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很遠,哲學很近
文/寶木笑
「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伊曼努爾?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尷尬本身更像是一杯菜鳥調製的雞尾酒,充滿著硬性的勾兌,就像在一個浮躁的社會,哲學這樣冷僻的學科卻迎來了大眾的再次追捧,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哲學熱還帶著三分理想主義的色彩,而如今則更像是暴發戶書房裡文玩,處處顯得不合時宜。康德的墓志銘經常被人掛在嘴邊,人類的目光都已鎖定火星,但只有每天擠公交地鐵木然在格子間的你我心裡明白,星空其實還是很遠,這個世界除了「生活」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生存」。
我們為了留在心儀的城市,為了每天的柴米油鹽,為了還在老家吃苦的爹媽,為了對我們一往情深的伴侶,為了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為了自己活著的證明,每天在忍受無休止的加班,忍受狹隘而卑劣的上司,忍受斤斤計較的同事,忍受大城市土著的趾高氣揚,忍受不可理喻的房價,忍受毫無道理的霧霾,忍受擠公交地鐵時身旁陌生人突然的暴走……走出象牙塔後,這個社會漸漸拉下含情脈脈的面紗,我們見到了她艷若桃李的面龐上,留在嘴角的那抹獰笑。不知為何,突然想起十五年前,《無間道》橫空出世,迷倒了那時年少的你我,劉偉強的《古惑仔系列》帶壞了我高中時代最好的哥們兒,而《無間道》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光華,相反,時時想起。
之前提到如今哲學熱的不合時宜,但也許還是有人在真心喜歡,雖然我們都知道閱讀哲學著作至少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就像康德「三大批判」的譯者鄧曉芒教授所說,讀康德至少需要哲學本科的基礎一般),可是很多人仍然執著在其中,或許是為了某種「無間道」中的救贖?
「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以此連綿,求出無期。佛曰:無間有三,時無間、空無間、受者無間。犯五逆罪者永墮此界,盡受終極之無間。」——《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是佛經對「無間」的解釋,比對如今普通人的生活,雖然有些過於悲觀,但就像哲學研究者圈子裡的一句戲言:「寧可留下悲觀主義的尾巴,也不做樂觀主義的強顏歡笑」,好在大家都是成年人,自然知道現實歸現實,生活依然要向前的道理。為什麼那麼多人如今要讀哲學,哲學在這樣一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反而逐漸走近了你我,也許哲學本身的一些根本問題,在時代急劇變化的節點,引起了我們劇烈的共鳴,甚至讓人們感到一種自我精神救贖的可能。鑒於哲學這門學科本身的體量過大,加之筆者實在水平有限,我們不妨在這裡就哲學的一些主要的基礎性問題加以討論,權作一次主動地向哲學靠近,期盼著如此就能同時離身後的「無間」稍微遠一點。需要特別提出的一點是,這裡我們主要是對西方哲學系進行了解,托于丹教授等人的福,我們自己的哲學早已被換裝配製成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雞湯,所以我們並不陌生,也就無需在這裡錦上添花了。
◆ 認識論的「剃刀邊緣」
一般的哲學問題總是從認識論開篇,這符合人類的認知邏輯,當然像電影《降臨》那樣認知邏輯完全迥異的外星人例外。人類的認識論有很多大問題:什麼是知識?知識和意見的區別是什麼?知識需要確定性嗎?知識的限度是什麼?知識事實上是可能的嗎?認識論從西方哲學的源頭開始就有兩個相反的陣營:一個是理性主義,他們把知識的首要來源視作「理性」,這個「理性」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邏輯、數學應用和某些形式下天賦觀念,或者天生的心靈結構的應用。另一個就是經驗主義,他們將心靈視作一張「白板」,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後天的。
