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九要(一) 真一秘要

張果,不知何許人也。嘗著《陰符經玄解》,盡其玄理。後授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

——《玄品錄》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序

 仙人張果老述

夫九要者,要乃機要也,以應大丹九轉,故以道分九篇,法顯九門,九門合理,篇篇歸根。雖不得親師之旨,得此要如親師訓,得者坐獲天機,悟之者為之心印。若依行者,在欲無欲,居塵出塵,分立九門,還元二儀。學道君子,細意詳之。先序顯用,次要應體,以體兼用,性命備矣。

所謂九要,要就是機要的意思,因為有大丹九轉的說法,所以道分九篇,法顯九門以應其數,九門所講都是至理,篇篇所指都是根源。即使沒有得到明師親自教導,得到我(張果)這篇妙經就如同是明師親自訓誡一般,得到其中妙理的自然坐獲天機,領悟其中真意的就稱作心印了。若依道而行之人,能夠在欲無欲,居塵出塵,就能將這九門機要貫通,回到陰陽兩儀與大道本元。學道的君子,要細細參詳這之間的道理,先要知道修道之法,次要將修法與道體相應,做到以體兼用,那麼性命雙修之功就完備了。

  真一秘要

  夫真一者,純而無雜謂之真,浩劫長存謂之一。太上曰:天得一,以日月星辰長清;地得一,以珠玉珍長寧;人得一,以神氣精長存。一者,本也,本乃道之體,道本無體,強名曰體。有體之體,乃非真體,無體之體,日用不虧矣。

所謂的真一,純而無雜稱作真,浩劫長存稱作一。太上曰:天得一,以日月星辰長清;地得一,以珠玉珍長寧;人得一,以神氣精長存。那到底什麼是一呢?一,也可以叫作本,本就是道體。大道本來是沒有身體的,強行要表述大道所以起一個名字叫道體。有體之體,不是真正的道體,無體之體,世間萬物天天用著也不會缺少啊!

說到這裡,可能有的人已經暈了,真一簡單來說就是一,一又可以說是道體,那通玄先生說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很簡單,就是先天一炁。天、地、人都是由一炁演化而來,百姓日用而不知,而道體圓滿,演化之德更是規律的體現,自然不會虧損了。我們看宗玄先生的《玄綱論》,就能明了其中的過程:

太虛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運神,而元氣自化。元氣者,無中之有,有中之無,曠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氳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兆朕於此。於是清通澄朗之氣浮而為天,濁滯煩昧之氣積而為地,平和柔順之氣結而為人倫,錯謬剛戾之氣散而為雜類。自一氣之所育,播萬殊而種分,既涉化機,遷變罔窮。

又如《神仙可學論》中道:

故空寂玄寥,大道無象之象也;兩儀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

所以說「有體之體,乃非真體」。

既然真一演化萬物,那麼人身中自然也有那一炁的痕迹。以自身的內煉而言,逆而修之,便是歸根復命的金丹之道了。譬如《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中云:

天地、坎離,皆龍虎之象也。天地之氣氤氳,甘露自降。坎離之氣交並,黃芽自生。龍虎二弦之道交接,真一之氣自結。此般至寶,家家自有,以其太近,故輕而棄之,殊不知此乃升天之靈梯也。

這段話便是道法的奧妙所在,能懂的自然得之。旁門也有許多守一的方法,比如瑜伽修海底輪、或是密宗修拙火定等等,與玄門的不同之處便是在此。道教在內煉中運用先天一炁,不僅僅存於內丹術之中。早期靈寶派法師書符行法,便有取「元始祖炁」一說。例如《上清靈寶大法》卷十七:

大梵正音章

師曰:大梵正音,乃元始自然飛輪之炁結成。誦詠者可以制伏萬靈,超度五苦。行法之士能於六丙日,面東,以黃素朱書,佩負兆身,則松制韋魔,消卻萬災。當存身為靈寶天尊,掐上清訣,取元始祖炁,入筆書之。

——————————————————

真體者,真一是也,真乃人之神,一者人之氣。長以神抱於氣,氣抱於神,神氣相抱,固於氣海。造化神龜,乃人之命也。神乃人之性也,性者南方赤蛇,命乃北方黑龜,其龜蛇相纏,二氣相吞,貫通一氣,流行上下,無所不通,真抱元守一之道也。

真體,就是真一。對人而言,所謂真就是人之神,所謂一就是人之氣。常常以神抱氣,氣抱於神,神氣相抱,穩固於氣海之中。造化神龜,象徵人之命。所謂元神就是人之性。性好比南方赤蛇,命好比北方黑龜。龜蛇相纏,二氣相吞,貫通一氣,流行上下,無所不通。這就是真正的抱元守一之道。

這一段,張果老先生揭示了內修中運化真一的方法:抱元守一,神氣相抱。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性命不分,神氣交融,這才是真正的性命雙修之道,而非後世所謂的三教合一,仙佛合宗。

記得以前曾在知乎上的回答中提到過,無論是北派(全真道)提倡三教合一還是南宗紫陽真人《悟真篇》中的一些禪詩,都是融攝儒、釋的一些說法來講修行中的煉性之道,這當然不代表道家自己沒有煉性的東西。性命雙修中的性,理解成心性的修鍊,這種看法是比較粗糙的。但若是依此認為丹道是吸收了禪宗思想,才最終完成性命雙修的體系建立,未免就是胡扯了。一些學者與民間愛好者,只知道教注重養生之術,而禪宗偏重心性鍛煉,再看到性命雙修四個字,心想這兩邊一捏,豈不是正好!於是便有丹道起源於禪宗一說,有的還自稱南宗傳人,以《悟真篇》中的禪詩作證,說禪道雙修是南宗宗風,「究竟空寂」成了神仙的歸宿,豈不可笑哉!

