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二十四 先烈石達開紀念碑

先烈石達開紀念碑:貴港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國人皆知。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有一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貴港東湖之畔,在1934年樹立起一座紀念碑-先烈石達開紀念碑。籍此紀念貴港最傑出的歷史人物之一石達開。此碑與翼王亭同時建成,這座紀念碑是國內唯一一座石達開紀念碑,這在目前國內城市諸多「內戰紀念碑」即革命烈士紀念碑之外所獨有的著名歷史人物紀念碑。

民國《貴縣誌》記載「先烈石達開紀念碑,在縣東中山公園,民國二十三年建,四周鐫刻李總司令宗仁題字,汪兆銘先生太平人傑題字,居正先生題詞,歐仰羲黃紹耿序文,龔政撰石達開傳」。

「歐仰羲序文 癸酉修志,雨庭襲局長訪翼王故居並得其祖墓碑,乃 擬建翼王亭及紀念碑於東湖之濱。健生白副總司令首為之倡,與旭初黃主席合搜公帑五千無,益以縣 款二千元,爰請沈錫琳碩士績圖鳩工口材逾年而底 於成。用崇先烈,闡發民族革命之偉績,垂諸不朽,志按始末,以昭方來。民國二十三年 月貴縣縣長 歐陽羲謹撰。」

「黃紹耿序文 甲戌秋余由賓調貴,值前長縣政歐君海帆及修志局長龔政君雨庭有紀念翼王石開而創建碑亭於東湖之舉,既籌資於地方,復請欽于軍政當軸,余適蒞任,力圖其成,夫翼王起自草茅驅除異族,雖失敗,於當時而其轟轟烈烈之偉績,不獨為貴縣之人傑,亦為吾省之人傑,且為吾國有數之人傑焉。從此碑亭聳峙,萬古巋然,雖翼王不必籍此以傳而當此國難日亟吾人崇拜先烈不能不有所表示云爾n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貴縣縣長黃紹耿謹撰。」

