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到底是一種客觀存在(感知能力的提升)還是價值觀念的改變。?
我大概能猜到一般信眾怎麼回答。但是,如果真有阿羅漢路過,他應該不會回答這個問題吧?
……………………………………貼上一些有關涅槃的經典: 雜阿含28經:
"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相應部22相應115經:
"比丘!如果對色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色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色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當生得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雜阿含33經:
雜阿含36經:
"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苦]、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歸納總結: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
想要達到涅槃,只需要實證兩件事情:第一件是無常無我,第二件是苦。
實證第一件事情以後,你會對這個世界建立起正確的認知,並且在隨後的生命中逐漸的修證你以前因錯誤的世界觀產生的錯誤的想法和行為。比如你被人揍了一頓,你不會認為這是點背,而是明確的知道這是你曾經做下的業。
隨著你思維的轉變,你會逐漸的實證十二因緣。如果不能穿越生死,那麼你可以證得其中的幾個環節。此時你會知道你的一切行為的結構都是有嚴密的框架所保證的。你會明確的感知觸受愛取有的循環,和越來越感受到貪愛的重要作用,並且試圖通過切斷觸來避免貪愛,以及在不可避免的貪愛產生時,制止有可能發生的取。
之後的事情就是實證苦,即一切皆苦。實證了這一點,理論上你喪失了對任何事情的貪愛,完全的切斷了觸受愛取有的鏈條。此時你的肉身未必會死,但你已經涅槃了。至於肉身滅盡後是什麼樣,這是不可能被別人感知的。但如同生前一樣,這是一種存在。
所以你的問題的答案如下:涅槃是一種存在,但並不是感知能力的提升;因為你滅除了貪愛,也就認為一切沒有了價值,所以也是價值觀的提升。
你猜到了沒?
我看到有什麼評論或者自家欄目把真理說成是客觀存在的,這又落入唯物的謬論了。
佛法從沒有說過什麼客觀存在的真理。涅磐就是斷絕一切貪嗔痴的業火熄滅狀態,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是超越一切存在的。無明緣行,何為行,行既是斷見常見,客觀存在,顯然落入了常見。涅槃是要體證的,不是用來認知的。
如果你親自見到某匠人把一粒糞球包裝成一顆寶珠的樣子,然後放在極為顯眼之處,於是所有見了這顆「寶珠」的人都瘋狂的爭先恐後的去搶,試問:題主會加入這個搶的行列嗎?如果不會,這就是涅槃境界。所謂涅槃,就是見證實相(事物的本來面目)以後的安且止的狀態,沒啥好神秘的
雖然你看不到涅磐是怎樣的,不過你是可以看到和涅磐完全相反的現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欲者無常 虛偽 妄言。是妄言法則是幻化 欺誑 愚痴。
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 則是魔餌。因此令心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斗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世尊所說。欲者無常虛偽妄言。是妄言法則是幻化欺誑愚痴 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 則是魔餌。因此令心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斗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
彼作是念。我可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間攝持其心。若我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間攝持其心者。如是心便不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斗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
彼以是行以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凈。於處得心凈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
是謂第一說凈不動道。
複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
若有色者。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四大者是無常法 是苦 是滅。
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凈。於處得心凈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
是謂第二說凈不動道。
