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道
前面講什麼是國學,講今人解《論語》的不妥之處,講研究孔子的材料,講《左傳》與《史記》的真偽,講為什麼《論語》只有半部可解,講《論語》的分章斷句,這些都是鋪墊。今天我們進入正題,從這個「道」字入手,開始解《論語》。
讀《論語》,有人是為了向孔子學習如何待人接物、觀人處事,有人是為了向孔子學企業管理,有人是為了向孔子學如何教書育人,有人是為了向孔子學習「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這沒有壞處,但均是買櫝還珠。讀《論語》,我們最應該留意的是孔子之道,是求道、明道,是如何行道。《論語》承載的是孔子之道,這才是它最有價值的部分,才是它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原因,也是我們讀《論語》的最重要的目的。
【道的含義】
古人的書,特別是經典,很少有廢話,言辭簡略而含義豐富。各位讀古書時若是遇到了這個「道」字,一定要留心,因為含有「道」字的章節,往往是作者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地方。什麼是「道」呢?要了解「道」的含義,先要講到「行」字。?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行」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行」字其實就是一幅簡筆畫,各位可以明白地看出,「行」字所畫的就是一個從空中俯瞰的十字路口。
金文中的「首」金文中的「首」字同樣是一幅簡筆畫,上半部是眉毛,下半部是眼睛,後來逐漸訛化成現在的「首」字。
道(圖一)道(圖二)道(圖三)「道」字便是「行」、「首」二字的組合,如圖一,造字之法為六書中的會意。表示一個人處在十字路口,通過眼睛觀察,選擇前進的方向。有的「道」字則加上代表足的「止」,意為選定方向之後走下去,如圖二。有的「道」字則是加上一個代表手的「小叉子」,意為選定方向之後,揮手引導、帶領他人前進,如圖三。
因此,「道」這個字最初有三個含義,既可表示道路,又可表示選擇正確的道路走下去,還可表示引導、帶領。後來慢慢分化,道字專指道路,導(導)字則表示引導。因為「道」和「導」發音相同,而且「道」字本身也有引導的含義,所以古書中「道」常作為「導」的假借字。如:
010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020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2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這三章中的「道」字皆是「導」的假借字。
0105中的「道千乘之國」就是帶領這個國家的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行走於正確的路徑之上,稍加引申就是領導、治理。
0204中的「道之以政」、「道之以德」,則是引導治理百姓的方式不同,一個是依靠政策法令,一個是依靠德政。
1223中的「善道之」就是好好的勸導他、引導他。
0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前人以為這裡的「道」乃是本義,即道路之道,隨之生出很多解釋,但怎麼解釋都很牽強。而若是將這個「道」字解作「導」的假借字,就很順暢了。父親死後,兒子對於父親的教導能三年不改,便可以稱作是一個孝子了。
這裡的「父之道」當然也是指父親對兒子正確的教導,如果有違義理,應該立刻即改,又何待三年?
《說文解字》中將道解釋為:「道者,所行道也。」即今天所說的路,這不過是道字最初意義的一個方面。人們行走在某條路徑之上,是為了到達某個目的地,而沒有人希望是走錯了路,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從感情色彩上來說,道永遠是褒義的,即正確的路徑。因此兄弟以為將道解釋為「所應行之道」更為妥當。
【六書之象形】
或許各位以為,你不過一個無名後生,竟敢在這裡拾人牙慧,信口開河!非也非也。《說文解字》是集大成之作,但並非沒有疏漏,這是學界公認的事實。再說,兄弟前面講過,各位不可妄自菲薄,國學,並非只有教授學者才可以講,對文字的解釋亦是如此。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到,古人造字之法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即所謂的六書。其實這六種方法,乃是許慎研究文字之後總結出來的,並非我們的祖先在造字之前已事先有此規定並有意識地嚴格地加以遵循,我們的祖先只不過是在造字過程中不自覺地運用著它們。
文字是表達思維的工具,反映著人們如何進行思考。三千年前的人和今天的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差別很大,但同樣都是人,思考事物的邏輯不會變,表達方式也相差無幾。
比如說,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真實的十字路口而不知走哪個方向,如果想要造一個字來代表十字路口或者是類似的情景,一般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把它加以抽象畫下來,這樣就出現了上面的「行」字。這種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便是許慎所謂的「象形」。假使今天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發明文字的偉大任務由我們來完成,「象形」這一造字法,我們必定和古人一樣,也會不自覺地運用起來。許慎對象形的定義是: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