「居正題詞 欲飲黃龍血,人頭作酒杯。破家還漢業,攬轡鐵群才。羽翼原無黍,豆箕實可哀。蜀山稚不逝,魂魄好歸來。」

「龔政撰石達開傳 石達開,字子祥,北山裡奇石圩那邦村人,阿德其乳名也,父昌榮(輝),母周氏,六屈村周國質長女。世業農,家中資。達開天資警悟,姿貌魁秀,年十二,凜然如成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經略四方誌,讀書家塾,喜孫子兵法。父誡之曰:「阿德!是何足好,汝宜勤研製藝,庶掇巍科,以光門閭。」達開莞然曰:「諾」,遂虛掩其卷,父出,如故。父知其志,因聽之。此長,吟詠多奇句,常作壯語,人亦未之奇也。清道光十九年,洪秀全,馮雲山自博白至貴縣龍山,遇達開,異之,揖與語,談兵於六烏山口,愜甚。達開引歸家塾以授徒,遂倡上帝會於那邦村,龍山礦徒多附之,其黨寢盛。那邦地故僻,山巒環衛,距城百餘里。達開等潛處密謀,逾七年,初無知者。迨風聲寢插,同里武生某以狀聞,縣令楊曾惠漠然置之。達開以事泄晦跡。秀全,雲山走桂平,尋入紫荊山,結楊秀清主曾玉衍家,達開往還無間。三十年四月,秀全與達開等起義於金田。達開遄回奇石,號召徒眾千餘人赴之。瀕行,以田廬授其戚龍潭村潘文贊。潘辭,遂畀古練村黃某。有周鳳展者,達開舅氏也,贈紫騮以壯其行。是年七月十三日,達開祭纛誓師討虜,出兵六烏山口,聲勢震蕩,至白沙屯焉。設行署,豎木為東西轅門,開爐鑄炮。尋率軍赴茶地,與秀全合,趨永安,清咸豐元年閏八月午夜拔之。秀全建國號曰太平天國,敘功授達開左軍主將,封翼王。時貴縣令張汝瀛以達開既去,遂飾龍山武舉覃安邦發其祖墓,碎骨揚灰。未幾永安被圍,亘六月,彈盡城且危。達開密檄貴縣礦工千餘人馳救,圍乃解。太平軍自永安出長江,克金陵,大小數百戰,達開所至披靡,未嘗稍挫,清軍號之曰石敢當。太平二年,達開軍安慶,緝盜剔弊,皖民大悅。清曾國藩攻九江,達開擊退之,國藩又以水師侵鄱湖,達開以計襲之,夜奪其座船。國藩惶急,墜水幾死,左右拯之,僅以身免。達開又大敗羅澤南於梅花洲,連戰皆捷。江西八府五十餘縣悉下,人民爭納款于軍前,天王敕達開鎮撫皖贛,倚之若長城。六年,北王韋昌輝殺東王楊秀清,夷其族。達開聞變趣歸,以同種相殘讓昌輝。昌輝恚,欲陰圖之,達開知事不可為,遂赴寧國不返。自是率眾十萬,略地湘鄂浙閩,所至與清軍鏖戰,不屈其志。達開善戰,神奇莫測,嘗設疑兵,以小隊駭走清軍,迨清軍知其詐,復進與斗,而達開大隊又猝至,卒不敵而潰。故清軍聞達開名,莫不動色相戒,而震懾驗。達開經湖南桂林歸貴縣,設翼王府於貴縣水源街,連營百餘里,北至覃塘,石龍,武宣,南及橋圩,興業,壁壘森嚴,置遞相望,大宴父老為歡。有姊適周某,達開將入川,遺姊銀緞,與之決曰:「事成會當有日,否則從此別矣。」十一年,復取道慶遠,轉戰滇黔。十三年入蜀,眾數萬,而清軍躡之者數十萬人,繼憲於老鴉漩,追騎四面集,夷兵復阻之。達開吒曰:「噫!吾漢人也,寧可侮耶?」突起揮戈,群夷人馬辟易。是時,達開眾猶近萬,終以糧盡援絕,力戰負創,遂潰敗焉。n 」

據此,這座與翼王亭同時創建的先烈石達開紀念碑,碑身有時任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題「太平人傑」,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題碑名「先烈石達開紀念碑」,時任中央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題詞「欲飲黃龍血,人頭作酒杯。破家還漢業,攬轡鐵群才。羽翼原無黍,豆箕實可哀。蜀山稚不逝,魂魄好歸來」,時前後兩任貴縣縣長歐仰羲、黃紹耿作序文(從籌建到落成,由此兩任縣長接力完成,二任縣長均作序文)。在民國貴縣誌書中,在名勝介紹中還配插有「翼王亭及先烈石達開紀念碑全景」的相片,並在相片下配字介紹「翼王亭、先烈石達開紀念碑皆在縣東中山公園,紀念碑高二丈余,與亭遙遙相峙,梁岵廬翼王亭書八絕句之一云:勝將羽翼說天朝,碧樹豐碑入望遙,獨倚亭欄玩秋色,閒愁吹上木蘭橈」。

n n相對於翼王亭萃集的是廣西地方軍政要員李、白、黃的題字,而先烈石達開紀念碑上鐫刻的名人題字則由地方上升到了中央: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從這個程度而言,先烈石達開紀念碑無疑是更勝一籌,又或者憑E言自己想像:石頭雕刻的字跡即便不如時任貴縣縣長黃紹耿所言的「萬古巋然」,也起碼能夠「流芳百年」吧!可歷史卻是演譯出了另一番劇目:碑亭在建成後的32年後的1966年,碑亭上所有的人物題字均被破四舊的紅小兵們所毀抹,又在20年後的1986年,時貴縣政府在東湖公園石達開系列紀念物的官方修繕工程中,只是將翼王亭上李、白、黃、於四人的題詞近原字跡進行補書恢復,但對先烈石達開紀念碑上的名人題字卻沒有像翼王亭那樣重新補書。而後,上世紀九十年代,紀念碑地基沉陷碑身開始往西偏北方向傾斜,成為危碑,相關部門貼出告示「珍愛生命,遠離此碑」。前三年的2009年,東湖整治工程項目的建設方新疆某企業以危碑為由,擬拆除紀念碑,後被市文化部門以「屬於貴港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由予以否決該民營企業之所計劃的拆碑行為,據聞當時雙方均以極其惡劣之語氣進行交涉……

