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到底需不需要心靈雞湯?

本來準備如日常習慣那樣睡覺了,卻在睡前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一句讓我足以反思自己生活的話,暫且稱之為『真理』。

當一個人缺乏自律的時候,他做的事情總是在受習慣和即時誘惑的影響,要麼就是被他人的思想觀念所擾,幾乎永遠不可能去做內心真正渴望的事情。

但是我能預料到兩個結果:

  • 第一個結果:那個微博下面的評論中肯定有大量網友嘲諷與之放在一起的『心靈雞湯』們,事實也確實如此

  • 第二個結果:即使這句雞湯讓我現在醍醐灌頂,但是不出三天,我肯定會選擇性遺忘,或者對這句話產生極強的免疫效力,或者與微博下面的同仁們一樣,在很快的將來就從崇拜模式切換為嘲諷模式

而這句話和這句話引發的關聯讓我想起了另外一本最近剛讀完的書,《誰會認錯》,一本帶著頗為俗氣的書名的書籍,但卻被作者以心理學的專業角度通篇闡述了『認知失調』的產生和與之關聯的諸生諸相。如果放到心靈雞湯這個問題上來講,認知失調就是,這句心靈雞湯引發的我對積極生活的嚮往,和我碌碌無為生活現狀的尖銳矛盾。而這種失調的最終結果一般是,人的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保護機制會讓我們失去理智,以各種『合理的證據』讓我們很快安於現狀,恢復到認知失調之前的狀態,也就是回歸到碌碌無為的生活里去。

而我此時相信,自己對心靈雞湯的態度,至少有一部分屬於認知失調的範疇,即,我鄙視心靈雞湯,『雞湯都是坑人的,不能傻逼』,這樣我才能安心睡覺,不為自己碌碌無為的狀態所困擾。這也讓我想起最近一直在草稿中卻未能完成的一篇文章《不能遺忘的初心》,我不想遺忘最初的夢想,卻是在一口一個『現實』中讓自己相信,普通人就應該那樣,工作、結婚、生娃和買房。

如果要回歸事務的本質,也許應該重讀一下這篇文章,《中國式雞湯簡史》

雞湯產生於一個最適合它的時代,壓抑之後,以真善美來促進個人的自我修行,填補了一個社會的真空。卻在之後的流行中被動膨脹和扭曲,直至最後,裹挾著垃圾和真理,與人漸行漸遠。

不排除雞湯包含某些虛假的謊言和信誓旦旦的扯淡,但其中也不乏真理,一味的排斥與認知失調的自我保護,在此時有一種同流合污的快感,從心底去抵制雞湯,順勢而名正言順得碌碌無為。

回到那個高中年代,我也是曾經狂熱的雞湯愛好者,追捧過陳安之也讀過暢銷勵志書籍,至少他們伴隨了我的復讀生活,至今猶記,在復讀時的書桌里放著兩本書,一本余秋雨的《行者無疆》,一本不知作者是誰的《狼道》,每逢第二節課下自習,我都會翻出來讀兩句,後者被我用簽字筆划了無數的重點,相當於整本書。極具氣勢的排比勵志句,不僅讓復讀生活像打了雞血一樣,也讓作文句子多了更多可複製粘貼的內容。甚至在二次高考結束之後,將書送給了一個朋友,外加自己有點癲狂的推薦語。

也許如很多人總結的那樣,真的是因為度過了那個『傻逼』的階段,高年級的自己開始看不起低年級的我,至少,再也不相信QQ空間的熱門轉載,以及,加入了討伐父母微信雞湯的大軍。

我比較擔心的是,假如真的因此錯過了大量『真理』,我是否還應該慶幸,或者是否應該站在所謂的道德制高點繼續去批判那個我們標記為『雞湯』的一切。

『相信』雞湯有一句雞湯式的答案

不成功的人講真理是沒有人信的,只有真正成功的人和假裝成功的人講真理才會有人相信。我們本來反對的是假裝成功的人以及偽裝的真理,卻碰巧反對了真理,並不屑一顧。

不過,寫這個文章並不是為了立馬找到一個清晰的答案,而是有三個理由:

  • 第一,只是借文章來梳理思考,不能來假裝頓悟

  • 第二,我只是想與文章開頭的那句醍醐灌頂的話發生更多的『故事』,記憶深刻,以免忘掉

  • 第三,想試著做一件此時內心真正渴望的事情,寫完這個文章,即使已經凌晨四點了。

推薦閱讀:

如何客觀評價勵志書籍及成功學?
為什麼有的人成功學書籍看得比較多,不僅沒起到多少勵志的作用,反而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TAG:心灵鸡汤 | 励志书籍 | 反思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