理性主義陣營方面,比如柏拉圖,柏拉圖對於哲學的基本概念如影像、可感事物、概念、理念等有點兒類似於弗洛伊德和普魯斯特,柏拉圖積極認真地對待記憶,並把它當做自己知識理論的核心特徵。理性主義者會告訴我們所了解的物質世界並不是表象世界,而是感官呈現給我們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真實性問題將衍生出無數的玄妙,當然也衍生出無數的電影,比如《黑客帝國》系列、《異次元駭客》等。
經驗主義陣營方面,更像是一次對理性主義甚至自身的「革命史」,從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反對開始,洛克的「白板」理論,貝克萊對洛克的修正,再到修謨對貝克萊的極端化,直至經驗主義極端化的巔峰——邏輯實證主義上場……這裡要提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爭解釋的更加通俗清晰,這就是「奧卡姆剃刀原則」,即「如果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用較多的(東西)去做就是浪費」,用現代術語重新表述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顯然,理性主義忽視了奧卡姆剃刀,而經驗主義又濫用了這一剃刀。最終,大神康德驚現江湖,康德其實很認真地試圖在做一種折中的努力,但康德本質上最終更偏向理性主義一些,個人認為認識論的巔峰必然帶來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本體論無限循環的蝴蝶效應,因為康德終其一生也只是走到了「理性王國」的邊界,那麼同樣的邏輯下,哲學在各個分類里都將面對終極拷問。
◆ 本體論的「華山論劍」
說實話,本體論成就了哲學,卻疏遠了人類。本體論是對「實在」或「存在」的理論,但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逡巡在什麼是實在的,什麼只是表象,是否有一種理論能夠區分實在和表象,同時解釋存在的每一個事物,或者實在與表象的區分總是帶有語境性,是一種臨時的、非正式的區分。於是,很多人帶著看不懂和不明白之後的惱羞成怒,瘋狂地攻擊哲學是「無用」的,「無意義」的,這是很容易理解和寬恕的,但同時也是膚淺和可憐的。
然而哲學家們似乎從來都未考慮過吃瓜群眾的感受,他們從未停止把別人和自己轉暈的腳步,本體論引出的「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虛無論」等至今仍在華山論劍,卻仍然不能給我們確定的答案。我們可以自得於用踢一塊兒石頭的例子就將貝克萊的唯心主義一元論駁得尷尬無比,但柏拉圖、笛卡爾以及洛克又如何,他們即使上升到二元論,仍然不可避免走向極端,就像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第一稿也不得不加上副標題——「論……靈魂不朽」。笛卡爾的「松果腺」就像《無間道》里黃秋生給梁朝偉的生日禮物,那塊兒手錶並不能讓其擺脫「無間」,而確定將松果腺作為身體和心靈交互場所的笛卡爾正試圖寫文章解決這個問題,卻死於了一場感冒,這不是哲學的黑色幽默,而是冥冥中的人類思維悲劇。
在貝克萊的唯心主義狼狽不堪的同時,一元論卻又迎來註定的復興,唯物主義和一元論的聯姻顯示了強大的化學反應,唯物主義在西方取得了流行的優勢,行為主義、心腦同一論、取消式唯物主義、功能主義大行其道。然而科學越是發展,我們反而在理性王國的邊界寸步難行,這也是為什麼當代哲學在與心理學姘居之後,反而再次向笛卡爾世界轉向的原因,因為一元論沒有能力將本體論帶出「無間地獄」。
當維特根斯坦橫空出世,不知道是他成就了多元論,還是多元論成就了他,但多元論者的宣言仍然具有普世意義:「二元論者宣稱世界上每個事物必定適合兩個盒子(心靈或物質),唯物主義者則宣稱世界上每個事物必定只適合一個盒子,但我們為什麼要接受他們的觀點呢?」
就像康德、牛頓等這些站在人類思想巔峰的人物一樣,當人類的認識來到自身邏輯思維的邊界,也就是當人類認識到自己思維的極限到來的時刻,哲學的「終極問題」將具化為宗教哲學,簡單地說就是一切「終極問題」(或者說是哲學的「中心問題」)將有意無意指向同一個方向:是否有充分理由讓我們相信上帝存在或不存在,哪個上帝存在,哪個上帝不存在,對人類來說,上帝的存在與否意味著什麼?
