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瘟疫

  1982年7月4日,一名叫做泰瑞.希金斯的同性戀男子死於倫敦中心的聖托馬斯醫院。37歲的他是第一批英國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患者中的一員,這種疾病簡稱艾滋病,能夠削弱身體的防禦機制,傳播的媒介則是一種被稱為HIV的病毒。他生前的朋友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泰倫斯.希金斯基金會(1),在男同性戀圈子裡宣傳艾滋病的有關知識並鼓勵使用避孕套——因為這種疾病主要依靠血液與體液接觸來傳播——並為其他人提供支持。儘管這種疾病早在七十年代晚期無疑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直到1981年才在加利福尼亞首次得到確診。當時一名同性戀男子來到醫療中心求診,他得了一種十分少見的肺病以及通常只有老年人才會患上的皮膚癌。一年之內就出現了上百個病例,其中多人不治而亡,很顯然大多數病患都是男同性戀——儘管其他人也開始受到傳染,例如一部分婦女,靜脈注射吸毒人員,海地人,等等。在烏干達,村民們遭受著一種神秘的致死怪病的威脅,他們稱這種病為「粘液病」。美國最先得到確定的傳染地點是同性戀浴室與桑拿房,這些場所一向以放蕩且無保護的性行為而出名。這種場所主要集中在舊金山、洛杉磯與紐約,整個六七十年代里美國的同性戀人士一直在向這些城市遷移,尋求更為開明解放的文化環境。

  英國男同性戀行為合法化之後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如同美國一樣,同性戀解放僅僅局限於最大城市的最自由化地區,換句話說就是倫敦——之後不久曼城、愛丁堡以及其他城市也開始跟進。同性夜總會,同性迪斯科舞廳以及同性桑拿房都開始風行起來,最後一項尤其為濫交提供了場地。同性戀人士紛紛南下,要將失去的時間補回來。一種十分接近性狂熱的氣氛開始發展起來——日後在前往國外以及度假地遊玩的異性戀青少年當中也可以見到類似的狂熱。在多年的配給制之後,糖果店終於開門了。整個七十年代期間,在慘淡的政治與經濟環境里,尋求過度的街頭文化繁榮了起來。服裝、音樂以及足球暴力方面的過度前文已有所提及。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一切都伴隨著性約束的解除,異性戀有了隨意可得的避孕藥,而同性戀則迎來了合法化的大氣候。如果說這些年裡還有樂觀主義思潮的存在,那這完全是個人化的樂觀主義——新近到來的自由為面對著周圍國家失敗大環境的人們提供了喘息之機。

  因此艾滋病的到來在時機上格外殘忍。正當同性戀群體感到幾個世紀以來的壓迫與恥辱終於結束之時,這種神秘的致命疾病卻大駕光臨,摧殘著他們的新生活。對於社會保守主義者來說,這正好印證了他們的觀點。艾滋病是淫亂且非自然性行為的必然醫學與道德後果,正所謂自食其果。這一疾病為自六十年代就彼此開戰的敵對道德哲學搭建了對抗的平台。同性戀文化暫時後撤,俱樂部關門,神職人員做出了最終結論。儘管同性戀男性身處艾滋病危機的最前沿,但是這一危機的實際影響要廣泛得多。濫交的流行不僅局限在同性圈子,在很多方面同性文化都為異性文化起了開路與提攜的作用。所以對於傳統派來說艾滋病是面向全社會發出的信息,為遠離新自由主義提供了可能。

  只不過到頭來情況發展和任何人的預期都不大一致。同性戀團體很快就做出了反映,開始散播安全性交的知識——泰倫斯.希金斯基金會成為了一個全國性機構,現在是全歐洲最大的性健康慈善組織,員工共有300餘人,還有800多名志願者。從黛安娜王妃於1987年在密德薩斯開辦的英國第一個艾滋病專科病房,到撒切爾派系大臣關於避孕套使用的言論,上層社會與當權者對艾滋病患者一直抱有令人始料未及的同情態度。某種意義上這是文化的轉折點,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國民教育活動。起初整個媒體界都沉浸在「我們完蛋了」之類的恐慌當中,還大肆對同性戀施加道德譴責,稱他們是非自然的禽獸,現在終於遭到了報應。曼城警察總局警長詹姆斯.安德頓(2)說同性戀「正在他們自己開掘的化糞池裡載浮載沉」。這番言論遭到了廣泛的譴責,但是還有幾百萬英國人,主要但並不完全是老人,很可能會同意他對雞姦者以及其他「可憎行為」的看法。對同性戀的反感根基牢固,直到今天也未曾動搖。此外當時人們對性行為普遍抱有一本正經的拘謹態度,這意味著早期關於艾滋病傳播方式的討論十分含糊其辭,根本聽不懂。

