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頗具人緣,一處匿跡難見——灰鯨的故事【1】

寫在前面:由於興趣和學業的原因,需要查閱大量的灰鯨資料,在此也與各位小夥伴們一同分享。由於內容較多,因此將分為幾篇文章來介紹(第二篇什麼的其實還沒開始寫哈哈哈)。主標題意在體現位於北太平洋東部和西部兩個灰鯨種群的種群現狀、受關注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然而由於內容分散在多篇文章內,本文里描述東北太平洋灰鯨種群的內容會明顯多於西北太平洋種群(求不吐槽)。若是對灰鯨感興趣的話,不妨繼續坐等接下來的幾篇續集~

======================================================================

在IUCN紅色名錄里,我們常常見到同一物種存在著不同的瀕危程度等級劃分,其主要原因便是同一物種的亞種群正處於不同的生存狀態。以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為例:目前中華白海豚整體的物種現狀處於近危(NT)狀態,而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種群則面臨極危(CR)的狀態。

↑ 中華白海豚整體的物種現狀(來自IUCN紅色名錄 ver 3.1)

↑ 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的現狀(來自IUCN紅色名錄 ver 3.1)

【補充:在這裡IUCN將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當作亞種群(subpopulation)看待。不過在2015年王愈超(John Wang)等人在《Zoological Studies》發表的研究中已提出,建議將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定為中華白海豚的亞種(subspecies)之一——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類似的生活於不同地理環境內的同一物種在瀕危程度上存在差異的情況亦可見於本文將要介紹的故事主角——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現生灰鯨是灰鯨屬、同時也是灰鯨科下的唯一成員。現生灰鯨分布於太平洋北部,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種群。目前這兩個種群的現狀簡直具有天壤之別。生活在東北太平洋,即北美洲西岸一側的灰鯨目前的種群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西太群體的數量,前者數量在2萬頭左右,而後者,據2011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發布的報告信息,西太灰鯨種群的數量大約在130頭左右。

↑ 灰鯨總體的保護現狀(來自IUCN紅色名錄 vern3.1)

↑ 西太種群灰鯨的保護現狀(來自IUCN紅色名錄 ver 3.1)

【關於北太平洋東部與西部兩個灰鯨亞種群是否可歸屬於兩個亞種,目前也存在爭議。因為兩個地方種群在形態分類學、系統發生學上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分化。】

據已有的測量數據顯示,灰鯨雌性成體的體長在11.7到15.2米之間,雄性成體體長在11.1到14.3米之間。灰鯨的體重可達40噸,它們的壽命在50~70歲左右。灰鯨的外觀其實很容易辨認——灰鯨體色深灰,體表遍布團塊狀的白色斑紋,這些斑紋通常是由附生、寄生在灰鯨身上的藤壺等生物造成的。

↑ 灰鯨與其它物體的尺寸對比。圖源見圖片左下角。

(注意:下圖密恐福利!!!)

↑ 擱淺在美國西雅圖阿羅約海灘上的死亡灰鯨身上的水虱、藤壺等小動物;灰鯨的身體能夠造就一個微型生態系統,無論灰鯨是作為活體生活在海上還是死後沉落至海底。圖源:images.google.com/(忘了具體是哪個網站提供的了…… _(:3 」∠)_)

其實,不單單是西北太平洋的灰鯨遭遇著幾近消失的慘狀。灰鯨整個物種就曾因為被人類過度獵捕,數量一度達到十分稀缺的程度,甚至面臨著整個物種滅絕的危險。事實上,除了生活在北太平洋東部和西部的兩個灰鯨種群之外,原本還存在著生活在北大西洋的灰鯨種群,它們在大約18世紀早期就已滅絕(人們推測滅絕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過度捕殺)。幸運的是,自19世紀40年代IWC頒布了捕鯨禁令之後,灰鯨的數量得到了極大的恢復,並且於1993年從瀕危動物名錄里被抹去。然而這裡所說的「數量得到極大恢復」的,也僅僅是東北太平洋的種群,西太種群一直到現在都是神秘莫測的存在。

