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這樣誤解抑鬱症讓我很抑鬱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一起來聊聊抑鬱症。

抑鬱症,這個名詞對很多人來說都不算陌生,跟它掛上鉤的名人數不勝數,其中包括丘吉爾,阿加莎·克里斯蒂,梵高,伍迪·艾倫,金·凱利,張國榮。

但絕大部分人從未真正了解過它,對它抱有重重誤解。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香港文華東方酒店24樓墜下,自殺離世。他生前受抑鬱症困擾多年。)

所以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抑鬱症,消除對它的誤解。

誤解1:抑鬱症就是心情不好?

抑鬱症並不是簡單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疾病

與很多複雜疾病一樣,抑鬱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抑鬱症的發生受大腦中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水平影響。

抑鬱症的主要表現是持續悲傷,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同時沒有能力從事日常活動,並且這些現象持續至少兩周。

此外,抑鬱症患者通常還具有以下一些癥狀:精力減退;食慾改變;睡眠更多或更少;焦慮;注意力下降;猶豫不決;躁動;感到一無是處、內疚或絕望;以及有自殘或自殺的念頭。

我有隻黑狗,名叫抑鬱症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p0391drtydv.html

(世界衛生組織的抑鬱症宣傳視頻:我有一隻大黑狗,他的名字叫「抑鬱症」。視頻中,抑鬱症被形象地比作一隻揮之不去的大黑狗。)

有人說,抑鬱症像是一場大腦的「感冒」。它可輕可重,有時候很快就會自愈,有時候卻揮之不去。

它的發病率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高,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抑鬱症患病率為6.1%,據此推算,中國抑鬱症患者超過9000萬人

誤解2:「想開點就好了」?

你可能也曾經對向你傾訴煩惱的朋友說過這句話:「想開點就好了。」但這卻是抑鬱症患者最不喜歡聽到的句子之一。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雖然有些人在有些時候可以幸運地自愈,但大部分人都需要經過規範的治療才可能好轉,一句簡單粗暴的「想開點就好了」並不能幫助患者解決任何問題。

對於一個健康人而言,大概很難想像早上努力了很多次也無法起床最後在被窩裡絕望大哭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健康人與抑鬱症患者間這種日常感受上的巨大鴻溝,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溝通上的障礙。但少下簡單粗暴的結論,彼此體諒和理解,是無論什麼時候都好用的溝通準則。

誤解3:「性格有缺陷/不夠堅強/腦子有問題的人才會得抑鬱症」?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患者間的病因和病情發展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壓力、重大打擊等的確可能成為抑鬱症的誘因,但也有很多患者在發病前毫無徵兆。正因為抑鬱症如此複雜多變,科學家們至今仍對它所知不多。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患抑鬱症並不代表這個人「性格有缺陷」,或者「不夠堅強」,甚至是「腦子有問題」。他們只是比健康人少了一點運氣。

可這樣的論調影響了很多人,可以說這是世人對於抑鬱症患者最嚴重的誤解,因為這樣的「污名化」使得抑鬱症病人在疾病壓力之外還背負了額外的社會壓力,他們也因此更加不敢敞開心扉,向身邊的親人、朋友和愛人求助。

今年世界衛生日的口號之所以定為「一起來聊聊抑鬱症」,就是為了強調「談論」抑鬱症很重要,因為這是病人恢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談論抑鬱症,無論是與親友談,與醫生談,無論是私下談還是公開談,都可以幫助破除抑鬱症的污名,促使更多患者能夠鼓起勇氣尋求幫助。只要願意尋求幫助,抑鬱症患者就有更大的可能堅持治療,對抗自殺自殘的危機。

(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世界衛生日的宣傳圖之一)

抑鬱症和基因有關嗎?

在過去的許多年中,不少科學家都嘗試找出影響抑鬱症的基因,但沒有人成功。畢竟這樣一種複雜的疾病,病人的表現又如此各異,干擾因素太多了,研究困難重重。

可是2013年,一個叫做Jonathan Flint的科學家成功找到了和重度抑鬱症相關的兩個基因。而他的成功和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選擇了中國女性作為研究對象。確切的說,他選擇了漢族女性作為研究對象,這樣選擇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中國的漢人遺傳背景較為統一,可以排除因種族不同造成的差異;第二,在中國抑鬱症的就診率不高,因此去醫院就診的通常都是重度抑鬱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足夠典型。

參與研究的這些中國患者中,有自殺未遂的農婦,有產後抑鬱的年輕母親,有失去工作能力的職場白領。匿名參加完研究,轉身走出諮詢室,她們重又淹沒在人海中,繼續努力生活。「但我會記住她們,」Flint說,「她們是我們所有努力工作的原因。」

八年研究中,中國有59家醫院參與了研究,最後一共收集了6000多個病人的樣本。從這些病人的身上,Flint驚喜地找到了跟抑鬱症相關的兩個基因,其中一個用於編碼一種功能不明的酶,另一個則與人體細胞中負責產生能量的線粒體有關。

雖然這項發現離臨床治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但將來可能會有助於抑鬱症新葯的研發,以及幫助患者得到更精確的診斷。這場茫茫黑夜中的探索,終於看到了一點曙光。

參考資料:

1.WHO 2017年世界衛生日 2017年世界衛生日:宣傳活動的基本情況

2.Heidi Ledford, First robust genetic links to depression emerge. Nature, 15 July 2015

3.《財新周刊》2015年第40期,發現抑鬱症基因

文|綿羊c

圖|君君

其他配圖來源網路

關於基因和遺傳,你有十萬個為什麼嗎?豌豆Sir來為你解答!

訂閱"豌豆Sir"微信公眾號,更多互動更多精彩吧!


推薦閱讀:

如何來看懂SCL90測試評分?
治療抑鬱症用藥過量導致輕躁狂,我該怎麼辦?
現在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說自己得了抑鬱症?
假裝抑鬱去醫院查會被診斷為抑鬱症嗎?
抑鬱症痊癒後是什麼感覺?

TAG:抑郁症 | 原创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