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木桶中的水多一些,與成長相關的那點事
知識好比是水,
一個木桶可以盛多少水,取決於最低的木板,
一個木桶能不能盛水,取決於它的底板漏不漏水,
一個木桶有沒有水能倒入,取決於有沒有拿掉木桶上的蓋子。
你能學習到的知識,取決於木桶里還剩下的那部分的水。
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木桶理論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學習上應用木桶理論引出的思考。
在木桶理論中已經說明白「一個木桶可以盛多少水取決於最低的木板」。短板的存在會讓我們裝的水(學習到的知識)變少,索性好歹是有水可以裝的。
還有兩種的情況,如果撞見,木桶里可能連一滴水都沒了。
第一點,木桶的底板漏水
我們所處是知識爆炸的時代。這個時代,能夠收集到大量的信息,比如說朋友圈的調侃,微博上的雞湯,平常看的新聞、同事間互相流傳的八卦,等等等等。但是這些信息還僅僅是信息而已。這些知識即使看的再多,聽的再多。對你的成長几乎不會有任何影響。
那什麼才會對成長有影響呢?我覺得只有極少數改變自身行動的信息,才是一切知識學習里那塊基礎的底板。沒有優質的信息輸入及對應的踐行,就相當於擁有一塊會漏水的底板,你輸入多少就漏多少。其他的木板再高其實也無濟於事。勤奮和努力全部付之東流。
所以呢,學習這東西最終靠的並不是快速大量。選擇信息更重要。否則的話你就可能一切信息照單全收,然後通過勤奮拼搏把自己腦子弄成一團漿糊,到頭來和你的目標漸行漸遠。從輸入的時候就應該嚴格把關。進行有效的內容篩選,把這種篩選用於踐行。
第二點,你在認真學習的時候有沒有拿掉木桶上的那隻蓋子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有很多時間我們花了大筆時間去學習。比如去聽大師們的話,去學習朋友們的優點。最後感覺自己得到了一碗雞湯,生活該怎麼樣依舊怎麼樣,沒有任何的改變。
這個有可能是由於你下意識的拒絕,它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習慣性防衛。
比如,別人同我開會討論時說:「張鼎,你的PPT怎麼紅一塊青一塊的,拿給客戶看多沒有水準。」此時,我的第一反應可能不是去思考PPT是不是有問題,對方說得是不是事實;反而我覺得他是在針對我、指責我水平的不好,我就會回擊:「老闆們看的懂最重要,你不了解」。
實際情況大致如此,有時候習慣性防衛會影響的強我們會感知到,有時候會影響的弱我們感知不到。但是一旦出現,我們都是絕對不會想要去接受這些觀點的。我們內心懼怕我們的想法被人看出來是很幼稚的,讓人家覺得我們就是傻子。這就好比木桶上加了個保護的蓋子,可以把木桶很好的給保護起來。但保護的同時水也進不來了,阻擋我們進步。其實有習慣性防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已經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反應——那就會陷入無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我們將自己和自己的觀點牢牢的綁在了一起。一旦觀點收到了威脅就會毫不猶豫自我保護反擊。要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給自己洗洗腦,改變自己的觀念,把自己和自己的觀點隔離起來。相信我自己是好的,但是我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有新的觀點或別人的質疑某些自己做法的時候,先思考是不是有道理,這些觀點能不能幫助我。說不定這就是一個可以獲得啟發和成長的機會。
所謂「對事不對人」其實也是在說這個道理,「事」就是一個選擇或一個處理方式,本身和「人」無關。對這件事有質疑不代表對這個人有質疑。人在這個層面上是好的。
由此出發,我認為大體上的成長路上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是不好的,自己註定了無法提升。我的觀點和行為與我是一體的,受不了別人的質疑。
第二個階段,我是好的,但我的觀點和行為與我是一體的,受不了別人的質疑。
第三個階段,我是好的,我的觀點和行為是用來改進提升的。其他人說的話,都可能是我成長路上的一個啟示,我需要不斷的通過認知的提升使自己進步。
所以,想要真正學習,先要讓自己這隻桶中能夠盛水。這個道理講透了,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一個常識。即使我講了這麼多道理,踐行起來還是很難。為什麼?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知道、清楚一個道理,和堅信、踐行一個道理是兩碼事。
改變我們思維當中已經根深蒂固就有的東西,何其困難。但是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再也回不去了。不斷一起往前就能改變自己。各位同學,一起在這條成長的道路上互勉吧。
推薦閱讀:
※愛好太廣,想學的太多,時間精力不夠怎麼安排好?
※怎樣熬夜學習白天不困?
※零基礎影視後期如何入門?
※有哪些常見但大部分人不認識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