人類在這個問題上也在「無間」中掙扎,譬如羅素,在羅素18歲的時候就成了一名無神論者,他那時斷定「第一因」的論證是無效的。然而當他在劍橋呆到第四個年頭,他又成了有神論者,他得出結論說用其他方法證明上帝存在是有效的。故事還未結束,後來羅素又發現他的論證有缺陷,於是又回到了無神論,真應了《無間道》那句台詞——「說好了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
◆ 價值論的「五十度灰」
價值論,哲學和世俗的橋樑,哲學家在這座橋上駐足,感受「中心問題」之河在腳下流淌而過,也在這座橋上「仰望頭頂的星空」。在價值論的王國,新康德主義者們實現了價值論的不斷擴張,自由、倫理、美學,甚至政治哲學、社會哲學都已併入價值論的版圖,價值論在當代社會確實應該有更大的市場,往往價值論方面的著作代表著哲學可讀性的巔峰。然而,就像頗受爭議的電影《五十度灰》的主題一般,價值論自身似乎永遠無法彌合人類道德和慾望之間的溝壑。
曾幾何時,很多偽文青總喜歡將「自由意志」掛在嘴邊,薩特的存在主義成了多少裝逼犯把妹子推倒的利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墮落的自由」又給多少朋克注入了信仰的嗎啡。自由,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小姑娘,她是一個有故事的婊子,只是所有那些骯髒的哲學利用者們卻不知道他們嘴裡叼著的名詞其實涉及到哲學的一個非常宏大的課題——決定論和非決定論。
當德謨克利特開端了決定論的偉大體系,以「拉普拉斯的惡魔」之名著稱於世的「天才」概念卻給決定論埋下了輝煌的陷阱,當斯金納將決定論推向無以復加的巔峰,我們知道非決定論終將與其劃江而治。雖然「自由意志」那樣有名,但其實非決定論包含的內容更加精彩,以至於大科學家海森堡漸漸變成了哲學家,最終直接寫出了那本著名的《物理學與哲學:現代科學的革命》。從這個角度上,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大師們手裡攥著心理學的門票,卻全部擠進了哲學的咖啡館,因為哲學在當代已經關乎我們能否邏輯地續存。
善是什麼?美好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真的有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之類的東西么?做有道德的人究竟有沒有道理呢?雖然當代的哲學家幾乎沒有人心甘情願地稱自己為康德主義者,然而就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言,康德的定言命令在許多方面仍然是對古老道德智慧的高度技術化再現,比如我們小時候聽到的「如果某人那樣對你,你有什麼感受」等,我想,其實做一個康德主義者挺好,這對於我們芸芸眾生來說也就足夠了。值得一提的還有,在討論價值論的時候,我們不應對道德懷疑論者表示鄙夷,邏輯實證主義者、文化相對主義者和存在主義者們至少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我們不可能發現道德的基礎,請永遠記住,雖然沒有根基的房子會很糟糕,但道德永遠不是房子那麼簡單。
個人不成熟的一點看法:其實哲學在價值論方面的糾結,很像格倫?廷德《政治思考》中對「自由」和「道德」的看法,最終只能是一種「二律背反」,我們不妨會心一笑:世上沒有應不應該,只有願不願意,不妨把天堂留給上帝,讓宿命決定世俗。
當你耐心讀完上面的長文,也許就能漸漸明白為什麼很多人如今要讀哲學,要走近哲學,不是因為哲學能給我們現實問題的答案,而是哲學的思考能將人帶離現實的「無間」。當然雞湯主義者一定會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逃避,是軟弱,是向現實低頭。雞湯主義者很可愛,就像當年的你我,當初受《古惑仔》系列的影響,我們這些「小男生」覺得最酷的就是蹲在街頭燒烤攤的熱血少年,後來漸漸成長,畢業、結婚、娶妻、生子,才會去重看《無間道》這樣的老電影,明白真酷的是寫字樓里為了養家糊口而終日隱忍的中年大叔。
尼采說:「在探究哲學時,我們會感到彷彿已經割斷了繩索,飄進了外太空的冰冷黑暗。」如果星空遙遠且冰冷黑暗,不妨走近哲學,去感受現世的哲學。我們會漸漸明白,哲學對人類最重要的作用從來不在於給出答案,而在於開啟人類自己的靈魂。雞湯喝的再多,逆襲來的再好,所謂正能量再強悍,如果從未就人類亘古以來的那些哲學的「中心問題」發過問,那麼這個人的靈魂必定與生理的衰老一起逐漸枯萎,那麼每個人腳下的這條「無間道」就成了真正的「無間地獄」。我們要做的不是逃離這條沒有終點的「無間道」,而是學會在這條「無間道」上好好活下去,順便腋下夾本哲學書,如果旁邊一邊喝著雞湯一邊正在「釜山行」的喪屍們陰陽怪氣地問我們為什麼去讀哲學,我們只要回答「因為我是人」,這就可以了。
年少時讀哲學,就像當年模仿《古惑仔》里的陳浩南和山雞,三分好奇,七分虛榮。
而今再讀哲學,就像獨處時背著熟悉的台詞重看《無間道》,三分回憶,七分感慨。
十五年前,《無間道》橫空出世,迷倒了無數少男少女,那個時候大學內外還是一派鶯歌燕舞:沒房沒車據說也是能結婚的,各種「門」還都是用來走人的,科比還是8號還不知道傷痛為何物,沒人會特別注意一個叫什麼C羅的年輕人,專家就是指在某領域知識最豐富的人,教授就是指在大學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富士康的人們還在積極樂觀地生活,學校周圍的小旅館還鬥不過旁邊的網吧,菊花也還只是一種花,頂多用來泡茶,它還沒學會一緊……
下一個十五年呢……
—END—
————————
更多文字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寶木笑說(baomuxiaoshuo)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讀書生活。
