識論,其實就是一種知識論,但是與傳統的認識論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說,今天說的知識論更多討論是關於知識本身的性質的規定,但是在傳統認識裡面不只是討論知識的性質,更多是知識的來源和知識整個的形成過程,但是今天我們更多是討論知識的性質本身。

第三,以生存論的方式討論道德論。今天我們對道德論的討論,其實是建立在生存論的基礎上的。所謂的生存論的觀念,是指以人的存在狀態本身來規定人生活的道路的選擇。人的生存狀態決定了人的道德趨向,決定了人的價值觀念,甚至人的認識方式。這個意義上說,當代哲學家們,更願意用一種生存論的方式,討論道德問題。

第四,形成了新的哲學研究領域。比如 「二級哲學」的形成,概括而言就是說,關於某一個研究領域的哲學,是我們今天當代哲學中討論比較多的問題。例如,科學的哲學更多是從科學哲學的意義上考量科學的問題,心理學哲學討論的是心理學裡的哲學。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 「一級哲學」,就是傳統的認識論和倫理學。延續到今天,哲學家還是在討論這樣的問題,並非只是在討論語言哲學問題,而是在語言哲學和科學的領域當中,仍然在追問本體論問題、認識論問題、倫理性問題,但是以一種新的方式展現出來的。

事實上,哲學的概念,本身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在所有的知識體系背後,有一個討論其他所有的知識部門所不考慮的問題,就是關於存在的根據問題,也叫 「理論的哲學」。而這個理論的哲學才是第一哲學,比其他的哲學更重要。把所有的哲學奠基在某一個哲學之上,被奠基的哲學就是第一哲學。只有在這樣的討論背景下,才能理解哲學的問題。無論是哪一種哲學,科學哲學、語言哲學、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文化哲學、歷史哲學等,都體現了「二級哲學」的一個研究路徑,一種對研究領域的劃分,很大程度上構成了當代哲學的一個特徵。

何謂當代哲學的新啟蒙

哲學的終結是每一個時代的話題,它體現了一個時代對哲學的解釋方法,並不是真的意味著哲學本身的終結,而僅僅是意味著一個時代對哲學的理解方式可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通過對當代哲學特徵的描述和前面所說的啟蒙概念的理解,最後還原到當代哲學啟蒙的觀念。

第一,當代西方哲學是一個沒有權威的哲學時代。近代哲學比較容易理解,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們對於知識構成方式的理解。但是當代哲學已經不再有一種統一的理念,可以用來影響和支配其他哲學家的思想。我們這裡所說的權威就是,後來哲學家的研究方法,一定是依據以前哲學家所提供的問題,包括話語方式。

第二,哲學的社會作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個美國哲學家來中國做報告,當時他就說了一個觀點,哲學在美國已經被邊緣化了,不僅是在學術領域,而且在人類現實生活中也被邊緣化了。這種邊緣化反映了哲學本身的發展過程,哲學不再承擔著一種拯救時代命運的使命,更多地變成了某些人思考社會和自我的一種方式了,不再承擔社會功能了,沒有重大的社會作用。而在近代哲學裡面,很多都承擔這樣的作用。反過來說,如果還有這樣的功能的話,更多不是一種推進和積極的作用,而是一種消極的作用。

第三,哲學不再是極少數人可以討論的話題了。今天我們很多人會覺得哲學學院跟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社會學科放在一起,很奇怪。但現實是,哲學專業在我們整個學科里所佔比例是非常小的。據統計,哲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在全國各個專業的博士生導師里占的比例只有0.14%,已經不算是一個被強調的學科了

這種情況說明,哲學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位置,已經不再是一個專業學科應當出現的位置。很多學校特彆強調學科專業背景的多樣化,一些哲學專業的本科生,想要再去讀邏輯學的研究生,有時候導師就會因為他沒有自然科學的背景而不考慮接收。在過去的哲學專業教學當中有自然科學的課程,比如物理、高等數學、化學、生物學等等。但是,現在哲學本身已不再作為大家共同學習和研究的專業,而是融合到每一個學科的學習和研究過程當中了。

當我們把哲學看作是可以解決我們謀生策略和處理個人與社會關係的一種方法的時候,這個時候哲學產生的作用,就不再是作為一種理性的討論能力的方式,而僅僅是處理個人與社會,處理人面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的時候給出的一種態度,是一種策略,是一種政策性研究。

哲學被劃分到管理學,這樣的劃分不是偶然的。在西方有一些哲學系是跟公共政策、管理學等放在一起,甚至有一些哲學家會有意識地研究公共政策問題。特別是今天所理解的西方政治哲學,大量涉及到公共政策的問題,以及全球化的問題,其實已經不再是經濟學的問題,也不是當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問題,更多是被放到哲學的層面上來討論的公共性話題。

哲學本身作為與人相關的學科,哲學的討論應當跟人密切聯繫的,應當是討論人的哲學。今天有許多關於「人學」的說法,比如康德的「人學」,其實是指康德的人類學。這裡所說的「人學」其實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就像馬克思說的,所謂的哲學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的哲學。現代哲學說人的哲學是說,人是一種現實的存在狀態,以對人的現實存在狀態的哲學討論,來引發我們對人性的重新理解。

當然,任何一種哲學都是一種時代的象徵。但是有一點要強調的,當把哲學看作是時代的精華的時候,恰恰體現的是哲學能夠超越這個時代的普遍性特徵,使它得以成為這個時代的精華。康德哲學之所以今天仍然在討論,是因為康德的哲學不僅僅是18世紀法國哲學、德國哲學的精華,恰恰體現了人類重新認識自我的一種特殊方法,而這種方法不斷地引起我們的討論,讓我們思考。如果按照康德的說法來理解哲學的話,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討論哲學?值得每一個哲學家思考。

今天,當我們討論西方哲學的時候,時常聽到哲學的「喪鐘」不斷地響起。但是,哲學的終結實際上是每一個時代的話題。哲學的終結是一種思想的開始,其實這個思想就是一種新的哲學。這種思想是對人的存在狀態的一種重新思考。「哲學的終結體現了一個時代對哲學的解釋方法,它並不是真的意味著哲學本身的終結,而僅僅是意味著一個時代對哲學的理解方式可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所以當一個哲學家提出哲學已經終結的時候,意味著一個新的哲學時代的開始。這是當代哲學可以給我們提供的一種新的啟蒙思想。

推薦閱讀:

返回原樣的世界——尼采與海德格爾

尊嚴與自由:鄧曉芒縱論古今中外大哲學家眼裡的「人的幸福感」

孫周興:尼採的「悖論」,在啟蒙與反啟蒙之間

誰見過「思想」?|尚傑評德里達對形而上學的批判

江怡:為什麼說德國哲學的魅力在於揭示真理,而非描述事實

維特根斯坦:一個西方哲學的幽靈|江怡


推薦閱讀:

思想真的是一種傳染病
(三維樹)用這方法,你也可以「像哲學家」一樣說話有深度
讀魯惟一《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隨筆

TAG:康德ImmanuelKant | 启蒙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