複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
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 是苦 是滅。
彼於爾時必得不動想。
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凈。於處得心凈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
是謂第三說凈不動道。
複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
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彼一切想 是無常法 是苦 是滅。
彼於爾時得無所有處想。
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凈。於處得心凈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
是謂第一說凈無所有處道。
複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
此世空 空於神 神所有空。有常空有恆空。長存空不變易。
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凈。於處得心凈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無所有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無所有處。
是謂第二說凈無所有處道。
複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
我非為他而有所為。亦非自為而有所為。
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凈。於處得心凈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無所有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無所有處。
是謂第三說凈無所有處道。
複次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
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無所有處想。彼一切想 是無常法 是苦 是滅。
彼於爾時而得無想。
彼如是行如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凈。於處得心凈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無想。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無想處。
是謂說凈無想道。
是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
世尊。若有比丘如是行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 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舍。世尊。比丘行如是 彼為盡得般涅槃耶。
世尊告曰。
阿難。此事不定。或有得者或有不得。
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比丘云何行不得般涅槃。
世尊告曰。
阿難。若比丘如是行。無我無我所 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舍。阿難。若比丘樂彼舍 著彼舍 住彼舍者。阿難。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槃。
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比丘若有所受。不得般涅槃耶。
世尊告曰。
阿難。若比丘有所受者。彼必不得般涅槃也。
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彼比丘為何所受。
世尊告曰。
阿難。行中有餘。謂有想無想處。於有中第一。彼比丘受。
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彼比丘受余行耶。
世尊告曰。
阿難。如是比丘受余行也。
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比丘云何行必得般涅槃。
世尊告曰。
阿難。若比丘如是行。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舍。阿難。若比丘。不樂彼舍。不著彼舍。不住彼舍者。阿難。比丘行如是必得般涅槃。
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比丘若無所受。必得般涅槃耶。
世尊告曰。
阿難。若比丘無所受。必得般涅槃。
爾時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
世尊。已說凈不動道。已說凈無所有處道。已說凈無想道。已說無餘涅槃。
世尊。云何聖解脫耶。
世尊告曰。
阿難。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