翻譯成白話就是照著畫,直的地方畫豎線,彎的地方畫曲線,如此而已。只不過許慎用文言表達這個意思,聽起來有些高深罷了。
所以說,無論是甲骨文、金文或是繁體字、簡體字,只要我們受過基本的教育,都可以對它們生出一些自己的見解。以後各位在讀古書時,若是遇到不認識的字,不必急著查字典,完全可以先試著猜猜,來個「望文生義」。教授和學者所用的思維邏輯,和我們的沒有什麼差別。各位如若不信,可以去看看一些大家們的解釋甲骨文和金文的著作,其中在解釋一些偏旁部首或某個具體的字的含義時,即是依據人類共有的思維邏輯,再參考當時的生產生活來加以推測。這些推測,我們同樣可以做,只是個人角度不同而已。不過呢,我們看的書少一些,見過的甲骨和青銅器少一些,當然猜錯的概率也會大一些。
【道者,方法也】
魯迅先生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人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的就是到達某個地方。孟子也說:夫道,若大路然。道,即是到達目的地的「必經之路」,從這個意義上加以引申,「道」字就不僅僅指現實中的路,還可以進一步代表抽象的、實現某一目的所必須使用的途徑和方法。
道者,路也。人們要想到達某個地點,必須通過某條道路。同樣,人們若想達成某一具體目的,就必須尋找、使用合適的途徑和方法。
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行軍打仗,擊敗敵人取得勝利是目的,用以擊敗敵人的一套詭異無常、隨機應變的方法,就是這裡所說的「詭道」。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財」是目的,「有道」,即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君子賺錢,有自己的原則,不會見利忘義,不會昧著良心賺錢,這便是君子的取財之道。
又比如,所謂的「為官之道」,就是官場上的一套方法和技巧,而目的就是造福一方百姓,而後步步高升。
後人常稱不合格的皇帝為「無道昏君」,君主的目的,就是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若是被稱為「無道」,便說明他不行為人君所應行之法。
由此往大了說,人亦有生存的目的,即需人之道;而人們組成國家,結成社會,亦有其目的,又需邦國天下之道。董仲舒說:「道者,所繇(通由)適於治之路也。」他這裡的道便是指天下邦國之道。
不但孔子,歷史上諸子百家,雖然流派不同,互相攻詰,大致上說,他們思考的不外乎這兩個基本問題,他們的理論都可概括為人之道和天下邦國之道,使個人和人類社會達成一個理想狀態。
佛祖「睹明星而悟道」,遵循他悟出的「道」就可以超脫輪迴之苦,往生極樂,實現個人的理想狀態。
老子則說「道可道,非常道」,遵循他所謂的「道」,人類社會就可以實現「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狀態。
孔子講「道」的時候就更多了,讀《論語》時各位就會發現,「道」是他老人家常掛在嘴邊的詞兒。當然了,諸家所講的人之道和天下邦國之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講到這兒,或許各位會問,既然佛祖和老子皆各有其道,都對人生困惑作出了解釋,你為什麼不出家作和尚道士,不去悟道參禪,而是轉向了孔子之道呢?這也有個緣故。
11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0721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講的很有道理,人應該怎麼活著,怎麼和人相處,這些問題還沒弄明白呢,又怎會有能力侍奉好鬼神,有精力去思考人死之後那些玄乎的事兒呢?所以超乎尋常的怪、力、亂、神,孔子都不會主動給弟子講。清代紀曉嵐編寫過一部書叫《子不語》,裡面記載的都是神魔鬼怪之事,所以叫《子不語》,就是來自孔子的這句話。
其實佛學確實曾經引起過兄弟的興趣,是因為受到南懷瑾先生的影響。我曾看過幾本他老人家所著的佛學書籍,可沒看到一半,兄弟就放棄了。因為佛法太講求出世,動輒教人看破這個,放下那個,說實話,紅塵俗世里的生活,有時讓人痛苦、困惑,但有時也讓人享受,兄弟思前想後還是捨不得放下。而道家又過於玄乎,什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二者均高深莫測,沒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堅強的意志,很難有所成就,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之後,或許仍是一無所獲。所以兄弟還是轉向了夫子之道,用心於如何修身,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當下這個世界。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怎麼理解「以直報怨」中的「直」字?
※以德報怨是如何曲解起來的?
※如何理解"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