要了解一群大鯨在大洋中的行蹤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除非我們接觸過它們,並且頗有準備地為它們裝上了信號發射器,能夠定期傳送它們的活動數據回來(科學家們的確有為西太種群的成員安裝過信號發射器,並且記錄它們的行蹤,然而樣本數量並不多,接下來的文章會繼續介紹),當然前提得保證,為它們裝上這些儀器並不會對它們的習性產生影響。最好的是,它們的活動範圍離我們很近,近到我們至少可以在每年的某段時間、不止一處場所看見它們的身影,東北太平洋的灰鯨便是如此,而西北太平洋的灰鯨,我們至今不知道它們的繁殖場在哪。那麼,就先讓我們了解下東北天平洋的灰鯨的遷徙過程吧。

一、漫長的遷徙

灰鯨是善於「長征」的海洋動物,它們也是人們已知的每年遷徙距離最長的哺乳動物。每年,它們要在繁殖場與覓食場之間往返奔波,豐富的食物與溫暖的氣候是驅使它們來回奔波的主要原因。倘若我們將灰鯨的遷徙簡化介紹,它們不過是在寒冷的季節里到溫暖的地方繁殖,而到了溫暖的季節,趕到海冰化掉的地方尋找食物,然後大快朵頤一番而已。

在北半球的亞極區,面向太平洋的一側,有一條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當春季到來,極夜逐漸消失,氣溫上升,海冰融化,亞極區的海冰經由白令海峽,逐漸退至楚科奇海(Chukchi Sea)以北,北極區、亞北極區的海洋生物們便開始活躍起來。冰緣融化釋放了淡水,將生存在海冰里的藻類也釋放入水體之中。暖和的氣候與光照的增強促進了藻類大量繁殖,為海里的浮遊動物、魚類等成員提供富足的食物,也為海底的生物提供了食物補充。晚春之際,東北太平洋的灰鯨便向北游至白令海及其以北,這裡即是它們的覓食場。

灰鯨的鯨鬚是所有鯨類當中最短的,它們進食的方式也很獨特——是的,其它鬚鯨並不這麼做。灰鯨不像藍鯨它們那樣,大張著嘴讓水流帶著磷蝦進入自己的嘴裡,再把鯨鬚一合把海水用舌頭頂出去。灰鯨的攝食範圍僅局限在淺海的海底,它們以底棲的無脊椎動物為食,主要攝食小型的端足類動物。它們會先游向海底,將頭部的一側傾斜,然後用頭部滾掃底表——這麼做是為了驚擾泥沙里的端足類,讓原本躲藏著的端足類漂起來。接著灰鯨就張開大嘴,用舌頭抵著下頷,擴大它的喉溝以增加吸力,然後把端足類都吸進嘴巴里。沒錯,用吸的~~~由於灰鯨在進食過程中通常只用頭部的某一側去滾掃海底表面,因此它們通常有一側鯨鬚比另一側更短,鯨鬚較短的這一側皮膚上寄生的藤壺也較少(通常是右側)。

↑ 灰鯨覓食圖。圖源:Gray Whale (marine mammals)

在北極漫長的夏季之中,灰鯨幾乎一直在不間斷地進食;它們每天能夠消耗重達一噸的食物,以補充它們個體生長和維持鯨脂所必須的能量。在這段時間內,在母鯨的悉心哺育與照顧之下,新生的灰鯨寶寶們也斷奶了。秋季來臨之時,這些幼年灰鯨必須獨立向南遷徙。

9月份,天氣轉冷,北部的冰蓋開始再次向南擴張,覆蓋了白令海,也覆蓋了灰鯨的覓食場。於是,灰鯨們告別覓食場,開始了它們長達6500公里的征途,這次它們的目的地是位於熱帶的溫暖的近海瀉湖。灰鯨的遷徙路線沿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一路向南,在12月和1月左右,它們會頻繁地出現在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近岸海區,通常與海岸離得非常近,頗受當地居民與遊客的關注。