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若現世欲想後世欲想。若現世色想後世色想。及不動想無所有處想無想想。彼一切想 是無常法 是苦 是滅。是謂自己有。若自己有者。是生 是老 是病 是死。
阿難。若有此法。一切盡滅無餘不復有者。彼則無生 無老病死。
聖如是觀。若有者必是解脫法。若有無餘涅槃者是名甘露。彼如是觀如是見。必得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 知如真。
阿難。我今為汝已說凈不動道。已說凈無所有處道。已說凈無想道。已說無餘涅槃。已說聖解脫。如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 求安隱快樂者。我今已作。汝等當復自作。至無事處 至林樹下。空安靜處燕坐思惟。勿得放逸 勤加精進 莫令後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
涅槃是滅除七轉識後,第八識如來藏獨存的狀態。
此第八識如來藏唯大乘七住以上菩薩親證乃知。非意識思維可得。
而阿羅漢不證涅槃,想答也答不了。
末學亦未證,但有幸知此正理。
溈山靈佑禪師 師問雲岩云:「聞汝久在葯山,是否?」岩云:「是。」師云:「葯山大人相如何?」雲岩云:「涅槃後有。」師云:「涅槃後有如何?」雲岩云:「水灑不著。」雲岩卻問師:「百丈大人相如何?」師云:「巍巍堂堂,煒煒煌煌;聲前非聲,色後非色。蚊子上鐵牛,無汝下嘴處。」
鄭愚相公一日問仰山慧寂禪師云:「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時如何?」仰山禪師豎起拂子。鄭相公曰:「入之一字,不要亦得。」仰山禪師曰:「入之一字,不為相公。
不回心阿羅漢未證第八識,是故不證涅槃之實際,舍壽後入無餘涅槃時,十八界俱滅,已無我與我所,故亦不能證得無餘涅槃,云何可言不回心阿羅漢已證實際?無是理也。已迥心之阿羅漢,如舍利弗、須菩提、大迦葉…等人,聞佛說般若,轉入菩薩道,後時證得第八識,名為親證無餘涅槃之實際者,無餘涅槃中唯是此識故。由是余說:「唯有菩薩親證無餘涅槃之實際,而不取無餘涅槃,恆住三界利樂有情而不疲厭;不回心阿羅漢不證無餘涅槃之實際,亦不取無餘涅槃,無我人可取無餘涅槃故,十八界己俱滅盡故。」
《金剛經》所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即是此意也。何以故?無有一人得滅度故;度眾生入無餘涅槃者,實無有任何眾生入無餘涅槃故;度眾生得涅槃者,其實只是祛除眾生之分段生死煩惱、不再出生後世十八界五陰,獨留第八識離見聞覺知而不復入胎,而此第八識自無量劫來已不生不滅,本是涅槃,何須更入滅度之涅槃?故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溈山靈佑禪師一日問雲岩曇成禪師:「我聽說你住鍚在葯山(惟儼)道場很久了,是不是呢?」雲岩答是。溈山便問:「請問:葯山禪師之大人相,究竟如何呢?」雲岩禪師答:「葯山禪師之大人相,是涅槃後仍不滅者。」溈山禪師又問:「涅槃後不滅者是怎磨回事呢?」雲岩禪師答道:「水灑不著。」
雲岩禪師答已,卻返問溈山:「請問:你師父百丈懷海禪師的大人相又如何呢?」溈山禪師說:「非常地偉大莊嚴,非常地光輝燦爛,祂在聲之前早已存在而非聲塵,她是色身滅後之無色者。就好比蚊子飛上了鐵牛身,沒有你可以下嘴的地方。」如是大人相,即是涅槃相;涅槃相即是金剛心(第八識)之法相,唯證乃知;未證之人縱有千口萬舌、語言便給,辯才無礙世間第一,亦不能下嘴言之也。
鄭愚相公一日問仰山:「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時如何?」此謂菩薩未斷盡思惑煩惱卻能住於涅槃實際之理也。此公明知故問,欲與仰山方外相見也。仰山聞言,卻豎起拂子。鄭相公見已,向仰山云:「我方才所說入涅槃之入字,不要也可以啊!」仰山禪師答曰:「入涅槃的入字,其實不是為你鄭愚開悟者說的啊!」入涅槃之入字,乃是為未悟者方便說;其實無涅槃境界可入;入涅槃者,《阿含經》中佛說為滅盡十八界五陰,不復受生,不現後世十八界五陰。既然十八界滅盡、一陰亦無,尚有何人入於涅槳?若道是第八識真相心入涅槃,第八識真相心卻是無量劫來本不曾死滅;不死滅者云何有生?不滅不生即是涅槃。不滅不生之第八識既然早是涅槃,何須更入涅槃?是故名色滅盡時,七識俱滅,唯余第八識真相識離見聞覺知性而獨存、離分別了知性而獨存,離恆審性離思量性而獨存,此第八識即是寂靜之涅槃,何須再入涅槃?
此第八識於十八界五陰滅盡後,如是「住」於涅槃,非是今時方如是「住」。於十八界五陰末滅盡之前,於十八界五陰現起貪瞋妄想之際,亦復如是安「住」:不了別一切六塵、不貪不瞋、不生妄想妄念、不思量一切法而作定奪,從不關心五陰十八界在三界中之得失,如是安「住」故名「無住心、不念心」;如是「住」者,本是涅槃,何須再入涅槃?真相識--一切有情各自有之,自不可知之無量無數劫之前本已如是安「住」,本己「住」在涅槃中,何須更入涅槃?
一切真悟者皆現前證知如是「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而領受之,領納無餘涅槃之實際--真相識所「住」涅槃境界,故知入涅槃之入字乃是為未證者方便說,非為證悟者說,是故鄭相公云:「入之一字,不要方可。」是故仰山禪師云:「入之一字,不為相公。」
頌曰:溈山涅槃同百丈,雲岩真旨嗣葯山;
涅槃後有無差異,水灑不著無人瞻。
不斷煩惱入涅槃,鄭愚仰山意無摻;
入之一字為眾生,智者眼前只恁般。
只如涅槃究竟是個啥物事?值得佛來人間辛苦四十九年樂說不疲?學人慾會么?
提桶水來洒洒看!看伊沾不沾?
《宗門正道》摘錄
南無佛法僧
都能用手摸太陽了,你覺得就是價值觀改變?這麼厲害的價值觀請給我來一打!