說到這裡,其實還有個問題,祖師為什麼偏要融攝禪宗的東西進來講呢?這就不得不講一講禪宗本身了。想必關注這個專欄的大都具有道教信仰或是崇玄之士,接下來的內容,若是信仰大乘佛教的朋友,還請謹慎閱讀,以免引起不適。

漢地的禪宗,其實質有著極為濃郁的中國特色,本身融入了許多老莊的東西,這個之後詳表。禪宗的內容多為高妙空靈之說,在古代特別受士大夫階層歡迎,不僅寄託心靈,更是一種頗為高級的消遣方式。大量的高級知識分子聚在一起,其中自然不乏智慧之語,因此也頗有可借鑒之處。

那麼禪宗的修行方法又是什麼呢,對道家而言,除了借鑒一些智慧的話語來煉性,有沒有可能在修法上「援禪入道」,來搞一搞很多大濕說的佛道雙修呢?追根溯源,我們先看看原始佛教的禪定方法。

原始佛教的修法,從戒定慧的涅槃之路來講,首先用戒律規範人的言行;再用止息(三摩地——定)把握人的心意;最後用觀 (Panna--智慧),使求證聖果之人徹底根除三摩地壓服的煩惱。所謂三摩地就是制心一處,意識高度集中於一物之上,徹底斷除其它任何一物。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共有四十三摩地業處。比如:

希望修習色遍之人,可製作一定大小的曼陀羅(mandala),或青色,或黃色, 或赤色或白色,作意觀念,正如地遍一樣,反覆念誦顏色之名。他也可以作意觀想青色,黃色,紅色,白色鮮花。

最後的觀,行者通過一系列次第的觀法,到最後觀想無常,苦,無我三大特性,而後修習徹底的舍離。平等地看待一切有為法——不貪執不厭惡一切世間之物。

(以上整理自那爛陀長老《覺悟之路》 如有不妥敬請南傳賢友指出)

以上整個過程,三摩地的「定」法,修道法的道友肯定都明白,按道家說就是鍛煉魂魄的方法,也是培養定力的過程。在此之後還需用觀法,達到對世間徹底的舍離,完成真正的滅苦之道。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禪宗的修行方法在一方面融入了中國特色後大變樣,一方面也保留了原始佛教的修法。當然,在原始佛教看來,除了五部阿含經以外其他的經典都是偽造的,是大乘佛教自行創作的大型同人作品。至於說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偷來的云云,人家是不信的,因為歷史上的釋迦牟尼確實沒有說過這些「經」。所以漢地著名的心經、金剛經,上座部俱不承認,只修習佛陀親自傳下的滅苦之法,這屬於佛教大小乘之爭了,我們的重點也不在此。現在,來看看禪宗的修行方法,以《達摩二入四行觀》為例: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下文略)

從名詞上來看,顯然極具中國特色。「舍妄歸真,凝住壁觀」,以我們的角度來講,依然不離鍛煉魂魄之法。那麼修到最後到底如何呢?其實玄門的祖師早就講了,來看一個小故事:

嘉定己卯,白玉蟾經洪都(江西南昌,洪州治也)入浙,訪豫王。僧孤雲率諸僧來迎。以先生博極群書,貫通三氏,昔究禪越,欲求其為僧,以光叢林。制衣缽,物物具備。白玉蟾笑曰:「吾中國人也,生於中國,則行中國之道,理也。若以夏變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禪宗一法,吾嘗得之矣。是修靜定之工,為積陰之魄,以死為樂,涅磐經所謂生滅滅矣,寂滅為樂是也。吾中國之道也,是煉純陽之真精,飛升就天,超天地以獨存,以生為樂也。故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夷夏之道,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孤雲奇其言,亦從事於道焉。於是釋氏來求詩文者踵門如市。

——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

話說白玉蟾真人入浙地來拜訪豫王,有位僧人叫做孤雲帶著一群僧人來迎接。孤雲說先生你博覽群書,貫通三教,名氣又大,簡直太厲害啦,不如來我們這當大和尚,興盛我們佛教,當方丈要用的衣缽這些器具,都給您備好啦。

接下來就不翻譯了,要說這位孤雲也真的是逗,把祖師都給氣笑了。按說佛陀傳滅苦之法,若有人願學,又豈分國界,「背天叛道「云云想必也是故意諷之。至於祖師後面的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紫陽真人神遊折花的故事,許多人也聽過。明清之後,許多丹經宣揚佛道一家的鬼話,可以休矣。

按說若依戒律次第好好修行滅苦之道,最後證入涅槃;或是煉積陰之魄,以大功德成就陰神,都是值得尊重的,畢竟每個人有選擇去上哪個學校的權力。有人就想一輩子吃喝玩樂,只要不影響他人,也是不錯。只是中國的禪宗,到後來似乎跑偏了,開始編段子(所謂公案),搞行為藝術。諸如高僧拿棍子打人,口稱佛陀為屎尿,把程門立雪安進高僧傳,把呂祖編去參黃龍等等,各種違背戒律之事都做。他們認為只要有所謂解脫的密意,如同那靈山上的拈花一笑,其他的事情都無所謂了。如此行徑,真是令人扼腕。


推薦閱讀:

文言志怪小說《暮客棧》之 槐童子
泡茶要用啥樣的沸水?你可能誤會了陸羽的「三沸說」
周立波小傳|打瞎准岳父一隻眼睛,出獄後又兩次娶了他同一個女兒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是什麼意思?

TAG:道家 | 禅宗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