↑ 東北太平洋種群的灰鯨遷徙路線以及它們的覓食場與繁殖場。圖源:https://www.registrelep-sararegistry.gc.ca

遷徙的灰鯨在整個白天都在趕路,或許在夜裡也沒有休息。三個月之後,它們就會到達它們的目的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Baja California)西岸。它們會在這些溫暖的瀉湖裡休息,或是就在沿著海岸線的海域里活動。懷孕的雌性灰鯨會選擇相對平靜的瀉湖作為自己生產的地方,她們通常每次只產一胎。灰鯨幼崽在一出生體長便達到了4.5~5米。幼崽出生後的兩個月內以母鯨的乳液為食物。鯨類的哺乳結構與人類不同,它們沒有乳頭,但是在母鯨的腹面有乳裂,這是一對連接著乳腺的狹縫,能夠擠壓出乳液供幼崽飲用。當灰鯨媽媽哺乳的時候,會將她的腹面傾向一側,將這一側的胸鰭揚起,露出水面。雌性灰鯨通常每兩年生一次寶寶,懷孕期持續達十三個月。

↑ 灰鯨麻麻與崽的正面。圖源見圖中標識。

↑ 灰鯨麻麻與崽的俯視圖。圖源:Gray Whale Mother And Calf Surprise Laguna Beach Whale Watchers

早春之際,新的灰鯨幼崽體長大約可長到6到8米。這時,它們便做好了與媽媽一同前往位於北極的覓食場的準備。歷經三個月的奔波之後,它們便到達了覓食場,與媽媽一同進食,補充能量。

近代以來,美國與墨西哥西部海岸的人們或許與遷徙的灰鯨培養了長期良好的相處關係。我們可以見到越來越多灰鯨與遊客親密接觸、任由人們撫摸的新聞。有時甚至是母鯨主動帶著幼鯨接近小型船隻,向人類示好。

↑ 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聖伊格納西奧瀉湖(San Ignacio Lagoon)里,一頭灰鯨湊近一艘橡皮艇,任遊客撫摸。圖源見圖中標識。

相比頗受關注與歡迎的東北太平洋種群,灰鯨的西部種群似乎並沒有那麼受人們關注。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整體活動範圍不為人們所知曉。人們不知道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到哪裡去了,這些灰鯨自然也就難以進入公眾的視線。實際上,海洋哺乳動物研究人員對西部種群的關注程度不比東部種群低。目前,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研究人員們仍然在研究西部種群的遷徙路線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無論是從衛星定位標識、照片識別還是聲學探測的角度入手。

目前已知的是,當溫暖的夏季到來的時候,西北太平洋種群的灰鯨會出現在鄂霍次克海(Sea of Okhotsk)、靠近庫頁島的東南部的離岸海域,偶爾也出現在鄂霍次克海的北部近岸。但是當冬季來臨,這些灰鯨去往了哪兒?它們的遷徙路線是什麼樣的呢?研究人員一直在探尋,也作出了不少推測。研究人員推測這些西部種群的繁殖場就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或是日本部分地區沿海的某處,這些沿海地區曾有不少目擊灰鯨(包括擱淺)的資料記錄。

或許,在人類活動遍布全球的現代,有自己的藏身之處,應該算是一件幸事吧?然而,我們要保護一個物種,關鍵也要保護好它們的繁殖場。這倒是挺矛盾的一個問題。

題圖來源:Voices in the Sea

本文部分參考文獻:

[1] "Report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Troms?, Norway, 30 May to 11 June 2011 Annex F: Sub-Committee on Bowhead, Right and Gray Whale" . IWC Offic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November 2011.

[2] Weller, D.; et al. (2002). "The western gray whale: a review of past exploit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threats". 4 (1). J. Cetacean Res. Manage: 7–12.

[3] Weller, D.W.; Wursig, B.; Bradford, A.L.; Burdin, A.M.; Blokhin, S.A.; inakuchi, H. & Brownell, R.L., Jr. (1999). "Gray whales (Eschrichtius robustus) off Sakhalin Island, Russia: seasonal and annual patterns of occurrence". Mar. Mammal Sci. 15 (4): 1208–27.

本文謝絕轉載。


推薦閱讀:

【Infographic】海洋巨物同比例視圖
「黑煙囪」附近又發現了新「海鮮」!
大白課|動物的吃貨生活之鯨魚體積那麼大需要吃多少?
海洋里最危險的動物是什麼?

TAG:海洋生物 | 鲸目动物 |