大王,正如善巧的陶師或其學徒以準備好的泥土製作他想要製作的器皿。大王,正如善巧的象牙雕刻師或其學徒以準備好的象牙雕刻他想要雕刻的象牙作品。大王,正如善巧的金匠或其學徒以準備好的金子製作他想要製作的黃金製品。大王,同樣的,當比丘的心如是安定、清凈、明澈、無瑕、無垢、柔軟、勘能、穩固、沉著時,他能引導、調整心到達神通。他實現各種神通:由一身變成多身,由多身變成一身;出現和隱沒;不受阻礙地穿越牆、壘、山,如同穿越空間一樣;鑽入和鑽出土地,猶如出入水中一樣;在水面行走不會破壞水面,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盤腿遨遊於天空,猶如有翅膀的飛鳥一樣;以手觸碰日月,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威力;他以身體前行至梵界。大王,這是比先前現世應驗的沙門果更為殊勝、美妙的現世應驗沙門果。既然已經在問題中提出明顯說明的經文,那麼問題不是已經自我解答了么……
然後,我再補充一點:對於如來和涅槃,到底是什麼的問題?佛陀的態度是「不記說」,也就是說:無論記說是有、是無、即有即無、非有非無,乃至常、樂、我、凈等,諸如此類,此等諸見皆是佛陀所不記說(無記說)的非法非義之顛倒見邪見與妄見,也算是生死輪迴的一個因素。 唯有依苦、空、無常、無我之法住智,方可證得涅槃並生起解脫知見、涅槃智,而此涅槃智唯證者乃知、難可測度,不可記說,不可落於文字言詮,亦不可思議,才有測度言說便墮有為,反成導致生死輪迴的戲論倒見,反而被利用成為常樂我凈之又一番註腳。 故而,於如來、涅槃的任何記說、分別、議論與觀修,根本佛法對此的態度,都是判斷為非法非義、惡不善之虛言、成見、有見、生死輪迴之因。(具體涉及到的雜阿含經文及相應部諸經,歡迎多聞者賜教補充)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裡面有一篇叫做《果凍世界》,看完可能你 會想再多看幾遍,多看幾遍你就對你提出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講神通,要真有幾個涅槃的,無論智慧,還是武功,隨便施展一點點神跡都可以讓他的母族自強於世界之巔了。最牛B的還在於,他還是永生的....
涅槃,是貪嗔痴永斷無餘。
古道脈修持之法入世傳授(一般接受18-45歲學員),或可讓你明白,解你心中疑惑。詳見我個人主頁查看詳細資料中的信息。
漢地佛教有兩大特點
1 堅持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劃分,以突顯漢地佛教的正統與法統。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
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2. 堅持大乘可分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之劃分。把印度佛教中大乘佛教的般若學、唯識學視為大乘始教,而漢地佛教的禪宗、華嚴、天台思想,視為終教、頓教、圓教。
這又是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禮儀等級與五服制度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3.好在天台宗沒有把凈土宗列入正統的·1佛教體系,可見在隋唐時期的漢地佛教的大德還是從理性高度看待佛教。堅持佛教走中國特色之路的理念不動搖!
說句題外話,可見當代鄧小平先生的偉大呀!
所以師兄的佛教思想,就要帶【印度佛教原教旨主義】的標示了,自然漢地佛教同步認可了!
師兄認為【菩薩只能在一個人成為佛陀之後才能追認他的過去是菩薩,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現在誰是菩薩】。雖是正知正見正解,但會被漢地佛教徒的絕大多數認為是邪說。
這就是漢人的悲哀之處,也是漢人最大的種性特點。我剛剛權威網站關於佛祖的一句話,可為含義極深,可為上述的證據【古代印度人普遍不關心年齡,更注重哲學。佛教文本反映了這種傾向,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圖片,說明了Gautama可能會教導的事物,而不是他生命中的事件日期。這些文本包含了印度古代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描述,可以從耆那教經文中得到證實,並使佛陀的時間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時期,其中存在重要的記錄。】
爵士貓:我今世只要好好修行,希望來世有個好去處。菩薩道,佛道,離我們一般人都很遠。看看印度人5000年來一直很虔誠,也沒說自己會成菩薩成佛的說法。成菩薩成佛,不是佛祖的勝意諦,只是佛祖的施設假名罷了。修行人最後的目標,就是寂靜涅槃。師兄讀讀【雜阿含經】以及四部阿含經,以及阿毗達摩經典,【大般若經】,佛祖只說了【寂靜涅槃】,沒說成菩薩成佛。
-------------------- -------------------------- -------------------------
雜阿含28經 28.涅槃經(第1卷) (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所說得見法涅槃,云何比丘名得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
「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2經[正聞本38經/佛光本32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無常者為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9經[正聞本151經/佛光本85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雜阿含121經[正聞本1662經/佛光本123經](羅陀相應/五陰誦/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復問:
「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羅陀: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涅槃之於輪迴,好在哪裡?
