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一無所有中殺出來,你需要什麼
原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GeekArtT.
最近幾天看了好幾篇不同地方的材料,有意思的是它們都在某一個方向上對我做出了相同的啟發。它們就像是重奏一般,不斷地驅使我在這個方向上深入向前。
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能力極其重要,就是在凌亂的現象中,整理總結出出思路,發掘出新的有價值要點。它不同於科班出身的研究,在一堆已有規則下想盡辦法利用規則。相反,它是一種在開放式的遊戲中生存的必備技能。在這樣的開放式的遊戲中,沒有任何規則,只有一堆原始的繁亂的現象,需要你從一片空白中找出有價值的點,發現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而制定出一套可以行之有效的規則去幫助你更好地最大化收益。
這套玩法,是原始森林中生存下來最為需要的本領:在開放性的叢林中,找尋出自己的生存之道,然後一以貫之。如果東拉西扯發散一點,這套東西屬於自成一派的帝王之術,而不是從眾依附的隨從之術。這樣的能力,要求你具備冷靜的頭腦,在繁亂而聒噪的現象面前,能夠虛心聆聽,看到熱潮背後的一些東西,並能夠加以學習和利用。我將通過一些例子,來闡述這種能力的具體展現,以此作為如何運用的參考。
第一個例子源自於美劇Billions,又一部探討華爾街的熱劇。其中的主人公Alex在賽馬場講述了他自己的買馬經歷。在我看來,「買馬」是這樣的一項活動:具備大部分隨機因素以及小部分專業識別技能。它要求參與者能夠有能力去識別所謂的「風速」「馬兒健康程度」,得到最重要的「內幕活動」消息。這樣的專業人士,非常稀少。這不僅因為這一技能難以習得,更殘酷的是你根本沒有資源和資格去獲得某些消息。
在年少的Alex同樣不具備這樣的資質和資源,讓他成為可以識別到良駒的專業人士。他也和其他在賽馬場的人一樣,只能夠看到熱鬧的人群(被收割的韭菜也就是這群人啦),只能聽到各自的買馬觀點和偏見。
但不同的是,Alex在這堆繁亂的現象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有了自己的思考。他發現,他雖然沒有能力識別出良駒,但他卻能夠辨別出「能夠識別良駒的人」,也就是那些大金主。他發現,重要的不是去觀察熱鬧的馬場,而是去分析無人注意的下賭注的信息牌。這些信息牌上事無巨細地展示了是誰在什麼時候下了賭注。他發現,那些金主總是下注很遲。於是,Alex默默地記下一些延遲下注者的名字,小心地跟風,下相同的賭注,賺了個滿盤缽!
我想,這個例子非常充分地展示了什麼叫做在繁亂之中,冷靜地運用清晰地頭腦,挖掘看不見的規則。這樣的能力,實際是在幫助你,自己去挖掘一個新的盈利點,自己去開創出一項新的事業。
第二個例子來自GQ上寫的咪蒙人物專欄。老實說,我個人對咪蒙的某些東西非常反感,對那些雞湯也好、無理智的分析也好,都抱有巨大的成見,並因之取關她的公眾號。但閱讀完GQ的不同角度的描寫與解讀,我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我發現,如果我因她的無聊雞湯或撩動大眾G點而憤慨不已的話,那麼,我自己有和那些因為雞湯、因為非理性的情緒抒發而膜拜得不要不要的腦殘粉又有何區別呢?!無非是一個熱情擁護,另一個無情反對,但無論是哪一種,你都在咪蒙的掌控之下的。因為,在此刻,你的「反對」就是她成功擺布你行為和心智的最好證據。你其實並沒有跳出她所設定的框架,你依舊是在她為你設計的劇本下,乖乖地扮演角色,一個反叛的角色。
要真正地跳出她的劇本,需要你首先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她的文章能夠帶來的異常影響」的客觀事實,然後以此為根基,深入分析與思考。而所用方法正是我之前文章所提到的:運用「發問」去逐步逼近,逐步讓自己去穿透那熱鬧的表現,去梳理背後的邏輯。如若想更進一步,可以嘗試去運用自己所總結出來的規律,看是否能夠重新她所帶來的影響。
在GQ的那篇報道中有這樣一句話,「偶然的成功讓她意識到自己一定做對了什麼。兩個月後,她在《如何寫出閱讀量100萬+的微信爆款文章》里總結了12點方法。」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個展現「在原始森林中開疆拓土自建封地能力」的例子。很多時候,面對突如其來的機遇或者幸運,也就僅僅是高興激動一番,然後就到此為止了。但敏銳的人,不會就此止步,而是牢牢抓緊這一重要的線索,一步步地叩問「何以如此」,進而在實踐中去發掘能夠增加自我價值的規律。
你我只是看到了文章的粗鄙,但是卻無法跳出文章,看到大眾的本性,以及各大階層的慣性和認知的分界線。如果要進行更好的學術探索,這更是一個優秀的例子。你對階層的認知,對大眾心理的研究,完全可以通過運用你的這些成果所包含的規律,進行寫作和推廣,再看大眾是否會為你吆喝為你買單,再看市場是否會把你捧為熱點。這完全可以成為社會科學或商業科學的研究實驗室。
一旦你掌握了潛在的規律,看清背後買單者的意願,那麼所謂的商機或者價值輿論導向的控制權,也就是你囊中的小工具罷了。
規律性的探索方法,並不一定要從發生在你身邊的「好事」開始下手,挫敗和沮喪依舊會成為探索的重要線索。
在公眾號【亦無所知】的文章《Google關鍵詞挖掘細分市場實戰案例》中,作者亦仁給出了非常鮮活、細緻地如何探索市場需求點、發掘客戶痛點,然後據此再順藤摸瓜,分析出這個需求點的市場規模與前景,個個都極具啟發性。在這裡,我只取其中的一小段概要做論述:如何運用Google去挖掘Instagram的用戶痛點。
- 直接通過Google搜索Instagram,跳到網頁底部,去看「相關搜索」欄目。此時會發現「Instagram download video」,「Instagram download pictures」這樣的欄目。
- 提出問題:難道Instagram不支持圖片的下載?
