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最新的講話有哪些方面跟大家相關?(一)
3月10日,央行舉行記者會,央行行長周小川就人民幣匯率、貨幣政策、資產管理監管以及去槓桿等問題做了解答。大部分內容其實跟普通投資者關係不大。這裡,我把跟大家最為相關的兩個問題拿出來,結合周行長的原文,做一下分析。
1關於資產管理的監管
上海證券報:
我的問題關於資產管理業務。據了解,央行目前正在牽頭統一資產管理業務的標準和規制,請問制定、出台統一監管標準的初衷是什麼?將圍繞哪些具體的方面規範資產管理業務?
大家都知道,資產管理業務涉及的部門比較多,請問現在各部門之間是否還存在分歧,具體的政策將何時出台,更進一步思考,能否把這項政策的制定和出台看作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試驗田?謝謝。
周小川
我們兩年多以前已經初步設置了一個協調機制,這個機制叫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最近研究了資產管理的問題,也有的人會把它稱之為理財產品的問題,因為資產管理中間有很大一部分是理財產品。
「一行三會一局」,也就是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之間已經在許多比較大的問題上初步達成了一致。我們可能會進一步細化以後,作出一些初步規範。但是,這個規範決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會把一些存在的突出問題規範一下。
現在有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一是理財產品市場上有一些混亂。這些混亂包括比如標準差距太大、套利機會太多、投機性過強等問題;
二是監管之間通氣不夠,對市場總體觀察和風險把握還不夠好,所以這方面也要加強。從資產管理各種個體來說,有一些是投機性過強,忽視風險,沒有一些起碼的風險管理的做法;
三是大家所關心的,有一些資產管理產品或者理財產品嵌套運行。就是從金融系統一個行業的一個公司到了另外一個行業的一個公司,來回在系統里轉。
而我們強調資產管理和其他金融業務一樣,要著重為實體經濟服務,轉來轉去錢沒有到實體經濟去。這中間到底有些什麼問題,可能有一些是套利,甚至有一些是違規的行為。就這幾個方面,大家對資產管理究竟怎麼定義、都是哪些範疇、都存在哪些問題,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
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還會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而且在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還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層次,現在還沒有做到,我也沒有辦法告訴你。謝謝。
我的分析
要深入理解周行長的回答,就先要理解一個概念:套利。
「套利」是金融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估計看了這兩個字,大家或多或少,隱隱約約都能猜到一點「套利」這個詞的意思。所謂「套利」機會,就是投資者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付出本金,承擔風險等),就能穩穩的賺錢的機會。
舉個例子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
假如有兩家金融機構,金融機構A願意以5%一年的利息給大家放貸款,金融機構B給大家提供一種保本保收益,一年收益8%的理財產品。這樣,便形成一種穩賺不賠的賺錢機會:大家如果從金融機構A以5%一年的利息借100萬,然後把借來的100萬全買金融機構B提供的一年收益8%的理財產品。這樣,大家不需要一分錢本金,也不需要承擔一點風險,就能穩穩的一年凈賺3萬元,也就是100萬的3%。如果能借1000萬,一年就能賺30萬,如此類推下去。這就是典型的「套利」機會。
有人會問了,天底下哪有這種好事啊。還真不是這樣,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套利機會看起來是存在的。遠的,有一年10%以上收益的信託產品,近的,有一年10%以上的P2P產品。
它們全都號稱自己的無風險、保本保收益。如果真的是這樣,就是個典型的套利機會,因為銀行貸款利息從來沒有超過10%的,大家只要從銀行貸款,然後全部買入信託或者P2P產品,就能做到穩賺不賠。
這樣的理財產品只可能有兩種結局,一個是收益率下降,直到套利機會消失。相對靠譜的信託現在的收益率很多都已經降到了6%甚至更低。另一種結局就是理財產品被證明,根本就不是無風險、保本保收益,這就是很多P2P的結局。
過去,所謂的金融創新,包括以P2P為核心的第一代互聯網金融本質上都是政策套利。
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這「三會」中,監管最為嚴格的是證監會。證監會監管下的所有理財產品,例如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早就不允許有黑盒的存在了,必須做到實時全透明。也就是說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這樣的理財產品每天賺了或者虧了多少錢,都必須要公布出來,以「凈值」的方式公開披露。
這樣做的好處是這些理財產品不會有一點「歷史包袱」,不可能有一天,出現突然的崩潰,這有利於保障投資者的長期利益。然而,這樣的理財產品短期的體驗很差,畢竟,誰願意看到自己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啊,哪怕虧損是短期的。
銀監會的嚴格程度其次,僅僅是要求在其監管下的理財產品做到不用「保本保收益」的字樣,都要用「預期收益」,但是理財產品不需要做到實時全透明,也就是說不需要每天都讓投資者知道,底層資產到底賺了或者虧了多少錢。大家買的理財產品和信託到底有多少壞賬,大家的收益是怎麼來的,沒人公布過,估計也不敢公布。
大家的印象是銀行理財和信託這樣的產品過去從來沒有虧過錢,因此就算沒寫「保本保收益」,大家也都默認是零風險。這樣做,投資者短期的體驗是很好的,因為感覺每天在賺錢。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理財產品的歷史包袱會越來越重,因為過去的收益很多是新進投資者的本金。之前分析過,這樣的理財產品只可能有兩種結局,一鍾是收益率下降,一種是崩潰跑路。
保監會,由於其主要的監管重點都放在了保險上,對資產管理這一塊的監管缺乏經驗,因此在資產管理的監管是最松的。前段時間吸金無數的「萬能險」和投連險就是保險公司利用了政策空白。
香港曾經也出現過類似的狀況。當年香港有一種名叫「101險」的產品,說白了就是100%的理財產品+1%的保險,也就是打著保險的旗號做理財。這樣的產品之後被香港保監會叫停。我聽說中國的保險公司是要由保監會兜底的,所以估計保監會一旦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就會推出非常嚴厲的監管措施。前段時間,前海人壽的姚老闆被罰,而且處罰力度空前大,估計就是這個原因。
周行長提到「一行三會一局」已經意識到了監管不統一帶來的監管套利問題,因此未來,預計銀監會和保監會的監管力度都會向證監會靠近。
有人會問,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過去大量通過銀監會和保監會監管的理財產品進行理財,我估計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所謂的「資產荒」,也就是這樣的理財產品要麼收益降得很低,要麼變得不靠譜。高收益,且保本保收益的產品在未來會滅絕,通過這樣的產品躺著掙高收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那麼,如何用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通過資產配置進行理財就成為所有人都必須學會的技能。未來,所有人想要做好理財,都必須學會如何通過承受可控可評估的風險來獲取更高的收益。也就是說,理財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將越來越高。
大家要是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望可以儘早開始學習資產配置的相關知識,可以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查看《徐彬說投資》年度會員的介紹,已經有幾千名小夥伴加入我們一起學習的隊伍了,小夥伴們對我們的課程和配套服務還是相當滿意的。
明天,我會聊聊第二個周行長提到的跟大家息息相關的話題——人民幣未來是否會繼續貶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