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習育兒(關於風險的思考)

本來,我們是要講一下關於學習氣氛的問題,但上次有朋友和我微信提到了一個問題:

養孩子為啥要搞得這麼複雜,不這麼養,我孩子是不是就不好了,搞得我好焦慮。

加上最近討論到的不打疫苗的事情。讓我挺有感觸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社會對於人的接納度是非常高的,可以說各種類型的人都可以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所以,即使很多父母在育兒上並沒有花費太多心思,他們的孩子一樣可以在社會上找到合適的角色。這就有點像健身運動一樣,其實很多人可以不運動,甚至過得不那麼健康,但依舊可以過著正常的日子。但這樣的日子是伴隨著一樣東西的:風險。

風險看不到摸不著,但是一旦臨頭了,往往已經晚了。

可能大家對風險的認識不是那麼的明確,有些人會說我啥都不做也不是好好的,或者說,我費了半天勁,結果孩子也沒怎樣嘛?

風險控制就像繫上安全帶,遇到事故受傷率會下降,但車開慢一點,選擇一台顏色顯眼的車,遵守交通規則,不疲勞駕駛,當你注意的點越多,遇上事故的概率越小。但並不能避免一個迷糊的司機撞上你。但如果因為這樣小概率的事情而不要去風險控制,那是荒謬的。

我們不斷學習各種育兒知識本質上最大的作用是降低育兒中的風險。

比如:

  1. 和孩子明確規則,不在停車場亂跑,必須時刻牽著成人的手,走人行道。無論什麼事情都在回到車上,或者離開停車場解決。這就是非常有效的風險控制。因為一旦出現事故造成孩子缺胳膊斷腿,甚至死亡,這個風險不是錢可以解決的,而且這個影響是伴隨終生的。
  2. 不去因為孩子的作業錯誤去斥責孩子,而是帶著孩子一起做,分析錯誤。給孩子建立起,作業和考試中出現的錯誤,是重要的藉助客觀第三方分析自己弱點的重要學習手段,就會避免孩子為了逃避斥責,把試卷錯題都藏起來。導致家長不能及時的知道孩子真正的發展進度。這也是一種風險控制。雖然可能效果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好過沒有任何的控制,孩子讀書好沒有什麼,萬一孩子成績下滑,至少你能夠很早就可以做出一些積極的相應措施。而事實上,這個事情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出現學習不良。(所以也是一個不容易出效果的措施。)
  3. 我一直強調的小時候儘可能多和孩子相處,讓孩子和你互相熟悉對方的語言、情緒和性格等。這有助於之後各種教育的展開,這是一個溝通效率的加成。這有些類似健身的過程中,起始體質的狀態,但不代表這部分沒做好就完蛋了。只是說明在日後你需要和孩子更努力而已(就像沒有運動基礎的人,在剛開始打算運動的過程中也會有一個更艱苦一些的過渡期)。親子溝通得好是個大的加分項,能有條件把握,就不要放過。這個順暢可以避免的風險太多了。當孩子願意告訴你他在交什麼樣的朋友,遇到什麼樣的煩惱的時候,這個交錯朋友的風險就被極大的降低了。(相應的風險有意外懷孕,小額的盜竊勒索等犯罪行為的萌芽,鬥毆傷害等等,連帶的還有學業不良,學歷低等等。這些不代表一定會發生。但是沒有預備,一旦中招就是毫無防備。)

在我被邀請和私信裡面一直會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家孩子現在15~20+了,不愛讀書,不上進,沉迷@¥%……,怎麼辦。這些就是典型的風險爆發出來了才想到要預防。而其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個事情沒可能發生,或者在發生早期就獲得調整。當一個人都快接近完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礎的時候,再想到重新樹立,我只能說,即使在教育條件很好的家庭裡面,這都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這又讓我想到最近的拒絕打疫苗事件了。這種我稱之為在「物質界」里的風險管控其實是最簡單直接的。不打針的可能帶來的風險和結局,是這些父母可能無法承受的。這比起我說起的那些心理上的影響還要直觀和直接得多。心理上的傷害有時可能沒有那麼顯性,也許有些孩子的心理彈性大未必會怎樣。但這種不打疫苗(還有類似的,不注意孩子的一些物理安全的內容,比如:不使用安全座椅;固定家裡的書架和五斗櫥;不把12歲以下的孩子單獨留在家裡或者車裡之類)會帶來諸如:傷殘,癱瘓,死亡這種不可逆而且攜帶終身的可怕影響,也有家長會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錯誤。我覺得是可怕的。

就像同樣活到80歲,一個可以自己能走能跑的80歲和一個躺在床上不能動的80歲是截然不同的。在教育上也是如此,作為風險控制,結果往往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只能拿概率說話,但作為選擇,作為家長可以自己權衡一下。

PS:也要說一下,其實學一下如何做好父母也沒有那麼的費時費力。其實這方面多少還是有些可以參見二八理論的。花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其實已經可以降低百分之八十的風險的。很多時候,降低風險,需要的就是知道有什麼樣風險,然後人就會自然而然的去避免了。怕的是自己在風險裡面作死打滾還渾然不知。
推薦閱讀:

該不該和父母斷絕關係? ?
二胎弟弟和我差16歲,父母重男輕女,父親性格暴虐,該如何處理父母要求我承擔起教育弟弟的責任?
父母喜歡翻我的手機、日記、包、抽屜等,怎麼辦?

TAG:儿童教育 | 安全教育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