目前,作為成為危碑已超過二十年的先烈石達開紀念碑的碑身主體周圍已被水泥磚圈圍起來,碑身中央用數極鐵柱作支撐,防止不知是單日或是雙日的轟然一聲而倒下。

拍於2006年,濃郁民國風格的紀念碑尖頂。拍攝時間下同。

拍於2008年,東湖整治工程項目開工。紀念碑地基周邊一片狼籍。拍攝時間下同。

一年後的2009年暴發拆碑危機,已傾斜二十幾年的先烈石達開紀念碑被「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光環苟喘殘存至今。

拍於2012年3月,下同,煙雨籠置中的石達開紀念碑。

數月後,水泥磚取代警戒線,紀念碑被圈圍起來。

1966年文革破「四舊」運動,碑身所有題字均被抹毀。這面為李宗仁題「先烈石達開紀念碑」,從遺存字跡尚可依辨出這八個大字的外形。

當時不知李宗仁是留名還是留字 李德鄰,破壞太利害,完全分辨不出。

這一側的題字人為時任國民黨中央行政院院長汪精衛,題「太平人傑」,汪是以字「汪兆銘」落款,即使是被抹塗破壞,但將相片放大,那個兆字依然是相當明顯。作為寧漢合流後的國民政府,作為和派或叫投降派的汪精衛一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早中期日寇烽火已燃至東北華北,逼近華東的形勢下,汪精衛在逃離武漢赴日佔區成立日偽南京國民政府的前二三年為石達開這位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倍受爭議的「革命人物」亦或「投降人物」題「太平人傑」四字背後含義到底是什麼,汪精衛是持何種心態,還是在影射什麼,或是謳歌肯定還是追奉石達開捨身取義赴死的精神?!

時任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也為紀念碑題「欲飲黃龍血,人頭作酒杯。破家還漢業,攬轡鐵群才。羽翼原無黍,豆箕實可哀。蜀山稚不逝,魂魄好歸來。」碑基底座四側均有題詞,包括時任縣長歐仰羲、黃紹耿作序文,以及時修志局局長龔政所作的石達開傳略。

n n至此,民國時代建立的三個翼王紀念物:翼王亭,祖墓碑石座、先烈石達開紀念碑均已寫畢。1934年,是一個貴縣城市建設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份。應該說,這三個建築物上述的歷史名人題刻,無論中全國聞名的歷史人物,還是本土鄉邑的歷史人物,所有人物的題刻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眼花繚亂的書法匯萃:民國四大書法家有二位留有遺芳,一是以行草書為王的于右任,二是以隸書為長的胡漢民,再就是本鄉邑的梁岵廬這位金石印畫俱全的書畫大師,還有李宗仁及黃旭初的顏體等等。還有一點或者令許多人都未曾注意的事實是,在這三座翼王紀念建築物上留上筆墨的民國時代響噹噹的全國聞名的人物有幾位是以反*共*清*共著稱的歷史人物,像汪精衛、胡漢民、居正。可以想像當年紅衛兵們的砸碑毀亭時是何等快意!

這是翼王亭及先烈石達開紀念碑上世紀40年代的相片。相片中紀念碑上的四字即為「太平人傑」。

貴港市政府於2007年將該紀念碑列為市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並提出了將紀念碑復原的計劃,包括糾偏復正碑座,修復歷史人物的題詞。而有關部門卻一直未有具體的下文。於是這座貴港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亦一直作為新東湖八景之一「東湖斜碑」而屹立於東湖之濱。

【楊旭樂文/圖】

原文地址:貴港文化遺產之二十四 先烈石達開紀念碑


推薦閱讀:

如何拯救已經陷入廣西北部灣資本運作的傳銷騙局的媽媽!?
方塊壯字簡介
壯族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
廣西為什麼喜歡換首府?地球知識局

TAG:贵港 | 城市文化 | 广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