爵士貓回復空性 (作者)剛剛
師兄,答得好。我是沒這個耐心,直接叫他修凈土求極樂世界。
涅槃到底是一種客觀存在(感知能力的提升)還是價值觀念的改變。?
涅槃之於輪迴,好在哪裡?
這樣提問的人,不該學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應該學凈土宗法門。
凈土宗有極樂世界,不談輪迴與涅槃好壞與否!
凈土宗,多好!就是為題主量身打造的。
===================================================================
頓了
公眾號:不苦堂
16 人贊同了該回答
謝邀。這不是好在哪裡的問題。
用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你有一個孩子,有一天你發現他不見了,於是失心瘋一般的跑出家門,滿世界尋找。
這個過程,就是輪迴。
但實際上呢,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這孩子,就是佛性。它原原本本在那裡,不是它脫離你,是你脫離它。
如果兩不離,就是涅槃。
最終有一天,你會回來,發現自己的孩子。
但是,你要找多久,吃多少苦,遭多少罪,這個就不知道了。
如果當初更有覺察力一些,這些苦和罪,有必要嗎?
沒有。
所以佛教說,輪迴是非常虛妄的。
生生世世的輪迴,就是一步一步朝外邁,離自己的孩子——佛性越來越遠。
爵士貓1 分鐘前
師兄說【但實際上呢,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這孩子,就是佛性。它原原本本在那裡,不是它脫離你,是你脫離它。
如果兩不離,就是涅槃。】你這是認為有一個真實的佛性實體存在哦!?
那起問師兄,佛性是不是與緣起理論有關聯?
如果有,那佛性就不能說佛性就如【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如果沒有,佛性就如【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那佛性與基督教的靈魂,印度教的神我,有何區別?
兄弟很疑惑,請師兄解答一二為盼。
===================================================================
任何被感受到的情緒狀態思想或者其它什麼。
都是在變化的,有變化就有苦有樂交替而來。
我只知無常、無我,還不知無生。
剩下的就是站在路途中的理論揣測了:
涅槃應該是每時每刻的每個當下,變化本身就是不生的,也不滅。
也沒有來去,也沒有得失。
究竟是什麼,我不知道,我現在只知道不是什麼。
樓主的用雜阿含和相應部作為依據來理解,基本理解正確。我覺得還可以參考一下唯識宗的定義,唯識宗把無為法分為6種,而聖者的涅槃都屬於第二種無為法,也就是擇滅無為。我們先看看定義,
《百法明門論解》:「擇滅者,擇謂揀擇,滅謂斷滅,由無漏智,斷諸障染」
擇滅無為的擇就是簡擇,白話就是指(正確的)思維,滅就是斷滅煩惱,所以意思就是很明顯了,由正確的觀念而斷煩惱的狀態就是涅槃,所以涅槃更多的是心靈的一種清凈狀態,而這種狀態的緣由是因為正確的思維觀念而導致的。個人理解,涅槃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自由流動的狀態。
是超越存在與不存在的恆常存在!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阿羅漢能不能看到不知道,但是菩薩一定能看到。
你想知道?去實際地斷惡行善聞修正法啊!
你若不睜開眼睛,怎麼會看到太陽?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推薦閱讀:
※修行很難嗎?
※南傳佛教弟子在知乎佛教版塊靜默了,他們的到來給佛教版塊哪些思考?
※關於原始佛教「無我」觀念是哲學解釋還是實證學說,以及輪迴觀念和無我觀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