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華文化基因系列——重解道德經 前言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道德經》或稱《老子》是春秋時期出生於陳國的老聃所著,他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見周室衰微,欲隱居避亂,途徑函谷關時,在守關令尹喜的請求下,寫下了此書。

僅僅五千字的《道德經》可以說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根本經典。其內容主要是寫給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的,實為「內聖外王」之學,因此被譽為「萬經之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文發行量最多的文化經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追根溯源,無不與老子和孔子這兩位同時代哲人的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代表作《道德經》和《論語》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兩千五百年,時至今日仍是中國人的必修課。

相比於《論語》的入世之學,《道德經》似乎沒有那麼接地氣,其文辭飄忽、玄奧難解,兩千多年來對《道德經》的註解之書至少有上千種,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然而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解讀的偏差,而是《道德經》的誤傳。世傳的通行本《道德經》均是以三國時期的魏國青年學者王弼(其去世時年僅24歲)根據當時所收集到的版本而編撰的《道德經注》為底本進行譯釋的。而隨著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和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相繼出土,將《道德經》的版本向前推進了500年。我們由此發現,通行本《道德經》與上述古本之間的差別之大實在令人咋舌。

經國內外多位學者研究比對發現,王弼本《道德經》對老子原著的改動多達700餘處,導致原文350多句話中有160多句發生了重大改變,其中僅因避諱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昭帝劉弗五位皇帝的名字而產生的變異就達100處之多,甚至連《道德經》道篇與德篇的先後順序都給顛倒了。其實由於古代竹簡保存不便,散失錯簡極為常見,很多地方非常有可能在王弼之前就已經改動過了。正所謂:老子五千言,錯簡兩千年。

如此大規模的文字錯亂,使得《道德經》所表達的思想早已產生了巨大的變異與分歧。難怪歷史學家蒙文通說:「我國舊籍之訛誤紊亂,無過於《老子》。」而他說此話時,馬王堆和郭店的古本《老子》還沒有出土呢。

鑒於此,本人希望以體現老子本意為原則,以郭店竹簡和馬王堆帛書為參照底本,在參考陳鼓應、任繼愈等幾位大家註解的基礎上,對《道德經》重新進行一次現代視角的解讀。並希望藉此讓廣大對《道德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了解到更貼近真實的老子思想。

佛說:「法無定法」。任何思想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進化都應「與時俱進」。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唯一不變的就是進化。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根源和智慧結晶,值得傳承和借鑒。但一味崇古,自然會落入教條主義和重蹈覆轍的窠臼。希望大家用揚棄的態度來看待傳統文化,一些誤解需要澄清,某些觀點可以質疑,智慧精華共同發揚,迷信糟粕應該放下。

那麼從兩千多年前的先人所總結出的道與德之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發和反思呢?我將陸續推出《中華文化基因系列——重解道德經》,請大家繼續關注。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