- 轉到Instagram中,核實確認,Instagram確實不支持圖片下載。
- 再在Google搜索剛才得到的關鍵字「Instagram download pictures」。發現有6個網頁形式的產品,以Google Adsense或者付費服務作為盈利模式。
- 再去網頁流量分析的網站,如SimilarWeb,去核查每個產品的訪問量,並據此估算出這些產品通過Google Adsense能夠賺取多少利潤。
- 據此,你就可以去判斷「解決這一用戶痛點的產品」的市場價值。
非常厲害的市場分析和數據分析!
(插句題外話,在我看來,很多所謂的「數據科學家」其實是不稱職的。他們雖然科班出身,頭頂各種光環和學歷,掌握了各種屠龍之術,但是,卻對「現實的碎片」缺乏最起碼的敏銳和意識。在我的心目中,一個數據科學家的能力,不是體現在他能操作多少工具,而是他能有多敏銳地感覺出「細微數據」以及「細碎現象」。一旦發掘出了潛在的異常,就能提出正確的問題。有了正確的問題,就能夠知道應該運用什麼工具。我們的邏輯,一定不是根據工具找問題,而是為了解決問題去找工具!)
這裡,讓我們再復盤思考一下這些操作背後的東西。通常情況下,比如,當我們遇到Instagram無法下載圖片的時候,又或是遇到別的一些諸如公眾號文章的複製粘貼功能非常傻x的時候,我們會先去搜索引擎(通常也就是百度或者Google啦)把把脈,看看情況。要麼立刻搜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開心地走掉;要麼發現一堆不靠譜的解決方案沮喪不已,痛罵不止。特別是後一種情況,遇到沒有現成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挫折時,正常人也就只會發泄情緒。可是,作為原始森林的開拓者,作為生活現象的達人級觀察者,他們不會放掉這些寶貴的線索,而是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真實的「用戶需求」!並且,你還可以根據自己受挫時的憤怒程度,來評估這份市場需求的強烈程度。所謂「敏銳的洞察者」,應當如是!
然後,是對「發現需求」的認真分析。常常,我們在生活中會聽到各種言論,諸如「微博已死」,「這都是很low的傳統行業,不掙錢」,「學這個東西已經沒有用啦,毫無前途」,「這是目前的流行趨勢,做這個肯定行!」。面對這些言論,其實我很想問一句,你們的這些結論的依據是什麼?如果參照科學的研究方法,那麼,一條最基本的標準是:一切結論都必須要有數據支撐。且不論數據的好壞與清潔度,請問你們的這些結論所依託的「數據」為何?
- 是根據自己的營銷經歷,通過自己推廣產品的實際數據來判斷「某個平台已死」?
- 是你們做過這個行業的生意,根據客戶反饋的真實數據來得出這樣的結論?
- 又或是你是某個學科出身,你的同行都苦逼得不行,根據行業的實際調查數據來得出的結論?
我想,很多時候這樣問下去,答案只會是:聽他們說。這就是非常不嚴謹、輕率地對待商業問題了。在《The Lean Startup》中,作者介紹了如何依託數據去創業的方法論。提出這一方法論的動機是這樣:市場千變萬化,你何以得知你的一個想法能夠得到市場的承認?僅僅因為你模仿了某個成功產品?又或是因為自鳴得意的理論上的推導,強制性認為用戶就是應該喜歡這樣的產品?作者的答案是,誰也不知道。那麼何以能夠區別出呢?答案是,做實驗。你應該立刻上馬一套能夠實現你想法的產品雛形,然後觀察用戶的反應。通過搜集到的真實的用戶反饋數據,再來加以打磨和改在你的產品。要點在於,要有產品雛形去市場做實驗來得到真實的數據,然後依據真實數據來做決策、下結論。而亦仁給出的步驟「再去網頁流量分析的網站,如SimilarWeb,去核查每個產品的訪問量」中,就巧妙地運用了這一點,利用別人的產品:「解決痛點的產品」+「分析網頁的工具」,去為自己搜集到真實的市場用戶反饋信息。有了這樣的真實數據,此時,你所下的「有市場」或「無市場」的結論,便有了牢固的立足點。
這幾個例子,都共同地在展現一件事情:要想能夠在一無所有的環境中存活,要想能夠真正地邁出創業的那一步,要想能夠依託自己而不是公司去養活自己,你必須要學會原始森林的玩法,也就是在「繁亂的現象」中找尋出可以為己所用的規律。而這一套東西,你的學歷、你的科班教育都沒有教給你。科班教育的這套「在規則之下如何玩耍」的東西,必須牢牢依附於自己所在平台。試想,萬一有一天你所在的行業或者平台不存在了,你將何以為繼?!你之前在某個體質或者公司下所具備的專業技能,是否依舊能夠支撐你在原始森林中存活呢?!
P.S:再做一個相對專業的裝逼類比:這套在規則之下玩耍的技能,就好比是機器學習的「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這也是目前最熱門而又相對成熟的數據分析技術。而「無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恰好對應了原始森林的這套玩法,是目前的荒地,亦是未來的前景所在。可是,在想辦法讓機器學會這項技能之前,我們是否該思考一下如何讓自己獲得這一能力呢?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分享,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謝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