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 -《增長黑客》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

為了做 Klib 海外推廣,特意看了這本書。

用黑客式的方式帶來用戶增長,既酷炫、又實用;而且,非常適合獨立開發者,因為自己有開發能力,還能全面掌控自己的產品。比如,像 SEO 優化帶來更多流量,則是性價比非常高的事。

全書主線清晰:定義出好的產品 > 獲取用戶 > 激發活躍 > 提高留存 > 增加收入 > 病毒式傳播。而且,在各個環節輔以案例進行介紹,很清晰。

不過,看書歸看書,真正要有收穫,還是要實操。尤其是在做了某項具體優化後,能真切地看到用戶數據增加,那種感受,應該很深刻、很爽。計劃 4 月份從網站 SEO 優化開發,希望能早日體會到這種感覺。

-----

一些書摘(使用 Klib 導出):

  • 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用「技術」來讓產品獲得有效增長。
  • 徒手起家的創業者掌握的資源有限,能夠仰賴的更多是一些幾乎零成本的方式,比如交換流量、撰寫軟文、申請報道、邀請轉發等。
  • 他們通常採用的手段包括A/B測試、搜索引擎優化、電子郵件召回、病毒營銷等,而頁面載入速度、註冊轉化率、E-mail到達水平、病毒因子這些指標成為他們日常關注的對象。
  • 我們可以將增長目標拆分並概括為「AARRR」轉化漏斗模型,即:
    • Acquisition(獲取用戶)
    • Activation(激發活躍)
    • Retention(提高留存)
    • Revenue(增加收入)
    • Referral(傳播推薦)
  • 數據分析就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互結合,不斷驗證的過程。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分析數據、驗證或推翻假設,最終抽絲剝繭,逐漸接近真相。
  • 當事情『按計劃』進行時,沒有人會驚慌,即使這個計劃是可怕的。
  • 原本隸屬複雜產品中的一個功能子集,最終以其簡單的概念和聚焦的特性贏得了用戶的青睞。
  • 真正的浪費不是上班刷微博,不是開給員工高於市場標準的工資,也不是沒有談到最優惠的廣告報價。真正的浪費是在錯誤的方向大踏步地高歌猛進,走得越遠,就越與成功背道而馳。在如今這個技術井噴的時代,一樣東西「能不能造出來」早已不是問題,該冷靜追問的是這樣東西究竟「該不該造出來」。成功地執行一項沒有意義的計劃是導致失敗的致命原因。
  • 當你試圖在產品上增加一些功能以確保它的「完整性」和對某些極端情況的應對能力時,這意味著只能推遲正式進入真實市場接受用戶檢驗的時間。
  • 強行讓一輛殘破的二手車在高速公路上以全速衝刺,開得越快就越容易傾覆散架。
  • 缺乏成熟產品做依託,再強力的推廣也無濟於事。
  • 1.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偽需求
    • 相比產品經理靈光一現的錦上添花,紮實地滿足既有需求的雪中送炭或許更為可貴。
  • 2.判別需求是否屬於剛需
    • 選擇剛需作為產品切入點,能夠減少前期項目風險和後期推廣阻力,但面臨的競爭也更為慘烈。
  • 3.研究需求量是否夠大,市場是否夠肥
  • 4.衡量需求的變現能力
  • 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簡稱MVP)
  • 如果問開發一個MVP必須具備哪些模塊,那麼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除了待驗證的基本功能外,反饋渠道、公告看板、自動升級和使用行為統計這四件事必須納入考量。
  • 對不同用戶設置不同的後台功能開關,進行新功能的灰度發布,也是避免失敗的一種方式。
  • 你雄心萬丈地公布一堆開發計劃,還沒發布就受到用戶們的強烈期待,但當功能實際開發完畢上線後,卻發現鮮少有人會真正用到——既然是免費的,人們總是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不管實際上是不是真的需要。
  • 避免被用戶口頭意見帶到溝里的另一種方法是,不要問他們喜歡什麼,而是看他們是否願意為某項功能付費。
  • 所謂產品蝗蟲,是指那些產品目標用戶以外的圍觀群體,他們往往並非沖著滿足自身需求來使用你的產品,而只是單純好奇的觀光客、尋找項目的投資人或是來做競品調研的產品經理。
  • 常用的搜索引擎優化方式包括提高關鍵詞的密度和權重、增加長尾關鍵詞數量、建立外鏈、優化頁面結構等。一般來說,搭建清晰直觀的頁面結構、填充符合主題的高質量內容、維持有規律的更新、儘可能獲取高權重網站的鏈接推薦,能獲得更佳的搜索引擎排名。
  • 通過維基百科建立反向鏈接
  • 在新聞資訊的信息流中溫柔地詢問這些用戶「您是否喜歡本產品?」,以此將打擾降到最低。如果用戶選擇了「喜歡」,則Circa的下一步是詢問「是否願意去App Store為我們打分?」;當用戶再次點擊確認,這才會被引導去App Store的下載頁面
  • 應用市場通常會為新上架或剛更新了版本的應用賦予短時間內的高權重,在此期間,越多下載,排名躥升越快。