  在小報傳播的各種謠言中,所謂的「同性戀瘟疫」可以通過馬桶圈、接吻、握手、聖餐酒以及共用刀叉來傳播。八十年代初期,BBC 預計英格蘭與威爾士在4年內將會有70000人死於艾滋病(將近25年後,英國艾滋病死亡總人數終於達到了13000人),「到了本世紀末,英國將沒有任何一戶家庭可以免於這種疾病的侵襲。」BBC的科教節目《地平線》從一開始就在努力提升公眾的艾滋病意識,但是1986年該節目拍攝了一部關於同性戀男性性生活以及艾滋病傳播方式的影片,有關方面認為其內容過於露骨,因此遭到禁播,膠片也被十分嚴肅地銷毀殆盡。但是媒體界正如政界一樣,態度轉變得十分迅速。同一家報紙不久前還在鼓吹雞姦犯們終於有了好下場,現在又熱情洋溢地開始宣傳艾滋病知識。恐同言論依然時有耳聞,但是底氣已經沒那麼足了。在美國教會一度十分流行的禁慾運動或者同性戀矯正運動基本沒有對更為世俗化的英國造成什麼影響。同性驕傲遊行在八十年代最初興起時還是怒火滿腔的邊緣群體活動,但是這一運動緩慢地成為了社會主流,以至於政客們都紛紛前來與其拉關係。在艾滋病最初露頭的時候誰也預想不到這一切的發生。

  事後回頭看來,這種態度改變中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夠發生恰恰正是因為艾滋病的出現,艾滋病並沒有成為這種變化的阻礙。這場公眾健康危機極大地震撼了人們討論性問題的方式。新的坦誠態度成為了必須。這一點重創了英國人一談到性事就吃吃竊笑的傳統,儘管創口並不致命。隨著人們認識到艾滋病也可以通過不潔針頭、輸血以及異性性交來傳播,同性戀的惡名就遭到了稀釋。實際上,在快速轉變性行為方式方面,男同性戀還曾一度走在全國前列。應對艾滋病是當代最有成效的公共信息與保健案例之一。轉折點在1986年到來,當時的衛生大臣諾曼.福勒(3)與撒切爾的代理首相威利.懷特洛(4)受命進行一場見成效的全國性公共信息普及運動。很難找到比這二位更加傳統且異性戀的人了。福勒的關注點在於家庭價值,教會、議員以及許多其他方面的遊說團體很快就找上了他,希望他傳遞傳統派的節慾信息。他根本沒有這麼做。TBWA廣告公司(5)得到指示要以「切莫死於無知」為主題進行廣告宣傳,廣告用意在於震撼全國,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性習慣。最終的成品廣告中,畫面上是一座冰山,演員約翰.赫特(6)渾厚的聲線充當著畫外音:「這是一種極為可怕的疾病……」英國每一戶人家都收到了就當時而言內容十分明晰的宣傳冊。

  接下來的幾年間這一運動總共獲得了7300萬英鎊撥款。總體而言成效顯著。1985年的新增艾滋病病例為3000例,此後發病數量顯著下降,最終穩定於1999年並開始回升,主要煙癮在於異性戀群體病例的增加,這些病例大多與非洲有關,那裡的疫情完全是災難性的。由於避孕套的廣泛使用,其他性病在同一期間也得到了控制,例如在八十年代末梅毒發病率就降到了艾滋病出現之前的十分之一。福勒日後說,在他所發起的運動中所有研究結果都顯示「公眾看到並理解了這種疾病的情況,他們記住了宣傳內容,其中大多數人的確改變了自己的習慣。」在艾滋病新增病例數量下降方面,英國的表現幾乎比所有其他國家都更好。

  (1)ttht.org.uk/

  (2)tJames Anderton - Wikipedia

  (3)tNorman Fowler, Baron Fowler

  (4)tWilliam Whitelaw, 1st Viscount Whitelaw

  (5)tTBWA_百度百科

  (6)t約翰·赫特_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王的妻子是王后稱陛下(majesty)而女王的丈夫只是親王稱殿下(highness)?
「FBI」泄密又說對了!雖然投票脫歐,英國法庭宣布脫歐違憲!
倫敦有哪些好吃的小店?
現在的英國,貴族在議會中有特權嗎?
為什麼法國那麼多好吃的,而它的鄰國英國和德國,卻吃的如此單一?

TAG:英国 | 艾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