PS:感謝善良的讀者朋友一直堅持將這篇長文耐心讀完,筆者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見識淺薄,上文定有很多紕漏之處,還望各位指正。這裡列出一個關於哲學方面的小小書單,都是個人喜好,權當畫蛇添足,主要是推薦一些常見的哲學書籍,很多書因為太過有名,有些爛大街的嫌疑,但並不是說書本身不好,相反,書本身很好。
《西方哲學史》,作者:羅素,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如果要入門的話,羅素的這部書還是很好的,從希臘文明的興起一直到現代的邏輯分析哲學,羅素這部西方哲學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繫》,涉及的面很廣泛,挺開眼界的。
《純粹理性批判》,作者:康德,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這是康德「三大批判」中,也是其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最為艱深晦澀的書,沒有之一,推薦這本書純粹個人偏愛,沒錯,我是個康德主義者。另外,買哲學書還是要選擇一些大的出版社,特別是譯者很重要,康德的中譯本一定要讀鄧曉芒老師的,鄧教授是當之無愧的「國內研究康德第一人」,一位真正一心研究哲學的人,致敬。
《人生的智慧》,作者:叔本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華叔的文章,主要是覺得一頂「悲觀主義」的大帽子讓人們確實誤讀了這個有趣的怪老頭,這本書的毒舌味道滿滿的,卻很有腔調,但這不是華叔最主要的著作,華叔的巔峰是《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30歲的時候就寫完了。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者:尼采,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這本書是尼采晚期代表作,商務印書館的本子是國內最完備的譯本,沒有之一。尼采自己對這本書定位極高,把它看作是超越歌德和莎士比亞的曠世之作,警句好多。近些年尼采很火,料想尼采本人一定頗為不屑。
《邏輯哲學論》,作者:維特根斯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這裡多說兩句,如果要我選出哲學家中的天才,我會首選維特根斯坦,這個人實在是那種讓吃瓜群眾望塵莫及的王子型人物。他是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他們的相識是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這位牛人在物理學、數學、機械工程學、建築學、教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領域都頗有建樹,甚至家世也牛的不行,老爸是奧地利著名鋼鐵工業巨頭,老媽是哈耶克的親戚同時還是銀行家的女兒,對了,他還是希特勒的中學同學,估計作為猶太權貴出身的他一定給少年時的元首帶來不少心理陰影。維特根斯坦寫完《邏輯哲學論》後,認為所謂的哲學問題已被解決,然後就跑到奧地利山區當小學老師去了……
《倫理學》,作者:斯賓諾莎,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這本書的全稱是《幾何倫理學》,非常別緻的哲學書,全書是以歐幾里得的幾何學方式來寫的,一開始就給出一組公理以及各種公式,從中產生命題、證明、推論及解釋。斯賓諾莎最後在阿姆斯特丹的日子無比艱難:遺產官司纏身,被開除出猶太教教門,幾乎成了全民公敵,被一個宗教狂熱分子刺殺未遂,只好帶著那件被刀刺穿的大衣,還有一點點行李和財產,遷往萊頓繼續研究哲學。但在這本書中,斯賓諾莎仍然說出了那句「天意便是無知的避難所」,這是真正的哲學家。
《精神現象學》,作者:黑格爾,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黑格爾無疑是偉大的,但我不是特別感冒,也許是嫉妒人家大神一生的順風順水吧。這是一位在世時候就榮耀時代的哲學大家,沒錯,就是叔本華當年羨慕嫉妒恨的那位,華叔當年在柏林的大學裡和黑格爾對著干,同時開課,結果沒人來聽自己的課,最後憤然出走,呵呵。黑格爾給身後留下了無數的爭論,竟然還分出了左派和右派,當然沒有一個黑格爾學說的左派願意承認自己繼承了黑格爾的遺產,但其中卻孕育了費爾巴哈和年輕時代的馬克思及恩格斯。
《存在與虛無》,作者:薩特,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十世紀的哲學明星,文青界和裝逼界的雙重偶像,正文提到過,在上個世紀,薩特的哲學和隻言片語成為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經咒,無數偽文青和裝逼犯嘴裡念叨著「他人即地獄」,然後把一臉崇拜的清白妹子在骯髒的小旅館裡推倒。從個人角度講,我崇敬薩特的存在主義學說和哲學才華,但覺得薩特本人的故事過於多了些,有點兒與哲學家的本分不是特別搭,他和胡賽還有加繆的恩恩怨怨,他一生都深深捲入政治之中,他對蘇聯近乎偏執的力挺……總之,這是一本很好的書,作者也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傳奇。
推薦閱讀:
※2017年九月讀書筆記
※書單 20多歲女孩值得一讀的10本書 | 女神進化論
※讀完這5本書,2018將有不一樣的開始 | 有書共讀元月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