  • 開放的態度是根本,與其將服務封閉起來,敝帚自珍,不如將其中一部分有價值的內容開放輸出給網民,在網民的自發傳播中擴張地盤。這成為許多初創公司跑馬圈地的一招妙法。
  • 所謂的增長就是設法在產品的曝光量和轉化率上雙管齊下,盡全力優化。你需要做的就是衡量產品的哪些特性最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然後通過測試驗證,並使它成為產品的增長引擎。」
  • 長文案的「滑梯理論」:優秀的文案,應當讓閱讀者有種乘坐滑梯的感覺,即順著你預先鋪設的軌道一路順暢地滑下去,走完全程,到達終點。而標題、副標題、題圖的所有作用只在於讓讀者閱讀正文的第一句話;至於正文第一句話的核心價值,則是讓讀者繼續去閱讀第二句話,以此類推。
  • 一款產品本身或許有諸多特性,除此之外,使用技巧、同類對比、幕後趣事、未來計劃等,都是值得一寫的宣傳素材。
  • 文章的謀篇布局可以遵循以下順序:簡要概述→話題事件→核心特色→主要功能→團隊訪談→未來計劃→有獎活動→轉化引導。
  • 核心特色:也就是俗稱的「賣點」。賣點又分為一級賣點和二級賣點,其中一級賣點最好只定義一個,將其充分強化後深深打入用戶的腦海中,二級賣點一般有兩到三個。如
  • 人們喜歡聽故事。團隊訪談能將冷冰冰的產品推薦轉向帶有人情味的輕鬆交流氛圍中,使讀者通過字裡行間更加了解產品背後團隊的風格理念,從而產生認同感。
  • 描繪產品未來的規劃,既可以解釋產品當前版本的不足,向用戶表露改進的決心,引發期待,也能夠起到煙幕彈的作用,迷惑競爭對手。
  • 披露未來計劃時有兩個忌諱,一是忌畫大餅,提出不切實際的發展計劃,今天剛上線1.0版,馬上雄心勃勃昭告天下要推出開放平台;二是忌太過誠實具體,以至於暴露商業機密。比較好的做法是只披露未來一到兩個版本內會做的事情。
  • 不要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
  • 當路邊小吃攤主熱情洋溢地問你「雞蛋灌餅是加一個蛋還是兩個蛋」時,原本並不打算吃餅的你是否也曾因此莫名其妙就掏錢了呢?
  • 每次搶奪打車紅包隨機金額最大的,永遠屬於那個從來沒有用過滴滴打車的人。
  • 遊戲的四大決定性特徵:目標、規則、反饋系統和自願參與。
  • 留住已有的用戶勝過拓展新的客戶。也就是俗稱的「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
  • 一款起初簡單的產品,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會逐漸變得形態臃腫、模塊堆疊,原本輕盈單純的質地,不可避免地承載起越來越多的商業目標。如果手段生硬,不顧忌用戶體驗,則將形成騷擾,造成用戶的反感和流失。
  • 關注產品的次日留存率,可於第一時間發現產品新版本的品質變動和渠道優劣;而7日留存則可反映出用戶完成一個完整體驗周期後的去留狀況;至於30日留存,則更能反映出一次版本迭代後的穩定性,輔助判斷產品的演進方向是否合理。
  • 渠道留存也是一項值得鑽研玩味的指標。由於渠道來源不一,用戶質量也千差萬別,所以有必要針對渠道用戶單獨剝離進行留存率分析,選擇留存率較高的優質渠道進行重點投放。
  • 像這樣審慎地進行每一像素的開發,寧可麻煩自己,也絕不拖累用戶。抱著這樣的覺悟和誠意去用心做產品,相信一定能讓用戶感受到。
  • 有損服務,顧名思義是指刻意輸出在品質上存在某些損失的服務,目的是以此犧牲換取其他方面(速度、穩定性、成功執行的幾率)的優化。
  • 讓100萬人付費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獲得10億用戶規模。
  • 由於顧客都傾向於低估產品價值,因此體驗產品的最佳定價應該以一個較低的價格開始,當顧客發現產品價值時,再逐漸抬高價格。
  • 當你在使用免費服務時,你自己就是商品。
  • 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在用戶身上再也「薅」不出羊毛,那麼服務提供者很有可能「翻臉比翻書快」,徹底將免費服務終結。
  • 免費模式的前提是你的用戶基數足夠大,並且能夠提供邊際成本更低的標準化服務。魯本說,像是Pandora這樣體量的音樂服務提供商,付費率約為1%~1.7%,Evernote全球的付費用戶約為0.5%,其中2%會持續成為年費用戶。對用戶基數龐大的產品而言,這尚且說得過去,但對小團隊的產品來說就難以接受了。
  •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原本理性的個人一旦結成群體,便容易智商盡失,輕易被影響操縱。
  • 今天就得到執行的好計劃要遠勝過明天的完美計劃。
  • 不要在意有多少人喜歡你,關注那些真正熱愛並使用你產品的人。
  • Github用這個收費策略,巧妙地向有高級需求且有付費能力的客戶收到了錢,而並沒有令絕大部分免費用戶感到反感。
  • 我們學到了先交付,再修bug。與其遙遙無期地緩慢開發,不如快速交付一版,看用戶們會怎樣使用它。
  • 美麗說移動客戶端有兩個設計原則。第一,一個應用只做一件事;第二,讓用戶達到想要的內容不超過三步。
  • 讓自己慢下來,別老跟人家比來比去,先把用戶體驗修鍊到極致再說,其他都是浮雲。
  •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推薦閱讀:

TAG:运营 | 推广 | 营销策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